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台前幕後
喂!喂!喂!還有人在嗎?
從一九八七到一九九九的十二年間,屛風表演班的三人行不行系列已經發展至第五個作品,城市喜劇的風格越發淸楚;此次新作《空城狀態》演出角色更多,四男三女詮釋二十一個角色,劇中出現包括台灣、香港、大陸、新加坡、日本五地的人物,光是華語就有八種不同的口音,再加上閩南語、日本語、廣東話,充滿了語言交織的趣味。
-
台前幕後
老戲新詮的英雄悲歌
國光劇團將在五月份推出的新戲《大將春秋》,劇中敍述韓信對於功名的過度執迷,以及強烈的英雄本位主義,導致最後的悲劇結局。在傳統老戲中曾處理過很多韓信和蕭何的題材,而這次的新編劇本《大將春秋》則提供另一個視角,讓觀衆體會英雄人物的心理狀態。
-
台前幕後
拼作麻竹盛開花
動人的戲劇未必要依附於史,但《秋風辭》以《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爲本,似乎適足以加重其悲劇的歷史感和寫實性。觀賞這樣的一齣完全悲劇,對一般視看戲爲娛樂的觀衆來說,是個挑戰,對過去慣以冷嘲熱諷的形式揭露官場醜態的河洛來說,也是一大嘗試。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獎不獎,未定數?!
不是業者自立自發,不是透過經年累月與觀衆的溝通,所有這類的頒獎活動將會淪爲只是讓辦的人自己高興,而外界的人毫無參與感。如果戲劇圈的人,能夠主動地舉辦這類活動,來個內部大團結,打響這門行業的招牌,才會讓外人看得起。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奬」明正身、利上加利
去年已經邁入第五十二屆的東尼奬,是百老匯戲劇界的一大盛事。它對百老匯的重要性,就如同奧斯卡金像奬與好萊塢的關係一般。它不但是百老匯戲劇工業的成果展現,也是百老匯興衰的最佳指標。本刊特地邀請作者從東尼奬的主辦單位、評審制度、頒奬典禮等角度來爲我們介紹,這個專門爲在紐約百老匯劇院上演的戲劇與音樂劇所設立的奬項。 文字|張明傑 紐約市立大學戲劇博士班研究生
-
戲曲
創新與求變的現代川劇《變臉》
魏明倫以其一貫喚醒女性意識、尊重女性社會角色的關懷與省思,創造出狗娃與水上漂這一對祖孫,其實也是另一場男女議題的爭辯。只不過他將重心從男女關係轉化成爲祖孫情感,更符合傳統苦情戲的特質。
-
音樂
與命運相抗衡的強勁生命力
陳宏寛充滿豐富個性的鋼琴彈奏,早已跳脫出一般人所習慣性期待的聲響技巧展現與感官愉快的追求;當他單獨彈奏時,讓人聽到鋼琴家獨特的彈奏個性與非比尋常的藝術特質。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條疲憊的魚,在匆匆的冬夜
他是一本文法大辭典,一個個音符聽來都對,譜子上一個個連線符號,一個個強弱標記都亦步亦趨忠實於原作,但連起來一聽卻什麼都不是了。現在的他是「廉頗老矣」,他的疲倦是從心底裡透出來的身心俱疲。
-
回想與回響 Echo
這棵垂直的樹和那個傾斜的世界
今年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根據他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京劇《駱駝祥子》,在年初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上,獲得頭名金奬。一些戲曲界的專家紛紛高度評價此劇是「本世紀京劇現代戲的壓軸之作」。
-
回想與回響 Echo
競技或對話? (中國)旅程九九
由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策劃,海内外不同領域華人藝術家「同台獻演」的「中國旅程」,已經進入第三年。 演出部分今年請來了北京的孟京輝,上海的張獻,台北的魏瑛娟,澳門的李銳俊,香港本地的陳炳釗和榮念曾。其中半數(張獻、魏瑛娟、榮念曾)爲去年「回鍋」的客人。這種組合,持續交流的意義遠大於「競技」,雖然兩者並不牴觸。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留白之後:葛羅托斯基在卡地夫
一直以來葛羅托斯基被套以不同的思想主義解讀,不同的文本呈現不同的葛氏說法,以及隨即而來的爭議,「葛羅托斯基」已然成爲一個複合名詞,定義隨著文本而漂浮。大師已故,如歐忍辛斯基語重心長地說:「豎一座紀念碑將是讓他眞正死去的鬧劇」。
-
現象視察
南台灣舞蹈生態逐漸轉型
「左派份子」成員的背景與地緣等各方面,都與南部舞蹈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以此次演出爲基點衍生,不難藉此一窺目前南部舞蹈現況的端倪。其創作、演出的呈現,可以說是南部舞蹈人在敎學生涯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
環球舞台
偶戲也可以很政治!
南非「妙手生春」偶戲團的《烏布與犯罪眞相》,可以讓我們找尋到類似「形象劇場」的表演形式特質,但是「妙手生春」不單鑽硏新技術,他們還改編戲劇名作,探討南非種族問題,拓展了偶戲劇場在文本方面的強度與力度。
-
愛戲一族
不斷尋找自我角色的辣媽媽
對這群走出家庭的「辣媽媽」而言,劇場也許便是一個安全而溫暖的地方。因爲在劇場,所以這群辣媽媽們可以勇於扮演她們平時所不能扮演的角色,甚至在扮演的過程中得到心靈的紓解與撫慰。
-
遊藝場 ART SPECE
戲劇敎育實驗場
現今整體環境的轉變,敎育不再一味只重科學,而呈現多元的發展,復興高中戲劇科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中醞釀而生,成爲全國高中第一所公辦戲劇科班;同時,在追求軟硬體兼備的理念堅持下,經過校方一再努力後,復中「實驗劇場」終於誕生。
-
現代音樂盒
薩悌的門徒,最後的巴蘭欽靈感
梭給的音樂中有一種樂觀 和找不到線索的章法 他的音樂還有一種高貴的旋律美 是近代法國諸家中極難找到的
-
舞與影的對話
人性底層的光暈與憂傷
邁可.達納使用古器樂等 勾勒出濃厚的中古吟唱風格 與蘇格蘭風笛的民謠味道
-
表演書房
讓書市更「戲劇」
在台灣,戲劇/劇場類書籍出版的質與量遲遲無法提昇,究其原因,主要是出版業者的市場考量,由於這類出版品一直被認爲是「賠錢貨」,所以四册、十六個劇本、總頁數超過一千六百頁的《賴聲川:劇場》,無疑是備受矚目的。
-
表演書房
揭開劉鳳學的神秘面紗 評李小華的《劉鳳學訪談》
在台灣,任何有關舞蹈書籍的出版都是讓人振奮的,尤其是一本眞正深入探討舞蹈美學與哲學思考的訪談錄。但這樣一本好書的出版,卻也同時提醒了我們,台灣舞蹈硏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整個社會缺乏一個公有共享的舞蹈資料與影像收集、保存的機構。
-
異人館
揭自己的瘡疤 遊「戲」人生紀蔚然
從《黑夜白賊》的父親僅剩「虛位」,到《也無風也無雨》的父親「蒸發」成謎,紀蔚然不僅自問,也遭受外界多方的質問,「一般劇作者都在揭露別人的問題,我則是揭自己的瘡疤。」不過他或許就是要藉著藝術作品,掀起令人瞥見都要驚訝不已的「衝突」內裡,才凸顯出他的「異色」風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