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聯盟(下稱表盟)於2024年11月4日,假國家戲劇院大廳舉辦全日的「2024表演藝術文化論壇」,邀請表演藝術各界資深從業人士,匯集產業多方視角觀點,期待能在文化部每4年舉辦一次、即將於2025年再度辦理的「全國文化論壇會議」開議前,提供業界實際的需求與建議。
為了能在一日的論壇中對焦討論包含政策、場館、團隊經營者、中介組織與人才培育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表盟提早於今年8月舉辦一系列前導共讀會,深入探討8個子題:〈表演藝術政策的補助與資源分配〉、〈行政法人制度總論與制度現況摘要〉、〈中央行政法人運作實務與現況〉、〈地方行政法人運作實務與現況〉、〈表演藝術場館發展回顧——從活化、媒合、營運升級到中介想像〉、〈表演藝術相關調查資料與趨勢分享〉、〈表演藝術需要什麼樣的實證資料〉與〈表演藝術的國際化問題與推動策略〉,濃縮後成為11月論壇討論重點。分享人包含場館主事者、相關學界人士、表演藝術團體經營者與創作者等,採線上與實體共同進行。8場共讀會中的提問與回應踴躍豐富,足見表演藝術界對於現行產業情況有不少希望調整的實質建議。
產業結構現況
台灣絕大多數活躍的表演團體與創作者,或多或少受政府資源直接或間接的支持。表盟將現行政府獎補助資源分為3類:第1類為直接支持地方場館、表演藝術團隊的營運或創作的「固本保底」類;第2類為多為帶有特定公共政策目標的計畫的「生態調整」類,如國家語言發展方案、文化黑潮計畫等;第3類「策略投資」類則主要鼓勵市場開發、科技應用,或文創投資等計畫。
從2011年至今,除卻疫情期間特例的高額挹注,政府主管機關投入表演藝術產業的預算整體提升幅度不小,但業界卻大多反應無感。在全球通膨與表演藝術產業分工愈趨精緻化,使得製作成本節節上升之外,表演團隊的增加、預算分配的狀況,都讓第一線從業者即使有補助幫忙,仍感生存艱辛。統計資料顯示,在演出遍地開花的今日,2023年平均每團年虧損仍達50萬元;團體內兼職與特約合作的人員占比愈來愈高,但專職人員卻沒有顯著增加,而在固本保底預算漲幅不大的狀況下,政府資源明顯大筆投入「生態調整」類補助,導致亟需銀彈的表團,必須擠出時間與人員爭取相關專案,或多或少影響了創作上的量能。
獨立製作人孫平也在11月文化論壇時補充,國藝會在2023年發表的《Taiwan Top演藝團隊營運概況報告》裡,Taiwan Top(簡稱TT)團隊平均固定營運成本增幅達19.65%,由2019年423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506萬元;但營運補助較疫情前卻只增加0.22%(約新台幣3,726元);製作成本上,每團的比疫情前多約33萬元,新製作的占比又比舊製作來得多,因此近期國藝會也開始給予TT團隊彈性,不要求每年一定要生出新的製作。
公部門的核銷模式也對產業帶來實質影響,像是獎補助計畫多在年底結案,造成每年年終各場館的演出蜂擁而出,市場飽和而既有觀眾也消化不了那麼多的票券,團隊必須加倍花費在行銷成本上,成為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表演藝術的「成本病」
在前導共讀會首場〈表演藝術政策的補助與資源分配〉中,《三十而立:政府資助表演藝術團隊關鍵報告》作者、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行政管理組助理教授鄭佳姍強調了表演藝術產業難以避免的「成本病」問題。
「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鮑莫爾(William J. Baumol,1922-2017)和鮑文(William G. Bowen,1933-2016)於1967年提出的現象,有些產業因為時代進步而讓成本降低,但有些產業卻因生產力有限,讓成本節節升高。而鮑莫爾用來作為例證的正是表演藝術產業。表演藝術產業的人力與生產力並不因著技術而提升,而票價也無法因市場競爭而調整,造成團隊製作成本、營業成本和收入之間出現嚴重落差,形成單位成本增長速度遠超過市場的通貨膨脹速度。
在此狀況下,鄭佳姍觀察台灣的演藝團隊對政府有著顯著的單向依賴情形,她建議為了生態的健康,團隊可多元開發資源,向民間企業提案或找尋新的開源方式;若有有力的中介團體從中牽線,更能有效豐厚產業資源。她與多位討論人也在11月舉辦的文化論壇中,對現行對於表團補助的階級是否合理提問。從各縣市傑出團隊到國藝會TT演藝團隊,再到由文化部直接投入資源的台灣品牌團隊,每一種頭銜所擔負的任務與資源並不一致,需要重新檢視。
中介團體的定位問題
2014年當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行政法人正式成立,後續陸續加入苗北藝文中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等地方行政法人,加上1996年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公設財團法人持續扶持,台灣的表演藝術產業在政府與民間作為橋梁中介組織開始實質對產業運作帶來影響。但就這10年表演藝術界行政法人的運行檢視,其定位與任務仍處於模糊階段,對於監察單位所需匯報的程度、存在的功能性,都需要再有更明確的方向與目標,以確保藝術創作自由宗旨,也減少行政上的消耗。
在11月4日的論壇上,重點式討論關於資源分配、人才培育、市場開發與中介組織等現況盤點與執行面問題,現場雲集重量級場館總監、製作人與藝術家共同參與。在下半場分組討論環節,不難觀察到無論是場館與中介組織組別、國際化推動組別或是補助資源分配的組別,各組人員建議豐富且具體,但實則有些問題已有相應的解決辦法,卻無法第一時間讓需要的群體獲得相關訊息,因此在產業橫向串連上,是否存在更有效、更不排他的訊息交流方式,或許也是在眾多提問之外,另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