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的劇場設計—永續劇場國際論壇」現場入口意象。(陳宥中 攝 OISTAT國際組織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OISTAT續約與永續劇場論壇

從表演藝術出發,共尋世界的永續解方

側記OISTAT「明日的劇場設計—永續劇場國際論壇」大眾篇

國際劇場組織OISTAT(The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Scenographers, Theatre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國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暨劇場技術師組織)今年(2024)8月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迎來與台灣文化部的第3次總部續留續約,並且搭著嘉賓雲集的盛會,舉辦「明日的劇場設計—永續劇場國際論壇」。論壇分為「專業篇」與「大眾篇」兩部分,「大眾篇」以〈我與劇場設計的距離〉、〈聲之旅:聲音設計形塑的劇場體驗〉、〈生態創造力:澳洲的永續表演設計〉、〈從燈光設計落實多元與平權〉、〈永續解方:生態服裝設計〉與〈明日劇場:劇場設計、技術與建築的未來趨勢 〉6大部分進行分享,邀請國際專業人士,透過實例分享與問答環節,讓永續議題在國際場域裡能獲得更多元的關注與討論。

設計就是訊息的傳遞

6場論壇雖然專業各異,但最大的共識在於,藝術雖然並非主要碳排禍首,但因為藝術擁有感動人群、為社會帶來改變的正向力量,因此如何重新思考劇場在永續思維下的新工作方法,是這個世代的挑戰與目標。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OISTAT副總裁王世信,與英國 Academy of Live Technology 研究所所長、OISTAT總裁Aby Cohen領銜主講的首場大眾論壇〈我與劇場設計的距離〉,兩人不約而同提出設計師需要清楚了解希望透過作品傳遞的訊息,以及受眾輪廓,一切的設計都該關於整體而非個人。王世信也向新一代設計師喊話,在使用3C接受資訊與工作之外,一定要把眼睛放到3C以外的世界,身體與感官是科技難以取代的一環,同時也鼓勵年輕世代勇敢提問「沒有問題是蠢問題,不問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Cohen 則以巴西軍政府干涉藝術活動為例,說明舞蹈在巴西得以成為反壓迫的代言背景,她提醒年輕設計師在設計時除了要提問「想呈現什麼」,也記得反過頭探問那些未能呈現的事物又是什麼?並且要了解所有的合作關係都應該是平等的,設計師與導演、表演者、行政都該是平起平坐,無位階之分。

執行長魏琬容大力推薦台灣聽眾參與〈聲之旅:聲音設計形塑的劇場體驗〉,她認為台灣大眾對於視覺設計的美感要求,並沒有拓展到聲音領域,如何在聽覺上講求質感與美學,是台灣尚待啟蒙的一塊。講師Bradlee Ward為Apeiro Design劇場建築設計公司裡主責音響與視訊的資深成員,他首先說明,若在一場演出中沒有特別察覺到聲音/音效的存在,那就表示聲音設計成功了。聲音設計的守備範圍其實廣而細緻:大至在場域之中設計空間的立體感、為場景特性鋪排;小至預算不足時以音效取代道具、配合表演者服裝安排合適的麥克風設備等。他認為聲音設計的基本概念,就是能精準地傳遞訊息,想要營造什麼樣的氛圍?希望創造什麼樣的空間感?聲音的質地又是什麼?而他也建議,無論是在表演製作或是建築裡的音響規劃,聲音需要儘早加入前置討論,因為相關的線材與設備複雜,需要與團隊其他成員進行更全面、細緻的溝通。而面對AI世代的來臨,他對人類充滿信心,他以美國賭城新開幕的「Sphere」巨球場館為例,內部精采的螢幕與音響,仍需要人類的操作與規劃,方能達成令人驚豔的演出,他鼓勵設計師們,勇敢善用新科技工具,打開無限可能的設計時代。

「明日的劇場設計—永續劇場國際論壇」現場。(陳宥中 攝 OISTAT國際組織 提供)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不只是劇場

〈生態創造力:澳洲的永續表演設計〉這一場由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資深講師Tessa Rixon 講解「Ecoscenography」劇場新概念,而希臘籍芬蘭阿爾托大學服裝設計教授 Sofia Pantouvaki則帶來的〈永續解方:生態服裝設計〉,兩場皆由人文地景與生態出發,開啟劇場製作的當代性思考。

Tessa Rixon 在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同事Tanja Beer 提出近年相當熱門的劇場關鍵字「Ecoscenography」,她們相信現代的劇場設計思維應該以循環生態取代線性製作。相較於以往製作分成前置期、演出期與演出後的線性3階段(Pre-production – Production – Post-production),現在應該是由合作創造、歡慶呈現、再生構成的圓形循環系統(Co-creation – Celebration – Circulation)。作為實踐,她們會帶領學生進入山林與社區,以登山者與自然愛好者「不留痕跡」(Leave No Trace)的最高指導原則進行觀察與創作,結合區域在地元素與材料,或是在選用材料時已然思考完成後的再利用。像是有學生使用保麗龍做作品,並在階段性完成後,放入以保麗龍為主食的蟲子,蟲子與成品的互動過程又成為了新的創作;又或者是以海浪聲模擬人聲波紋,創造有趣的聲響演出。但Tessa Rixon提醒,其實永續的實踐面向廣泛,沒有一定的規則,也不需要另創新的規則,該改變的只有創作起心動念時的想法與創作邏輯。

Tessa Rixon也補充,許多人會以為數位化就等於節能減碳,但事實上收發E-mail、使用數位工具如ChatGPT所造成的碳足跡並不見得更少。據2022年一份由環保團體「The 8 Billion Trees Project」的統計數據,寄送102封電子郵件或是9封帶著圖檔的電子郵件,製造的碳排量大約等於小客車開車一英里距離所產生的量。而為了跟上日新月異的科技而不斷汰換的設備,也是另一種的資源消耗,因此Tessa Rixon 認為,身為有理想的劇場從業者,藝術雖不是氣候變遷元兇,但絕對有責任為全球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獲獎無數的資深劇場服裝設計教授 Sofia Pantouvaki帶來許多服裝材料開發上的新想像,環境的英文字根「eco」,在希臘文中即是「家鄉」的意思。如何善待我們生長的土地與自然,讓劇服的生命週期超脫製作之外,是服裝設計師們眼前的挑戰。她分享近年服裝業界在劇服材料上的嘗試,包含使用藻類、活體植物作為服裝材料,需要澆水、日曬或控制濕度,服裝會隨著時間的向前推進而有所變化,演員將有機的生物穿在身上,人體與自然的交互作用在製作現場發生;或是使用泥土、煙與冰為素材,演後不留痕跡。這些囊括生物學、物理學與設計美感的嘗試,豐富了舞台景觀的視野,永續在環境生態保護之外,也成為創作者不斷突破與向前的動力。

廣告圖片
「明日的劇場設計—永續劇場國際論壇」現場。(陳宥中 攝 OISTAT國際組織 提供)

國際交流的必要性

印度籍的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Dinesh Yadav在講述〈從燈光設計落實多元與平權〉時,熱血地指出當今劇場就燈光設計領域而言,仍舊是以白人男性為主的局面,但他仍對未來保持樂觀,他以自身為例,認為自己能在這樣的國際場合發言,即說明了文化與種族平權已然愈來愈受到關注。

論壇最後一場〈明日劇場:劇場設計、技術與建築的未來趨勢 〉由執行長魏琬容主持,邀請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戲劇學系系主任April Viczko 、荷蘭TenBrasWestinga建築、室內設計暨都市設計事務所總監Maaike Westinga與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影視學院名譽教授Loren Schreiber扼要介紹OISTAT預測的未來趨勢,以及將於明年登場的「WSD世界劇場設計展」和附屬的「技術發明獎項TIP」(The Technical Invention Prize)。

論壇中的提問環節毫無冷場,多元成長背景與文化環境的聽眾在此抓取不同的關鍵字,提出討論也創造對話,實際展現了一個能夠使參與者安全發言的國際平台存在必要性。當印度籍的燈光教授Dinesh Yadav稍帶尖銳地提及主流藝文產業中的種族失衡現象,現場的與會人員在其語境下試圖協助找到解法,讓專業的對話帶來實踐上的靈感;不同領域的人士面對產業裡類似的問題,也在此共同討論合作可能。這樣的對話不止在論壇中發生,論壇與論壇間的空檔、論壇後對話仍持續進行。

執行長魏琬容也在會後分享時提及,國際組織的成員彼此除了在專業上相互支援,也在其他重大時刻發揮作用。像是2020年COVID-19疫情方興之時,亞洲以外的會員未曾經歷過SARS,因此原先討論組織既定議程的3小時線上會議,立刻機動調整為面對疫情的各種準備、未來情勢預測與經驗分享,足足用了36小時才結束。國際交流在今日世界情勢動盪之時,成員間的開放、尊重與支持更顯得重要,論壇雖然暫時結束,但更多對話與改變才正要開始。

論壇講者及與會各國代表合影。(陳宥中 攝 OISTAT國際組織 提供)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9/12 ~ 2024/12/12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