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視窗 News
第六屆「勞力士創藝師徒計畫」邀林懷民擔任舞蹈類大師
【台灣】 第六屆「勞力士創藝師徒計畫」邀林懷民擔任舞蹈類大師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受邀擔任第六屆「勞力士創藝師徒計畫」舞蹈類大師,在2012/2013年度將指導一位本屆遴選出的年輕編舞者,生徒當選人於明年春天公佈。兩年舉辦一次的「勞力士創藝師徒計畫」創設於2002年,每屆皆由勞力士聘請國際藝壇知名人士至日內瓦開會推舉大師,隨後再邀請五大洲各類專業者組提名委員會,找尋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工作者,再由大師從2至3名候選者中挑選1位徒弟。之後,大師將透過一對一指導把經驗傳承給生徒。 本屆師徒計畫分為六類,其他類的大師還包括:電影類沃爾特.默奇(Walter Murch)、文學類瑪格麗特.愛特伍德(Margaret Atwood)、音樂類吉爾伯托.吉爾(Gilberto Gil)、劇場類巴堤斯.薛侯(Patrice Chereau)及視覺藝術類威廉.肯崔吉(William Kentridge)。 「2012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開始徵件 「2012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提供創作者登上版面的最佳機會,即日起開始徵件至12月15日。為鼓勵初踏入社會及在校的藝術工作者編導創作,國藝會與兩廳院自2008年起合作舉辦「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採公開徵選機制。獲選作品團隊可由國藝會提供製作經費,兩廳院提供場地、舞台及宣傳,預計2012年推出2檔製作,每檔演出3至4場。此次將徵選至多六個未公開發表過的創新劇場作品。詳細相關報名資料及表格,請至國藝會網站「補助廣場」下載,或洽02-27541122分機212。 文建會補助南方演藝團體 歡迎申請 文建會為鼓勵南方表演藝術團體發展及強化其團隊經營與執行能力,提供其演出、製作、宣傳等部分經費補助,凡是經政府立案縣市為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等六個縣市的演藝團體皆符資格。補助項目包含各地巡演、於國際藝術節或專業劇場演出、發表新創或新製作
-
幕後群像
延樂軒北管劇團〈下河東〉劇照拍攝後
地點:關渡,臺北藝術大學 時間:二○一○年六月十四日
-
藝文人生
鴻鴻 零碎中拼出的詩
身兼劇場和電影導演,詩人,老師,同時也是多個影展或活動的策劃人。鴻鴻的一天很難談得上規律。因為牽涉範圍廣,行程也彈性十足。突發性的會議或訪談擠滿密麻行事曆,從臺北市北區到南區,精準嚴厲社會批判到排練自己的導演作品。鴻鴻的一天,有點像小時候聽電台廣播節目,雖然放的歌一首都沒聽過,但點歌的人想講的話大都相同。
-
幕後群像
聲音與舞蹈的魔幻遇合
「聲音設計」時常被認為是設計音效的人,例如關門就該有關門的聲音出現。Yannick認為可以避免「聲音設計」被誤導的方法是,著重在聽覺經驗,而非把聲音當作在舞台上的一個物件、訊號。這樣的聽覺經驗不僅是給予聲音創作者本身,同時給予舞者、觀眾一個空間。Yannick和表演藝術合作最大的享受和樂趣,就是這種因著所有在場者共享著一個空間,而產生的集體聽覺經驗。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遲到廿年的表演方法,真的過時了嗎?
自從烏塔.哈根(Uta Hagen)在一九九一年出版了《演員的挑戰》A Challenge for the Actor,這本書從此成為美國劇場表演的學員聖經,在美國表演類叢書的排行榜上高居榜首始終不下,超越了她的前作《尊重表演藝術》Respect for Acting(1973),以更宏觀卻又更精闢的角度講述演員的使命、目標和技巧,造福了無數劇場、電視、電影表演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古調亦新唱 大地的尋根之旅
傳唱自遠早的古調,如何依然在今日令你的心靈動容?蒙古Haya樂團與歌手黛青塔娜合作的《遷徙》,與泰武國小小朋友錄唱的《歌開始的地方》,透過傳統音樂的創新,古調也展現了與當代人共振的風景。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是誰?該是誰? 好戲就在這裡!
一個演員要穿梭在不同的角色之間,演誰要像誰,就得面臨著角色身分轉換的難題,要是在同一部電影中,得面臨不同人物性格或身分認同時,那更是一種挑戰,同時也代表著劇情埋藏著重大的起伏,總讓人推敲再三或是目不轉睛。這個月就有好幾部這樣的精采電影,吸引你進入詭譎的電影世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涂維政「身體測量」 考掘城市新方法
以穿梭古今、虛實間的幽默,呈現己身對社會現象的關注,是涂維政創作的慣用手法。他的最新個展呈現了「影像.聲音.博物館」、「影像銀行尋寶遊戲」和「視覺玩具」三大系列,其中「影像.聲音.博物館」利用自己的身體,觀察並測度所在的環境,正是裝置藝術家涂維政對所在區域的考掘與觀察方式。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烏犬劇場《豐饒之地》、同黨劇團《我的妻子就是我》
尋找方向的七年級生,相信愛、相信神、相信不可能可以可能。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段故事,看戲,是體會和理解他人生命的過程──願所有人的故事都能找到最終的救贖。 我一直很迷戀獨角戲,特別能夠觀察一個演員在身上切換各種角色的演出功力,獨撐全場的舞台魅力,以及與舞台上道具互動所激發出的多元想像力。本月上演兩齣獨角戲,烏犬劇場《豐饒之地》由女性演員彭子玲探索當女孩變女人之後,所承擔的性別角色的心路歷程,儘管當代女性看似已獲得許多權利,但是否真的已進入豐饒之地? 而同黨劇團《我的妻子就是我》劇本曾獲東尼獎、普立茲獎,涵蓋歷史、性別、政治等議題。二○○九年仁信合作社曾由女性演員卓香君演出此劇,兩年後,由男性演員邱安忱所飾的前東德變裝癖老男人與他的博物館,將挖掘出怎麼樣的一段歷史?而邱安忱穿梭於四十個不同的角色中,不同年齡、種族、膚色、性別更是考驗其表演功力,值得期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同黨劇團《我的妻子就是我》
「新人新視野」向來是發掘創作新秀最好的地方。這次「舞蹈篇」網羅了四位創作者,以即興演出見長的余彥芳,和舞蹈空間的資深舞者董怡芬,以及才剛和謝東寧做完《壞鞋子》的林宜瑾,和經常和周毅書合作的當家主角林祐如,即將演繹什麼樣的四齣身體寓言,讓人特別期待。 另 一齣讓人期待的作品是同黨劇團的《我的妻子就是我》。這齣改編自美國東尼獎、普立茲獎雙料最佳劇本的單人劇,將由劇場資深演員邱安忱一人演出四十個角色。 《我的妻子就是我》穿梭記憶時空,角色轉換間串起多重回憶故事,刻劃深入細微。演技精湛的京劇演員吳興國一人演完《李爾在此》所有角色,已是極大的挑戰, 此番邱安忱要演四十個角色?!到底行不行呢?很想去瞧瞧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NSO跨/新年音樂會—太初之光
歷年來,幾乎每年跨年都在不同城市度過;有時是演奏巡迴中的歐洲城市,有時在冬雪紛飛的紐約、蒙特婁,甚至北京、上海與香港,都有朋友一起嬉鬧度 過。今年,我決定留在台北,因為旅行後最終還要回家。國外的月亮再怎麼圓,都比不上家鄉的跨年煙火燦爛;再多異國風情,都比不上與家人共度的珍貴時光。今 年國家交響樂團的跨年音樂會,要以同樣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帶領樂迷走入新的一年。 這首交響曲對我意義非凡。就是在大四時, 我也在年終音樂會,和四百多人站舞台上高歌,最終唱出「乘著以熾熱之愛的動力贏得的雙翼,我將展翅高飛!我將死亡,以求再生!」時,每個音符不只深深震撼 了我的心,從頭到尾五個樂章,我彷彿活過了一整個人生,是個最不可思議的音樂經驗。台灣樂迷們,與其每年在台北市區湊熱鬧,還不如在國家音樂廳暖身。在 踏入新的一年之際,我們高唱《復活》,在一番刻骨銘心的心靈洗滌之後,從內心最深處同聲歌頌生命之極樂,迎向新年。個人力薦的年度首選!
-
企畫特輯 Special
吉他琴弦輕撥 走上吟遊詩人的奇幻旅程
在十二月的《吟遊詩人的奇幻旅程》音樂會中,輕男高音施宣煌與吉他博士柯懿芳,將以美聲與吉他合奏帶來一場遨遊文藝復興、古典、浪漫時期到近代的跨時代音樂之旅。此次音樂會,將以文藝復興時期魯特琴歌曲作家約翰.道蘭的經典作品作為開場,也將呈現貝多芬、佛瑞、布列頓等作曲家的精采歌曲。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向流行音樂致敬 When Modern Dance meets Pop Music
距今八十年前,島上流傳著這般流行歌曲 阮只知文明時代 社交愛公開 男女雙雙 排做一排 跳道樂道我上蓋愛 彼時,雙雙男女在輕快歌聲中,踩踏青春小鳥的社交舞步,也踩出文明新世代。 戰後移民來到海島,帶來不同的音樂光采 如果沒有你,日子怎麼過,我的心也碎,我的事也不能做, 如果沒有你,日子怎麼過,反正腸已斷,我就只能去闖禍。 舞是照樣要跳的,保守年代,照樣把箇恰恰吉魯巴跳得聲色妖嬈。 經濟起飛,國際化滋養了我們的歌舞脾胃 麥可.傑克森的月球漫步、瑪丹娜的性感妝容與強力舞步 召喚出蓄積已久、充滿爆發力的舞動熱情 人們在不同語言的歌曲尋找Hip hop、Jazz的特定節奏 跳出流行的軌跡與身形 長久以來,流行音樂是這樣牽動我們的軀體 舞出自由,也舞出局限 當燈光乍起,一支支熟悉的旋律節奏迴盪在劇院的舞台 我們,將以何種心情、何種目光、何種身體,去回應? 編按:文中所引歌詞曲目依序為〈跳舞時代〉、〈如果沒有你〉。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喜劇,不只是喜劇
「喜劇之王」莫里哀 ╳ 法蘭西戲劇院
莫里哀,舉世聞名的法國喜劇大師,一生寫下卅多部劇作, 從十七世紀至今,帶給無數觀眾歡笑, 但你可能不知道,他的人生其實是悲劇一場。 年輕時,他因為戲劇而放棄繼承父親家業, 卻為劇團負債鋃鐺入獄,甚至被迫離開巴黎,流放民間長達十二年。 重回巴黎後,他雖然獲法王路易十四賞識力挺, 然而因劇作的辛辣嘲諷,揭露社會虛偽黑暗, 屢遭衛道人士指控禁演。 臨終前,他仍愁苦劇團生計抱病上台演出, 最後因肺結核咳血病逝舞台; 死後更因教會反對,葬禮淒涼冷清。 莫里哀將生命的悲劇,化為一幕幕令人捧腹發噱的喜劇, 我們這才懂了,因為人生太苦,所以我們才愛看喜劇 笑,是因為不想哭。 創立至今超過三世紀,被譽為法國古典戲劇神殿的法蘭西戲劇院, 首度抵台,帶來莫里哀的最後一部戲碼《誰真的愛我?》。 這個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劇院,承襲莫里哀劇作的不朽精神, 將為國人重現原汁原味的莫里哀喜劇 詼諧中有嚴肅哲理,笑聲中有無盡嘆息, 原來,喜劇真的不只是喜劇。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韓國SORO藝術中心
《二 Le Duex》 從「水」出發 探詢自然與人的生命隱喻
生物的起源在水,細胞從化育成形到組構為繁複的生物,都跟水脫不了關係。而文明初始,人便懂得賦予自己的形體和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宇宙、自然、水、身體,構成了人類第一套隱喻系統,各地神話就是最好的證據。然而,隨著人類文化與科技的持續進展,這一套人與自然相輔相成的系統逐漸被瓦解,自然歸自然,人類歸人類,一分為二的世界,是否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韓國的當代藝術團體SORO,結合了視覺藝術、舞蹈、裝置、聲響、藝術治療、生物科學等領域,以劇場展演的形式,呈現對於當代人類生活的微觀探索。作品《二》則邀請了法國、西班牙、南斯拉夫的藝術家共同發展,自二○○七年發表後便於日韓澳等地巡演。作品從水和身體等元素出發,藉由人體、聲響與水箱裝置的互動,製造出細緻、連續如波動的表演效果,從中追溯、探尋自然與人的種種生命隱喻,可作為國內觀照韓國對於跨界表演潮流的想像與實踐。
-
舞蹈新訊 8213肢體舞蹈劇場新作
《極境之旅》 描繪世界巨變後的樣貌
生活在廿一世紀,面對種種末世預言,可能想過,若「極境」不再只是遠在天邊的南北極地,而是明天過後你我置身其間的生存場景,我們將如何面對?生態變遷、氣候異變不只是影像創作或科學研究的題材,更是我們實際遭逢的環境問題,我們的每日生活都是造成這些劇變的小小推手,那麼,我們該繼續無所自覺地走向可能的文明終結,或是下定決心、著手改變? 8213肢體舞蹈劇場年度演出《極境之旅》便從此一議題出發,由曾獲台灣「舞躍大地年度大獎」的美籍編舞家Casey Avaunt編創,與資深音樂人陳世興一同就末日情景發想,更邀請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學院的喬登.布魯克斯(Jordan Brooks)及馬來西亞籍的林志駿等七位舞者,以跨國多樣的肢體和音樂風格,表達創作者想像中世界經歷巨變後的樣貌,呈現出當地球的四季不再是四季,文明不再進步,大自然被人性的貪婪、食慾、懶惰、功名汙染,人類該如何展開更艱鉅的極境生活?
-
藝術節新訊 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
演出貝多芬《命運》 扎根在地音樂情
一個信念,究竟能夠成就多少事業?本著對音樂和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在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的號召下,創立於二○○四年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簡稱TC),至今已邁入第八年。歷年來,這些有志一同的樂手們踏遍台灣十餘個縣市,從個人、團體到結合海外的力量,在各地演藝廳演出外,更舉辦講座並且作大師班的教學嘉惠學子。多年經營下來,TC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優質的品牌,也已是台灣音樂家們凝聚的力量和依歸。 去年,TC以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讓觀眾留下極高的評價,這些平日在各個交響樂團服務的菁英們一到TC之後的表現簡直脫胎換骨。連指揮呂紹嘉都大為驚豔,並且邀請TC與NSO合作,預計在樂季中所設計的「貝多芬系列」中演出。 今年的TC延續貝多芬的熱潮,推出氣勢磅礡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並且挑戰荀貝格早期浪漫派傾向的《昇華之夜》及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序曲。而除了胡乃元及固定班底薛志璋和李捷琦等人外,室內樂獨奏家更邀請了大提琴家楊文信,還有高炳坤(Victor Coo)及鋼琴家麥可.安德斯(Michael Endres)等。在各個爭奇鬥豔的百年慶典中,TC不以絢爛的火花吸引注意力,而是深耕文化、與在地情感連結,這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值得給予掌聲。
-
音樂新訊 台灣絃樂團+小提琴家浦利葉
「聲與影」音樂會 向電影配樂大師德勒瑞致敬
好的電影配樂,能夠為影片渲染氣氛、提示劇情、並且醞釀情緒。配樂的工作並非隨意而為,而是一門專業,早在十九世紀,從事電影配樂創作的,就已經是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作曲家,如法國的薩替(Erik Satie)、俄國的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都是以古典手法譜寫電影配樂的先行者。 一九五○年代末期,法國掀起電影運動,當時湧現的大批年輕導演和作品就像巨浪一樣改變電影風貌,而「新浪潮」的巨浪更將電影發展推向高峰。改寫法國電影歷史的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和楚浮(Franois Truffaut)不但影響深遠,配樂大師喬治.德勒瑞(George Delerue)更是幕後大功臣。曾為電視、電影譜寫高達三百五十多部作品的他,作品結合感性與嚴謹,膾炙人口的音樂讓他奪得奧斯卡和多項國際大獎殊榮。而這些蕩氣迴腸的作品,即將搬上音樂廳,由台灣絃樂團偕同多次以主題音樂會方式合作的小提琴家浦利葉演出,以全場的德勒瑞作品向大師致敬。由法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詮釋法國新浪潮的創作,將呈現最精準的風味,喚醒觀眾失落已久的記憶。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跨世代的共鳴
在通俗文化的類型中,大概沒有一項可以像流行音樂,這麼無所不在,深入生活,滲透人心。快樂時,我們聽歌,幸福上心頭;悲傷時,我們聽歌,抱頭痛哭一場;孤單一人,音樂懂得你的寂寞;好友歡聚,音樂相伴大聲高唱。彷彿,每首歌都是你的知音,每段音樂都有你的生命故事,每個曲目都挑動你內在的喜樂憂傷。這就是流行音樂,它用最快速、最有效的旋律,反映這個時代基本的情緒,用最直接的聲音,打動你的心坎。即使,流行意味著朝生暮死,隨著每一個時代不同的風尚與品味,不斷更新,快速淘汰。但是不可否認的,流行音樂的演進緊密扣合著社會環境的脈動,每個時代的經典歌曲,都象徵著一個世代的集體記憶。或許,根本無須如此沉重。只要音樂一放,腦袋放空,情緒留白,旋律自然會帶著身體翩然起舞。 然而,當流行歌曲遇上向來給人嚴肅印象的現代舞,究竟會是一場天雷勾動地火的相遇,還是愛不對人的美麗錯誤?雲門舞集新作《如果沒有你》以十八首流行歌曲入舞,從白光、蔡琴、伍佰、江蕙、張惠妹、張震嶽、陳綺貞、周杰倫到盧廣仲,年代跨越一甲子,活脫是一章台灣流行音樂史縮影,召喚了不同世代的共鳴。編舞家林懷民說,靈感來自一晚洗澡:「我邊洗邊哼白光的〈如果沒有你〉,忽然想到,為何不用它來編舞?」只是古典音樂素養深厚的林懷民,對流行音樂卻很陌生,於是,排練場上,編舞家與舞者互相學習,兩個世代逐漸在流行樂裡有了交集。放鬆的林懷民,各展個性的舞者,再加上耳熟能詳的勁歌金曲,這是你我從未看過的雲門舞集。 如果流行成永恆,那就是經典。十七世紀的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在當時的巴黎劇壇堪稱當紅炸子雞,深獲法王路易十四的賞識青睞。短短五十年的人生,發表了卅多個劇本。這些劇作被視為法國劇壇、甚至是全世界的戲劇瑰寶,一直陪伴我們至今,即使在三個世紀後的今日看來,仍然不過時。莫里哀從民間戲劇汲取養分,以詼諧滑稽的形式,犀利嘲諷資產階級的附庸風雅,大膽批判上流貴族的腐敗無聊,揭露現實社會的虛偽、黑暗。莫里哀的喜劇,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照見世界的荒謬,照見自己的醜陋。歌德曾說,莫里哀的喜劇接近悲劇。是的,我們發笑,因為人生如此不堪。 被譽為法國戲劇殿堂的法蘭西戲劇院首度抵台,帶來莫里哀的最後劇作《誰真的愛我?》,忠實重現該劇的原始風貌。本刊特別走入這間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劇院,一探該劇院的營運模式和組織架構,並獨家專訪藝術總
-
專欄 Columns
演員雜記
演員這個情緒表演的工作,憑良心說,要用什麼作為「度」呢?人類的天性,他的內心,一如他的身體,不應該說謊,說謊了也沒用,他有他的韻律,不會一成不變,也不該一成不變,這個可能就是命運,或者說是天機。因此我還能怎麼辦?只能順其自然,因勢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