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的劇場設計—永續劇場國際論壇」現場入口意象。(陳宥中 攝 OISTAT國際組織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OISTAT續約與永續劇場論壇

從表演藝術出發,共尋世界的永續解方

側記OISTAT「明日的劇場設計—永續劇場國際論壇」大眾篇

國際劇場組織OISTAT(The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Scenographers, Theatre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國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暨劇場技術師組織)今年(2024)8月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迎來與台灣文化部的第3次總部續留續約,並且搭著嘉賓雲集的盛會,舉辦「明日的劇場設計—永續劇場國際論壇」。論壇分為「專業篇」與「大眾篇」兩部分,「大眾篇」以〈我與劇場設計的距離〉、〈聲之旅:聲音設計形塑的劇場體驗〉、〈生態創造力:澳洲的永續表演設計〉、〈從燈光設計落實多元與平權〉、〈永續解方:生態服裝設計〉與〈明日劇場:劇場設計、技術與建築的未來趨勢 〉6大部分進行分享,邀請國際專業人士,透過實例分享與問答環節,讓永續議題在國際場域裡能獲得更多元的關注與討論。

設計就是訊息的傳遞

6場論壇雖然專業各異,但最大的共識在於,藝術雖然並非主要碳排禍首,但因為藝術擁有感動人群、為社會帶來改變的正向力量,因此如何重新思考劇場在永續思維下的新工作方法,是這個世代的挑戰與目標。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OISTAT副總裁王世信,與英國 Academy of Live Technology 研究所所長、OISTAT總裁Aby Cohen領銜主講的首場大眾論壇〈我與劇場設計的距離〉,兩人不約而同提出設計師需要清楚了解希望透過作品傳遞的訊息,以及受眾輪廓,一切的設計都該關於整體而非個人。王世信也向新一代設計師喊話,在使用3C接受資訊與工作之外,一定要把眼睛放到3C以外的世界,身體與感官是科技難以取代的一環,同時也鼓勵年輕世代勇敢提問「沒有問題是蠢問題,不問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Cohen 則以巴西軍政府干涉藝術活動為例,說明舞蹈在巴西得以成為反壓迫的代言背景,她提醒年輕設計師在設計時除了要提問「想呈現什麼」,也記得反過頭探問那些未能呈現的事物又是什麼?並且要了解所有的合作關係都應該是平等的,設計師與導演、表演者、行政都該是平起平坐,無位階之分。

執行長魏琬容大力推薦台灣聽眾參與〈聲之旅:聲音設計形塑的劇場體驗〉,她認為台灣大眾對於視覺設計的美感要求,並沒有拓展到聲音領域,如何在聽覺上講求質感與美學,是台灣尚待啟蒙的一塊。講師Bradlee Ward為Apeiro Design劇場建築設計公司裡主責音響與視訊的資深成員,他首先說明,若在一場演出中沒有特別察覺到聲音/音效的存在,那就表示聲音設計成功了。聲音設計的守備範圍其實廣而細緻:大至在場域之中設計空間的立體感、為場景特性鋪排;小至預算不足時以音效取代道具、配合表演者服裝安排合適的麥克風設備等。他認為聲音設計的基本概念,就是能精準地傳遞訊息,想要營造什麼樣的氛圍?希望創造什麼樣的空間感?聲音的質地又是什麼?而他也建議,無論是在表演製作或是建築裡的音響規劃,聲音需要儘早加入前置討論,因為相關的線材與設備複雜,需要與團隊其他成員進行更全面、細緻的溝通。而面對AI世代的來臨,他對人類充滿信心,他以美國賭城新開幕的「Sphere」巨球場館為例,內部精采的螢幕與音響,仍需要人類的操作與規劃,方能達成令人驚豔的演出,他鼓勵設計師們,勇敢善用新科技工具,打開無限可能的設計時代。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