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銘宸(蔡之凡 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導演

李銘宸 對於劇場,不能喜歡太多?

2023臺北藝術節:《百葉》風格涉2023作品

2023/8/26~27  13:00、16:0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李銘宸多年來的創作觸角總是如此敏銳地捕捉世界。生活不用給他太多,一點點小事就能夠引發其無窮盡的創作想像。

能編、善導,偶爾演戲,李銘宸同時富有設計長才。不知是否因為多重身分經常在他腦袋裡跳換,其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是跳躍轉變,被常人捨棄的美感意識,他喜歡撿起來琢磨玩味,如去年的《超級市場 Supermarket》,明亮開放的空間,在他的創作成的博物館、美術館的人文場域;又或者是更早以前的《解体素描》,是他從日文的「解体」對應中文的「拆除」意涵兩相對照玩味,一路延伸,使該作品試圖解放既有空間的組成,邀請觀眾以感知經驗重新拼裝熟悉的場域。

李銘宸怪得有趣,行之數年,也從小劇場一路走到了大劇院。

旁人看來,那像是一條理所當然的路徑——總是如此,必須如此,創作者累積步伐的終點不總是為了擴大自己的舞台嗎?

「30歲以前,我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特別這又是你喜歡的事情。」李銘宸說,然而近年最困惑他的關鍵卻剛好也是這份「喜歡」,他說:「這幾年我常常想,只是因為喜歡,就一直做,這樣真的對嗎?」

以為工作必得是你所喜歡的選擇

新北人,美術班,康輔社——李銘宸的學生經驗養成,隱隱給予他走向劇場的3個關鍵優勢:好動的細胞,美感觀察,以及「我比很多人幸運太多了,至少家住台北,沒有那種找不到工作就要回鄉的壓力。」他說。

回憶學生時期,李銘宸不會說那是戲劇的發端,充其量就是性格的養成,他說:「國中高中的時候就會帶隊參加話劇或者歌唱比賽呀,也不是說意識到自己有什麼才華,那種感覺比較像是……我站出來說想做,大家跟著附和『那就給你做吧』的氛圍。所以高中說要考戲劇系的時候,同學也跟著鼓譟,說什麼『超適合你的耶』這種話。」

結果呢?他沒考上。

大學放榜那天,沒人敢找他說話,「我想說也不用這樣吧,哈哈。」他自嘲,「我念美術班的,考大學時視覺美術相關科系跟戲劇系都想念,也兩個都去考了。」那一年,李銘宸去讀了視傳系,邊學以拉(編按:Illustrator,圖形製作軟體)邊複習搶救國文大作戰,又戰一回北藝大戲劇系,這回上榜了,「但我不是因為不喜歡視傳系才轉換跑道的。」他強調,這部分有個理性的分析,是這樣判斷的:「我當時有個想法是——設計比較可以自己想辦法吧?想像中,設計師應該不需要什麼都事結伴一起執行,不過,戲劇、劇場,感覺一定需要一個環境一群人才可以做吧。」

李銘宸恐怕在自己尚未意識到以前,就對「集體」感興趣了。美,是可以從個體的腦袋中萌生的芽,但劇場靠得是一群人說的故事。他喜歡這樣。

不過,喜歡的事情原來也會讓自己痛苦嗎?

「以前會相信,你所做的工作必須是你喜歡的,因為喜歡這件事情,所以你會更努力擁抱痛苦,但久了之後,好像你也會因為這份喜歡,變得對很多事情都索求無止盡。」李銘宸說。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李銘宸,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修導演。從事劇場創作、演出、平面美術。於 2009 年起以風格涉(社)名創作與發表演出,同時也以個人編導受邀合作與共同創作、顧問,合作領域多元,含括當代劇場、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聲音及音像藝術等。作品關注經驗現場的認知文本與魔幻操演/敘事,以及人於其中之關係與觀演互動;多以集體即興創作之方式,積極嘗試各類領域與創作途徑,取材生活景況與現下日常,著眼事物的多義性與其聯覺系統;以劇場藝術作為媒介與創作方法,近年更多地表演藝術現當下的生產語法與當代技藝,以及臺灣當代的認同感知與混融文化/現實。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