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牡丹亭》懸吊於台中央的巨幅升降圓環及透明壓克力桌椅設置等的改革爭議,無一不挑戰寫意虛擬的傳統戲曲藝術。(朱良城 攝)
上海

兩岸合作《2012牡丹亭》 引爆傳統與創新爭論

兩岸聯手製作的《2012牡丹亭》,於六月初演出後,因為種種舞台設計、服裝造型、京劇名角改唱崑曲等特色,卻是引發種種古典美學與創新改革的爭議,連崑劇大師蔡正仁也捲入其中,並在網路評論與報紙媒體間引發筆戰。讓一向話題不斷的文本《牡丹亭》,再添紀錄。

兩岸聯手製作的《2012牡丹亭》,於六月初演出後,因為種種舞台設計、服裝造型、京劇名角改唱崑曲等特色,卻是引發種種古典美學與創新改革的爭議,連崑劇大師蔡正仁也捲入其中,並在網路評論與報紙媒體間引發筆戰。讓一向話題不斷的文本《牡丹亭》,再添紀錄。

江南的氣候潮濕,最顯著在於六月黃梅天,此時大眾關心的除了高考(中國的大學入學考試)外,每逢這個月的第二個週六,即是「世界文化遺產日」,今年的紀念日當晚電視新聞時段,很特別地播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名家蔡正仁和其徒張軍,雙雙就《2012牡丹亭》演出後,所引起的種種爭論作出回應。

新版《牡丹亭》  再造話題熱潮

由台灣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執導,藝術總監王安祈修編劇本,「崑曲王子」張軍、上京院演員史依弘主演的新戲《2012牡丹亭》,於六月一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首演。演出之後,褒貶不一。而從蔡正仁接受媒體專訪並提出一些不同見解後,引來好惡雙方的爭辯,包含舞台設計清透的美感、服裝上牡丹花的白描圖紋、施華洛世奇的水鑽頭飾、京劇名角改唱崑曲等等,網路上自發性的討論新編戲曲與報紙的連續報導交相呼應,從而使辯論愈演愈烈。

饒有意味的是,這些爭議內容和前期報章的文宣推介點交相呼應,這群民間高手發表於網路微博的言論,也比媒體所刊登者更為犀利深刻,最終竟演變成媒體同業間筆戰爭逐的嗆聲,可說在意識形態新聞控管的體制下,鮮少發生的另一種真實的反映。上世紀中崑曲有「一齣戲活一個劇」的讚譽,今年更有《2012牡丹亭》爭議的風波,讓藝術批評走向藝術之外,引來「古典護法」與「創新改革」兩派種種的對話與論述。

其實崑曲《牡丹亭》自誕生以來,它的文本即是爭議的話題製造機,有人說這十年圍繞著新編戲曲,最關鍵的劇目始終跳脫不過這齣戲,應該說它是傳統中翻新的經典例證。備受非議的,當推一九九八年中美法三方合作,由陳士爭導演的五十五齣的版本,其復古而又創新的詮釋手法,開啟了另一種新穎的舞台呈現,誰知後來的演變成了權力與藝術之爭鬥。

受此影響,不同的精采版本陸續問世:上崑版乘勢追演,分三天由資深與青年演員分飾接力主演,以華彩豔麗的風格取勝。白先勇青春版的《牡丹亭》,清淡幽靜的舞台遵循簡約路線,主推蘇州唯美妙齡的演員擔綱,自二○○四年迄今巡迴演出已突破百場。

種種爭議  反映戲曲業界困惑

恐怕主演史依弘也未曾料到,《2012牡丹亭》的創排演出,帶給人們的遠不止驚詫的創新與想像。她認為《牡丹亭》可以有千萬種版本,演一個梅派味道的杜麗娘怎麼就不行了?台方製作人林愷表示,這不是一次自娛自樂的燒錢玩票,首輪投資人民幣三百萬元,還有二輪投資,最終要演兩百場。其實這場爭論的背後,體現出的是上海傳統戲曲業界的現狀,反映出了戲曲發展歷史進程中,現階段環境存在的種種困惑,其例證圍繞於演唱崑曲音調的升高、梆笛混搭民樂的配器手法和懸吊於台中央的巨幅升降圓環,以及透明壓克力桌椅設置等的改革爭議,無一不挑戰寫意虛擬的傳統戲曲藝術,核心直指正是古典美學的價值所在。

作為一個經典文本,《牡丹亭》註定不斷地被翻新、套用、改編,從傳統全本到各種不同長度、不同版本(廳堂或園林)的演繹,從初始的原型到芭蕾舞劇、歌劇、音樂劇、流行歌曲乃至小劇場,前人豐厚地賜予後輩藝術家源源不盡的創作靈感,所以觀眾也會格外苛求與關注,對於這部超過四百年輝煌的劇作可說是前已無見來者,卻可見每一世代風起雲湧的仿傚追隨,水墨腔纏綿低迴的光彩也即在此處。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