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犀利藝評人 麻辣答客問
一篇見解犀利、觀點獨到的藝術評論,總是能繼續讓作品的生命繼續延展在作者與聆賞者之間,震盪出更多的思索與辯證的火花。而打造這樣一篇評論的藝評 人,又會如何應對來自讀者/觀者的提問/質問?三月底,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藝評台」的評選名單出爐,本刊特邀這次贏得首獎的五位得主,回答來自 讀者的各種「麻辣問題」,讀者也可藉此機會,了解藝評人對評論的思考與態度。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0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傳統藝術唱出新意 在地音樂劇百家爭鳴
二○一○年的國內樂壇,有傳統藝術再造亮眼出擊,有音樂劇舞台百家爭鳴,也有現代科技生活入樂的巧思,當然更不乏音樂家跨界演出的嘗試,整體而言,「創新」、「跨界」、「再詮釋」,就是二○一○台灣樂壇的關鍵字。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0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戲曲
跨文化劇場風景成形 追新貌戲曲混搭成風
二○一○年的劇場,有對政治與環保題材的探索起步,有多樣非典型劇場空間演出的嘗試,看得見製作品質呈現專業的品質提升,也讓跨界、跨文化蔚然成為台灣劇場的自然現象;另一方面,這一年的戲曲新作主要延續近年風行的女性、宗教等主題與跨界呈現,整體表現仍然多元而令人目不暇給。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美國後現代舞蹈家
崔莎.布朗 如科學家般的舞蹈實驗者
後現代舞蹈家崔莎.布朗於一九七○年就創立舞團,不斷實驗與創新,至今成為美國於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舞蹈家之一,定期受邀到歐洲各大劇院或藝術節巡演。除了舞蹈方面的才華,一九九○年代中期之後,她也開始以古典音樂編舞、編導歌劇,並廣受好評。而她長期從事的素描與繪畫也相繼受邀於歐美的美術館展出,才華洋溢,令人敬佩。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奇妙聲響 一世紀前的「新」體驗
NSO五月份的兩場演出,在觀眾熟悉的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作品中包含了「第二維也納樂派」三位作曲家的經典曲目: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魏本的《五首管弦樂小品》及荀貝格的《第一號室內交響曲》,讓樂迷在在名家的詮釋下,跳脫調性的從屬關係,享受音符自由伸展的另一種意境。
-
藝視窗 News
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特展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開
【台灣】 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特展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開 透過專業委員的提名、觀察與學術論述等嚴謹之評選過程,「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從2010年近千檔展覽與表演中精選十五項入圍作品,兼具多元與創新的挑戰,帶您綜覽台灣當代藝術的獨特風貌。入圍特展並於即日起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同時也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誠品高雄夢時代店、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地舉行演講座談,有意參與者可查詢台新藝術獎網頁:http://www.taishinart.org.tw/chinese/1_about/history_detail.php?MID=4ID=418 全台首座定目劇場「水源劇場」誕生 為了推動台北市的文創產業,台北市政府將羅斯福路公館商圈的水源市場大樓十樓規劃為「水源劇場」,計畫仿效百老匯的定目劇,打造全台首座「定目劇」劇場空間,未來水源劇場進駐的每一齣劇目檔期至少兩個月以上,劇場預計將於今年10月份完工啟用。水源劇場的總樓地板面積約2,182平方公尺,包括500席次實驗劇場、演員後台化妝室、燈光音響控制室、46席多功能小劇場、行政辦公室與公共服務空間等。市長郝龍斌表示,台北市每年的觀光客人數不斷成長,希望未來推出定目劇以吸引觀光客。文化局長謝小韞表示,北市府會邀劇場人士集思廣益,討論水源劇場未來營運模式,目前先行試辦,由文化局以三年時間完成委外為目標。 六校九科系投入「2011傳藝鳳凰花畢業聯演」 由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辦的「滿堂彩-2011傳藝鳳凰花畢業聯演」,將於5月的每個週末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登場,進行九場演出。此次聯演將全國傳統藝術相關科系畢業製作整合於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接力演出,今年共有六所學校、九大科系投入,由超過四百位傳統藝術科系畢業生,呈現戲曲、傳統音樂、民俗技藝領域的精采表演。傳藝中心希
-
劇場快門
國光劇團後台演員化妝
時間:二○○六年 地點:國光劇團 彷彿得經過一種靜穆的儀式 由一張張素顏將眉目掩去 當臉上的悲和喜逐漸被描摹出來 也逐漸進入角色中 轉身走出大红的幕布 且好整以暇 在吐納、顰蹙、舉手投足間 演繹另一個生命的歡喜悲憂 讓人著迷癡醉 更忘了自己 那迷惘起伏 只在一指尖
-
藝妙人物事 從電影導演跨足戲曲舞台
林正盛 「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相遇
電影導演林正盛的劇情片中,總是細膩地呈現女人情感的幽微,這也是他創作上長期關注的主題,而這一回,也是「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結緣。第一次執導舞台演出,他就顛覆了原來豫劇團習慣的工作流程,他要求演員先用生活化的語言讀本,有了真實的情感基礎,再進入戲曲演員熟稔的唱念程式。他對演員說:「我們來演一部電影吧。」
-
一本藝術經
孫維新 寓教於樂 天文學者打造劇場夢
知名天文學者,現任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的孫維新,曾經是個愛好舞台藝術的「文藝青年」,從京劇演到舞台劇;當他成為一個科學教育者,他也欣然透過他醉心的表演藝術,來傳授他一樣醉心的天文科學,三年內籌劃三場大型舞台劇,展現科學家的戲劇人生。
-
藝@書
創造的美好時代
從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與美國設計家伊姆斯夫婦的傳記中,我們看到了創造的美好,就是自然優遊於不同的材質間,以創造之心自在地選擇最適切的表現方式。
-
藝@CD
縱橫古今之氣 跨越東西的韻
國際唱片品牌BIS最近與北市國合作了第二張國西樂跨界專輯《氣韻》,由法國薩克斯風大師克勞.德隆演繹鍾耀光《第二號薩克斯風協奏曲》,其中德隆表現了許多美妙動聽的長線條樂句,展現出融合「氣.韻」的東西方元素。另一也與北市國合作過、亦屬BIS旗下的長笛家莎朗.貝札莉也推出長笛經典曲目專輯,展現紮實功力。
-
藝@電影
表演上陣,燃燒人生活力
電影以各種不同的風貌,描繪著表演藝術多元的舞台,這個月有劇情有紀錄有傳記,還有令人忍不住按讚的打擊樂怪片。走進戲院,也能感受在表演中燃燒的人生活力。
-
藝@展覽
毀滅與再生,死亡與重生
夫婦攝影家榮榮與映里透過創作這樣的「儀式」,窺探中國城市環境的劇烈變化,看它的興與滅、起與落。首次在台舉辦的展覽「榮榮與映里」當中,展出十七幅攝影作品,包括○二年至今的三大系列「六里屯」、「草場地」與「三影堂」,正好呈現了近十年來兩人面對北京環境劇變的生活軌跡。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林文中舞團《小南管》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顧德曼大提琴獨奏會
在紐約十幾年,自以為天下最好的音樂家跟音樂團體都被我聽過了,沒有全部也有八成吧!回到台灣幾年後,才發現天下好的音樂家何其多!以前覺得在台灣 看世界有點像井底觀天,沒想到在紐約待了一陣子,現在想起來也,紐約的天也大不了多少!娜坦莉.顧德曼(Natalie Gutman)是讓我開眼界的一位音樂家。 不怕被人笑話,說實在的,在紐約的時候我不僅沒聽過顧德曼的大提琴演奏,也沒聽過他的名 字!對她的先生小提琴家奧列格.卡崗(Oleg Kagan)倒是有許多認識。我看到顧德曼的名字是在一九九○年卡崗逝世時的報導上。而聽到她的琴聲是在台灣從她的唱片來的。其實也是個偶然,大概是在一 九九三年吧,那時我熱中於德弗札克的《第七號D小調交響曲》(Op. 70),找到了一張費城交響樂團演出,沃夫崗.薩瓦利希(Wolfgang Sawallisch)在一九九○年錄製的 CD唱片,在那張唱片中的另一首樂曲竟然是顧德曼演奏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雖然只是透過音響,顧德曼的演出讓我感動不已。之後,我又找到了一張由 她與卡崗及其他三位音樂家演奏(註)的舒伯特的《C大調絃樂五重奏》,同樣令我感動得久久不能自已!她本人的現場演出也是幾年前才在台灣聽的,大鋼琴家李希特稱她為「音樂真理的化身」真的不是沒原因! 這樣的音樂家當然要聽!更何況這次的曲目是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註:這三名音樂家是Richard Lester、Diemut Poppen、Gerard Korsten。
-
企畫特輯 Special 與臺灣國家國樂團首度合作
指揮家張國勇 趣味曲目揮灑精湛功力
「我給張國勇以莫斯科音樂學院指揮系有史以來的最高分,他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樂團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中國指揮家張國勇的導師,也是俄羅斯名指揮羅傑斯特汶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對音樂評論家們展現的驕傲,更是對於自己學生最高的保證。 擁有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學位的張國勇,是現任上海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他不但與國際著名的樂團合作過系列性的歌劇、芭蕾舞劇、交響合唱等作品,也和他的老師一樣,是公認蕭斯塔可維奇交響曲的最佳詮釋者之一。他的風格簡潔自然又富有熱烈情感,音樂造詣和出色的指揮才華令人讚嘆,不僅掌握交響樂團駕輕就熟,也曾與香港中樂團有多次搭配演出,對國樂曲的處理有豐富經驗。 臺灣國家國樂團(NCO)首度和張國勇的合作,特別邀請到中國國家一級演奏家劉光宇來台演出。胡琴演奏家劉光宇大有來頭,他不但是胡琴大師閔惠芬的入室弟子,也是現任重慶歌舞劇院院長及重慶交響樂團團長。帶來的曲目《螞蟻》是演奏家以重慶童謠《黃絲螞螞》為素材的胡琴協奏曲。樂曲一開始以左手按壓音高、右手撥弦的方式,奏出活潑俏皮的旋律作為序奏。接著使用胡琴特有的滑音配合打擊樂,輕快地將整首童謠唱出。整首樂曲在簡單的旋律基礎上做變奏,表現螞蟻那種伸出觸角向外探索的逗趣形象。特別是劉光宇的詮釋不僅肢體十分具有戲劇表情,在後段的急板有大段的快速音階,聽來趣味性高,但沒有高超技巧絕對無法達到那種輕鬆愉快的感受。 《桃花要過渡》取自歌仔戲的車鼓調,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樂曲。故事描述著桃花姑娘急著要渡河,卻碰上擺渡阿伯故意刁難,要她唱山歌比勝負,只要贏了就免費載她過河,但是輸了可就要當他的老婆。聰明的桃花不甘示弱,約定好了以十二個月份為主題搭唱。擺渡阿伯想盡辦法調戲桃花,但桃花也不是省油的燈,用歌詞暗諷對方老不修、不知醜、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就這樣一往一返,讓阿伯知難而退,免費載她過河。以這個故事作背景,笛演奏家暨作曲家陳中申發揮創意,將它發展為雙笛協奏曲,以曲笛和梆笛暗喻阿伯和桃花的對話,在樂曲進行中獨奏、合奏,互相較勁、互別苗頭。而樂團的角色就成了看熱鬧的民眾,對兩把笛子品頭論足,有時叫好、有時給噓聲,熱鬧喧嘩並且戲感十足。而本曲也將由陳中申本人與NCO團員劉貞伶擔綱,師徒二人聯
-
音樂新訊
三位鋼琴大師 展現「88鍵的國樂新天地」
近年來一直以和西洋樂器合作、並藉此將國樂推展至國際的台北市立國樂團,繼小提琴、長笛、薩克斯風、長號及和打擊之後,即將再以鋼琴這個構造最複雜、和聲最豐富的樂器聯手,再度突破傳統音樂既有的限制。 從《黃河》鋼琴協奏曲之後,殷承宗一直就是本曲詮釋的最佳代表。五十年來,這首具有道地中國內涵的樂曲不但膾炙人口,也常常改變型態,與國樂團做協奏演出。然而,兩者的合作僅限於此嗎?那可不一定!這次的演出除了殷承宗外,北市國更邀請了台灣的驕傲陳必先擔任主奏,首演中國作曲家梁雷給鋼琴與大編制國樂團的作品《記憶的弦動》。擅長以現代技巧及精神賦予作品新生命、並且與觀眾產生共鳴的她,自是觀眾最大的期待。此外一九七五年法國隆提博大賽冠軍的俄國鋼琴家魯迪(Mikhail Rudy)也特別應邀在這場音樂會帶來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三位鋼琴家、三首協奏曲,將帶領觀眾聽見鋼琴與國樂共同開拓的國樂新天地。
-
音樂新訊
布魯克納《e小調彌撒》 純管樂編制唱出虔誠之心
從一八六三年到一八六八年,短短的五年之間,布魯克納一連創作了三部大型的彌撒作品及他的第一首交響曲。這些作品的成熟度創造出他獨特的風格,同時也奠定了大師地位。而這個時期的作品,就以他的《e小調彌撒》最被人們讚賞。 這位浪漫派後期重要的德奧作曲家,出生在音樂世家,從小跟隨管風琴演奏家的父親學習音樂,因此布魯克納不僅以作曲家聞名,在管風琴上的造詣也非常高。由於他本身就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信仰影響他的音樂創作非常大,因此在《e小調彌撒》中,時時可窺見他在宗教與管風琴兩方面所著重的影子。作品中他使用高達八個聲部的混聲合唱及由兩支雙簧管、兩支單簧管、兩支低音管、四支法國號、兩支小喇叭及三支長號所組成的純管樂編制,營造出來的豐富和聲就如同管風琴特殊的「塊狀」聲響一般,不但是非常罕見的編制,也可說是以布魯克納特有的浪漫手法來詮釋虔敬、抑扼、沉痛或輝煌的力量。 《e小調彌撒》將由甫自美國返台的吳尚倫擔任指揮,演出經驗豐富的他曾連續兩年獲選入「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 2007 2008),現任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指揮。經典曲目加上台北愛樂合唱團及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的龐大陣容,令人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位七年級創作者.10封給10年後自己的信
10的三次方告白
根據統計,七年級生將是台灣學歷最高的一輩,也是生存壓力最大的世代。 在就業市場,七年級生已經成為職場主力, 而在表演藝術界,也有一群七年級的創作新勢力正在竄起! 這些未來即將成為劇場中堅的超新星,如何想像十年後的自己? 如何規劃十年後自己的生涯藍圖?對未來的劇場環境又有何期待? 本刊從戲劇、舞蹈、音樂三個領域中, 邀請十位各領風騷的七年級創作者, 站在聚光燈下的他們,即將改寫表演藝術版圖, 請跟我們一起預/遇見十年後的他們, 見證曾經無所畏懼的青春,熱血與夢想!
-
演員的庫藏記憶
海上花絮(上)
天黑了,風大了起來,分不清看到的是雨還是浪。我換了乾衣服,把晚餐倒進肚子裡,躺在床上左右搖晃著,睡不著,聽到大浪打到鐵船殼上,船在亂浪中,震動著向前挺進,我覺得我們的船好堅固。隔著窗戶往外看,什麼也看不見,十九年的老船了,沒人幫得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