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性別藝術家斐雅.美娜的「非道德童話(歐洲)」三部曲(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攝)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世界的崩壞重建 肉身的冒險挑戰

跨性別藝術家斐雅.美娜的「非道德童話(歐洲)」三部曲

近年來,隨著「跨性別」議題漸受主流接受,「跨」(Trans)身分的各領域創作者都極受注目,而在多年以來致力以「不穩定」物質和自己身體的轉變為題的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énard)除了性別政治命題外,無疑是在疫情危機的此時,全球面對未來一波波危機、各自尋找自我改變適應巨變之際,令人迫切期待的先鋒人物。

近年來,隨著「跨性別」議題漸受主流接受,「跨」(Trans)身分的各領域創作者都極受注目,而在多年以來致力以「不穩定」物質和自己身體的轉變為題的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énard)除了性別政治命題外,無疑是在疫情危機的此時,全球面對未來一波波危機、各自尋找自我改變適應巨變之際,令人迫切期待的先鋒人物。

2017年,她應自德國卡塞爾移至希臘雅典舉辦的第14屆文件展(Documenta 14)之邀,在策展人、跨性別哲學家Paul B. Preciado(亦是2020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策展人)的表演節目中呈現「非道德童話」第一部《母親家屋》(Contes Immoraux Partie 1 - Maison Mère)。在歐洲巡演幾年後,才於2021 年 在亞維儂藝術節推出完整的「非道德童話(歐洲)」三部曲。

第一部《母親家屋》描繪的是人類建造第一個家園的故事,費力築起卻瞬間就被暴風雨摧毀;第二部《父親神殿》(Temple Père)是權力時代紙牌屋的故事,呈現了施虐受虐的儀式;第三部《禁忌的邂逅》(La Rencontre Interdite)則是身體的故事,鋪陳一場不確定結果的肉搏戰。在神話、哲學和政治寓言之間,透過3個場景呈現一個瀕臨毀滅的大陸——建造,摧毀,並在廢墟中不知疲倦地重建,一個在困難、時間長和不可控因素下崩潰的世界。作品中的崩壞、重建轉變,也因全球疫情危機而不再只是隱喻。

母親家屋  不敵天災

身著緊身胸衣、皮短裙與紅色盔甲夾克的斐雅.美娜,雙眼劃上如同紋面的黑色眼妝,如後工業後末日風格亞馬遜印地安戰士混合體,這位龐克雅典娜造型的超級女英雄,在《母親家屋》開場前就端坐在舞台上等待觀眾就坐。一個巨大預先切割好的厚紙板覆蓋了幾乎整個舞台,這種不確定性正是藝術家的工作計畫,她先起身堅定地凝視仔細檢查地上這個巨大「不明物」,同時也刻意展現「自己」這個極為關鍵的人物設計。

她像獵人般將長矛工具扛在肩上,如好戰的摔跤手般以全身工作,認真地切割、折疊、展開、放置、組裝,然後重新開始。運用大量棕色膠帶、重複的動作,自己DIY蓋房子,過程中不停地尋找正確的支點,企圖抬起、撐起這上百公斤重的結構。戰鬥1個小時後,盒子屋終於緩緩成型,拔地而起。電鋸一一切出柱子的造性,一個微型希臘帕德嫩神殿(Parthenon)就出現了。這這被譽為「歐洲民主象徵」的建物,有時似乎主宰了它如薛西弗斯(註1般不畏艱難的創造者,觀眾最初可能懷疑,但都漸漸被體力勞動的艱難過程感動。還來不及慶功,一場猛烈暴雨狂風就傾盆而下,剛站起來的神殿、剛成型的柱子難抵天降災難 ,結構逐漸彎曲坍塌崩潰。

累倒在地的女戰士無語地望著觀眾,在超過1小時的建構過程中,在斐雅.美娜、母屋和觀眾之間建立了一種同理連結,她的無助是更加令人不安的無聲尖叫。建立民主所需的時間、基礎和歷史在災難下消逝無蹤。煙霧逐漸布滿整個舞台,更侵入觀眾席。這個希臘經濟崩潰的寓言,在疫情的當下,與氣候危機折射出多重意義。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