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回歸立足的文化大地
音樂是件「本立而道生」的事,有了文化基底,精緻音樂垂手而來。而構築文化基底,只有謙卑地研究心靈大地,找尋音樂的切入生存點,再重新出發。全世界作曲界每天生產的「箱底音樂」已多如牛毛,真不需台灣來湊熱鬧。作曲家若徒務學術虛名,隨波逐流,那不過是繼續多幾座沙丘城堡,大地動一動,瞬間化為烏有。
-
專題
寬頻大路,迎向藝術?
雖然寬頻已經成為網路傳輸技術的顯學,表演藝術影片、圖片等物件傳輸的技術障礙仍然有待克服,資源的取得更會是問題的核心。無論是把網路當作是一種傳播媒體或者是創作工具,在運用網路資源時,切勿過度迷信網路所能帶來的效益,應更為審慎,穩紮穩打地從基本做起。
-
專題
是文化寶庫?還是五彩泡沫?
從網站内容製作、相關資源利用、網站功能運用等角度來看可以發現,表演藝術與網路結合的空間雖然無限寬廣,卻也隱藏著一些關於經營思考的可能死角。
-
專題
以莎士比亞為名,行網路文藝復興!
莎士比亞若處於現世,可能不僅是個文學作家或戲劇工作者,以他對世界與全人類的精闢體驗與看法,應該更能巧妙地使用網路工具來完成世紀之經典。擁有科技工具的現代藝術工作者,豈不更該珍惜網路世紀的創造良機?
-
戲曲向前走
老變新、新變老,皮黃看向未來
如果「老」的意義不是衰微,而是經典,那麼戲變老,是多麼可喜的事!京劇興盛的時候,戲和藝術家長年累月地在舞台上磨鍊,因而磨出藝術的光采,也累積出觀衆共同的記憶。我們期待曖曖含光的老戲,可以透過新唱新演,紮實地成為創作新戲的文化底蘊。
-
深度藝談
翻攪一筆輪迴的糊塗帳
在親睹《閻羅夢》所謂「新舊意象並陳,古今時空疊映」的舞台表演之前,國光劇團特地邀請文化界各領域的菁英,根據《閻》劇文本,為觀衆深掘當中多層次的文化議題,以及所彰顯的京劇現代化的可能方向。
-
深度藝談
進入樂團,享受音樂的繽紛多彩
對我而言,如果要接觸音樂、懂音樂、享受音樂,樂團即是最好的所在,成為樂團的一員,才能深刻地感受音樂,因為我們身陷其中。
-
音樂
一把琴弓揮灑南歐的綺麗風景
楊文信的音色醇厚,修飾精巧,但是鋼琴和大提琴之間似乎並沒太多火花,也沒有「三分生」的刺激。即使大提琴的部分「比較謹慎」,但我們不要忘記,寫這首樂曲的貝多芬還是一個從鄕下來到維也納幾年的不馴年輕人,但在這場音樂會聽來,就是少了那麼點狂顛和冒險的味道。
-
音樂
真正的歡樂,是件嚴肅的事
布隆斯泰特採取徐緩處理,讓每個強奏充分鳴響出來,從指揮手勢收尾動作,筆者甚至懷疑他的音色潔癖已經到了連殘響都完美要求的程度。他的音樂段落性強,樂句切割分明,表現慢板段落,起初確有不夠瀟灑的感覺。但隨著樂曲進入快板,工整的架構、堂皇的氣質、穠纖合度的輕重對比,才把一個完全不同的貝多芬形貌揮灑出來。
-
音樂
史詩歌劇,何必要灑狗血
幾位男角的獨唱部分,總是伴隨著令筆者如坐針氈的銅管合奏與抗戰歌曲般的旋律,穿插在各幕之間的民謠吟唱錄音,雖然多餘總還不至於突兀而馬蹄聲,具象的程度令筆者直想掉淚,撇開音樂的氛圍蕩然無存不說,難道沒有這個錄製好的人工馬蹄聲,觀衆會追問劇中的使者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嗎?
-
音樂
走在傳統與蛻變之間
本劇架構由過去動不動端出民族大義的政策劇,朝西方浪漫劇靠攏。開頭交待歷史背景,宣示民族受到外族威脅,然後縮小場景描寫兒女私情,而這些私情又與國家民族利益相衝突這些情節都在威爾第的《阿伊達》、《納布果》中找得到類似痕跡。
-
舞蹈
片斷記憶精確交織的淨土
秦kanoko的表演充分掌握舞踏表演的精髓──儘管沒有語言、沒有情節,也沒有行動,看起來好像她什麼也沒做,但卻又都做到了。不管是離家的少婦、棄絶的老嫗,無依的徬徨與孤寂,這時、那時、從前的她,不斷交錯出現在觀衆的眼前。
-
舞蹈
搧風點火之外,還有……
「道具」的運用在這次演出中佔有相當吃重的比例,但是舞蹈最重要的本質還是「肢體動作」,除去這些搧風點火的道具與畫面之外,如何將抽象主觀的意念轉化成傳達意念的肢體動作,然後編排設計成舞蹈作品,這種轉化過程與呈現方式,似乎値得三位原創意頗佳的年輕創作者仔細思考。
-
戲曲
戲曲DNA的拆卸與拼貼
《變》就好比是將京劇的DNA拆下片段,與爵士鼓、新詩、國樂等做些「基因拼貼」,造出一段段小巧的新作品,所陳列的是形式上的各種可能性,而非呈現一齣有頭有尾、有血有肉的戲,距離魏海敏想要開創「中國新歌劇」的心願,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因為:戲曲的程式性、複製性與適應性有如生命體,而新生命的發育卻需要一段相當的時間。
-
專題
雲門律動,吹皺舞池春水
雲門舞蹈教室是台灣第一個企業化經營的舞蹈才藝班,他們自行培養師資、自創教學法,以生活律動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加以戲劇、音樂等藝術元素於課程中;而如此嚴格控管教學品質,加上雲門舞集的高知名度,如此的經營方式,對台灣的藝術教育市場,的確掀起不小的漣漪。
-
專題
敲敲打打,跨入音樂之門
「朱宗慶打擊樂團」是國内最知名的民營樂團之一,而該團的附設學校,則是朱宗慶音樂教育理念的實踐。根據朱宗慶所創作的教學法,由團員參與策劃與撰寫的教材,不僅是國内自創的音樂教學法,而且是為對音樂有興趣的孩童們特別量身訂作,以敲敲打打、遊戲、唱歌、律動的互動方式,帶領活潑好動的孩子走進音樂的世界。
-
專題
「玩」出一場藝術教育革命
雲門舞蹈教室與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都讓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對聲音與身體的敏銳度,培養兒童欣賞藝術的能力,他們的教學方式,成為台灣非正規藝術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本刊藉此機會安排雲門舞蹈教室的何曉玫、朱光娟與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的吳思珊、洪千惠,以彼此的教學理念與經驗進行對談與激盪,並在對談前先行前往對方教室觀看教學實況。
-
樂響思考
尋找台灣的創作花園
小型聚會式的音樂會,是很難推廣台灣現代音樂的,因為知道的人太少了,更難要求會有聽衆,一個大型現代音樂節的功能,不僅可以彌補這樣的缺失,也提供培養演奏家與樂團的功能。
-
劇場思考
我舞影幢幢
成功的獨角戲表演者,要在一個單人的演出中製造出角色的深度與層次,觀衆看得過癮,表演者心中更得保持清明。這個只有一人在場的雙人舞,舞者身影恍動之際,時而凌亂,時而合一,層層相疊之下,虛實互現。獨角戲看似輕薄短小,重重考驗卻潛藏其中。
-
劇場思考
傳統之為用
在台灣當代劇場的橫軸上,傳統戲曲與西方劇場間密密麻麻地分佈著實驗的成果。儘管不同劇場形式的融合或撞擊乃時勢所趨,終究要瞭解原種戲劇或戲曲形式的特性、内涵,並掌握展現的手法、技巧,才有可能在不同的表演體系中取枝摘葉,另成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