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 維也納金色大廳合唱團、洛杉磯大師合唱團相伴
杜達美領軍洛杉磯愛樂 10月獻演斯特拉溫斯基與馬勒經典
在樂迷翹首期盼下,指揮巨星古斯塔沃.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在今年秋天將率領暌違31年的洛杉磯愛樂(Los Angeles Philharmonic),攜手歐美兩大殿堂級合唱團維也納金色大廳合唱團、洛杉磯大師合唱團來台,重返國家音樂廳。規模超過250人的龐大陣容,將以兩套曲目展開旅程,一晚屬於斯特拉溫斯基的火焰與節奏,一晚則是馬勒的生命與永恆。這樣的組合,世界僅此一場,而且是「台灣限定」。 斯特拉溫斯基與洛杉磯愛樂的不解之緣 1935年,斯特拉溫斯基首次與洛杉磯愛樂合作,演出後送給各聲部首席一個吻與一朵紅玫瑰。這份浪漫而深刻的舉動,開啟了他與樂團超過30年的情誼,後來更讓他選擇定居洛杉磯。 《春之祭》在洛杉磯愛樂的歷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樂團105年歷史中演出已逾150次,既是樂團的傳統,更是每任音樂總監的試金石。2003年,這首作品更成為華特.迪士尼音樂廳啟用後的首張錄音,象徵著樂團與作曲家的深厚淵源。 《洛杉磯時報》評論杜達美對《春之祭》的詮釋:「既能釋放潛藏於我們體內不可抑制的毀滅能量,又能以精湛的音樂掌控力駕馭這股近乎超人的張力。」此次來台,他將以《春之祭》搭配色彩繽紛的《火鳥》組曲,帶來火焰般的節奏與詩意。 曾於洛杉磯求學的鋼琴家嚴俊傑直言:「第一場《火鳥》、《春之祭》很節奏型,樂曲等於洛杉磯愛樂的代表,為他們自己的慶典都是演這些曲子。此外第一場的第一首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的作品《狂熱》短篇交響曲(Frenzy: a short symphony)也是非常重要,因為那是他為了洛杉磯愛樂去年才寫的。」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粒訪RAY—關於百老匯的五四三(4)
在觀眾眼底滾動式調整 全員戒備「試演」一個月
「小粒」是台灣編劇簡莉穎,「RAY」是旅美影像設計孫瑞鴻,兩人透過一場老友間的專業閒聊,有問有答心得滿滿地解密百老匯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場」就榮獲東尼獎、戲劇桌獎入圍肯定的驚奇過程,還有這個劇場之都商業經營與運作的幕後種種藉著文字,也讓讀者沉浸感受「劇場產業」是怎麼一回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粒訪RAY—關於百老匯的五四三(3)
商業票房決定作品存續 好萊塢明星也齊聚百老匯
「小粒」是台灣編劇簡莉穎,「RAY」是旅美影像設計孫瑞鴻,兩人透過一場老友間的專業閒聊,有問有答心得滿滿地解密百老匯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場」就榮獲東尼獎、戲劇桌獎入圍肯定的驚奇過程,還有這個劇場之都商業經營與運作的幕後種種藉著文字,也讓讀者沉浸感受「劇場產業」是怎麼一回事。
-
北京
港製音樂劇《大狀王》受肯定 映照出中國音樂劇發展困境
由香港西九文化區委託,香港話劇團創作、製作及演出的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7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11場,座無虛席,讚美之聲漫天而來,甚至眾口同聲地認為這是華語音樂劇的天花板之作。《大狀王》藉清朝判官的原型,講述著現代人對人生的夢想與挑戰,以及對於善惡的價值觀。自2015年開始構思,2019年試演,經過多方修改,2022年正式公演之後又做了不少調整,2023年的版本演出之後,大獲成功,短短數年間不但拿了超過20個舞台劇的獎項,也獲得絕大多數觀眾的喜愛,甚至被譽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好的音樂劇。 然而,一部由話劇演員演唱的音樂劇竟然會被認為是中國音樂劇發展了數十年之後的極致之作?這對目前繁榮的中國音樂劇市場與當紅的音樂劇明星來說,情何以堪? 在對《大狀王》的一片讚揚聲中,劇評人北小京倒是看到了一部分的真相:「香港話劇團所做的鐵杵磨針般的努力,不過是嚴謹的專業精神,也是藝術工作者本應該具有的品質,被這樣拿出來大加讚賞,只能更加說明我們的戲劇行業裡有多少急功近利、被粗糙炮製的作品在占據舞台。」「急功近利」、「粗糙炮製」確實是目前中國音樂劇發展困境的癥結所在。 如果問DeepSeek目前中國音樂劇發展的困境,它會從劇本、音樂、人才、產業生態與市場機制等方面系統性地展示中國目前的情況,然而,如果DeepSeek所根據的是目前中國音樂劇發展至今所有論述與批評文獻的大數據,這種結論只能說明中國內地音樂劇圈的自省與自覺完全不著邊際,因為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繁榮卻並不健康的音樂劇市場的現象描述,問題的源頭還是得回溯到根本的思維。 音樂劇是唯一一種能夠完全由市場機制生存下來的表演藝術品類,所憑藉的是它特殊的產出機制與商業模式,這在倫敦西區和百老匯被證明是有效的。然而在中國,中國特色的「國情不同」這個藉口的背後紮實地站著做生意─投資,只關注短期收益的思維,當劇本缺乏戲劇邏輯、音樂與表演不匹配、導演調度不合理、演員忘詞這些情況一再發生,日復一日,只能以明星效應和商業手段(如同時扮演著被操弄與反噬角色的粉絲經濟)凌駕於專業,最終讓人懷疑幾度浪淘沙之後到底能留下多少值得再看的作品,當觀眾由期待轉向失望甚至絕望後,市場的泡沫化也就可以預期了。 人才、資源(資金與設備完善的劇院)與市場規模都是中國發展音樂
-
音樂 迎向團隊40周年慶
擊樂劇場《泥巴》大幅改版上演 朱團為自己說聲生日快樂!
為迎接明年朱宗慶打擊樂團40周年的到來,樂團將於9月起推出擊樂劇場《泥巴》全新版本。本作原為2019年、2021年推出的第2號擊樂劇場,描述「瓷林」創辦人林光清從苗栗蘆竹湳鄉間走向國際品牌的故事,在樂團40周年前夕的2025年,朱團再度重演《泥巴》,並以樂團4個世代的人脈,重新打造一個「徹底歸零、再出發」的版本。 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2022年底的倉庫火災,把前一版所有布景、道具和部分樂器都燒光了,讓我們這次一定得重新製作。再次檢視的同時,發現《泥巴》其實不只是林光清先生的故事,也很像是樂團即將邁入40周年『再燃鬥志』的心境。」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粒訪RAY—關於百老匯的五四三(2)
登上戲劇桌獎與東尼獎典禮舞台 近身體驗紐約劇場盛事
「小粒」是台灣編劇簡莉穎,「RAY」是旅美影像設計孫瑞鴻,兩人透過一場老友間的專業閒聊,有問有答心得滿滿地解密百老匯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場」就榮獲東尼獎、戲劇桌獎入圍肯定的驚奇過程,還有這個劇場之都商業經營與運作的幕後種種藉著文字,也讓讀者沉浸感受「劇場產業」是怎麼一回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粒訪RAY—關於百老匯的五四三(1)
東尼獎、戲劇桌獎雙入圍 孫瑞鴻的百老匯驚奇之旅
「小粒」是台灣編劇簡莉穎,「RAY」是旅美影像設計孫瑞鴻,兩人透過一場老友間的專業閒聊,有問有答心得滿滿地解密百老匯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場」就榮獲東尼獎、戲劇桌獎入圍肯定的驚奇過程,還有這個劇場之都商業經營與運作的幕後種種藉著文字,也讓讀者沉浸感受「劇場產業」是怎麼一回事。
-
音樂 睽違7年的再臨
佩特連科首度領軍訪台 柏林愛樂帶來3晚音樂盛宴
睽違7年,柏林愛樂管絃樂團將重返台北,由首席指揮基利爾.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首度率團來台,在國家音樂廳帶來3場演出。這不僅是柏林愛樂第6度訪台,更是佩特連科上任以來首次領軍登上台灣舞台。 柏林愛樂與台灣的20年情誼 自2005年首度來台,柏林愛樂便與台灣樂迷建立深厚連結。當年兩廳院廣場聚集逾3萬人觀賞戶外轉播,轟動的場景促成了「數位音樂廳」的誕生。牛耳藝術行銷總監張懿之回憶:「2005年兩天晚上舉辦戶外轉播,第一次迎接柏林愛樂到來,當音樂會結束我走出音樂廳,看到廣場滿坑滿谷的人,他們發自內心的激動與吶喊的情景是我一輩子忘不了。也因為當下強烈感染力,讓拉圖爵士還有樂團覺得感動而催生了『數位音樂廳』。」 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林仁斌則形容:「照武俠小說的說法,江湖上如果柏林愛樂謙稱自己是第二的話,那沒有什麼樂團可以擺第一位。在我的心中,他是全世界唯一首席天團。」
-
焦點專題 Focus
身體 X VR——從「不可見之感」出發的陰性敘事
在虛擬與現實的界線逐漸交融的今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不僅是一種觀看的工具,更是一種觸動身體、延展感知的場域。本企畫「身體 X VR從〈不可見之感〉出發的陰性敘事」,從陰性視角出發,聚焦3組台灣藝術家的實踐,探索身體如何在 VR 中消散、重組、生成,並與情感、記憶與未知力量交織。 在疫情促使創作轉向的契機下,編舞家何曉玫以《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透過女性鬼魂的凝視,將舞蹈、吟唱、米藝與 VR 融合,讓漂浮、裂解的身體在虛擬空間中得以延續,開啟觀看破口,讓潛伏於歷史陰影中的女性得以發聲。 另一方面,編舞家蘇文琪則延續10年的科學探索,從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走向宇宙深處,歷經《黑洞博物館+身體瀏覽器》,推出新作《暗宇之感》,深入創作的洞穴,嘗試以 VR 再現黑洞、暗物質等「不可見的存在」。在她的實踐中,科技不再是硬核的展示、不是創作的目的,而是透過陰性質地的敏感與柔韌,向不可知提問,體現不可言說的能量。 而由雙胞胎編舞家謝筱瑋、謝筱婷歷時7年醞釀的《The Awake》正邁向最後一哩路,以漸凍人的身體經驗為切口,轉化病友與家屬的幽微情緒與時間感,藉 VR 打開非線性、片段化的情感場域。觀眾不僅「觀看」作品,更被牽引著進入其中,在感受先於理解的過程裡,將自身生命經驗投射其中。 這3件作品有各自的核心關懷,卻在 VR 的延展裡相互呼應,指向身體作為感知載體的開放性,並透過敏銳凝視,觸及那些難以名狀、無法被符號化的「不可見之感」。這些創作不僅挑戰劇場與觀演的邊界,更以陰性敘事為方法,讓 VR 成為感官、情感與記憶交錯的場域。 她們共同展現的是陰性敘事的力量:不在於給出唯一的答案,而在於共感他者的生命經驗,打開更多感受與想像的可能。
-
焦點專題 Focus 破碎無常,才是生命實相
何曉玫《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 在科技裡呈現人生情狀
只是一個起心動念想把當下的身體留下來,MeimageDance藝術總監何曉玫在評估該如何與觀眾對話的路徑裡,從舞蹈一路逛進了VR,並在時間的延展下,讓作品透過台灣傳奇女鬼林投姐的濾鏡,搭配月琴吟唱、米藝與舞作,長成了更為面向大眾的長銷式沉浸體驗。 2025年9月,何曉玫MeimageDance在故事工廠協力下,於西門紅樓駐地1個月,開出共90場的《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沉浸式製作,演出以舞團2023年發表的VR作品《林相繽紛從肉身到虛擬的極相與無相輪迴》為基底,並安排有濃郁的儀式感前提,觀影環境也如2023年般充滿香氣與意象。觀眾一入場便會在無語言演員「NPC」的帶領下,逐步脫下鞋襪、交出名姓,踏進台灣民俗元素包裹下的中性無生滅世界,作品也在一層一層的觀看與多重小物件的暗示裡,試圖為傳說裡的厲鬼開啟一個別開生面的重生出口。
-
焦點專題 Focus 用溫柔探觸,讓未知顯影
蘇文琪《暗宇之感》 在暗物質中凝聚身體感知
天還沒亮。 蘇文琪與她的創作團隊等在洞口,反光背心、頭燈安全帽、雨鞋、急難小背包礦工似的全副武裝。 科學家駕著越野車來到,接了眾人,緩緩沿著隧道駛向地底一公里深處。半個多小時的車程,便有了體感的時差:地面上正值墨爾本的寒冬,地底下,卻彷彿回到台灣的夏天,潮溼燠熱。 隧道的彼端是斯托爾地下物理實驗室(SUPL),為了追索「暗物質」在宇宙成分中約占所有已知物質的5倍,我們浸泡其中、卻對它幾無所知的神秘粒子在廢棄礦坑中打造的探測基地。 對於《暗宇之感》創作團隊中的其他成員而言,這是第一次與真實的科學現場親密相接。他們終於可以親身感知,蘇文琪持續訴說了近10年、依然意猶未盡的衝擊體驗。
-
焦點專題 Focus 放大幽微情緒,打開感知邊界
謝筱瑋、謝筱婷《The Awake》 從女性視角重塑身體敘事
如果說劇場是一種探索與創造感官對話的藝術形式,那打破觀演界線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無疑是近年最貼近觀眾身體、甚至最能引導觀眾「進入」作品的數位媒材之一。隨著許多跨領域創作者投入VR創作,台灣的VR作品也逐漸走出技術展示的層面,開啟多元的敘事;而愈來愈多劇場工作者的投入,也讓表演藝術的切角為作品帶來突破感官經驗的嘗試,重新定義表演與觀眾的界線。 在這之中,舞蹈工作者對身體的熟悉度,為VR的觀演帶來更豐富的體感;而女性創作者的視角與感官建立,更是透過VR的延展打開了身體敘事的可能性。由兩位女性編舞家謝筱瑋、謝筱婷組成的「InTW舞影工作室」,VR作品《The Awake》計畫從2018年啟動至今,從女性的視角切入漸凍人主題,也在認識漸凍人的過程中,同步摸索以VR重現體感的可能性,作品一磨7年,今年初終於完成最後的拍攝、進入後製,來到完成的最後一哩路。
-
人間父子
餐桌上的事
謙:說真的,我們家的餐桌還蠻無聊的吧?因為只有我們3個人,吃飯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情調,尤其我們兩個人都是屬於「任務導向」,覺得對這餐飯最大的尊敬,就是把它好好吃完。所以,我們在餐桌上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吃慢一點。」 真:「吃慢一點。」沒有錯(笑)。 還有一件事情,我已經跟你媽媽說好幾次了,我在寫劇本的時候沒辦法停下來,不要叫我去吃飯,我不用吃,可是她不會理會的啦,她也有她的規則。說是這樣說,如果沒有她,我大概連怎麼好好生活都會忘記吧? 謙:因為我們家就是真的這麼不浪漫,我好像也很難想像,在歐洲那種晚上7、8點開吃,大家一路聊到深夜,還伴著紅酒繼續聊的感覺是什麼。 真:這種經驗我倒是有!某次去國外一位文化局長的家裡住一晚,那個局長的專業是電影方面,兒子是攝影師,家中是一個大穀倉、外面全是麥田,看出去非常寬闊。晚上他的太太張羅菜色,一整桌料理,光是起司就有10多種選擇,現場連蠟燭都點上了,非常講究氣氛。那天因為有翻譯隨同的關係,一來一往的對話進行得比較慢,也因此讓晚餐吃得更久。 我一直覺得那頓晚餐好像是電影畫面走進真實場景一樣,很不現實,非常夢幻。 維繫情感,又或者是衝突現場? 謙:在我們家好像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齁? 我們家的媽媽就會因為太過在乎餐桌上所有人的舒適程度,反而常常不在位置上。一下去熱菜、一下又要去張羅小菜。所有人都快吃完以後,她還趕著要去切水果。若真的無菜可熱,她也會忙著先去洗鍋子、清理廚房。 倒是,話又說回來,從餐桌上的關係好像就可以看出每個家庭的相處方式,而且不可否認,餐桌就是家庭的社交所,如果氣氛好的話情感就愈好,但反之,餐桌也有可能變成一個衝突現場。 真:所以,我很早就說過,吃飯的時候不要帶著太多負面情緒上桌。 謙:可是真的好難喔。以我兒子來說,他的嘴巴是拿來講話的,不是用來吃飯的。我以前還會擔心他
-
澳門
嬰幼兒藝術節「Cute Fest」將登場 澳門兒童劇場更趨近以兒童為中心
緊接官方主辦的「第二屆澳門國際兒童節」之後,由「大老鼠兒童戲劇團」舉辦、澳門嬰幼兒藝術創新網絡協會協辦的「Cute Fest」嬰幼兒藝術節,將於9月4日至14日舉行,來自澳門、新加坡、澳洲、波蘭等地的嬰幼兒劇場團體、導師將在澳門密集舉行演出、講座及工作坊。該藝術節延伸自「大老鼠」自2020年底開展之「推廣及發展嬰幼兒劇場計畫」,原預計於2023年舉行,由於疫情及政府資助條例的限制,延至今年發生。主辦單位除推出本地創作的《親親.媽咪.大Tummy》外,也邀請了波蘭亞杜飛劇團的幼兒音樂劇場《紙先生Satie》及新加坡The Artground的嬰幼兒舞蹈劇場《跳進繽紛畫室》到澳門演出。此外亦將舉辦多場分別為家長、幼教工作者和劇場工作者而設的分享講座及工作坊,雖然首次舉辦但已具相當規模及國際化,也是澳門各個民辦藝術節、戲劇節中,唯一以兒童、嬰幼兒為對象的。
-
腦海裡的旋律
敬畏經驗與生命的奇妙恩典
這個暑假,我帶著兩個外甥在歐洲到處旅行:先沿著法國羅亞爾河沿岸騎了100多公里的單車,接受大自然洗禮。回到義大利之後,我們在豔陽高照的托斯卡尼居遊,除了拜訪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斯,也參加一年一度的浦契尼音樂節(Festival Puccini):在大師生前最愛的塔湖別墅(Villa Puccini, Torre del Lago)附近舉辦;歌劇演出舞台面向著幽靜的湖,四周環繞翠綠的山,沁涼如水的夜色裡,我們聆聽浦契尼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杜蘭朵》。 和3千多個觀眾一起聆聽浦契尼的作品,真的是一生難得的經驗:「怎麼這麼好聽?」大外甥聽完最經典的詠歎調〈今夜無人能睡 Nessun dorma〉(編按:或譯為「公主徹夜未眠」),忍不住讚嘆;小外甥則是聽到《杜蘭朵》中的〈茉莉花〉旋律,感到十分親切。音樂會結束後已是深夜,隔天我們說起外甥們第一次聽全本歌劇的經驗,而且是在浦契尼最喜歡的別墅旁,依著山光水色和靛藍夜幕觀賞大師的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點,絕對是演出進行到第3幕 卡拉富王子抱著一顆勇敢的心和滿腔熱情,知道自己絕對能融化杜蘭朵公主冰冷的心 美國男高音Gregory Kunde飆嗓唱到 all'alba vincer(黎明到來時,我將得勝),餘音未止,全場掌聲響起,那種集體的感動經驗讓人久久難忘。 「女高音和男高音都好會唱啊!」外甥衷心讚嘆,演出過程中,我看著高掛的上弦月,不禁想到在羅亞爾河河岸騎車時,我們穿過一片古老森林,涼風習習,林中有清新的芬多精,我們大喊好舒服、好舒服藝術和大自然果然是人一生最好的朋友,在與美和天地親近的過程中,孩子們深刻得到所謂的「敬畏經驗」(awe experience)。 大腦科學家透過實驗發現,擁有敬畏經驗可以緩解負面情緒,減低生活和工作壓力,進而提升日常幸福感:參加一場大型音樂會而得到心靈感動;在森林或曠野建行身心得到舒展;見是巨大的美麗卻找不到言語來形容;抬頭看銀河忽然覺得自己宛若浩瀚時空中的一粒小灰塵;看到剛出生的小嬰兒嚎啕大哭展現生命力,又或在告別式上領悟到肉身雖遠去精神卻長存這些都是敬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場從失敗出發的家族哀歌與告別旅程
從紐約到東京:《鼻血》的追尋旅程 「你認識你父親嗎?」這是《鼻血》(The Nosebleed)的核心提問,也是活躍於紐約劇場的日裔美籍創作者小川彩(Aya Ogawa)在此自傳式作品中,拋向觀眾也拋向自己的困惑。這部作品,近年來在紐約劇場界激起廣泛共鳴,以直率的手法、幽默的基調且深具實驗性的文本書寫,引導觀眾直視由家庭記憶、自我認同與跨國族文化所共織而成的複雜課題。今年11月,《鼻血》將於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上演(註),不僅對這部作品來說,是種國際巡演的里程碑,對這位日裔美籍的創作者而言,無疑也是某種文化意義上的回返與對話。 語言與文化之間:小川彩的劇場世界 小川彩是一位橫跨劇本創作、導演與表演的跨界劇場藝術家,出生於東京,成長於紐約,作品常圍繞身分、語言、性別與家庭等主題。在展演形式上,她經常以集體創作的方式與演員、設計師共同發展作品,關注的不只是語言與文本,也包括身體性、音樂性與觀眾的互動關係,風格兼具形式解構與深層情感,富饒豐沛多層且爆發性的表演能量,持續打破劇場的第四面牆,並挑戰傳統敘事結構。她獨特的敘事手法與蓬勃的創作能量,備受紐約劇場關注,曾與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The Play Company、Soho Rep、Bushwick Starr等紐約重要劇場機構合作。 作為雙語創作者,小川彩擅長在英語與日語之間穿梭,將語言的轉換作為思考文化與權力結構的一種方式,而其多語能力與跨文化思考,不僅展現在創作上,也實踐於日本劇作的譯介。她不僅曾翻譯岡田利規、前川知大、市原佐都子、神里雄大等多位知名日本劇作家的作品,同時也是日本劇作家協會所推動的劇本英譯刊物《演劇:日本劇場在新千禧年》(ENGEKI: Japanese Theatre in the New Millennium)的御用翻譯,並為該刊物的選書委員。著名雜誌《Time Out》評其譯作為「毫不費力、語感道地的翻譯」,而《Village Voice》則稱之為「一場語感轉譯的奇蹟」。
-
新銳藝評 Review
《日落大道》中的聲音裂縫:莎拉.布萊曼的「解構式聲響實驗」
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曾表示,《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中的多首曲目,是以其前妻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的聲音為靈感創作。距此劇1993年首演至今已逾30年,如今年過六旬的莎拉終於親自演出再製版中的女主角諾瑪.戴斯蒙(Norma Desmond),她會如何化身這位執迷過往,且深陷妄想的過氣影星? 事實上,莎拉早在1995與2005年的個人專輯中便曾演唱該劇選曲,包括以歌劇式唱腔詮釋的〈Guardami〉(義大利文版的〈With One Look〉)、甜美輕柔風的〈The Perfect Year〉,以及與約翰.巴洛曼(John Barrowman)合唱,採典型音樂劇唱法的〈Too Much Love to Care〉。但2025年我於台北國家戲劇院觀賞她現場演出時,發現她並未試圖重現過往的聲音榮光(或許出於生理條件的限制),而是選擇一種近乎挑釁的姿態,以不尋常、破碎、古怪、誇張且時而過度雕琢的演唱方式,使她過去的輝煌只能如同殘影一般呈現。 女主角登場的第一首代表曲〈With One Look〉,莎拉即定調將使用歌劇式聲腔為基底;然而,和1995年的版本之張力非常不同,她的聲音孱弱且沙啞,咬字時而不清,有些部分虛到幾乎快要聽不見,舞台上的男主角和觀眾們似乎不可能聽了這樣的「陳述」,會在理性上認為諾瑪有可能東山再起,但她又如此滔滔不絕,自信滿滿。第二幕的名曲〈As If We Never Said Goodbye〉,也承襲如此演唱風格,不過,應著劇情的發展,此刻的諾瑪來到派拉蒙(Paramount)片場,並且天真地以為將主演自編的電影《莎樂美》(Salom),聲音相較更柔順與飽滿,展現些許「希望」感,但依舊無法擺脫滄桑。可以說,莎拉是用音色演繹已「失去光澤」,卻自我陶醉的諾瑪。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5╱2026 樂季最前線:國際篇
2025╱26年樂季即將展開,世界主要樂團的節目策劃無不在兼顧地緣文化、藝術傳承與當代關懷之間取平衡。從亞洲日益壯大的策展自信、法國的跨域融合、德奧的重磅經典到英美的策展風格,這一季的國際音樂場景不僅延續了熟悉的傳統,更處處展現未來的企圖心。 亞洲的表現不容小覷,在穩健迎接國際音樂家之餘,也以更清晰的在地立場、文化自覺與年輕策展人聲音,回應全球藝術語境的快速演變。法國則以跨界與當代藝術語彙為導向,將音樂會轉化為文化事件,模糊舞台與生活的界線,邀請觀眾進入一場多感官的藝術對話。 德奧地區仍以深耕經典作品為本,並逐步將新聲音融入老架構中,在厚重歷史與未來視野之間找尋當代聆聽的位置。英美樂團則將策展意識推至前沿,從獨立主題到大型跨年度專案,演出不只是「演什麼」,更是「怎麼說」。在這種架構中,曲目與語境並重,樂迷的體驗被有意識地導向更深層的敘事。 國際樂季不再只是輸出與輸入的線性關係,而是一張立體交織的網絡。透過這國際樂季脈動的觀察,我們得以先行一窺全球古典音樂的節奏、語言與價值,如何在此刻被重新定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奧地利
「作品周年」「女性」成焦點 多樣策劃吸引樂迷興趣
過去幾年的新冠疫情,造成音樂會演出的長時間停擺,重創了古典音樂市場。在龐大虧損的壓力下,德奧各大樂團使出渾身解數,設計各式各樣的樂季節目亮點,以吸引觀眾的興趣。 柏林愛樂 主打「作品周年」 有別於過去聚焦「作曲家周年」的主題設計,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在2025╱2026新樂季改以「慶祝作品周年」作為節目亮點,一口氣推出了華格納《尼貝龍指環》系列(首演150周年)、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首演150周年)、比才《卡門》(首演150周年)、史克里亞賓第3號交響曲(首演120周年)、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首演180周年)、巴爾托克《奇異的滿洲人》(首演100周年)等曲目,全部由首席指揮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率團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英國
美國建國250周年 交響樂界響應多但仍偏票房導向
對美國來說,2026年是美國發表獨立宣言,建國250周年,有不少樂團藉這名義宣傳,但似乎除了少數樂季開幕音樂會,整體仍然是票房導向。 舊金山交響:布隆姆斯泰特99歲指揮馬勒第9 舊金山交響樂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新樂季最重點,在於搶到近3年最熱門機會,2026年將99歲的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指揮馬勒第9號交響曲。 布隆斯泰特屬於老一輩指揮,他在NHK的馬勒9號現場錄音,被票選為樂季最佳演出,成為2022年贊助會員的免費贈品CD,日本二手市場已經瘋狂飆漲破台幣萬元雖然,他之前有 與巴伐利亞的班貝格交響合作錄音,並且透過商業發行(2019),但二手市場的非理性,也說明了能現場聽這位老指揮的機會珍貴。如果能在舊金山現場欣賞,絕不要放棄以他的年紀,每一場都可能是告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