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前衛的鄕愁 《哈姆雷特》與《愛德華》共有的《風景》
如果我們的劇場創作仍自戀地鎖在文字的牢籠中,讓觀衆一次又一次從膨脹的宣稱/宣傳與表演品質的差距中落荒而逃,那麼,觀衆對劇場的信心又能持續多久呢?
-
舞蹈
愛滋家裏見
「舞蹈空間」的《繞地遊》是結合了生活、戲劇、舞蹈的後現代展演,包括了〈通天吼〉、〈拜水〉、〈賣舞〉、〈拈花作羹湯〉、〈家裏見,嗯?〉、〈這廂有理〉、〈我──生命的價値是否步上了歪曲?〉等舞碼,於各個不同的開放空間,用面對觀衆溝通的方式,探討種種社會議題,不但是對傳統舞蹈的反動,也是對封閉的「形式之美」的挑釁。
-
舞蹈
《繞地遊》的趣味性與思考性
《繞地遊》的明快節奏及舞者的無盡精力,讓人覺得消費性社會的另一角落依然存在著某些希望及理想。
-
舞蹈
三十不惑
儘管風格仍停留在傳統的寫實方式,演出中影像舞蹈(Video Dance)的運用和非舞蹈人才的加入演出,卻値得我們探索深思。
-
音樂
聯管的《一千零一夜》
陳瑞斌的鋼琴演奏氣力強勁,足與樂團抗衡;一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演奏得浪漫激情。指揮呂紹嘉將《天方夜譚》由平實、緩和引領入暴雨狂雷的快速度、大對比,故事的敍述性在他的掌握中浮現而出。
-
回想與回響 Echo
貌合神離的劇本與表演 從川劇《白蛇傳》說起
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中,從來不曾獨立或特別強調劇場中的某種元素;西方劇場所揭櫫的各種革命,如「作家劇場」、「導演劇場」、「演員劇場」等,從未在中國傳統劇場中出現。然而,傳統戲曲中以演員爲主的表現形式,與其說是有意識的強調,毋寧說是一種特殊的畸形成就。
-
回想與回響 Echo
眞實的表演與眞實的行動
由人子劇團陳偉誠執導的《衣櫉世界》,五、六月間在松江路二號的一間地下排練室演出;基於觀衆提出的疑惑,黃承晃作了更深的思索
-
專欄 Columns
對傳統藝術「產品」和「過程」的認知
以往音樂的硏究只針對「產品」,即已經定型的傳統;現在的硏究則側重於其「過程」,即一個樂種是如何因時代因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形成的。
-
專欄 Columns
如果我們用台灣國語寫戲……
今日台灣所用的「國語」,已經不是北京話的國語,而專屬台灣了。「台灣國語」並不是方言,對其他省份的人不會產生溝通的障礙;用「台灣國語」寫成的話劇,可以說旣富有地方色彩,又可暢通各地。
-
專欄 Columns
生命的頌讚
高大的樓房,數以里計的水泥,甚至花崗岩片貼成的牆壁,不過顯現了人類自我膨脹的自私與愚昧而已,人只有擁有自然的精神才是可愛的。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法國〕 巴黎劇場的文學風 除去在餐廳和咖啡廳表演的那些較小的劇團劇目外,每天,巴黎至少有一百七、八十個在正式劇院演出的戲劇節目可供選擇觀賞。 在現、當代戲劇大師或文學名家方面,可以看到法國霍曼(Jules Romains, 1885-1972)的《克諾克醫生或醫學的勝利》,沙特的《無路可出》,尤湼斯柯的《禿頭女高音》、《課程》和《國王死去》,新小說名家薩侯特(Nathalie Sarraute, 1902-)的《靜默》和《她在那裏》,名詩人塔廸厄(Jean Tardieu, 1903-)的《只有他們知道》,德國布萊希特的《第三帝國的恐怖與災難》,史特勞斯(Botho Strauss, 1944-)的《她的婚姻信函》,以及日本三島由紀夫的《沙德夫人》等劇目。 在自小說改編成的戲劇方面,則有茨威格的《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和聖.艾克徐貝希久演不衰的《小王子》等劇目。 自散文改編成的戲劇,除盧騷之外,可以瑞典達格曼(stig Dager-man, 1923-1954)的《我們對安慰的渴求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爲代表。有些演出綜合改編幾位文學名家的作品之精采片段編綴而成,如法國奎諾(Queneau, 1903-1976)、裴外(Prvert, 1900-1977)和將頌(Jeanson)之作品改編成的《路過》,以及由維昻(Boris Vian, 1920-1959)和裴外之作品改編成的《巴黎的顏色》。 値得一提的是,法國劇壇對改編詩人名作爲戲劇特別熱衷。這方面的努力,最近有由墨西哥十七世紀著名女詩人克魯絲(Juana Ins de la Cruz, 1648-1695)的詩作改編成的《新世界的不死鳥》,由葡萄牙當代詩聖佩索亞(Fernando Pessoa, 1888-1935)的詩作改編成的《水手》和《香菸店》,由法國大詩人米修之名詩《衆陰影的空間》改編成的同名戲劇,以及由另一位大詩人裴外的詩作改編成的《話語的故事》等饒富文學氣質的劇目。 (簡拙)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表演」是流動的時間藝術,稍縱即逝。只爲了舞台上的一次光芒,表演者蟄伏構思、流汗苦練,幕後的情緖醞釀、暖身、彩妝;幕前的展露揮灑;幕落後的輕鬆,不管是否被「觀衆」看見,這一個心靈歷程便是一場動人的演出。透過鏡頭的捕捉與記錄,刹那的絕美可以變成永恆的璀璨。今天我們回顧一幀幀的舞台攝影作品,點的串聯顯影了歷史的軌跡,通向人們美感的記憶深處──讓我們都來做一次表演紙上藝術演出的觀衆。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星光熠熠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生涯劇場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舞台春秋
-
新秀登場
林原上東.西.劇.舞之間的流浪藝人
第一次看到林原上而眼睛一亮,是十三年前蘭陵劇坊演出《貓的天堂》的舞台上。那齣以肢體爲主的戲,主角家貓由他和杜可風輪流飾演。杜可風現在已經成爲港台最搶手的電影攝影師,那時則以狡黠而柔軟的身體令人驚豔。比起那隻澳洲來的「外國貓」,林原上演的這一隻就十足「中國風」,眼珠一轉,斛斗一翻,在在流露傳統劇藝的紮實根基。 劇校的訓練被他靈活應用在現代劇場上,林懷民看中這塊可造之材,把他拉進雲門舞集。從平劇到現代舞,像一次又艱辛又驚喜的拉筋過程,讓他發現表演的更多可能性,卻也更多滿足。 一九八五年,他去了法國。在台灣一會聽說他進了巴黎第八大學攻讀戲劇碩士,一會聽說他担任陽光劇團的訓練指導和演員,一會又聽說他到維也納去組劇團。這些年來,他彷彿成了個流浪藝人,不但在不同的空間流浪,也在一個個不同傳統的舊浪新潮間流浪。一九九一年我到法國參加亞維農戲劇節,看到他在敎皇大廳前面的廣場演武賣藝,伴奏的是兩名外國音樂家。原來他的劇團應邀帶來一齣《無人的神話之旅》,晚上表演,下午賣藝。交談起來,他對東西方的戲劇形式與精神,都有說不完的想法,一双眼睛閃閃發亮,和當年那個悶著頭練功的小個兒,已經大不相同了;他對表演的興趣,也早就脫離個人技藝的展現,追求東西方劇場概念的交融。 高行健在維也納編導的《對話與反詰》中,林原上担任編舞,並演出一個和尙。這角色帶給他不少靈感,於是開始構思一齣「戲劇舞蹈」──或,有舞蹈成份的戲劇──《一念萬年》,以「表現」、而非「表演」的方式,演出兩名和尙的日常生活及課業。兩個角色性格、習性不同,自然產生不少矛盾機趣,又似馬歇.馬叟,又似《等待果陀》,又似禪宗公案,又似特技表演。這齣作品將在皇冠小劇場首度演出。 今年四月,林原上由卓明引介,到台東公敎劇團編導了一齣以民俗傳說、祭儀爲素材的《後山煙塵錄》,令一車車自台北專程前去看戲的戲劇學者讚不絕口。七月演完《一念萬年》,他又將再赴法國,與以改編貝克特爲經典舞作May B的大師Maguy Morin合作一年。林原上視此爲不可多得的學習良機,也許又將帶給他新的啓迪。東與西、傳統與現代、戲劇與舞蹈,在三十六歲的林原上身上達成一種極自然的交會。在台灣劇場中,他開的是奇花,結的是異果。 (本刊編輯閻
-
編輯室
影像與歷史
做「目睹者」大概是大多數人的共同願望,這是所以火災現場總是圍滿了觀火的人,馬路上只要有幾個人一聚,立刻就會有人要好奇湊近去看──是的,湊近去看,看得越眞切越好。我們讀書讀史,也充滿了這種想要「看得越眞切越好」的心理:女媧以黃土「搏人」,我們眞想看到她用這種方法把我們這些黃種人造出來是個什麼奇景;項羽被困垓下,與虞姬生離死別的場面,當然,我們也都希望望親見。而所有的歷史家、小説家、劇作家以及演員,事實上所做的事都是在滿足我們這個想要目睹親見的心理。 然而即使是集合了寫作者和演出者的舞台直接呈現,也是轉瞬即逝,它的時間生命只在現場,目睹的空間也只在現場,要等到攝影機發明了,「現場」的有限時空才終於得到了無限延伸的可能,那最不免要瞬息間消失的「表演」的藝術,也才終於有了較精確的記錄者。攝影之爲記錄者,甚至於在有了電影有了電視,有了方便的手提錄影機讓你我都能自己做動畫紀錄時,它的威力都仍在有增無己,「照片」的氾濫是我們每個人都日日在目睹的事。 原因無他,照片的記錄和組合的能力,它的掌握神情意味乃至於「發生」時的關键意義的作用,很難被其他媒介所取代。這種功能上的特質,使它成爲我們日常最現成的「挽留時空」的憑藉。倘若它面對的是舞台的短暫美感和無可回復的時空特質,則更構成了攝影者最大的挑戰和誘惑。 《表演藝術》雜誌在考量到七月是表演的「淡季」,兩廳院也將閉館作例行的年度維修,報導性的專題因此會大幅減少時,以這一期來「爲台灣的表演藝術作一次視覺回顧」的提議立刻得到最多的贊成票。是的,讓攝影機爲我們作一次台灣的表演環境變遷的見證,讓我們看看鏡頭中演出的成長和滄桑,讓我們隨著攝影者的手眼去體會表演者台上台下的人生,讓我們看看一次又一次舞台上的光采與幕後的努力這三、四十年來台灣的表演藝術的動向事實上是我們整個社會發展、經濟成長的大環境中一個最有活力的切面。可惜的是我們仍受限於篇幅和經費,也受限於蒐羅的困難而無法作更全面的呈現,只希望這是一個嘗試的開端,能以後續不斷的努力來達到完備。 在這個單元之外,聶光炎先生的舞台設計專題也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回顧單元,聶先生事實上就是使台灣舞台走向專業化和精緻化的最重要的一位推動者,他的作品是「視覺回顧」的不可或缺的一環。《表演藝術》一貫自期爲中國人的舞
-
書介
優人的影像 《優劇場:潘小俠攝影集》
潘小俠的影像總給予人一種詭異的氛圍。然而,潛藏在這詭異氛圍背後的,並不是現代藝術裡的殊異性格
-
書介
以鏡頭捕捉舞台的精靈
「咔察」「咔察」,瞬息間,用鏡頭捕捉舞台上的曼妙舞姿。他不是專業攝影家,也非攝影記者;他是企業界叱咤風雲的人物, 但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舞蹈攝影痴狂者。
-
焦點
從傳統到傳奇 談「當代傳奇」劇場的京劇革新之路
民國七十五年,「當代傳奇」劇場的一齣《慾望城國》,以傳統戲曲唱唸做打詮釋莎士比亞,不論是傳統或現代戲劇界均甚矚目。「當代傳奇」掙脫傳統的包袱,開闢京劇的一個新空間,證明了汲取傳統寶藏的可能性。究竟,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交融之路,「當代傳奇」是如何一步步走來?如何定位?又將往何處去?鍾明德和林秀偉的對談,是一次理論和藝術的堅實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