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苦心駕訓.試跑上路
他們都回歸劇場創作的一個基本面:以表演功紮底,三齣戲都得透過完整的卡司呈現劇本意涵。偏偏,導演的學問就在調整表演的重量。我很訝異這三齣戲的表演,展現了這樣的平衡;不過,導演們因為多了平實穩重,便嫌少了膽量與冒險的勇氣。
-
演出評論 Review
東西方詩人的交會
傅聰彈奏的特質,基本上是由古典嚴謹的作曲理解出發,以至講究內涵和至情至性的浪漫性情,在鋼琴音色探索所達到的極致,已有如一幅畫風唯俏的水墨;那充滿人性的筆觸,及人聲抽象細膩的敏感,深具靈性,在表現蕭邦的抒情和革命氣魄上兩種同樣令人折服。
-
回想與回響 Echo 經典重現或偏讀? This is a question!
從《米.蒂.亞》與《哈姆雷特》延伸的一些思考
經典新作是當代戲劇的重要課題。一方面經典與時俱進,需要時代的重新詮釋,另一方面經典的深度和闊度常能激發當代創作者的靈感,啟動對話的野心。對觀眾來說,耳熟能詳的劇目更像骨董貨精品,是某種品質保證。於今是否忠於原著已不是議題,能不能超越原著才是重點。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沒有機關算盡,只有一片真心
就在這個時刻我才了解到,《很》劇僅僅只是一部單純關於分享、關於互相了解的音樂劇:不同文化都演奏著一樣的旋律,彼此分享著對於音樂與人生的態度,也在互相了解中改變了自己。不需要機關算盡的劇場元素,卻用一片真心敬了你我一杯令人陶醉不已的美酒。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表演團隊的上海經驗
兩岸開放交流以來,陸續有台灣團隊登陸演出,作為開放性強、包容度高的城市,上海也是台灣團隊常常造訪的地點。對於這個經濟與文化都在起飛的城市,其中的表演藝術環境與觀眾,台灣團隊有怎樣的觀察與經驗?且聽他們娓娓道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本地外埠爭天下 明星、標題吸票房
上海戲劇舞台的市場取向與觀眾口味
上海之所以能形成如今包容兼併的城市特質,和上海人愛趕時髦、好新鮮、不拘舊俗、敢捧新人不無關係,而這樣一個不安現狀、求新求變的繁華地,自然也是等著出頭的新人才、新文化、新劇種的最佳棲息所。作為中國話劇(舞台劇)的發源地,上海不但鑄就了舞台劇早期的輝煌,更在其經歷十年的低迷期後,成為舞台劇「鹹魚翻身」的福地。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喻榮軍在形容起上世紀九○年代中區的戲劇狀態,以「台上沒幾齣好戲,台下沒人要看戲」一言以蔽之。而經過十多年對舞台題材的開掘、對市場的培育培養,如今滬上戲劇演出市場年均演出過千場,大小劇碼總數不下百出。除了本地話劇航母、大小民營劇團貢獻的白領劇、愛情劇、懸疑劇、搞笑劇、職場劇、賀歲劇等等外,還有來自北京、香港、台灣的各色戲劇逐鹿滬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如池,戲如繁花--上海戲劇舞台製作十年概述
戲劇,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一直以來其實最深入民心,舞台之絢麗,故事之坎坷,欲壑之難填,人心之叵測,大家都從中消受那難以下嚥的人生。戲劇重鎮之一的上海自話劇舶來之後,逐漸重組了「戲」的格局,尤其近十年來,話劇市場如火如荼,傳統戲曲也沒有退出時代的舞台,大劇團、小劇社,各自安營紮寨,偶打照面便發現滬上舞台已叫彼此妝點得色彩斑斕。
-
企畫特輯 Special 極短又極遙的民族音樂之路─臺灣音樂中心二十年
訪國立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任柯基良
回首二十年來時路,柯基良不免感慨,台灣音樂研究從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大量而豐碩的研究打下基礎,到許常惠、史惟亮、呂炳川等音樂學者的豐富採集,再到近人的後續接力,宛如一場與時空拉鋸的耐力賽,時間壓力不斷限縮,面對文化資產流失的壓力也從不曾減消。絕處逢生或許是民族音樂中心一路以來的慘澹寫照,儘管經費、人力編制有限,臺灣音樂中心多年來仍累積了一定成果。
-
企畫特輯 Special
重返許常惠民歌採集現場
從許常惠老師遺留下的歷史錄音,重返幾乎被遺忘的民歌採集運動現場,歷史錄音雖然隨著時間的累積而逐漸被遺忘,然而不變的是歌聲中的熱情與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同與執著。在四十餘年後的今日,俯拾過往的音樂軌跡,除了將之數位化後作為永久典藏之用,更希冀有心人士,能善用此資源,在實務面,可作為傳承傳統音樂的示範,在理論面,可作為學術研究的基石。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多元互動的展示 映照時代的容顏
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劃 石瑞仁、林羽婕展現巧思
為了本次許常惠老師的聯合紀念活動,臺灣音樂中心(TMC)特別委託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規劃了「那人.那歌.那歲月─許常惠逝世十週年紀念文件展」,一般文件展的形式皆不外乎是文件資料的堆砌,但是這一次透過當代館館長石瑞仁,與副館長林羽婕的生花妙手下,許常惠的文件展全然跳脫了傳統的文件展窠臼,這些史料、文獻、影像彷彿被重新賦予了生命,一頁頁地活了起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為改造而藝術 為自由而劇場
劇場的本性就隱含著強烈的政治面,因為這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向另一群人展現他們對歷史或社會的看法。不過另一種大家比較熟悉的劇場與政治的關係,不是去看劇場背後的政治面,而是將演出當作一種政治工具,藉以影響台下的觀眾。如今劇場與政治的關係是一種介入式的,一種將劇場視為行動的策略觀點,介入式劇場更強調在過程;與其說要透過看戲來改造觀眾,不如說透過演戲的過程來改變個人與群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衝撞社會不公 點燃生命交流
對不少亞洲國家來說,被西方勢力殖民或凌駕,幾乎是共同的經驗,不但深層地影響了政治、經濟,也銘刻在人民的記憶與文化中。而亞洲各國的社會議題劇場,也因此而有了足以設身處地的相互理解與關懷。從一九九○年代迄今,透過「亞洲相遇」與「東亞民眾戲劇網絡」的密切交流,也讓人可以看到他國此類劇場的變貌。本文作者以自身經驗出發,引領讀者略覽亞洲他國社會議題劇場的創作與關懷議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狂飆八○ 到繼續革命
從狂飆的八○年代,到進入廿一世紀,台灣的小劇場,曾與熱情的社會改革同步呼吸,創造了台灣獨特的表演榮景;也曾走入穩定,少了與社會問題直接對話的氣度與能量。有人已經轉向,更有人堅持對抗就是這些只問耕耘的劇場工作者,慷慨地賜予了這個社會理想和希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海筆子 創造屬於自己的中心
台灣海筆子由安保運動即活躍至今的導演櫻井大造領軍,作為亞洲帳篷行動的台灣支部。呼應日本帳篷劇的精神,台灣海筆子迄今也是拒絕資助,以自主方式、在非主流空間進行展演。主要成員段惠民說:「我們不是什麼自居邊緣,在邊緣戰鬥,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是中心,還讓帳篷劇發生的事情在表演藝術領域變成中心,這是目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再拒劇團
以劇場論述當下--探索新生代與社會的關係
再拒劇團的全名「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拒絕」並非「接受」的反面,而是接受了什麼,又拒絕了什麼,從反覆自我詰問中,尋求在社會中立足的方式,以及在生活中實踐個體自由與責任所選擇的態度。該團編導黃思農說:「因為不斷拒絕,所以可以不斷調整自己的位置,永遠新生,就像尼采所說的『自我毀滅』,必須透過破除什麼東西不是你的,再找到什麼東西是你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差事劇團
從生命經驗觸發社會關懷--台灣「民眾劇場」老字號
鍾喬在民眾戲劇的許多經驗是來自於第三世界國家,抑或是從閱讀所得來,對於拉丁美洲、歐美社會的民眾戲劇想像,當時他就希望可以把這些經驗放到台灣社會。但他發現台灣並不如歐美社會這類第一世界國家,但也不是像第三世界國家,恰好是夾在中間。因此,在工作方法上,要讓年輕一輩人感同身受於社會性的壓迫,須從個人或家庭的被壓抑經驗出發,找尋到轉折點,這就是十來年「差事」在民眾戲劇工作上的重要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讓居民自在發聲
長期從事社區劇場工作的劇場工作者賴淑雅,從創立「烏鶖社區教育劇場劇團」到「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一路推動台灣的社區劇場。不同於專業戲劇表演或戲劇社團課程,社區劇場更重視民眾參與的過程,期望增進社區民眾自我覺醒的能力,讓社區劇場成為凝聚意識的發聲平台,揉合在地原生文化,匯流關注公共議題的能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得大步昂揚 展現豐沛能量
二○○九年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在二○○九年,國內樂界累積出開創的能量,從跨界的激盪、跨團體的合作、跨型態的融合,到多媒體的運用、演出模式的再造、主題的包裝均出現耳目一新的製作,雖然其中不少團隊或個人,仍處於探索階段,卻展現出不容忽視的潛能。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吳青㖗 踏實築夢的芭蕾伶娜
放下炫麗前景 返鄉投身舞蹈教育
出身芭蕾世家的吳青㖗,從小在母親蘇淑慧的教導下奠定了良好的芭蕾基礎,赴美求學後也發展順遂,被視為熠熠生輝的芭蕾明星。但心繫家鄉的她還是選擇了回台灣,成立台北皇家芭蕾舞團,為台灣芭蕾扎根奉獻。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表演藝術的第一哩路 期待更多人投入
兩廳院藝術總監黃碧端提出願景,要讓圓夢計畫成為「表演藝術的第一哩路」,偏遠地區與藝術的零距離仍須不同的協助。在更擴展的意義上,贊助者可選擇投注資源的地區,可能是自己的家鄉、工作之地、有感情的鄉鎮,讓圓夢計畫不僅僅圓小朋友的夢,也能圓大人的夢,將「第一哩路」延展為更長遠的路,幫整個社會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