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默的杵音》中根據雅美族髮舞的片段。(李銘訓 攝)
焦點 焦點

原舞新貌 劉鳳學博士的新作《沈默的杵音》

在《沈默的杵音》中,劉鳳學仍然維持其特有的深沈舞風,表達出她對原住民和台灣文化現象的由衷關懷,藉著舞蹈這無聲的語言,打破她的沈默。

在《沈默的杵音》中,劉鳳學仍然維持其特有的深沈舞風,表達出她對原住民和台灣文化現象的由衷關懷,藉著舞蹈這無聲的語言,打破她的沈默。

《沈默的杵音》

9月23-25日 19:30

國家劇院

民國六十七年,曾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看過一場難得的原住民舞蹈發表會,那是劉鳳學博士累積二十多年對原住民舞蹈的硏究心得,以學者及編舞者的雙重身份,將各族優秀的年輕舞者集中訓練,學習彼此歌舞,並在她本人精心編排與創作下所呈現的成果。在那場賞心悅目的各族大匯演中,原住民天生的歌舞才華展露無遺,除了透過歌舞的學習展演,達到團結合作、薪火相傳的特殊意義,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之外,劉鳳學善用原住民生活素材組織入舞的功力,更是令人佩服。十六年後,也就是今年九月,有著少數原住民團員的新古典舞團,又將在劉鳳學的帶領下,呈現一齣充滿原住民風味的舞蹈新作《沈默的杵音》。這支全長七十多分鐘,一氣呵成的新作,會以何種面貌展現,相信又將成爲大衆關注的焦點。筆者有幸在作品未推出之前,先看到部分彩排實況,將藉本文提前分享讀者。

首尾接合,耐人尋味

《沈默的杵音》全舞共分六段,依次爲〈沈默的杵音〉、〈原鄕的呼喚〉、〈述祖〉、〈勇士的禮讚〉、〈哀歌〉和〈沈默的杵音〉。從首尾相同的標題中,已突顯出舞作所強調的重點。幕啓前,原住民純淨的歌聲先牽動觀衆的心,再帶動幕的升起,舞台角落上孤單的男子緊握著象徵神聖的杵,在無音樂的伴奏下,漸漸引領觀衆進入〈沈默的杵音〉的世界;深觸心靈的搖籃歌,開啓了對〈原鄕的呼喚〉;自此,歌聲伴著富韻律節奏的肢體動作,開展出一片旣原始又現代、旣抽象又寫實的時空境界;男女舞者圍成大半圓面向觀衆,配合著鄒族的美妙歌聲,是〈述祖〉的開始,表達出虔敬莊嚴的追思之情;〈勇士的禮讚〉中,巧妙地掌握雅美、排灣兩族勇士舞的質樸有力的動作及剛強不屈的精神;〈哀歌〉則深具現代感,刻劃現代與原始的衝突,意味著原住民面對今日如何再生的處境;當再回到〈沈默的杵音〉時,舞作中所欲傳達的訊息,頗耐人尋味,可能是編舞者希望留予觀衆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吧!

此舞對熟諳原住民文化的人來說,容易雜混旣親切又陌生之感。雖然許多動作、舞步和場景安排,淸楚地有跡可尋,例如:原住民慣用的蹲坐姿,大半圓隊形的排列踏步移動,蛇舞、髮舞、勇士舞的舞步,甚至泰雅族拉耳朶示愛動作,但是經由編舞者的匠心獨運,均已不著痕跡地融合於舞作中,並純熟地運用舞蹈要素,豐富了動作原有的韻律節奏、空間水平與力度,而賦予舞作新的生命力。尤其是男舞者結合力與美的舞姿,散發出的野性,令人震撼。就連服裝的設計,也透露著介於原始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的強烈氣息。

音樂與舞亦抽離亦和諧

特別値得一提的是舞作的音樂,舞者雖然無法像原住民那樣從頭至尾載歌載舞,而必須借助他們錄音的歌聲爲伴奏,但這些來自原住民各族的山野歌聲,有的淸脆,有的渾厚,有的淒美,的確將舞蹈襯托得更爲鮮活,而所錄的音樂,不管是阿美、雅美、排灣、泰雅、布農或鄒族的,都是劉鳳學幾十年田野調査,苦心搜集的至寶。觀衆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亦可一飽耳福。不過可別期待音樂會配合著原本的舞步呈現,不妨靜靜地享受那種亦抽離、亦和諧巧妙安排的美感。

基於對原住民自然豪邁個性的欣賞,以及對原住民藝術的熱愛,劉鳳學自民國四十三年起,就投入原住民樂舞硏究工作。此次,她再度用原住民文化素材,向現代劇場挑戰,以期創造出另一種新契機。同時,在《沈默的杵音》中,劉鳳學仍然維持其特有的那種深沈舞風,表達出她對原住民和整個台灣文化現象的由衷關懷,她要藉著舞蹈這無聲的語言,打破她的沈默。

近幾年,在許多學者和藝術家的合作參與下,原住民樂舞好幾次搬上國家劇院的舞台,但多以移植某一族原住民的眞實面爲主要訴求,而將原屬於山林土地的歌舞儀式,透過舞台演出,介紹給觀衆。編舞者多傾向於執行「編排」的工作,而少有「編創」。劉鳳學的《沈默的杵音》走的是另一個方向,她本著現代舞的拓展精神,強調的不是傳統的保存與延續,而是傳統的新生與開創,對於這樣一個不同於以往原住民樂舞的呈現方式,實是令人感到興奮和期待。

 

文字|張中煖  舞蹈教育博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