因為高中參加歌仔戲社團,張孟逸因緣際會踏上了傳統戲曲之路。因喜愛而投入,因執著而不悔,在恩師廖瓊枝帶領下,她探索苦旦表演的精髓,更於去年以《王魁負桂英》焦桂英一角獲得傳藝金曲獎「年度最佳演員獎」。如今張孟逸接下薪傳歌仔戲劇團團長重任,她說:「我知道我肩上有很重的擔子要擔,我會努力、我會勇敢。」或許就會如龍山寺廟公對她抽到的籤詩的解釋:「不管你要做什麼,只要你用心,它都會好。」
2018臺灣戲曲藝術節
薪傳歌仔戲劇團《王魁負桂英》(張孟逸特別專場)
5/4~5 19:30 5/6 14:30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INFO 02-88669600
聽張孟逸談起她的歌仔戲之路,會有這樣一個印象:在學時,「剛好」學校成立了地方戲曲社;出社會後,又「剛好」蘭陽戲劇團成立;其後,則「剛好」文資局委託廖瓊枝開辦歌仔戲傳習計畫……彷彿一路走到現在,她只是隨順著生命裡各種偶然的機緣而登台。台下的張孟逸,笑起來眼睛會彎成兩道弧線,很甜。對於學戲、演戲,她總是客氣地說,還「需要多花一點點心思」,可是隨著訪談的深入,卻逐漸發現,在這甜美笑容的背後,有著她的執著與倔強。
愛唱歌、擅跑步 從社團起步的歌仔戲之路
張孟逸是宜蘭南方澳小孩,小時候常跟著奶奶一起看戲,也因此喜歡歌仔戲。除了愛看戲,一家人也愛唱歌,張爸爸特別喜歡聽女兒唱歌,還會用擴音喇叭往巷內放送,讓街坊鄰居都聽得到。張孟逸也頗有運動天賦,國小時是田徑隊一員,曾破過蘇澳鎮兩百公尺大會紀錄,爸爸甚至問過她要不要朝運動員發展?可是她覺得跑步太孤單了,國中之後對跑步的熱情便逐漸冷卻下來。
進入宜蘭高商的第一年,張孟逸加入桌球社;到了高二,學校成立地方戲曲社,張孟逸非常興奮,便拉同學一起加入。難得有學戲的機會,即使性格害羞,張孟逸還是強迫自己在每學完一個唱段之後,主動第一個唱給老師聽。就這樣愈玩愈有興趣,家人也很支持,奶奶總是很驕傲地告訴別人:「我孫女在學歌仔戲。」有一年在南方澳演出,張孟逸演的是《呂蒙正》的〈打七響〉一折,「打七響」是行乞時表演的歌舞,想不到還真有觀眾「分錢」給她。那年過年,張孟逸用這筆錢給奶奶包了紅包,奶奶好開心。不過,儘管在社團玩得開心,當導師問起要不要走歌仔戲的路,張孟逸的答案卻是否定的,在她看來,歌仔戲這條路的未來,實在太渺茫了。
從小生改小旦 「學會了,人家就不會笑了。」
高中畢業後,張孟逸開始在台北做文書處理工作,過沒多久,蘭陽戲劇團成立,藝術總監邀請她入團。經過考慮,張孟逸決定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回宜蘭、以歌仔戲演員的身分,重新開始。為求心裡安定,她去了龍山寺求籤,廟公對籤詩的解釋是:「不管你要做什麼,只要你用心,它都會好。」
進入蘭陽之後,劇團安排了很多課程,儘管她有社團與巡演經驗,作為演員,仍可說是從零開始。一方面過去在社團學的是「本地歌仔」,形式比較簡樸,沒有基本功訓練;二來,在校時的她,身高較旁人高,在社團學的是小生。起初,她在蘭陽接受的仍是小生訓練,當時劇團正在排《錯配姻緣》,張孟逸把自己的部分學起來之後,又陪著同在劇團、唱苦旦的堂姊一起練習。有天,石文戶導演突然說:「孟逸,你可以改小旦。」其實打從一開始,石導就覺得張孟逸的外型條件更適合小旦,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石導更覺得「妳就是苦旦聲啊,我們換一下好不好?」張孟逸也很大膽地說:「好啊!」隔天,她從花旦角色開始嘗試,一出台,生硬的動作讓團員們都笑倒了,連她自己也發噱。笑歸笑,但她不害怕,「笑有什麼關係?如果會了人家就不會笑了。」同時,在蘭陽教授民族舞蹈、基礎芭蕾和基本功的張健導演,也對其養成有了許多幫助,使她能在課程中慢慢找到小旦該有的柔媚和身段,也逐漸學會用「眼睛」觀察學習,就這麼從英挺小生轉成柔美小旦。
人物小檔案
◎ 宜蘭南方澳人,就讀宜蘭高商時,曾參加校內地方戲曲社;畢業後,在蘭陽戲劇團邀請下,重回宜蘭並成為職業歌仔戲演員。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計畫──廖瓊枝歌仔戲傳習」第一期結業藝生。
◎ 2015年以薪傳歌仔戲劇團《白兔記》李三娘一角入圍第26屆傳藝金曲獎「最佳表演新秀獎」;2017年以薪傳歌仔戲劇團《王魁負桂英》焦桂英一角獲得第28屆傳藝金曲獎「年度最佳演員獎」。
◎ 現為薪傳歌仔戲劇團當家小旦及團長。(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