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音樂
當代音樂新宇宙 從零出發的哲思
關掉聆聽3B-巴赫、貝多芬與布拉姆斯音樂的耳朵,在一九四五這個數字上畫一個大圈圈,因為就在這個點上,西洋音樂美學完全闔上舊章節,準備進入太空時期。在過去六十年裡,德國已經建立起一個全新的音樂宇宙,而這個新宇宙,永遠需要更多的新耳朵。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文學
當代文學八強 映照時代容顏
柏林圍牆倒塌之後,一群出生於七○年代的年輕的作家開始為德國文學注入爭議能量。這些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新人類衝破傳統,筆下議題貼近年輕人,與大眾媒體關係密切,明星化的自我包裝讓作家的身分不再只是伏案疾書的德意志剪影,雖然他們作品裡能仍找到許多前人的影響脈絡,但是身段與書寫形象都已經丕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電影
大師繼續扛鼎,新世代恣意快跑
「德國新電影」的大師荷索、溫德斯仍然笑傲世界影壇,德國電影的後輩導演也不遑多讓,《蘿拉快跑》的湯姆.提克威、《替天行盜》的漢斯.韋加納、《何處是我家》的卡洛琳.林克,各自揮灑風貌多元的創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
四百年光輝再創新局,德奧樂派又一章
作為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樂團之一,一五四八年成軍的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橫跨近代古典樂史的各個階段,本身就代表了一部近代音樂史。兩德合併之後,該團重新以「德奧樂派最佳傳承者」之姿矗立在世人面前,讓聽者感動這支走過四個半世紀的百年老店,保有其優良傳統之餘,更能另創新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
只此一次! 科隆古樂團的最後絕響
「世界之窗德國系列」的開幕演出擔綱節目科隆古樂團,這回雖是首次訪台卻也是最後一次。因為團長戈貝爾健康因素而即將解散的科隆古樂團,三十三年來鑽研古樂,不只忠實地以音樂表達回歸傳統的渴望,也為後世整理留下豐富的樂譜史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編舞家事件簿
高科技芭蕾美學 激爆舞者極限!—威廉.佛塞
「威廉.佛塞是當代舞蹈的國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如是讚嘆。這個美國出生、卻在德國舞出一片天的當代芭蕾怪才,到底如何改變現代芭蕾的形貌、讓人驚歎其匪夷所思的創意? 十月巴伐利亞芭蕾舞團帶來佛塞的代表作《身體協奏曲》,讓大家看看他如何將肢體推展至極限,大膽拼貼電子音樂,巧妙運用劇場裝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舞團事件簿
古典芭蕾的守護天使—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
擁有百年歷史的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被芭蕾皇朝俄羅斯讚譽為「古典芭蕾守護者」,二○○四年歐洲舞蹈雜誌票選為最頂尖的芭蕾舞團。巴伐利亞芭蕾舞團網羅了二十六個國家的專業舞蹈演員,保留了逾五十齣自浪漫主義、古典主義,至二十世紀的經典芭蕾作品,創造出富於開創性的舞蹈風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編舞家事件簿
莎夏.瓦茲:「空間甚至比音樂更重要!」
影片中,赤裸的舞者被抓著皮肉,拎過來丟過去,或是集體夾在玻璃中空牆中,擠扭著五官與身體向上蠕動,或是恣意推疊成一座人肉山這一切,讓人感到一份切身的痛楚──是誰用這樣激烈的方式來探索「身體」?答案是被譽為繼碧娜.鮑許之後、最受世界矚目的德國編舞家莎夏.瓦茲。 十一月莎夏.瓦茲終於要帶著她的驚世之作《肉體》造訪台灣,本刊特邀旅居柏林的劇場研究者林冠吾,專訪到這位德國舞蹈劇場的編舞鬼才,談她的編舞人生與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作品解碼區
透析莎夏.瓦茲的解剖刀
千禧年之交,莎夏.瓦茲(Sasha Waltz)與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共同接掌柏林列寧廣場劇院(Schaubhne am Lehniner Platz)藝術總監一職,帶著舞團Sasha Waltz Guest的原班人馬,重新打造自我風格,連續創作以身體為主題的三部曲:《肉體》Krper、《S》(2000)、noBody(2002)。首部曲《肉體》延伸自莎夏一九九九年為猶太博物館編作的《對話99之二》Dialoge 99/ II,不但適切地融入博物館隱喻宰割、破碎、迷失及銅牆鐵壁的建築特色,更充分開發身體令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創造一個既可怖又唯美、似幻似真的肉體異次元空間。 切割、解剖,身體如生化科技下的實驗品 《肉體》充分顯現了莎夏對空間的敏銳觀察力及巧妙運用的過人才華。列寧廣場劇院的舞台空間是座半橢圓形的高塔,毫無粉飾的巨大水泥牆面與粗堅的鋼柱,營造出的灰暗氣氛,與猶太博物館的冷冽、陰鬱有異曲同工之妙。編舞家清楚地意識到這點,讓劇場空間赤裸呈現,只加入一道與博物館建築雷同的三角牆,約兩層樓高的黑色切面微斜地立向觀眾席,在藍色燈光映照下,如一把鋒銳刀口,散發冷冷的威脅,點出《肉體》的主題切割、解剖。 三角牆既是書寫身體的黑板,也是供舞者上下場的屏幕。尤其令人驚異的是,黑色牆面中間被切出一口方形玻璃窗,當十三位只著膚色內褲的男女舞者在中空牆裡分別從左、上方緩緩進入窗內,他們的身體被夾擠其中,或橫、或豎、或踡伏地彼此堆疊、擠壓,裸露的肌膚呈現單一肉色,讓人分不清個體、性別,舞者身體被化約成一堆肉塊,宛如顯微鏡下蠕動的生物體。裸體失去了情色,身體失去了情感,儼然是生化科技下的實驗品。 不論是外在形體,還是內在組織,都難逃莎夏的犀利解剖。但見一個個肉體被測量、描繪,五臟六腑,甚至血液、尿液,也都被一一視覺化;連最難探知的骨頭,都在舞者不斷地重重落地聲中,鏗鏘有力地具體顯現。驚人的一幕是,舞者們捏拿著其中一位舞者的肌膚,甚而整個人被提舉起來,被輕巧地傳來遞去;而在另一幕,身體還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導演事件簿
歐斯特麥耶 反動解構主義與後現代美學
歐斯特麥耶是近年來歐陸劇壇最火紅的一個名字,不只笑傲德語劇壇,連有世仇情結的法國人,也破除成見邀他到亞維儂戲劇節演出一系列劇作,讓他的舞台才華打破德、法二次大戰以來的長久藩籬、歧見。 不同於後現代劇場流行的解構經典,歐斯特麥耶反而堅持忠於劇本原貌,但在舞台詮釋上卻又大膽激進,讓演員火力全開,以狂暴肢體演出現代人生的空洞虛無。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作品解碼區
墜落的恐懼
觸碰時代的敏感地帶,腳踩現代人的精神地雷,竭力暴露社會、人性的黑暗面,是歐斯特麥耶對自我的期許,因此,他對吸毒、性愛、血腥暴力的社會主題一向情有獨鍾,自承最能引起他共鳴的是英國女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曾將其作如Gier、Zerbomt等搬上舞台,創造令人無所遁逃的人間地獄。雖一直致力開發年輕劇作家的作品,最膾炙人口的卻是一系列易卜生劇作新詮:《娜拉》(2002)與《海達.嘉布樂》Hedda Gabler (2005),都曾位列德國十大頂尖舞台劇,尤其安娜.提絲摩爾(Anne Tismer)勁爆演出娜拉,一鳴驚人,被冠為德國最優秀的女演員、列寧廣場劇院的天后。 《娜拉》借好萊塢娛樂元素,誘觀眾來看易卜生 重讀易卜生,歐斯特麥耶赫然驚覺其筆下十九世紀人物的生命藍圖、未來憧憬,竟與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無異,「每個人都想達到上流社會的生活水平,可是,我們清楚地知道,社會資源的不足,只容許少數人享有這樣的權益,因此,每個人都努力地往上爬,以求擠身於這群成功的少數人,對那些慘遭落敗的人則不屑一顧」由於意識到,現代人爭先恐後地搶著卡位,無非是害怕分不到一杯好羹,他試著將易卜生嵌入另一個不同的視角:「德國劇場向來關心的多是那些被排擠在外的社會邊緣人,如伍采克。所以,我將易卜生的人物,轉化成只為倖免於伍采克般的淒慘下場而奮鬥、甚至不擇手段的個體。由此銜接當代小市民的墜落恐懼,這其實才是我熱愛易卜生的真正原因。」 在《娜拉》中,所有的話題都環繞在金錢上,它是所有衝突的引爆點,同時也暴露資本主義下的自私與人性醜惡。為求自保,郭格斯坦德(Krogstad)無情勒索娜拉,賀摩爾(Helmer)不惜背棄娜拉,他們都是只知個人利益的投機主義者,而純情無知的娜拉,則是所有男人的性玩物。但見她手持星際大戰光劍,在永生樂團(NERD)的嘻哈節奏中,大跳色情熱舞,迷誘賀摩爾。又身著黑色迷你褲裙,雙邊大腿繫上槍套,幻化成《古墓奇兵》的蘿拉(Lara Croft),扮演集性感與暴力於一身的現代玩偶。歐斯特麥耶不諱言,自己引用好萊塢電影是為了取悅觀眾:「好萊塢與電視劇的情節發展,都是依循易卜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導演事件簿
卡斯登穆勒:難以忍耐對命運的默然承受!
相較於已在世界劇壇闖出名號的歐斯特麥耶,三十六歲的卡斯登穆勒則是德國更年輕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強調社會關懷與批判,舞台表現上則以豐富的投影與影像切換,帶給觀眾強烈印象,特別能觸動年輕族群。這次他將帶來與兩廳院合作的《那一夜,在台北》,本刊特邀旅德作家陳玉慧專訪這位德國劇壇的耀眼新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作品解碼區
異鄉人的《那一夜,在台北》
二○○五年秋天,德國高爾基劇院導演卡斯登穆勒和他的搭檔從繁忙的行程中,抽出了一個禮拜的時間,來到一個他們陌生的城市──台北,選出了兩位新生代年輕台灣女演員,謝俊慧和王曉音參與演出,並拍攝了他們眼中的台北作為舞台上的背景。於是,取材自弗利茲.卡特(Fritz Kater)的作品《那一夜,在曼谷》ABALON, one nite in Bangkok 因為這兩個來自台北的女孩,成了《那一夜,在台北》。 四個漂泊的靈魂相遇在城市中 兩兄弟、兩姊妹、一個夜晚,四個漂泊的靈魂相遇在自由定義的任何一個大城市,大部分時間漫無目的地在夜晚飄蕩著,沾點情慾、配上一罐啤酒,以及一點點的自憐自艾,不管自己眼前築起的藩籬,是否還能隨著全世界的Anything Goes。哥哥曾在非洲被捲入一樁種族屠殺之中,那場記憶讓他無法逃脫心靈上的折磨,台北是弟弟阿巴儂的停泊之地,在他自我放逐的生活中,以畫科幻漫畫,在圖書館打工度日;說到底,他不過是想找到一種結束生命的方式。另外還有兩個女孩琳和米亞,性工作者,既玩世不恭且卑微、冷漠卻又充滿著對愛的渴望。 卡特的劇本,自詡為「寫作中的我」,持續改變風格樣貌,多數作品在語言和結構上均帶有碎裂的詩意,因而被定位為在劇場拼湊流行文化及舞台美學的DJ,向來都不像卡斯登穆勒搬上舞台的《那一夜,在台北》,那樣具流暢的對話線條及淺顯易懂的著作手法那麼容易理解。二度詮釋卡特的劇作,卡斯登穆勒同樣以簡潔明快的手法濃縮了卡特的意境,將東方元素融入於作品中,像是日本漫畫頹廢美學與亞洲B級小電影風格,舞台上閃爍的大城市之夢與漫畫旅程的影像碎片、超大聲的音頻律動,整個畫面相當五彩繽紛,但不管是否完整清晰,因為視覺上的支離破碎,恰恰呼應了自我放逐的青春生命。 不需了解就已感覺到的孤獨與疏離感 故事以孤寂和渴望開始,以性愛和充斥著血腥作為結束;整場演出伴嘈雜大聲播放的音樂,以及一再出現、投影在各個角落的透明帷幕上的破碎影像。全劇中、德文穿插,舞台上將台灣女演員的中文對白翻譯成德文投影在佈幕上,但或許就像《南德日報》在文章標題寫到〈Lost in Translation〉, 其實這一切都是多餘,對白早已不
-
藝@電影
莎士比亞變裝秀
要說全世界創作者最愛拿來開刀玩創意的題材,莎翁劇本應該可以拿第一名吧!九月上檔電影中的《馬克白》,雖然名字端正不變,可是讓馬克白當上大廚師,三女巫變成廚房清潔工,莎翁變得可現代啦!聽說還有系列莎翁現代版電影要演,這檔莎翁變裝秀真是令人期待!
-
藝視窗 News
部落格行銷當道,林奕華新戲趕熱潮
部落格行銷當道,林奕華新戲趕熱潮 面臨大眾媒體藝文版面萎縮,新聞娛樂化的趨勢,表演藝術行銷紛紛將主力放在網路「部落格」,以創造更多的曝光機會和宣傳管道。擅長炒作社會議題的香港導演林奕華趕上這波熱潮,年底新戲《水滸傳》宣傳未跑,部落格先開,率先曝光創作過程的花絮內幕,希望能為這部時裝版的「梁山英雄傳」增添人氣,吸引觀 眾走進劇場。有興趣可上:http://www.wretch.cc/blog/ntch1234。(廖俊逞) 表演藝術基層巡演 三十四個團隊演出 邁入第十屆的文建會「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活動」,今年共有「音樂」、「舞蹈」、「現代戲劇」、「傳統戲曲」四類別,計一百二十三個團隊參加甄選,經評選後選出三十四個團隊,演出時間預計自九月十六日起至十二月九日止,表演地點遍及台、澎、金、馬地區。 過去九年,該活動已至全國三一九個鄉鎮,作過多達一千一百場以上的免費演出,今年度預計規劃八十八場,以《藝術出巡‧台灣最美》為活動主題,由「十方樂集」、「財團法人台灣樂舞文教基金會」、「表演工作坊」及「明華園戲劇團」等四個單位共同承辦。活動查詢:文建會網站 http://www.cca.gov.tw/(廖俊逞) 大陸指揮家邵恩接任北市國樂團音樂總監 懸缺一年的台北市立國樂團音樂總監職位,日前宣布由指揮邵恩接任,出生天津的他是北市國創團以來首位官派的大陸指揮家。邵恩畢業於北京中央音樂院,曾任英國 BBC樂團副指揮、紀福特管絃樂團首席指揮,目前兼任澳門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明年也將接掌中國交響樂團藝術總監,並曾經來台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廖俊逞) 布拉格國際劇場設計四年展 國內作品甄選 國際上最盛大的劇場設計展「布拉格國際劇場設計四年展」將於明年(2007)六月登場,為配合參展,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即日起展開徵件作業,為四年展中的「國際
-
戲劇 優人的恆河心靈旅程 體驗「神聖舞蹈」妙境
《與你共舞》以詩以鼓,與愛相遇
打鼓的優人要跳舞了!不過,這次仍是帶著濃濃的修行氣息,因為跳的是「神聖舞蹈」!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說:「有一種修行,不是透過打坐,而是透過舞蹈對舞者來說,神聖舞蹈正是檢驗自我的狀態。」鼓曲加入了神聖舞蹈,變得有動作,整齣鼓舞成為最具感染力的媒介。
-
戲劇
台灣波西米亞的尋根傳奇
原是語帶貶意(抑)、受人訕笑的「浮浪貢」,到了金枝演社的舞台上,變成了一群現代遊俠,發展出一段傳奇感人的尋根之旅。新作《浮浪貢開花》,又是一次金枝胡撇仔戲風格的展現,導演王榮裕百分百肯定地說:「這是一齣快樂的喜劇。」
-
戲劇
當代二十年,傳奇不朽
每個時代,總有引領風騷的文人或藝術家,會發出高聳入雲的美妙獨唱。但是,台灣的京劇界,卻忽焉冒出一堆打群架的好手,為台灣在世界劇場打出了一條活路。因為他們的根(京劇背景)是那麼傳統,莖(劇團整體)是那麼堅強;所以,他們開出來的葉(結合傳統跟現代)與花(演譯世界經典)才能那麼迷人。
-
舞蹈 林麗珍十年淨化重生:更簡單,更洗練,更放空
緩行東方身體美學的《醮》
《醮》的靈感來自中元普渡祭典,全劇分十二段落:淨場、啟燈、引鼓、獻香、點粧、遙想、引路、芒花、引火、水映、孤燈、煙滅,最終結束在放水燈儀式的輪迴喻象中。十年後重登舞台,《醮》質韻不變,只是動作更單純,肢體更極簡,藝術總監林麗珍要為世人帶來的,是植基東方土壤的空緩身體美學。
-
舞蹈 體驗禪悅法喜,品味禪舞風華 舞過一甲子
蔡麗華推出新作《拈花》
《拈花》共分成四幕,從〈觀想〉、〈行禪〉、〈幻境〉到〈拈花〉,以維摩詰居士貫穿全場,代表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會遭遇的各種變化情境。動作靈感來自於敦煌和雲岡石窟,蔡麗華兩度親赴考察,觀其雕刻壁畫之舞姿、服飾、法器而巧編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