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禁聲到重現 一個走過歷史波濤的名字
生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作曲家江文也在日本音樂成名、得了世界作曲大獎,因為文化認同到北京定居、日本戰敗後依然選擇留在北京,卻因為他的出生背景被國民政府認為是「漢奸」、之後又因為是日本人、台灣人的背景在中國政治運動中吃盡了苦頭。 適逢江文也的百歲冥誕,張己任於今年六月受邀參加廈門舉行的「江文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並在其中發表一篇「學術報告」。他提及會議中,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為何一位具有才華的作曲家,要為中國政治、社會、文化劇烈變化的時代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這番言語令全場為之動容。但是對於這位曾被兩岸禁聲達四十年之久的作曲家,為什麼銷聲匿跡的原因仍然語多保留。 雖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蘇夏及香港的女高音費明儀女士都提到「江文也的復興」的緣起與張己任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但仍感覺到在場聽眾,尤其是年輕輩的參與者,對於這位曾被兩岸禁聲、銷聲匿跡,又再被提起的原因依然不解。為此,本刊特邀這位研究、首演、並且熟知江文也的學者,為讀者娓娓道來。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大陸文化參訪團首訪兩廳院 期待搭起合作的橋梁
由大陸文化行政專業人士所組成的參訪團在九月初訪問了兩廳院,由中國大陸的文化部長蔡武帶團,團中成員皆為大陸文化行政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會談時,兩廳院董事長郭為藩提議兩岸共同辦理人員訓練的計畫,搭起互訪的橋梁;而蔡武也表示:「中國的藝術家並不缺,但缺乏的是懂藝術又懂市場的人才。如何吸引一流的演出團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兩岸或可相互作為借鑑。」
-
紙上讀劇 Playwright & Reader 《電子城市》劇作家
福克.李希特 解構世界體系的批判者
身兼導演和劇作家的福克.李希特,大學時攻讀哲學和語言學,後來被戲劇學校錄取,主修導演。不過,他真正的啟蒙,是來自服社會役期間和一干社會邊緣人群居的經驗,這群人質疑任何社會體系、處於社會常規之外的生活方式,令李希特深受影響。於是李希特以劇場探討現今社會的真相,包含《電子城市》等四齣戲的「體系」創作計畫,主要場景展示著西方文明的荒涼景觀,隱喻著資本主義體系的空洞巨大。
-
紙上讀劇 Playwright & Reader 《阿拉伯之夜》劇作家
施密爾芬尼 魔幻之筆追求唯一的瞬間
施密爾芬尼雖是導演科班出身,卻無心從事導戲工作,自一九九四年的處女作《求魚》起開始投入寫劇工作,獲獎不斷,如今已是德國最當紅的劇作家。不論是什麼樣的題材,他都從生活細微處著手,以史詩式的敘事手法,巧妙地編結文字,將許多不相干的人事物串聯起來,現實與夢境交錯,有蒙太奇的效果,超現實的情境,故事處處是撲朔迷離的轉折與出乎意料的驚奇。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
慶曹禺大師百歲
為了紀念中國戲劇大師曹禺的百歲誕辰,由他一手創立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特地搬演曹禺的四大經典:《日出》、《雷雨》、《北京人》和《原野》。當中的《日出》和《原野》為新排劇碼,後者五十年內從未被人藝搬上大劇場舞台,這次突破困難,邀來著名導演陳薪伊,並由人藝實力明星濮存昕、胡軍、徐帆、呂中連袂出演,令人期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
慶祝曹禺百年誕辰 大型專題戲劇節揭幕
今年適逢被譽為「中國莎士比亞」的劇作家曹禺百年誕辰,不常為特定劇作家舉辦專題藝術節的香港,也特地在今年十月至十二月舉辦「曹禺戲劇節」慶祝紀念,透過演出與書寫,引領香港年輕世代認識曹禺的不朽和當代性。除了演出與講座,「曹禺戲劇節研討會」也會同步進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
三齣大河劇 劇迷頂禮膜拜
巴黎劇場新季開始,就有三齣紮實的「大河劇」吸引劇迷入場,分別是波蘭導演魯帕的Factory 2、加籍黎巴嫩裔導演瓦吉‧穆阿瓦德的《濱海、焦土、森林》三部曲與德國導演彼得.胥坦的《附魔者》,演出長度分別是七個半小時、十一個小時與十二個小時,透過不尋常的演出長度,讓我們繼續確認,「劇場」仍然是一塊人類無可取代的精神溝通聖地。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
泰德美術館變舞廳 麥可.克拉克駐團新發表
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渦輪廳,首次邀請舞團駐團,由英國編舞家麥可.克拉克領導的駐團計畫,於八月底發表了第一階段的成果展現;舞作由七十五個業餘舞者與八個舞團舞者共同排練,舞者帶有稜角的動作與地板佈景的幾何圖案發展出有趣的關係,而業餘舞者略帶笨拙、且帶有機器人感覺的步伐則讓觀者覺得新鮮。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
史林根希夫辭世 世紀鬼才殞落
德國的鬼才導演克里斯多福.史林根希夫,於八月下旬因肺癌辭世,享年僅四十九歲。這個當代藝術的叛逆之子,創作從電影、劇場到視覺藝術,創作風格大膽挑釁,面對自己的癌細胞也直視不諱,持續以日記、劇場、影像等方式記錄自己對抗病魔的過程,活躍的程度讓人忘了他是個癌症末期的病人,以至於他的死訊仍震驚了世人。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
《蜘蛛人》音樂劇 歷經波折終於要起飛
百老匯最新的話題製作,莫過於六千萬資本的音樂劇《蜘蛛人》,由U2的Bono和Edge作曲作詞,加上《獅子王》音樂劇的導演茱莉.泰摩,令人頗為期待。但在製作過程中卻負面新聞不斷,又是傳言經費不足可能胎死腹中,又是演員檔期問題只好換角,現在終於定下了十一月十四日預演、十二月廿一日開演的日期,宣傳也已上路,波折多多的《蜘蛛人》終於要起飛了!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成吉思汗》 磅礡氣勢展豪情
去年才剛登上卡內基音樂廳演出,被《紐約時報》讚譽為「眼看與耳聞同樣精采」的香港中樂團,今年新樂季的開季音樂會,就演出意義非凡展現豪情壯志的大型史詩交響樂《成吉思汗》。原曲演出用上一整個樂團,再加上六十多人的合唱團,並將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馬頭琴、呼麥、長調,以及短曲、嘲爾合唱、四胡等團體運用在曲中,形成近兩百人的龐大陣容。而改編成國樂版本,更突顯了蒙古族音樂的風味。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展技不分舞台 精湛贏得掌聲!
「柏林雜耍節」主辦至今已超過十五萬人次造訪,筆者多年來陸續走訪這個藝術節,但每年仍有新的驚豔,可見主辦單位的用心。它和一般街頭表演仍有差異,這裡少有站立不動的雕像,來此演出的藝人都是經過特技、雜耍或藝術學校訓練出來的專業表演者。尤其是可以在藝術節或特別場所演出等,絕不會僅有三腳貓功夫!
-
藝視窗 News
2011年OISTAT第八屆國際劇場建築競賽開始徵件
【台灣】 2011年OISTAT第八屆國際劇場建築競賽開始徵件 四年一度由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建築委員會所主辦的「國際劇場建築競賽」(Theatre Architecture Competition/TAC)已於日前展開徵件。本屆競賽將呼應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建築展的主題:「現在/未來:表演空間的十字路口」,以位於捷克布拉格的聖安娜教堂為基地,參賽者可以用途考量,自訂表演藝術類型,並深入探索演出的本質,從觀眾凝聚力、劇場視線、劇場聲學效果、技術需求、詮釋、目的,以及相關設施各個面向予以考量設計,致力於創造出一個能讓觀眾、藝術家與技術三者激盪出獨特共鳴的環境。 國際評審團將由四位來自不同洲際的建築師及一位資深劇場工作者組成,入選作品將於2011年6月16日至6月26日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中展出;得獎名單將於2011年4月下旬於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官方網站公佈,頒獎典禮訂於2011年6月17日於捷克布拉格舉行。 報名截止日是2011年3月11日。完整的比賽訊息與報名簡章請參下列網站http://www.oistat.org/content.asp?path=c1qgp8ps、http://oistat.npo.org.tw。 國際「金舞獎」舞蹈比賽即日起接受報名 由文建會及原委會主辦,新竹縣市政府及新竹生活美學館承辦的「新竹2010國際『金舞獎』舞蹈比賽」即日起登場。「金舞獎」傳承自文建會主辦十一年的「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今年將比賽舞蹈類型分為創作舞蹈、芭蕾、中華民族舞蹈、異國舞蹈、流行熱門舞蹈(街舞、爵士舞、踢踏舞)、原住民族舞蹈六大參賽項目。本次的各參賽項目最高獎金為十萬元,自即日起到10月12日止接受報名。頒獎典禮將於10月24日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舉行。詳請電洽:02-23710086轉12,或上網www.2010goldendance.com.tw/。 「藝傳千里」基層巡演開跑 文建會
-
談畫說樂
未來的憧憬
就像貝多芬對十九世紀浪漫風格音樂所造成的全面性影響一般,華格納(1813-1883)的音樂創作與藝術哲學則普遍的影響到「世紀末」的思維,不論是音樂或美術,文學或戲劇。華格納「未來音樂」、「整體藝術作品」的概念,不只導引維也納與巴黎的音樂創作擺脫因循保守,而邁步向前開創新局,在一八八○年代左右,「華格納風潮」(Wagnerism)形成之後,這兩個藝術都會的美術創作也反映出這股潮流的波瀾壯闊。「後華格納時期」的音樂與美術,彼此能擦出怎麼樣的絢爛火花?
-
藝妙人物事
玩具鋼琴 不只是「玩具」
你以為玩具鋼琴只是給小朋友玩玩而已嗎?在現代作曲家的眼中可不止於此。自從現代音樂大師約翰.凱吉寫了第一首《玩具鋼琴組曲》,從此以後,玩具鋼琴正式成為一種演奏會用的專業樂器,後續也有前仆後繼的鋼琴家與作曲家,利用玩具鋼琴揮灑他們的創意、豐富他們創作的聲響。
-
專題
舞蹈靜心 動作啟動中的和諧
「舞蹈靜心」透過肢體所引發的自發性舞蹈而進入靜心境界,是一種向內探索的過程,其訴求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如何與內在連結。舞蹈靜心最早由印度大師奧修所提倡,他設計的動態靜心從身體入手,讓能量在跳舞過程中釋放、轉化、洗滌,由身體進入內在的覺知,達至清澈澄然的身心境地。
-
專題
舞蹈治療 開啟潛意識之鑰
舞蹈治療被定義為「一種心理治療,使用動作進行情緒、認知和生理的個人整合過程。」舞蹈治療開啟個案自我身心狀態的敏銳覺察,對自我開放的程度影響治療的成效。舞蹈治療師以啟發與引導的方式,透過口語或肢體動作協助個案或團體成員。參與者藉著肆意地舞動身體,「體察」身體慣性動作的轉變、「覺察」內在的潛意識,進而面對與解決個人內在的衝突與不安。
-
藝@書
表演,就是要活生生的!
知名英國劇場導演迪克蘭.唐納倫是當代重量級的莎劇導演,他與尼克.歐默洛所創立的「與你同行」(Cheek by Jowl)劇團,製作了多齣精采新詮的當代莎劇,唐納倫與俄國演員合作的全男班《第十二夜》曾於二○○八年訪台演出,給台灣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根據多年與演員工作的實務經驗,他寫成了《演員與標靶》The Actor and the Target一書,以流暢而幽默的文筆深刻剖析演員的工作與表演觀點,已由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副教授馬汀尼翻譯中文版並即將出版。馬汀尼老師在出書前,特地在英國訪問了作者唐納倫,一談他對表演的思考與劇場工作的關注焦點。
-
藝@書
打開「馬勒世界」的第一道門
馬勒的創作與《少年魔號》之間的關聯可說是盤根錯節,羅基敏、梅樂亙兩位教授所編的《少年魔號─馬勒的詩意泉源》,意在理清脈絡,透過七篇論文,探索馬勒龐大的音樂世界。
-
藝@CD
見山是山不是山
當我們忙著將文件貼上標籤,分門別類放入不同檔案夾裡,有人正朝著自己心中嚮往的聲音前進,沒有國界、沒有局限。史汀《搖滾交響夢》與吳彤《我一直聽見自己的笙音》,兩張以「跨界」為發想的專輯創作,讓兩位東西方搖滾歌手,勾勒出他們對音樂的寬闊視野,也讓人在聆聽時對其中的萬千變化,不斷湧出驚喜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