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從出塵到入世─品特的最後歷程
貝克特和品特的這些作品都在聲討極權專制──他們早期作品中的抽象外力,已經具體化為現實中的政府勢力。雖然兩人攻擊的對象不同:貝克特針對的是假共產主義之名的東歐獨裁者,品特針對的是假自由民主之名的英美侵略者。但共通的是,他們已從提煉現實成為完美形式的現代主義創作者,轉變成以藝術積極介入公共領域的知識分子。
-
演出評論 Review
劇場裡,也有「鬼」打牆?!
人間如地獄、認同的寓言與大小我的衝突是去年底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新點子劇展」系列作品的幾個主題。不知是不是犯著了什麼鬼魅之誡?這幾齣戲似乎都呈現了一種「懸念未決、言猶未盡」,甚至原地打轉的概念窘境。然而,即使說的故事不盡完全,這三齣戲在導演執行、跨界合作與表演行當上,仍舊展現難得的企圖與鬥志。
-
演出評論 Review
不是天津包子,而是冷凍包子
說《寶島一村》是仿作,不是質疑劇中人物情境,是否以真實的生命經驗作為創作基礎,也不是否定觀眾(編導心中村子裡叔嬸兄妹)的笑淚掌聲,同樣有真實的生命經驗以為呼應,但從老趙、小朱、周寧這三家人的故事裡,我實在看不出所謂眷村既多元又融合的面貌,或者竹籬笆內的社會與籬笆外的世界有什麼特別的差異。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果洋基隊總教練來帶中華棒球隊……
當然,NSO與中華棒球隊的類比是張飛打岳飛,史拉特金在美國的地位與洋基隊總教練也不可等同論之。但當史拉特金驅使NSO爆發雄渾的力道時,坐在台下的本人,腦中卻不斷浮現著這樣不倫不類的比喻。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組合語言舞團」二○○八年十五週年的公演,以「日光玉」為主題謹慎地從舊作中選出兩支舞作重製與一支新舞作的方式,匯聚組合成清新雅緻的經典製作。這三支舞作分別是藝術總監楊桂娟及姚淑芬、林文中等不同世代、不同思維的編舞家,共同以不落幕的日光精神,共振出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
其他分類
沒有舞台,我們創造舞台
九十七年九月底迄十一月廿三日為期八周的「衛武營劇場學苑」的歌劇工作坊,更是南部第一個歌劇工作坊,堪稱南方聲樂界一大盛事;從踴躍參加甄選的歌手,到發揮高度敬業熱忱的學員,使二○○八的「南方歌劇工作坊」,呈現Opera Gala般的節慶氣氛。
-
新藝見/新銳藝評
真實比美更重要
叫筆者最不能接受的,要算是終場的處理。導演自始就運用音樂搭配肢體/舞蹈,為每個場景定調;投影、光影與歌隊的使用,使得寫實與表現手法互為加分。此時瑪麗已死,只見伍采克加入群舞,舞曲喧囂,完全掩蓋謀殺之後的錯綜、驚嚇、斷裂、茫然等深刻歷程。也許是為求調性統一,終場群舞場面雖美,卻滿溢到歌舞劇的質感,殊是可惜。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有文字沒建築
《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使用了路易.康的文字語言,卻僅止如此,並沒有分析,也沒有再詮釋。觀戲過程完全感受到語言的虛無、文字的空泛。文字若失去背後的意義,beauty僅只是b.e.a.u.t.y,不是美。大量「視覺系」的圖樣、文字,DJ的演奏音響表演,充斥現場,我卻離路易.康很遙遠。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象和幻象、真實與虛擬的多重辯證
科技+劇場=表演藝術的實驗進行式
將科技藝術放在表演藝術的脈絡上討論,不是去談誰比較「高科技」,應該將焦點放在當代劇場中,創作者運用科技的創意與互動性。再前衛的東西都會老舊,藝術跟著環境與思想而進展,在數位時代,所有的改變都與科技有關,創作者的思維也是;一個好的跨領域創作,一方面要讓人感受到科技性,另一方面回歸到劇場本質的表現,展現藝術的內涵。
-
特別企畫 Feature 媒體視覺聖手 為舞台增添科技味
台灣當代藝術的跨界演出
近幾年勤跑表演藝術活動的觀眾一定能發現,台灣表演藝術的舞台和視覺效果越來越多元化,不論是小劇場,還是傳統戲劇的演出,都是聲光效果俱佳,充滿濃厚的「科技味」,為表演舞台增添不少畫龍點睛的效果。這些聲光創作,不少是出自當代視覺藝術家之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數位科技vs.劇場
數位DNA 為劇場鋪陳進化之路
結合數位科技的結果,使得劇場從以往對情節與角色的著重,往提升與擴大觀眾感官涉入的方向前進。不過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數位科技對劇場敘事或劇作的影響。如同電影的出現,讓二十世紀劇作出現類似蒙太奇甚至倒敘的寫作技巧。完全成長於網路世代的下一代劇作家,他們的語言表達與創作思維,自然會帶上數位時代的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 4D Art 藝術總監
維多.皮倫:科技只是我們用來感動人心的工具
由加拿大4D Art劇團帶來的虛擬實境劇場《諾曼》NORMAN,以舞者、動畫、電影、紀錄片交織,呈現加拿大動畫之父諾曼.麥克賴倫(Norman McLaren)的映畫人生。透過數位科技的多媒體投影,營造了如夢似幻的異境,這樣的創意巧思,背後有怎樣的故事?本刊特地越洋專訪4D Art協同藝術總監維多.皮倫(Victor Pilon),告訴讀者他們如何打造劇場幻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加拿大NFB動漫藝術大師
諾曼.麥克賴倫 改變時代的靈動創意
當美國華德.迪士尼將動畫影片經營成透過動畫角色表演戲劇與故事的時代,諾曼.麥克賴倫腦袋所想的卻是動畫藝術的核心問題:動畫是否就是「會動的畫」而已?經過他的思辨,他最代表性的名言就是:「動畫不是『會動的畫』的藝術,而是『畫出來的運動』的藝術」;也就是說繪畫和動畫的區別是,繪畫所經營的是畫面,動畫經營的卻是「操縱畫面與畫面之間的動作」,動態本身才是動畫的力量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T.P.O.視覺劇場藝術總監
凡度里尼:最重要的是觀眾可以同步戲耍其中
踏上劇場中央的「魔毯」,孩子們可真是樂瘋了!只見地面風景變化萬千,一會是草地,一會是水池、一會是開滿花朵的庭園這一切都來自TPO視覺劇場的數位科技與創意。本刊特地透過e-mail訪問到該劇場藝術總監凡度里尼(Davide Venturini),請他來告訴我們的讀者,他的魔毯底下藏的到底是怎樣的秘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數位科技vs.音樂
E化氛圍 打開全感官「聆聽」
音樂不同於舞蹈與戲劇,演奏者是在無形空間為美賦形,前述舉歌劇的例子,是因歌劇最具特殊性,以往形容音樂中的織度,指的是聲部交錯及縝密的結構,今日早已不再分哪一類型的表演藝術,而是舞蹈、音樂與戲劇,加上科技整合在一起,彼此綿密交錯,聲音科技搭配視覺舞台,與舞蹈戲劇表演整合,織成一個嶄新的閱聽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明日世界》大提琴家
瑪雅.貝瑟:我一直想要成為一個開創者
您也許對瑪雅.貝瑟(Maya Beiser)有些陌生,但卻不能不開始注意她!因為當今最受矚目的作曲家,包括菲利普.格拉斯、史蒂夫.賴克、譚盾等都曾為她量身打造、譜寫樂曲。過去的十年間,她也為大提琴開拓更新的演奏法與曲目。《紐約客》雜誌讚許她為「大提琴女神」、《舊金山紀事報》稱她為「後極限主義大提琴之后」,瑪雅精湛的琴藝、前衛及跨越文化的演奏風格,不僅在世界各地知名音樂廳都留下了足跡,她的迷人丰采更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即將來台演出多媒體名作《明日世界》之前,本刊特別越洋專訪瑪雅本人,讓這位才藝出眾的演奏家談談自己的表演,讓您先睹為快!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數位科技vs.舞蹈
科技流轉中 舞動繽紛革命
在十年前仍有很多愛舞蹈的人對科技的介入懷有很深的敵意,擔心科技的過分蓬勃會威脅到舞蹈原本的存在價值。隨著時間的過往這種疑慮似乎自然消失,因為我們已經發現原本身體力行的舞蹈行為是無可取代的藝術形式,同時那種標榜跨領域舞蹈與科技結合的作品,有時幾乎可以被當做是另一種新興的表演形式來對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春之祭》藝術指導、創作暨編舞家
歐伯梅耶:讓你看到真實表演者與虛擬世界融合為一
《春之祭》的音樂在斯特拉溫斯基創作發表的當時,造成革命性的轟動,而九十多年後的《春之祭》,則更展現了突破性的舞台藝術。由奧地利藝術家克勞斯.歐伯梅耶(Klaus Obermaier)主導創作的《春之祭》,以數位科技與舞者、樂團互動,讓觀眾體驗3D幻境的表演境界。本刊特邀影舞集藝術總監陳瑤,越洋專訪歐伯梅耶,為讀者道來這些創意的發想與製作過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從傳播專業到聲樂舞台
廖英君 人如其聲的甜美女高音
有樂評家說,廖英君天生就屬於舞台,當她一站上舞台,就如珍珠般綻放耀眼的光芒;更有樂評家說,廖英君的歌聲散發著與生俱來自信卻柔美的個人風格。這位近期崛起的女高音,聲音與外表一樣甜美亮麗,出身藝術之家卻非音樂科班的她說:「歌唱,是我人生最大的夢想!」所以從台大經濟系、康乃爾大學傳播碩士,一跳跳到羅馬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就是為了打造自己的歌唱之路,她更期待自己成為「台灣的莎拉.布萊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喔,他們都是波希米亞人……
李歐納.柯恩的第一部詩集在一九五六年印行,和《嚎叫》同年。他早歲的詩人生涯,確實重疊著「垮掉一代」的崛起時間。然而,柯恩並不能因此就劃入「垮掉一代」作家群:他的活動圈子不大重疊,柯恩也比大多「垮掉一代」作家小了一輪。誠然,柯恩也有強烈的波希米亞浪子氣質,然而彼時哪個文藝青年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