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融合魔術、雜技和音樂的愛情遊樂場
施冬麟《仲夏夜夢》 辯證夢與現實
金枝版的《仲夏夜夢》並不照本宣科,僅保留劇情主軸,情境和語言都置換成當代,透過雜技般的身體、魔術、歌唱、現場樂器,用鬧劇、遊戲的意象來建構戲中的夢與真實。
-
戲劇 呂柏伸捨形式返寫實,搬演就是一種詮釋
《馬克白》 演繹男人與女人的角力
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二度執導《馬克白》,捨棄第一版充滿東方元素、形式化表演的風格,決定回歸寫實風格,因為「莎劇被留存到當代,即意味其共鳴度是高的,無須在地化,且搬演本身就是一種詮釋」。全劇由五名演員來演繹所有角色,將主軸放在男人與女人的角力中。
-
戲劇 女人身體,有如千嬌百媚的花
這束《Flora》,獻給伍國柱
當年因為戲劇系同學伍國柱的建議,讓顏美珍找到天主,找到創作的匙鑰,《Flora》這齣由劇場演員發展出來的作品,就是顏美珍為紀念伍國柱而作;《Flora》由雲門舞者邱怡文擔綱編舞指導,讓一群會跳舞、喜歡跳舞的演員,從日常生活的動作出發,將展示專屬於台灣女人的身體語言和姿態。
-
戲曲 邱婷:不要奶油小生,只要紮實功底
許亞芬扮老生,挑戰老戲《搜孤救孤》
《搜孤救孤》就是一般觀眾耳熟能詳的《趙氏孤兒》,在梆子、秦腔、京劇等劇種都有這個劇目,而在歌仔戲則有《萬古流芳》傳唱多年,但因這齣古路戲需要紮實功底和演出章法,近來在外台已很罕見。製作人邱婷特邀知名歌仔戲小生許亞芬拿出紮實功力演出老生程嬰,展現精采內心戲
-
音樂 貝多芬第五代嫡傳 獨奏會向恩師致敬
陳瑞斌 指尖揮灑經典傳承
身為Berman唯一的亞洲弟子,陳瑞斌認為自己所學習到的除了彈奏的技巧之外,對於傳承的故事、樂曲創作的情境、表達的方式、風格的詮釋、師生的情感等等,都是難能可貴的。因此他的演奏會所表現的不只是手指上的技術而已,而是一種凝聚過後的精神。
-
音樂 鋼琴詩人 吟詠「西班牙隨想」
安寧 詩意音符的創造者
安寧的琴聲充滿詩意與抒情,尤其是在「彈性速度」上的演奏收放自如。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的全場蕭邦曲目音樂會後,獲得紐約樂評讚道:「他的彈奏清晰明確,能充分掌握大規模戲劇形式的張力與平衡。他對於音樂的形式與風格有敏銳的洞察力,他詮釋音樂的能力,也是極具深度的。」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她與他 最美的時刻
陳玉慧×明夏.柯內留斯
對談時間:五月七日 對談地點:台北市永康階咖啡館 對談主持:黎家齊 翻譯、記錄整理:黃楓皓 陳玉慧五月出了一本新的散文集《德國時間》,扉頁上題著「獻給明夏我丈夫」。 明夏.柯內留斯也在五月出版他第一本小說《最美的時刻》中文版,扉頁上題著「獻給我的妻子陳玉慧」。 兩個創作心靈,在同一個屋簷下十三年,歷歷看著對方一路走來的文學足跡,既嚴肅,又深情。 在明夏的眼中,陳玉慧「有一種藝術家特有的憂鬱氣質,是一種可以帶出很多藝術性創作的憂鬱氣質」,「她的確在追尋永恆,在每一個作品中探索最純粹和獨特的形式,而閱讀她的書使我感受到輕微的痛苦,因為那是孤獨者的心穹,那是渴望愛的叫喊,那是向真理的絕對追尋。」 在玉慧的眼裡,明夏「這個人很好玩,同時有點怪」,「很細心又很天馬行空」,而且「很能激發別人的靈感」,而明夏《最美的時刻》卻令她驚嚇又驚艷:「作為他的伴侶那麼多年,我被他的文字所傳達的致命美感驚嚇,我似乎從中看到明夏不為人所知的一面,他的生命裡隱藏著一個秘密,只有寫作才能把它召喚出來。」 有趣的是,兩個人都是面貌多元的「文字工作者」,也都學過戲劇、當過記者,但發展的路途卻又各自繽紛;不同的文化背景,反而讓他們透過彼此的眼睛更認識自己的來處。 五月初夏,陳玉慧與明夏來到永康街花木扶疏的咖啡館,告訴我們,關於他與她與他們的相遇及創作人生。 問:玉慧與明夏可以談談兩人的相遇嗎? 明夏:說起我們的相遇,那是在一次電影試映會中,當時我們兩人都是記者。試映會放的片是《魔鬼二世》,一部有點無聊的片子,通常我是不會看這種片的,阿諾.史瓦辛格在片中懷孕,感覺很笨。片子的拷貝過了一兩個小時遲遲未抵達,所有記者等得有點不耐煩,而我原本已經想要離開,就在此時看見了玉慧。第一眼看到玉慧,印象最深的是她有一種藝術家特有的憂鬱氣質。是一種可以帶出很多藝術性創作的憂鬱氣質。接著,那部片開始以後,我是最後一個入座的。找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萌荷舞團編舞家專訪
蒙塔沃與艾維爾 快樂漫舞雙人行
睽違台灣九年的萌荷舞團(Compagnie Montalvo-Hervieu),將再度帶著充滿奇想妙景的舞作訪台,擅長結合多媒體影像與多種舞蹈元素的該團編舞家約瑟.蒙塔沃(Jose Montalvo)和多米尼克.艾維爾(Dominique Hervieu),這次帶來的《拉摩的異想世界》卻是從十八世紀的巴洛克氛圍出發,以古典音樂家拉摩的歌劇音樂為基底,打造充滿狂歡節氣氛的舞台世界。本刊特邀旅法新聞工作者羅苑韶專訪兩位編舞家,娓娓道來兩人合作編舞的淵源與歷程,以及他們如何展現《拉摩的異想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媒體與舞者手牽手
讓我們舞出一個異想世界吧!
在這個充滿圖像資訊的年代,變化多端的畫面搬上舞台與舞者共舞,與劇情共同發展,營造環境,以完成一個表演的完整性,已經是一個可以被觀眾期待、也能被接受的事實了。表演藝術的更多元化,涵括電影、動畫、互動影音裝置、魔術般的特殊效果等等,都在創作者求變求新的渴望下,開始進入另一個新型態表演的高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凡爾賽宮前的街舞青春
也許就動作技術面,現代、嘻哈並無完美整合的一刻,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有互為隱喻的象徵性。在《拉摩的異想世界》中最讓人動容的一幕應是嘻哈舞者Benlemqawanssa緊隨拉摩的巴洛克音樂舞動著,他柔軟如蛇的手臂、頭頂地的連續旋轉,全心奉獻的神態相襯背後凡爾賽宮的雄偉影像。此時嘻哈或許不再狂野,但它一身的傲然反骨依然挺立不搖。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街舞帶頭 音樂、時尚跟著燒
嘻哈瘋台灣 台風嘻哈客
美式嘻哈文化進入台灣,其實不是最近的事,早自上世紀九○年代,鐵板衣褲、霹靂舞、L.A.Boyz就已經帶起嘻哈的第一陣風。近年來嘻哈音樂成為樂壇主流,街舞更是處處可見,儼然已成為年輕世代的文化主視覺。但是,嘻哈到台灣,影響了什麼又刺激了什麼,可有在地化的新穎質變?
-
戲劇
看見風格,看不見風格家
《看不見的城市》從文字的平面敘述轉化為在舞台上的場面敘述,卻讓我們在敘事中看到文脈鬆垮的詩意,使得一個虛構化了的歷史情境,顯得過於形而上化。通過八位編導差異極大的文脈建構,又讓戲劇漸漸走進了與文本愈來愈脫離的另一個虛構世界。
-
戲劇
罵人、做戲都不心虛!
這不是一部能以西方戲劇成規評價的作品;從過去「野戰之月」到台灣海筆子等一系列帳篷劇場的呈現至今,櫻井為台灣劇場開拓了一個視野相當清晰的戰鬥位置。他們不是靠西方文明體質的劇場藝術來說服人,而是學著用在地的情感和身體,吶喊出渴望什麼的心聲。
-
音樂
曲目失焦的「國樂二十年」
除了指揮,曲目的安排與演出還真令人乏力!首先曲目顯得凌亂沒章法,也沒有準確抓到時代風格;而兩場以大合奏為主體的「采風民族管絃樂團」,更找不到代表的正當性(采風民族管絃樂團是為這次音樂會臨時組成的樂團),這樣的安排,真太讓人意外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媒體 多元化 多新曲
不當LKK 國樂也要變新裝
現在聽國樂演出,只是看到一群人拿著傳統樂器,穿著傳統唐裝,咿咿啊啊或鏗鏘錚琮地「陽春白雪」嗎?那你就錯了,台灣的國樂音樂會早就發展出多元豐富的演出樣貌,結合多媒體演出不稀罕,加上美食或品茗的感官體驗才有趣!曲目或老曲新編或全新創作,搖滾一下也不賴!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現代作曲家到國樂團團長
鍾耀光 讓台灣國樂與世界接軌
對於國樂要衝出台灣這個地域的限制,鍾耀光認為除了中西交流之外,另一個方向就是把國樂團與世界的音樂來接軌。應該要打破過去的格局,將「國樂」的定義拓寬為「所有國家的國樂」,而不是將國樂「西化、洋化」、或者「洋為中用」、「中西並用」,在二十一世紀裡要談論的是跨種族、跨文化的觀念。
-
藝號人物 People Déjà vu 後設的劇場人生
憤怒之外,多了世故—「阿斗」劉亮佐
劇作家紀蔚然的「《夜夜夜麻》三部曲」即將在年底完工,其中貫穿三齣戲的要角隨時拿著棒球棍的「山豬」,也一以貫之地由資深劇場、電視演員劉亮佐人稱「阿斗」飾演,從演出第一部《夜夜夜麻》算起,「山豬」這個角色伴隨阿斗近十年,劇作中的人物性格演變,彷彿也映照著劉亮佐一路走來的人生心路,從憤怒傲骨到溫和老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莫札特到理查.史特勞斯
笑看人間愛情遊戲
「愛情」是造物者賜予人類最好的禮物之一,也是藝術創作最好的靈感來源,只不過在每位藝術家的眼中,愛情各有表現方式,也許它同時包含了酸甜苦辣,也許它只是人類生活中的某種情趣調味料,在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當中,「愛情」則是發揮了畫龍點睛的效果,讓我們見識到人性的縮影。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赴台演出前 專訪《玫瑰騎士》導演
托比亞.李希特—玫瑰使者答客問
要做《玫瑰騎士》,首先要有好品味。但是好品味還不夠,還要找到正確的風格。 托比亞.李希特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看到《玫瑰騎士》背後的歐洲歌劇工業
歌劇院大搜秘 —透視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六月底《玫瑰騎士》的來台,台灣觀眾終於有機會看到一齣原汁原味「歐洲製造」的經典製作。藉著這個機會,本刊也策劃了「歌劇院大搜祕」專題,希望藉此讓讀者了解,像《玫瑰騎士》這樣的繁複製作,是在怎樣一個「歌劇工業」環境中誕生的。 由於這次訪台演出的德國萊茵歌劇院,常駐演出的場地自去年開始大規模的整修工程,所以萊茵歌劇院便以「行動歌劇院」(Mobil Bhne)的方式在杜塞朵夫電視塔旁活動舞台上演出。因為這個特殊情形,本專題無法以萊茵歌劇院為介紹主體,卻因緣際會有機會鎖定另一個與理查.史特勞斯關係匪淺的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來作為介紹歐洲歌劇工業的範例。 理查.史特勞斯曾於一九一九年接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總監暨指揮,迄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定目劇碼中仍有史特勞斯的多齣作品像《玫瑰騎士》、《厄勒克特拉》、《達孚尼》等。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在歐洲歌劇工業中,其規模與運作模式也具相當代表性,藉由旅居維也納的音樂工作者鄭巧琪的近距離描繪,盼能讓讀者更深入了解成就一齣經典歌劇背後的opera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