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題
角色動畫的創作過程
以目前的電腦動畫創作,尤其是角色動畫(character animation)來說,動畫師必須設計好一個角色模型(model),並架構其骨骼關節──包含每一個可以產生動作的點、面的連結和動作方式,以及移動、旋轉的極限等等。再將這個模型與骨架連結起來,完成一個角色。這聽起來像是繞口令一樣的過程,必須經過發生好幾次的動作測試階段之後,一個角色動畫才可算是真正完成。 接下來是另一個重頭戲是「動作」。傳統動畫(包含每個人都曾經看過的卡通影片)通常是以一系列的畫片來構成一個連續動作。創作時通常是將每一個動作拆解成幾個重點,再一一製作每個連接的畫面。傳統平面動畫在迪士尼與華納公司數十年的發展之下,許多的製作秘辛都已公諸於世:人的走路循環(walk cycle)、跑步循環(run cycle)該如何分格,喜怒哀樂的基本五官、或是各種說話嘴形等等資料,都可在坊間的書店找到圖解。電腦動畫師們從這兒可以學習卡通式的拉扯、壓縮(squash and stretch)等動畫表達的基礎,但是擬真的動作則必須倚靠許多的觀察來拆解、分析各種動作結構,並透過不斷地練習來模擬一個能顯現重量、個性,一個幾乎能呼吸的鮮活角色。 (陳瑤)
-
專題
相關電腦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近年來電腦科技的快速發展及普及,使得三度空間電腦動畫不再是醫學界、太空科學、或是大成本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專利;而電腦的運算速率倍增,也是讓角色動畫得以發跡的重大原因。從Pixar公司製作的《玩具總動員》(Toy Story,1997)開始,許多的人相信這種表現方式前景可期,並投入這個新興行業。動畫軟硬體在市場的期待下,很自然地開始愈趨成熟,尤其是在角色動畫方面。許多人體工學與力學的研究成果,開始被放入市面銷售的軟體之中,像Life form和Poser,以及Studio Max裡頭的Bi-Ped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Life form以具備了舞蹈相關動作的資料庫為主要特點;Poser處理了人體結構的關聯動作;而Bi-ped則建立了簡易的操作介面,使得模擬行走等動作容易了許多。比較起來,其他幾個常被專業動畫師使用的軟體,如Maya、Soft Image等,則不斷提供更多的設定選擇及開放架構,讓熟練的使用者擁有更大的彈性和發揮的空間。另外,因應擬眞動作的高度困難,動作擷取系統(motion capture)也在過去幾年之間發揮了成效,將許多真人的動作帶入了虛擬角色的世界。 編舞者不妨玩一玩Life form,自己動手做一些入門舞蹈動畫,找一兩本動畫製作或是電腦動畫的書,了解一下專業術語和製作程序,看一兩捲好萊塢動畫電影錄影帶(附帶製作流程的)。迷上電腦動畫操作或電腦編舞的人可以從此在技術上多加鑽研,即使是不想自己動手的人,也可能因此起了一個瘋狂合作計畫的念頭。至於,每天沉淪在電腦面前的動畫師們,真心地建議大家撥冗參加一些肢體開發類型的舞蹈課程,藉此由身體來感覺動作、體驗地心引力的力量,感受動作,心跳和呼吸之間的配合,順便鍛鍊一下身體,絶對有益健康並能增進工作效能。嘿,誰曉得幾年以後是誰在跳舞呢? (陳瑤)
-
專題
狂想2001的影像實驗
這次「狂想年代」舞展真的出現一些新貌,新鮮的來源不僅是橫跨了舞蹈、聲音、劇場、影像與文字,更是内容的深刻度與指涉的廣度。
-
專題
文化「入世」觀
政府認為,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保障台灣長久以來遭受不平等經貿待遇的主要途徑;然而對國內的文化界來說,未來則更面臨了市場競爭的挑戰。我們試從政治面與產業化的角度來解讀台灣文化界「入世」之後,可以有什麼樣的因應與思考。
-
文化生態
二十年的台灣文化行政史見證人
一位孜孜矻矻的文化行政工作者,其眼見與經歷,彷若一篇長達二十年的台灣文化行政史。在工作了二十年之後,她開始反芻過去累積下來的成績,更清醒地面對今天擔任國藝會執行長的工作。
-
音樂
《戀人物語:一個關於愛的歌舞劇》
《戀人物語:一個關於愛的歌舞劇》爲邱安忱的第二號作品,他運用自己的思想語言,加上載歌載舞的戲劇形式與破除歌舞劇傳統的題材,建構這齣審視社會價値觀的歌舞劇。邱安忱在此劇中,以異性愛被視爲羞恥的象徴、同性愛則爲社會主流的題材,來推翻現實社會的認知,讓異性戀者被懷疑爲愛死病的傳染病源,並在法律上明文規定異性戀行爲將被強制執行改造成正常的同性戀。這齣歌舞劇的目的是爲了對擾動台灣社會的老少配新聞事件主角爲何得不到家人認同?超越年齡甚至超越性別的情愛觀需要多少的勇氣才能克服外在的逆流?等道德觀提出質疑,並藉由此劇探索情愛的定義,使社會大衆對弱勢者有更多的包容與關愛。
-
音樂
嚴俊傑2002年鋼琴獨奏會
曾以十三歲稚齡,獲得一九九七年「柴科夫斯基少年組鋼琴大賽」第三名的鋼琴新銳嚴俊傑。兩年後,參加日本「第四屆Hamamatsu International Piano Academy」 獲鋼琴比賽第一名,被日本報評爲「台灣人的驕傲」,當年的嚴俊傑還未滿十五歲。國中畢業後,即負笈德國,就讀德國漢諾威音樂院。嚴俊傑在其師Krajnev教授的嚴格督促下,演奏技巧日益純熟。此次返台音樂會,他將展現這兩年的蛻變,曲目包括浦羅柯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曲、貝多芬第二十一號奏鳴曲、《華德斯坦》、李斯特《魔鬼圓舞曲》、佛瑞《夜曲》第一號及舒曼的《狂歡節》皆是鋼琴曲目中展限演奏技巧與音樂深度的經典曲目。
-
舞蹈
踢踢踏踏──狂熱踢踏秀
榮獲一九九六年巴塞隆納FAD大獎(傑出表演獎)的踢踏打擊秀(CAMUT Band )樂團,成立於一九九五年,這個舞團是由編舞家拉斐爾、舞者Mendez兄弟與Alonso、打擊樂手Espanol Satorra共同組成,他們的演出除了打擊樂、器樂、人聲及打擊樂與踢躂舞外,更結合生活中語言的韻律作爲表演的素材。該團成立至今,屢屢創下票房佳績並贏得評論家與觀衆的好評與肯定。今年九月轉戰紐約百老匯,雖遇上九一一事件,票房仍然銷售一空,足見該團,果然有其獨特的表演魅力。
-
音樂
尋找弦樂家族的聲音
樂享室內樂團致力於弦樂團曲目的發掘,以介紹弦樂合奏之美爲努力目標,並將弦樂合奏在不同時期、不同樂派的風格之美介紹給國內喜愛弦樂的樂迷。 在此次「尋找弦樂家族的聲音」的音樂會上,樂享室內樂團將演出弦樂團的經典曲目,有巴洛克時期義大利作曲家韋他利的《夏康舞曲》、十九世紀末葉英國作曲家艾爾嘉的《小夜曲》及二十世紀英國作曲家布列頓的《簡易交響曲》;此外,將與長笛演奏家林佳瑩合作十九世紀法國作曲家郭達爾的三首組曲,展現弦樂團在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
-
發行人的話
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新世紀的來臨,總是會讓人自動地站在一個高點上,去回顧以往思索未來;面對這個關口,今年將屆滿十歲、出刊超過一百〇八期的《表演藝術雜誌》,也鄭重地思索如何因應新興的媒體潮流,如何重新設想自己的定位,於是,我們決定改變,就從新的年度開始。 配合即將成立的《表演藝術網站》,我們決定將資訊服務、推廣表演藝術相關知識的工作,交給效率迅速、更能即時反映讀者需求的網站媒體;而在平面出版的《表演藝術雜誌》中,我們則將耕耘各類議題的深入探索、追蹤剖析各類創作趨勢與生態現象,著眼於「新視野」,由此出發,關照全球、尤其是華人世界表演藝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改版後的《表演藝術雜誌》中,另一個極為強調的重點是「演出評論」。這部分原就是本刊的重頭戲,鑒於台灣表演藝術評論環境的單薄、專業評論人的不足,我們期待能以版面篇幅上的強調、特約評論人的培養,為建全評論環境盡力。而為了讓演出評論更能與讀者直接互動,在《表演藝術網站》成立之後,也會同時在網站上刊登評論,期使舞台上的演出,能藉由評論文字的盡力傳播,激盪更多的回響與創意。 一本雜誌從一一二頁變成八十頁,看似縮水,實則在內容上是更為精練而細緻;在一個注重表象資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這樣的逆勢操作,可以更深化藝文愛好者與藝術工作者的思維深度,進而讓我們的藝術環境與創作達到更高的境界。我們也期待自己的努力,能讓《表演藝術雜誌》成為華文世界中表演藝術類雜誌的領導品牌。 面對下一個十年,我們為自己定下新的目標,也邀請一向支持《表演藝術雜誌》的讀者們,與我們一同邁向新的歷程碑!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編輯室報告
坐在剛剛粉刷一新、換了家具的辦公室裡,旁邊仍然傳來線路裝設人員操作機械的聲音,一種「新居落成」的氣氛,竟也配合著《表演藝術》的改版,由裡到外、從軟體到硬體一致地散發,把我們帶引到新的路程上。 作為表演藝術界「唯一」的綜合性專業刊物,《表演藝術》雜誌同時承載了訊息報導與深究專業議題的功能,的確讓我們有難以拿捏定位的困擾;再加上網路媒體的日益蓬勃,我們也認為必須追隨並利用這個趨勢,讓我們服務讀者的效率能夠更高。於是,在朱宗慶主任的支持下,我們同時規劃了《表演藝術》網站的創建與《表演藝術》雜誌的改版,網站部分負責最新演出訊息的傳遞與藝術知識的傳達,並將結合《表演藝術》年鑑的資料與《表演藝術》雜誌的過往文章,成立文章資料庫,方便讀者查詢。而改版後的《表演藝術》雜誌,則將以較精簡的篇幅呈現更精緻的文章,在編輯內容上特別強調「求深」與「追新」,希望在議題的深度探索與新趨勢、新視野的展現上,滿足讀者的需求。此外,爲了讓國內的演出評論環境得以健全成長,我們也將強化評論的篇幅與品質,透過網站與雜誌的同步刊登,以及專業評論人的培養,讓評論的影響力可以更形擴張。 看到《表演藝術》雜誌剛剛落成的新樣貌,讀者應該可以發現我們在結構上做了很大的更動,在單元欄目上大幅縮編精簡、在版面上變得多姿多彩。爲了讓讀者們了解我們的新構造,在此特別說明: 專欄──除了原有的資深人士執筆外,我們也邀請新世代的主筆加入,提供專業的分析觀點,並藉由篇幅的精簡,期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抓到論述的重心並迅速切入議題。 專題──每期一到二個專題,延續的是以往「特別企畫」單元的精神,針對特定議題企劃撰寫,提供讀者對創作與生態等議題的有效切入角度與分析。 最PAR!──''PAR''這個詞,是《表演藝術》雜誌Performing Arts Review的英文縮寫,同時也意指舞台上的專業用燈,如果用台語諧音來唸,則是「ㄆ丫 .」(就是「新穎、流行」的意思),多重意涵彰顯的是我們這個單元文章的編輯意圖,在此呈現的是我們所關注國內外創作的最新趨勢與生態現象。 此外,演出評論仍是我們的重頭
-
表演視界
新寶島視障者藝團
-
專欄 Columns
跳出「文化的不朽」或跳出「我的身體」?
假若現代舞不是為了跟特定時代之下的「我」對話,我的身體在幌動中想要激起什麼波瀾呢?當我們借喻太極或拳腳功夫來詮釋動作的可能性時,到底是為了建構動作的新邏輯?或是為了顛覆約定身體的俗成性?
-
專欄 Columns
尋訪屬於自己的新音樂桃花源
日新又新,是貫串藝術工作者生命的精神真髓,音樂愛好者如果只知膜拜老去的過往軀殼,那就超脫不了「玩物」的階段,與時俱廢。唯有「反古典」的論調,才能當頭棒喝,提醒並鼓舞更多人去發掘身邊活躍的音樂之泉。
-
專題
乘著銀幕飛毯而來的新舞伴
台灣舞蹈運用多媒體的製作多出現在九〇年代後期,進入二十一世紀更見蓬勃,儼然成為一股新的趨勢。從雲門舞集、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古名伸舞團到新古典舞團,不管在經驗、創意的執行上,皆對多媒體的運用付出相當大的心神。
-
專題
來自虛擬世界的舞者
角色動畫與舞蹈同樣以「動作」為主軸的藝術形式,用著不盡相同的術語來描述相同的動作,對於作品也有著不同的要求和期望。由於兩個專業領域對於彼此的陌生和距離,創作者面臨著「跨越專業領域」的挑戰與考驗。
-
專題
跨界創作的尊重與堅持
第二屆「狂想年代」舞展兩組「跨領域創作」的實驗性演出,不但凸顯了台灣多元的創作活力,也引發了更多美學上的思考。本刊特別邀請了狂想年代舞展製作人古名伸和裝置藝術家陳建北,分別從舞蹈和視覺藝術的專業領域,進行一場「狂想」之後的跨界對話。
-
環球舞台
愛在戰火蔓延時
在作品裡描繪戰爭,是提允一向的創作主題; 家鄕長年的戰亂與血腥,尤其是前年一場示威抗議事件, 使敏感纖細的提允,以退還印度最高榮譽的象徵行為, 自己從事藝術專業的虛幻和挫折, 進而實踐自己對同胞的關愛。
-
環球舞台
讓音樂回到現場
拉圖解讀的貝多芬交響曲,拋開過去附加在這些標題上的浪漫想像,以及世代累積錄音所形塑的貝多芬形象,直接拿起樂譜分析,找回音樂本身的趣味。這好像在不斷提醒聽衆,音樂裡其實還有很多一直被遺忘的細節,同時又不斷地向前流動。已經被罐頭音樂洗腦已久的愛樂者,頓時肯定會徬然無所措,一時間在大腦的唱片櫃裡找不到印證。
-
專題
被「出賣」的文化?
文化消費市場早已充斥著西化的資訊與觀念,目前政府關心的只是能不能有更多的營收與就業機會;無可計量的文化衝擊,早在全球風之下遍及全台,這又豈是加入WTO的原罪可以蓋棺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