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倫敦
《趙氏孤兒》選角惹議 亞裔演員職業發展成話題
由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製作的《趙氏孤兒》,在演員名單公布後引發爭議,在這齣以古代中國為背景的戲劇中,十七個角色中竟只有三名亞裔演員入選,其餘的多屬白人演員!英國的亞裔演員群起抗議,亦獲得美加澳、香港及其他歐洲相關團體的響應。
-
巴黎
劇場人齊聚布列塔尼 交流歐洲「劇場現況」
位於雷恩市的布列塔尼國家戲劇院十一月舉行了「搬演戲劇節」,除了有精采豐富的劇場演出,也同時舉辦了「劇場現況」系列的六場座談會,邀請大眾與各國創作者、製作人、劇院團體總監及官員,交流探討歐洲的劇場現況,並把主題放在劇本地位及表演形式的討論上。
-
上海
國際當代戲劇節 東西劇場在此匯流激盪
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承辦的「上海國際當代戲劇節」於十一月五日至十二月九日舉行,呈現十八檔來自世界各地最當代最前線的戲劇作品。今年主題定為「多元創意」,不僅能看見歷史與現代的結合,也能體會到東西方文化的交織和碰撞,在表現形式和手法上,令人目不暇接。
-
香港
「節」與「城」的共生 各地策展人座談交流
在十一月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進行同時,也舉辦了「節與城:共生的可能與挑戰亞洲交流座談會」,邀請來自亞洲各華文城市的策展人、學者和藝評人,探討「藝術節如何有機地與社會、藝術家和觀眾連繫對話,使文化能植根於城市?」而這次的交流,也有助於往後建立各城的藝術節網絡。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這場悲劇 源於愛的偏執
作品不多卻齣齣讓人印象深刻的中生代導演陸愛玲,今年成立了「達達劇團」,以改寫自莎翁悲劇《李爾王》的《名叫李爾》為創團作。陸愛玲認為,《李爾王》的悲劇來自於對愛、對完美的偏執,這也是崢嶸一世的李爾王最後的生命功課,唯有透悟才能抵達死亡的終點。
-
藝號人物 People 俄國鋼琴家
加伏里洛夫 人生驚濤駭浪 終得音樂真諦
十八歲就奪得柴科夫斯基大賽首獎,天才橫溢的鋼琴家安德烈.加伏里洛夫的人生,卻是經歷起伏跌宕的的戲劇性變化:被自己國家政府軟禁威脅,復出後又因質疑音樂工業而驟然退隱,放下一切去思索音樂的訊息真諦如戲人生無比真實,但加伏里洛夫已不再迷惘,他的音樂找到了清楚的方向。十二月,他將帶著傳奇的琴音,再度造訪台灣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演員暨劇作家
黃詠詩 喜鬧之下 挖掘深層哀傷
功課不特別好、長得不特別出色、成長過程沒有太多人關注這是黃詠詩對自己的評語,但其實她有很多對這個世界的想法,「沒人問我感想,沒關係,我就自己說出來吧。」被視為香港當紅劇作家,黃詠詩以黑色幽默打造獨樹一格的劇本特色,讓人笑一笑甩掉面具,下個伸手就探進傷口,從喜鬧裡挖出深層的悲哀。選擇這樣的創作方式跟她的性格有關,「遇到嚴肅的時候就想逃,說個爛笑話就像丟下炸彈,說完就跑。」
-
焦點專題 Focus 導演文本解讀
《變奏巴哈》 一條穿過現代文明的河
我第一次讀完全劇,最強烈的印象是覺得這齣戲像是一條大河。這條河,穿越了現代的都市文明。我最想做的其實是回望,原劇的「切片式的情境」,設定的時空是一九八○年代台北現代化之後的都市生活雛形,但其實經過了將近卅年,那個剛剛開始萌芽,人與人關係開始疏離的面貌沒有改變,除了科技產品之外,所有的情境和當初一模一樣。
-
焦點專題 Focus 導演文本解讀
《瑪莉瑪蓮》 如鏡相映的戀人絮語
《瑪莉瑪蓮》這個文本作為九○年代的小劇場經典絕對有其分量感,劇中只有兩個演員,兩個角色關係的沉重和膠著,幾乎令人窒息。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自己始終不斷將自己的情感經驗與之對照,我相信這個文本的呈現肯定有足夠的力量牽引觀眾去檢視或投射自己對情感的態度。對我來說這正是作為一個導演最令人振奮的工作。
-
焦點專題 Focus 導演文本解讀
《無可奉告》 打屁語言背後的世界末日
打屁,劇作家在窮極無聊的台灣生活經驗中,體認到台灣語言與打屁文化的譏諷與無奈。我們填補所有的生活。就像裝潢房子的發泡劑一樣,只要一點點就能膨脹到塞滿空隙。我不批判,讓所有我們認為無意義的話語,沉積、發酵。累積那不得不的聚會與承諾,其實就只為了最後一次的爆發。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 跨/新年音樂會
為愛而唱 歡頌「威爾第之夜」
適逢歌劇巨擘威爾第兩百歲誕辰,NSO音樂總監呂紹嘉特別規劃在跨年和元旦兩個夜晚,以威爾第歌劇的名曲揭開序幕,邀請國內外知名歌手與樂團攜手合作,將各式各樣的情歌在國家音樂廳中暢快歌頌。
-
即將上場 Preview 將泰、越、菲、印四國音樂文化搬上舞台
透過鏗鏘錚琮 我們「聆聽.微笑」
國際移工來到台灣打拚多年,但我們對他們的文化又了解多少?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音樂會「聆聽.微笑」,與資深劇場導演汪其楣合作,將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尼這四個國家的文化在舞台上展現,演出他們的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及當代音樂,並穿插詩文朗讀,感性詮釋出國際移工在異鄉奮鬥、生活的心情寫照。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劇場創團作 廿五年後重裝再搬演
阿爾比新版《動物園》 探討人際隔閡疏離
當年果陀創團推出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一舉成名深獲回響;四分之一世紀過去,導演梁志民再以此劇為劇團慶生,演出阿爾比親自改寫的○八年版本,以兩幕戲營造對比;並由實力派演員金士傑、顧寶明、姚坤君擔綱主演,令人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劉亮延「花癡劇場」最終章
《白蘭芝》爵士樂入戲 另類描繪「姊妹情深」
李清照私人劇團編導劉亮延的「花癡劇場系列」來到最後一部《白蘭芝》,改寫自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經典《慾望街車》,並以音樂劇形式呈現,內容聚焦於姐姐白蘭芝與妹妹史黛拉之間,從羨慕忌妒恨展開的細微情感轉折。
-
即將上場 Preview 楊維真與姚尚德聯手創作
《泡泡秘密基地》 回溯童年觀照當下
由舞者楊維真與默劇表演者姚尚德合作的肢體劇場《泡泡秘密基地》,透過兩個經典文學角色哪吒與小王子,呼應兩人的表演;透過童年回憶的回溯,在劇場這個秘密基地,觀看自己何以成為今日的自己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下一個編舞計畫II
為舞起步 創造永無止境的可能
編舞家周書毅發起的創作平台「下一個編舞計畫」今年來到第二屆,徵選了六位編舞新鮮人,揮灑「大膽」特質,透過舞蹈不斷試探與自我挑戰。同時也呈現了楊乃璇的《小小小事》與余彥芳的《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II》。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大不大,攸關幸福未來?
廣藝劇場將於十二月推出的年度大戲《維妮》,編劇吳瑾蓉把「隆胸」的議題搬上檯面,對現代男女對「尺寸大小」的焦慮迷思,進行反諷和探討。為了可以更精準指涉社會現象,導演陳曉潔添加了許多與當代拜物的連結,鑽戒對應於婚姻、平胸對應平板電腦的等等,轉喻譬喻處處都是,讀來聽來都趣味十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電影
虛實交會的魔幻時刻
一八九五年,電影技術問世,為人類藝術史開展劃時代的意義。 電影所帶來的新奇、刺激感受,撼動劇場的地位;如同繪畫面對攝影的挑戰,在此轉捩點上,劇場導演開始重新思考,何為劇場的本質與美學。 一個世紀過去,劇場與電影,從最初電影仰賴劇場的視覺語言,而至劇場以電影拓展表現手法,兩者在表演風格、敘事策略、時空轉換上,相互交織衝撞、開闢出多元路徑,成為彼此的素材與形式混種的對象。 在科技進步飛速,多媒體氾濫的今日,劇場與電影的界線逐漸消失,當劇場導演跨界電影,當電影成為劇場元素,鏡頭下、舞台上,如何共生出精采動人的魔幻時刻? 法國陽光劇團二度來台,新作《未竟之業》延續近年對於「劇場中的劇場」的探索,更進一步結合了劇場和電影。 導演莫虛金巧妙將父親(電影)與自己(劇場)的志業巧妙融合在一起,帶觀眾重返電影剛發明的默片時代,極具巧思地呈現劇場的永恆魅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返身體處境 辯證虛實的蒙太奇
一般對電影與劇場最粗淺的區別為:電影以空間上的自由運動見長,而劇場強調同時性的現場;時至今日的媒體社會,若以此角度來看,劇場面對影像的無所不在與虛實混淆,是否依然能以血肉之軀的「在場」,作為劇場的藝術獨特性?一個世紀過去了,影像依然魅惑,表演藝術和錄像也有更多交集。從最初電影挪用劇場概念,而至劇場導演以電影省思劇場的敘事手法,兩者相互交織衝撞、開出多元路徑。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劇場人拍起電影……
超越舞台鏡框 登上銀幕的華麗冒險
劇場少說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了,電影也不過才一百多歲,電影仰賴著劇場的養分茁壯開枝,發展出不同的視覺語彙,但兩者之間,有著許多共同與差異,各有所長各有所限,同樣要在一個框框內呈現創作,導演的手法與美學卻大相逕庭。不少全球知名的劇場導演,同時也會拍電影,究竟在這兩者之間,如何取捨,如何轉換,透過鏡頭下的嘗試,會不會影響劇場裡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