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欣哲

發表文章 26 篇
  • 新銳藝評 Review

    過去,現在,未來──《非常上訴》的當代意義

    何謂非常上訴?根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第六編第441條規定,判決確定後,發見該案件之審判係違背法令者,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得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非常上訴乃極例外的程序,前提是審判時具違反法令情事,旨在糾正一般訴訟程序之判決錯誤,盡力避免對被告產生不利益,自此,可衍生出《非常上訴》劇作的核心命題:不法國家的概念及對戒嚴時期政體的重新審視。 《非常上訴》除了專業演員的演出,亦邀請楊碧川、陳欽生兩位政治受難者共同出演,與其說是演出自身經歷,不如說是以舞台劇的方式再現記憶,那段一提起就痛苦的歷史,看似是一再揭開傷疤,其實政治留下來的裂口未曾結痂,即使輕微地拉扯也會汩汩流出鮮血,以表演藝術形式去喚起更多人的關注和反思,或許也是和解的其中一種途徑。 從《非常上訴》的劇本結構來看,最核心的內容是一場非常上訴的法庭,案件事實係關於馬來西亞僑生陳欽生於1971年遭調查局逮捕,在非人道的刑求下被特務人員羅織莫須有罪名,此後蒙冤入獄,遭受數十年的政治迫害。由於劇情奠基於法庭審理過程,不免有法律詞彙過於晦澀的狀況發生,但本劇除了在台詞上以不同面相重複解釋專業名詞與概念,更充分利用投影媒材,以簡報方式提點要旨,令觀眾易於進入法庭討論,在思考過程中逐漸生成自身意見。除了法庭上言詞的意見攻防,本劇搭配現場轉播與錄像介紹人物背景、紀錄片用以陳述主角心境、精巧的聲音設計塑造臨場感,更有將過往記憶形象化的身體藝術,不同的表演形式被巧妙嵌合,摻入想像的藝術手法,因而突破法庭嚴謹的疆界,層層堆疊的結果不顯雜亂,反而揪住觀眾的心不斷前進,最後收束於溫柔與理解。 就內容的豐富性而言,《非常上訴》在對話過程中不斷拋出問題,既作為引導劇情的角色,亦刺激觀眾廣泛思考,例如何謂真實?真實是否等同事實?抑或兩者均受人的主觀認定影響?與其說本劇意在得出結論,不如說是創造一個討論的場域,並加入由國民評議員即觀眾投票的制度,並非決定任何角色的罪刑或命運,而是回到本劇的命題,針對不法國家提出正反意見。最令我驚豔的部分是為特別出演的陳欽生與楊碧川,設計了代理人的角色,除了藉由專業演員的協助推展劇情,亦提出了代理人是否可以真正為本人發聲的詰問,最後由兩位分別來自台灣與香港的演員,融入自身處境與歷史記憶,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解釋,《非常上訴》的敘事不局限於

    文字|許志安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1/08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文字|李欣哲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ARTalks

    多重(無法)翻譯的原民精神狀態:《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

    編按:本劇為部落聚會所製作「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的3齣獨角戲之一,由卓家安主演,以一人多角方式,從旁觀角度描述台北長大的女孩巴奈林,因夢見白螃蟹召喚她回到媽媽的部落,要她振興太巴塱文化而到部落工作後的種種。

    文字|汪俊彥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我的黑夜獸》
    戲劇

    給只有╱尚未長大的兒童

    「兒童劇」存在幾乎無堅不摧的刻板印象,包含正面樂觀、色彩繽紛、熱鬧喧嘩、(揣想而來的)童言童語等,也就是聽見「童話」會描繪出的畫面與情境。不過,專擅兒童劇評論的評論人謝鴻文,極力反對這樣的刻板印象與創作慣習,將其理念大量投入於評論書寫與教育。這其實也立足於創作端的重新省思,破除多數人對「兒童」(也就是兒童劇的服務對象)的既定想像與觀演需求,將台灣兒童劇的發展推進到不同層次與階段。進一步思考的是,除少量兒童劇會與兒童共創外,多數創作者終究是成人,試圖「破除」的這項動作,會否也是身為成人的另種刻板印象,構成雙重矛盾? 「成人與兒童是不是一種成人所設下的二元思考?」是我持續反求諸己的提問,也騷擾著自己觀看兒童劇時的愉悅感,特別是這兩年面對臺北兒童藝術節的節目規劃與呈現。我認為臺北兒童藝術節對兒童劇的創作主題、呈現形式等方面,有計畫性地掌握極為前衛的實驗態度,也培養出創作團隊與觀眾不同的觀演關係。因此,我將透過今年(2022)幾部於臺北兒童藝術節發表的作品,勾勒創作方法與思維,以「成人視角」來回應「成人」於其間的位置。 硬題材:從創作主題重新建構視角 與其說是顛覆,我認為臺北兒童藝術節多數的創作是將「兒童劇」放回到一般戲劇的創作脈絡,創作主題不再自我設限兒童可以理解、或者說是接受的範疇(當然還是不包含18禁議題);於是,戰爭、憂鬱、死亡等題材被搬上舞台。 其中,吳彥霆大抵是兒童劇創作者裡相對大量投入於開發此類題材者,特別是發表於臺北兒童藝術節的作品。舉例來說,由洪千涵執導的《小路決定要去遠方》(2020、2022)處理的是「情緒」,吳彥霆在追尋與冒險的旅程裡,翻轉成人視角裡的既定印象與文明定義,將成人設定好的普世價值還原到原初設定;最後出現的黑婆婆,從邪惡、負面的化身,重新解讀為接納、承受眾人情緒的載體,用彩虹包容所有人,既為全劇情節翻轉,亦是創作主題的再次深化。另外,像是由陳侑汝、區秀詒共同導演的《我的黑夜獸》則以「憂鬱」為主題,在舞台相對幽暗的光源配合下,探索成人往往認為兒童不需要、甚至是不能擁有的情緒反應。 謝鴻文認為:「《我的黑夜獸》和《小路決定要去遠方》兩齣戲主題內容與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也有一些相似,其相似來自於劇本跳脫了過去兒童劇常見的甜美童話

    文字|吳岳霖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戲劇 出櫃的未來記事

    《黑洞春光》 寫下同志青少年的自我探索

    《黑洞春光》來自2021年臺北藝術節啟動的「北車寫作計畫」以「台北車站」為創作主題,由5位風格迥異的編劇書寫;當時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改以線上讀劇呈現。其中由編劇大資(林孟寰)書寫的《洞GloryHole》(陳侑汝導演),則從30分鐘、以個人親身經驗為主的讀劇版,透過訪談9位於2006年正值青少年的男同志,形成該世代男同志青少年於自我探索下的集體經驗,最後成為70分鐘版本的《黑洞春光》,讓我們再次藉著在同志圈流傳的台北車站廁所裡的屌洞,直鑿同志青少年的青春躁動及歷史印記。 明年就將出櫃滿20年的大資,把《黑洞春光》視為當時的自己與同為青少年的他們的紀念,就算是短短70分鐘的作品,都願意花超乎常理的精力完成;他同時感性地說:「若我活過了那個世代,這就不只是我的故事,而是我們倖存下來的故事。」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10
  • 攝影手札

    預設值

    大幕升起之後,「景」和台前、台後的工作人員與觀眾一起變化。

    文字|李欣哲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頒獎典禮現場,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中)、執行長鄭雅麗(左)、決選主席黎煥雄合影。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刺探類型間的跨界 重新省思歷史、語言與身體

    原定於6月初舉辦的第19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因疫情攪局,延至7月10日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揭曉3項大獎得主:獲年度大獎的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視覺藝術獎由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奪下,表演藝術獎得主則為陳武康X傑宏.貝爾《攏是為著.陳武康》。再度沒有外國評審參與決選的這一屆,評審團主席黎煥雄表示:「由於沒有語言和文化隔閡,這次的討論效率高且透徹。」而整體來說,「本屆作品的共同敘事,是對歷史、語言、身體的重新省思,以及類型之間的跨界和刺探。」

    文字|謝宜樺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21
  • 第一天的「演後座談」中,導演試圖找出如何呈現「未來」的方法,提出了夢、共時性、量子力學、集體潛意識等幾種假設。
    戲劇

    「未來」的悖論

    形式上的碰撞固然有趣,但為了讓時間可展演而過度簡化主題的意圖,使呈現出來的片段大同小異,手法上多以過去的記述或聲音來表示過去,透過不同媒材來與象徵未來的現場事件交織,以致作品並未真正往悖論的本質走去,減弱了進行更深層辯證的可能,亦無促成更進一步的發現。到頭來,時間成了假議題。

    文字|吳政翰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一行人下樓走進巨大的污水處理設備間。
    ARTalks

    污水在紅色的燈光下露出詭異的表情

    本場演出中的日月潭,作為一個同名同姓的水泥盒,已有自外於亂世的指涉;又由於作品的發想與今年武漢肺炎的全球性感染有關,主場上放映的影片,又含有離開原有據點去找特定植物/耕種收割並挖掘出玫瑰色水的視覺意象,觀眾可以想像出一種水泥盒的水泥阻隔下,內(個人世界或物質文明)與外(自然、他者)的調和過程。

    文字|黃大旺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葉名樺的《十七年蟬》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為中介 重新認識社會和自然

    在台灣當代舞蹈創作裡思考「自然」的人多為女性。這並非巧合,在許多文化研究者早就指出「人類中心論」和「父權主義」有著相同的結構邏輯:透過區分自我與她/牠/他/它者,進而合理化入侵、掠奪、占領和剝削的行動,比如我們常用「處女之地」形容未經開發的「野蠻」或是「自然」的空間,因此我們理所當然地免費取用甚至占為己有,很明顯地,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殖民與被殖民者的關係。對台灣而言,自然也許從來就站在我們這邊,我們同樣神秘、黑暗、未知且飽受侵略。

    文字|王昱程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編舞家蘇文琪與劇組在實驗劇場中進行《人類黑區》舞台測試。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人類本位 在劇場為地球歷史考古

    近年來,全球暖化不再是報紙上的標題,其所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已經在你我的日常中發生,「世界末日」「人類毀滅」的危機感也油然而生,但蘇文琪的《人類黑區》卻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她建立一條尺度極為寬廣,橫越億萬年的時間軸,從遠古重溯地球地質變化,談論地質與生命的演化,用她的話說,是要「在劇場為地球的歷史考古」。

    文字|張慧慧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參與論壇的主要講者與兩廳院代表:(右起)鄧富權、姚立群(論壇顧問)、橋本裕介、金成姬、尚-巴普蒂斯特.蒲、劉怡汝、施馨媛(國家兩廳院節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探自身啟動連結 建立亞洲社群平台

    作為引進國際藝術新潮流與打造台灣為亞洲創意樞紐的重要場館國家兩廳院,面對歐美國家夥伴對「亞洲」觀點與創意的探尋,開展了「Asia connection計畫」,期待成就一個亞洲夥伴可以共享網絡與資源的平台。今年首辦「Asia connection論壇」與東亞劇場拼圖展演,論壇中邀請了來自日本、韓國、柬埔寨的藝術機構策展人及臺北藝術節策展人分享對「亞洲連結」的經驗與看法。

    文字|蔡淳任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排練中的哈林,拿起用黑膠代替的麥克風也絲毫不減氣勢。
    企畫特輯 Special

    這回悟空不打怪,對決音樂跨世代

    翻轉經典《西遊記》的《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加入了不少令人料想不到的奇思妙想,譬如只會打怪的孫悟空居然被女孩告白,師徒四人回到天庭後變身彈唱高手等等,奇妙的劇情在導演達康.come二人組的處理下,觀眾將看到的是一齣很ㄎㄧㄤ的音樂喜劇,「絕對給大家奇幻拼貼又新鮮的世界觀。」而哈林也強調,透過劇中神一代與魔二代的交手鋪陳,最後要講的,就是兩代之間的和解。

    文字|陳淑英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舞台上擺設著神明的祭壇,演出由三位演員(右起:洪千涵、黃鼎云、張剛華)上一炷香開始。
    回想與回響 Echo

    表演性理論的有限性

    師父對宮主而言不是角色,而是一個大過於名叫黃麒文的存在體;藉著讓渡出肉體,宮主任其上身。他所修練的,是如何在自身的韻律(人)與來自於外的能量體(靈)之間維繫最大的和諧感,讓神靈辦事與身而為人不相衝突。這與在劇場中,演員將神靈客體化,讓扮演成為可能,完全不同。也因此,當濟公禪師完全進入宮主的肉體之後,表演性的理論就失去論述作品的功能。

    文字|杜秀娟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藉著重述、聆聽故事,顛簸、破碎的關係得到某種圓滿的可能。
    新銳藝評 Review

    擠與不擠的空間

    在遇見彼此前,劇中角色們被過去的一切推到了現在,眩暈地問著:是怎麼一回事?但藉著重述、聆聽故事,顛簸、破碎的關係得到某種圓滿的可能。整齣劇像是續寫著未完,幫過去覓得現在。在有點擠又不太擠的車內,司機乘客共同療癒,但也讓人不禁想問:所謂完滿,難道不也是一聲「啊,事過境遷,也就只能這樣了吧」的輕吁。

    文字|蔡宗翰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在物件意義不時轉換之下,物件與人的關係產生變化,進而賦予了空間不同屬性。
    戲劇

    射後的餘溫

    恥的子彈,是否也意味著「恥」的侵略性和殺傷力,那麼射過之後,能殘存多少餘溫?這恥感,究竟該從何而來?是恥的辱感,還是快感?是走馬看花式的景觀饗宴,還是作為挑戰文明、悖德違禮的反叛力量?與這整場琳琅滿目風景之下所形成的集體傷感相較,有那麼一刻,靜謐又私密,如同自瀆。

    文字|吳政翰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狂想劇場《洗》中,由賴舒勤演出的〈婷婷〉。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和著時光的悠然 低吟你我的歌

    前身為「賓城旅社」的Solo Singer Hotel,位在當年的溫泉鄉、懷舊氣息濃厚的北投,在「老旅社復興」團隊的打造下,古色古香的空間,一切都是「老」味道,而且邀請多位藝術家各自打造「自己的房間」,讓每個房間都可以說自己的故事。獨特的氛圍,也吸引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目光,狂想劇場廖俊凱在此演出由郝譽翔小說《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改編的戲劇《洗》,在空間中述說故事。

    文字|賴家鑫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代戰》重現的不僅是角色的扮飾,更是生命的自我和解。
    演出評論 Review

    場無大小,惟夢是依

    三齣戲很巧合地都安排了戲中戲的段落,《代戰》三段不相關涉的演出最是代表,《夜奔》硬是安排不擅曲唱的演員秀了幾句林沖奔行的經典唱段,《幻戲》更有完全擺落偶身的武戲《三打白骨精》。運用現成段落的確能方便迅捷代入戲曲元素,但若僅為套用而設,不免僵滯且有自廢武功之嫌。

    文字|劉美芳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川鍋」老闆阿健(前)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後排左起)吳思珊、黃堃儼、吳珮菁、何鴻棋。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牽絲的體貼「甜蜜蜜!」

    食堂主人 阿健 食客 朱宗慶打擊樂團:吳珮菁、吳思珊、何鴻棋、黃堃儼 「這裡讓我們舒服。」吳珮菁笑著,忍不住爆料,這似乎是第一次「好好地在川鍋吃飯」,以往團員們總愛端著酒一桌一桌地「巡迴」聯絡感情,心都滿了,吃進什麼就不是挺在意了。 看來川鍋的「蠱」不是下在口,而是下在心,正如招牌麻辣鍋中藥熬煮溫潤不油,不膩嘴就能順滑入脾胃,吳思珊說:「我們愛來川鍋,有時吃的不一定是它的料理,而是感覺。就像音樂,我們也總是表達某種情感、氛圍。」

    文字|張慧慧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左起)「沾美西餐廳」老闆陳登壽與綠光劇團柯一正、吳朋奉、羅北安。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老派精神之必要

    食堂主人 陳登壽 食客 綠光劇團:柯一正、羅北安、吳朋奉 「歡迎來到沾美西餐廳!」從走進沾美起,便感受到一股熱情,不是台式熱炒的生猛喧嘩、日式燒烤的互助迷濛或美式漢堡的過分親切,而是帶點節制分寸,合乎禮儀的優雅禮遇。 順著老闆陳登壽的步伐,他招呼大家坐下。很喜歡綠光劇團的他,前陣子才在表演後台替綠光的工作人員辦了場L型的buffet,這大概是台灣劇場史上第一次,演員在上戲前的後台吃起西式自助餐。陳登壽開玩笑說,是自己買不到票,才藉機用這種方式來看戲。食物牽起了他與綠光的緣分,在浪漫的燭光晚餐裡,彼此閒聊。

    文字|半糖小姐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許哲誠:用聲音探索真實與想像的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未完待續的三幕劇

    鋼琴家范德騰與許哲誠的創作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