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腦的新年新希望(Yun-Pei Hsiung 繪)

每年元旦,聽完威尼斯鳳凰劇院的新年音樂會,便會轉台繼續聽維也納的那場;然後,滿心虔誠地許下新願望:來年我要多運動,健康吃、健康瘦,還要學會放下,不要太常糾結於自己難以控制的事⋯⋯這幾場音樂會通常在歐洲的中午時間結束,聽完,便和家人歡聚餐桌,立刻大吃大喝,吃飽便橫躺沙發,才許下的願,馬上破功。

史丹佛大學曾做過1組很有趣的壓力實驗:受試學生被分成兩組,第一組學生只需記住兩個數字,而第二組學生則有7個數字要背。兩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被隨機分配任務,也填寫問卷調查,最後再測試他們對數字的記憶。午餐前,兩組學生完成測試,離開實驗室時,受試者從兩種不同零食之間擇一享用:一片巧克力蛋糕,或一碗沙拉。實驗目的在測試學生們的精神壓力。

結果非常好玩:需要記7個數字的學生,他們選擇巧克力蛋糕的機率是第一組學生(只需記兩個數字)的兩倍。研究人員表示,當大腦面臨認知負荷時——在這個實驗裡,就是記憶那5個額外的數字——寶貴的腦神經資源被大量徵用,造成額外負擔;此時,大腦知道,比起較健康、能提供持續能量的沙拉,快速增加血糖的巧克力蛋糕更能滿足當下的生理需求。換句話說,當大腦疲憊時,我們幾乎不可能跟甜點說不;在「想要」(速升的糖分)和「需要」(持續的能量)間掙扎,只要區區5個數字就能讓大腦屈服於下意識的慾望。

不是我故意潑大家冷水,但從大腦神經科學角度來說,念力根本不給力。大腦杏仁核掌管無意識情感力量,而控制有意識的意志力最主要的區域,則是前額葉皮層(位於我們的額頭後方);很多時候,我們從經驗得知,杏仁核(情感)常常凌駕前額葉皮層(意志)。也因如此,當我們立定新年新希望,用意志力推動新生活,常會讓前額葉皮層造成認知重擔,這種負荷日積月累,形成慢性壓力:它會回頭削弱意志力,為無意識的情感力量推波助瀾,失敗海嘯就是這樣醞釀出來的。

請容我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過去10年,我的新年新希望總有「減重」和「運動」兩項——我「想要」跑馬拉松、我「想要」重回高中時期的體重——但總是3分鐘熱度之後,無疾而終。不過今年春天,我在沒有特別許願的狀況下,正視了我的「需要」——實際上我不必少20公斤,也不用成為三鐵選手,只需要瘦個3、5公斤,讓膝蓋負擔別太大就好。所以每天散散步、騎騎車,少喝一杯,也別吃那麼飽,應該可以達成。這些小習慣帶來的改變趨近無形,但日積月累也將細砂積成塔,到年底,我竟然成功減去16公斤,證實了許下新年新願望時,分清「想要」和「需要」很重要,將注意力從「想要」轉移到「需要」,對肩頸(減壓力)和肚腩(減體重)都有幫助。

「自我決心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專門研究人類的動機——動機引發行動,行動帶來成就,成就累積成獎勵,再度引發持續的動機——特別妙的是,人們卻常做出違背自己利益的選擇。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愛德華.迪西(Edward Deci)和理查.萊恩(Richard Ryan)教授以人的3大關鍵需求——勝任感(知道自己做得到)、自主性(知道自己有所選擇)、自我連結(喜歡自己的改變)——來解釋這個矛盾現象,當以上3個需求得到滿足,動機和行動才能持續。

在我看來,最好的新年新希望是「小習慣」:分段進行,一步一步達成,在日常生活中做些能輕鬆達成的改變,沒有太多壓力和負擔;切記,別讓大腦受到太多打擊,才不會適得其反。與其在1月1日立下大志向「我想要挑戰馬拉松」,太高太遠的標準通常會帶來龐大的執行與實現壓力,也許每天到運動場散步,有空就跟家人朋友去河濱騎單車,這樣的小習慣更讓人開心,也能提高健康水平。

特別喜歡我義大利婆婆說的「新年新希望的目的是要開心,而不是懲罰自己。」可不是!2023年,終於度過艱難的疫情(好快又好慢的3年啊),我們來許讓自己快樂的願望:在生活裡建立小習慣——聽場音樂會、看齣戲、參加展覽、沒事爬爬山、散散步——穩穩地、開心地,每天做點細微改變,累積成美好的、更愛自己的一年。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