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豐饒的冬天
十二月的演出,充滿了耶誕和新年將近的假期氣氛,台北愛樂、九歌、朱宗慶打擊樂團,及新成立的「紙風車」,都推出適合全家共享的表演。法國馳名的馬賽芭蕾舞團展出兩支饒富趣味的舞作;民心與皇冠小劇場持續萌長姿態各異的新芽;《紅梅閣》、《春香傳》和《浮緣仙道》則代表了從傳統戲曲到結合外來題材與本土特色的不同嘗試。 國家劇院主辦的實驗劇展,隨著本月份果陀劇場演出最後一齣戲後落幕,我們將邀請多位劇場學者檢驗整體的成績,請拭目以待。 許多精采的演出,由於篇幅所限,只能在「近期演出」單元作簡短的介紹,請不要忘了留意;當然,還有當月表演的一覽表;還有,表上未及列出的民間場地的機動演出
-
近期演出
藝院、文化戲劇公演
本月份,藝術學院及文化大學的戲劇系分別推出兩齣戲,作爲學習成果的驗收,展現出相當的開創性。 藝術學院戲劇系每學期有兩檔演出,一爲全系師生參與的學期演出,十月的《亨利四世》即是;一爲學生的畢業製作。本學期的畢業製作組合了兩齣戲:《楊平之死》是第一屆畢業生彭雪枝的作品,以一個自殺的年輕人爲中心,由三位友人的悼念與追尋死亡的謎因,反映現代大學生的情感、思想和生活型態,由方靜琦導演,也是舞台、燈光、服裝、表演學生的畢業製作。另一齣《下班后》由柳廣輝導演。原作爲十年前七十五位美國劇作家以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時爲主題而寫了二十四個短劇,《下班后》即抽取了九個屬於夜晚的故事,再加上兩個品特的〈素描〉,由九位演員輪番串演一群在城市中載浮載沉的人物。觀眾席將設在表演區兩側,利用實驗劇場的內在空間與外在景觀。 文化大學戲劇系三年級則將演出《名字與眼淚》,由學生王址編導,演出日據時代的山地故事,融合歷史寫實、舞蹈、祭典、魔幻場景,省視今日仍然存在的社會問題──婦女地位、雛妓、土地流失、人口外移、對本地文化的自尊及認同危機。
-
近期演出
中國民俗之夜麗晶登場
由文建會主辦的《中國民俗之夜》從今年十月六日起到明年六月底,長達八個月每週二在臺北麗晶酒店的宴會廳演出,每晚節目分爲三段,演出中國傳統戲劇、音樂、民俗舞蹈及特技。 這項結合表演藝術與觀光事業的系列活動,一九八八年開始在幼獅藝文中心舉辦,每週演出兩次,主要係針對外籍人士而設。一九九一年四月移師觀光飯店,先後在來來、國賓、麗晶試辦,節目內容轉趨多元。本次在麗晶的演出,由實驗國樂團、蘭陽舞蹈團、新生代劇坊國劇團、鴻勝醒獅團、天瓏特技團、及甫獲吳三連藝術獎的原舞者輪替組合上陣,並有中、英文對白介紹,不失爲企業界和政府機關招待賓客的便利選擇。演出前六點到八點,爲用自助晚餐時間,八到九點爲正式表演,亦可單獨觀賞表演。
-
近期演出
卡札列法國號室內樂演奏會
國內難得聽到的法國號獨奏將在本月有一次盛會,曾任巴黎管弦樂團法國號首席兼獨奏者的安瑞.卡札列(Andr Cazalet)將與我國小提琴家蕭敦化、鋼琴家陳秀嫺、法國號黃義敦同台演出,曲目除丹基(F. Danzi)〈降E大調奏鳴曲〉外,全爲國內首演,計有普蘭奈爾(R. Planel)〈譚詩曲〉、貝多芬〈雙法國號與鋼琴六重奏〉、布拉姆斯〈小提琴、鋼琴與法國號三重奏〉。
-
近期演出
阿美族史詩歌舞劇展
台北縣原住民文化藝術團將幾乎已成絕唱的古老歌曲所敍述的故事編成阿美史詩,在文藝季中演出,採贈票方式。 台北縣原住民文化藝術團的成員,都是居住在台北縣的原住民,各族皆有,不過此次參與演出的則淸一色是阿美族。 演出的程序分成四部:①根據古老的傳說改編而成歌舞劇,敍說阿美族的起源與發展。②展現傳統的祭儀與舞蹈,包含著名的狩獵舞、勇士舞、祭神舞等。③優美的大合唱,阿美族人的歌聲一向爲人所稱道,此次的歌曲在旋律上保持傳統曲調,加上多部和聲,現場並有鋼琴伴奏。④現代都市劇,阿美族人身穿現代服裝,表演出他們在現代都市中的生活狀況。
-
近期演出
諸大明鋼琴獨奏會
鋼琴家諸大明自一九九○年九月來台定居任敎之後,將舉行首次個人獨奏會,演奏李斯特七首超技練習曲、舒伯特即興曲及蕭邦b小調鋼琴奏鳴曲等浪漫時期作品。 諸大明出生於上海,在中央音樂學院文革後首度招生時,以全國最高分取得硏究生資格,旅美後成爲大陸唯一在茱莉亞學院取得音樂藝術博士的音樂家。
-
近期演出
《浮緣仙道》走向本土國劇風格
三年前,一群國劇工作者在旺盛的改革企圖下成立了「國民大戲班」,想要將國劇演出結合本土特色,團長兼導演劉光桐曾擔任《慾望城國》、《王子復仇記》的總排。十二月演出的《浮緣仙道》是一齣神仙武俠愛情劇,將以本土的開朗不羈取代國劇的端莊嚴謹,唸白以標準國語(京白)取代韻白,並擷取各家戲曲乃至黃梅調、台灣民謠等曲調,增加與觀衆的親和力。
-
近期演出
北京中央少年兒童合唱團訪台
大陸知名演出團體訪台熱潮方興未艾,北京中央少年兒童合唱團本月份將來台演出七場,爲對岸合唱團中第一個來台演出者。該團爲指揮家楊鴻年所創立,十年來屢赴歐美及東南亞演出,備受歡迎,現有團員一百四十人,此次係由台北愛樂文敎基金會主辦,精挑四十名兒童來台演出。 電視節目《八千里路雲和月》將該團演唱作爲片尾,使他們的歌聲透過電視而廣爲傳播。近年來,更有七張專輯唱片在台發行。他們演唱的曲目範圍極廣,此次並將舉行合唱講座。
-
近期演出
丹楓樂集簡琇瑜之夜
大提家簡琇瑜將於十二月二十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奏廳舉行個人獨奏會,曲目有巴哈無伴奏組曲第二號,布拉姆斯e小調奏鳴曲及貝多芬A大調奏鳴曲等。 簡琇瑜十五歲時通過資賦優異兒童辦法甄試赴美,一九八五年獲獎學金入茱麗亞音樂院專攻大提琴,於四年間同時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一九九○年夏獲已故大師伯恩斯坦賞識,在他創辦之第一屆太平洋音樂節中担任大提琴首席。後由北市交陳秋盛團長力邀回國担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 繼二十日的獨奏會後,簡琇瑜將與日本鋼琴家大須賀惠里及聯合樂團首席朱貴珠合作於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貝多芬、舒曼及佛瑞之三重奏。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流過民族的大河
從七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骨笛開始,中國的民族長流中一直有樂聲潺潺。絲竹管弦隨著文化的衍增、種族的交融而日成其繁沓多聲。絲竹在林泉之間可以伴高士隱者,在節慶燕飮之際可以助豪情逸興。舞低楊柳唱斷江東,莫不有樂。民初以來,傳統樂曲樂器更力求汲取西樂之長,發展新貌,而蔚爲「現代國樂」
-
入門
國樂
中國音樂歷經數千年的演變,精神內涵從「與生活結合」到「爲表演而表演」;樂器種類由簡單而繁複;演奏型式由獨奏到數十人的樂團合奏,在我們逐漸習於接受西方影響的現代國樂風貌時,也不應忘了中國音樂的歷史面貌。國樂的前景,仍在等待更多人參與、維繫與創新。
-
演出評論 Review
古典的創新
上海崑劇團十月底的幾場演出,得到觀衆一再的起立鼓掌致敬,形成傳統演出難得一見的景象;國樂大師陸春齡和閔惠芬精采的演奏,又掀起大陸藝人訪台的高潮。雲南來的歌舞團則有兩極的評價,可參看韓國鐄的專欄、王墨林整理的對談、及羅曼菲「舞蹈空間」的評論。 當代傳奇、明華園和優劇場不約而同演繹歷史人物,加以新詮新編。從内容到表演手法,都頗具實驗性。兩齣莎劇的現代版,提出了重演古典劇的新嘗試。司徒芝萍評《溫夫人的扇子》,則探討舞台服裝道具的運用對整體演出的影響。 經過長期嚴格排練的《布蘭詩歌》,呈現出舞蹈、交響樂和合唱的整體成績,也爲演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鏡。 歡迎提供誠懇的評論和反響。
-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ECHO
◆ 傑利畢達克除了交響的震撼,還有言談間的親切。坂東玉三郞除了舞台上女裝的美麗,也可能蘊含了更深一層的形體意義。「回想與回響」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和討論。
-
編輯室
紀錄就是歷史
《表演藝術》兩期以來探索過台北大大小小的表演場地,接觸過遍及全省各地的演出場所和團體,最大的困惑是,爲什麼那麼少人爲自己好好留下較完整的紀錄? 而且似乎不是出於謙遜的、不敢「自珍」的心理,純粹就是──没有。没有好的照片存檔、没有成系統的文字記錄、没有統計資料。 「没有」,近於是一個習慣。 這樣的習慣,愈是官方機構似乎愈嚴重。有不少公家場地,連一張品質好些的演出照片都拿不出來。民間團體的情形稍好,少數甚至有完整的資料檔,有些還在節目上演前相當早已經拍了定裝照。但最常見的情形仍是,當你留出珍貴的篇幅爲他們作預告,演出者卻只能提供幾張儍瓜相機拍下的排練照片,表演者穿著T恤和短褲,没有佈景、没有服裝、没有角度,看不出圖片的精彩,當然更看不出演出的精彩。 演出者這樣捉襟見肘,也許還可以理解。他們還在排在練,不等到上場前十天八天,服裝佈景不會就緒,問題只是没有一個期刊能作這樣奢侈的等待,等待已經使我們一再「失信於民」,拖過了出刊的準期。 可是表演場地呢? 一個至少花了幾千萬台幣才蓋成的建築而不曾爲自己拍過幾張好的硬體照片? 一個作過千百場演出的舞台而不曾留下幾張美麗或生動的圖片?這樣的事,而且這樣普遍存在,無論如何不易理解。 紀錄就是歷史。胡適先生生前不斷勸人寫自傳,因爲自傳是紀錄,紀錄是歷史。不過,人如果做了事而不留自傳,雖是遺憾,到底也是個人選擇,我們該給他一點選擇的自由。場地和演出卻是「衆人之事」,多半也用的是衆人的錢,關係的則是文化和族群的歷史。這樣的紀錄,因此,主其事者是没有留下空白的自由的。 要使這一代的表演藝術留在歷史上,請表演者和表演行政工作者都不要忘了,今天的紀錄就是明天的歷史。 黃碧端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音樂的保存、繼承與發展(上)
我國的文化藝術和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也有著如何做好保存、繼承、發展的問題。 以音樂而論,壎、編鐘、編磬、笙、簫、箏等樂器,不但在文字上代有記載,經過文物的不斷出土,見到了比文字記載更具體的實物資料。例如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證明我國在二千四百餘年前已經運用了十二平均音律。我國地大人多,民族也多,各地區、各民族、各時期的音樂,眞是浩如大海,美不勝收。這些珍貴的音樂遺產,旣是我們的驕傲,同時也賦於我們必須承擔做好保存、繼承、發展的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如果不去把傳統音樂眞實地、系統地完整地保存下來,就無從知道原有的傳統音樂是什麼樣的;也就無法去繼承它。如果不去認眞地做好繼承工作,旣不懂得,也未學好,就只能偷工減料或任意纂改地「繼承」。如果滿足於古代的傳統音樂,不去創新發展,就等於把我們硬困住在古代生活之中,旣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也無視了生氣勃勃、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 如果前人什麼也沒有留給我們,那麼,我們只要做好創作工作就夠了。可是,由於我國有著歷史悠久、豐富多采的傳統音樂,而且早已被國內外音樂界所熟知並喜愛。因此才有保存繼承的問題。所以,保存、繼承、發展這三項工作,我們都須踏踏實實、認認眞眞地去做。 保存 談保存先要做好蒐集、發掘、學習等工作。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自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各個時代人們創造的音樂藝術,非常豐富。又由於地區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遺產也非常之多,要做到眞實而完整地把古代原有的各種音樂都保存下來,眞是一件艱鉅的工作。 尤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無數次的戰爭與天災,有關音樂方面的文字記載、樂譜、樂器、演奏藝術以及技法等的流傳,曾經遭受到無數次的破壞而失散,眞能保存下來的,幾成鴻毛麟角。例如: 「磬」,夏、商時已有;「鐘」,商代已有。後來又發展成「編磬」和「編鐘」。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這兩類樂器。在一個編鐘上不但能打擊出大三度、小三度等兩個音,而且在一組編鐘上已經具備了與現代十二平均音律相仿的音階。這是一件了不起的發現。在有關古籍中沒有記載的某些問題,通過實物,得到補充。同時也說明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已具備了相當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國樂在美國
中國的國樂在中國燦爛的文化寶庫中猶如一支幽蘭,散發著泌人肺腑的淸香。國樂不僅在中國本土有了不小的發展,令人可喜的是近些年來在世界各地都有了顯著的成就。有趣的是,香港稱其爲中樂,新加坡稱其爲華樂,大陸稱其爲民樂。台灣稱其爲國樂。 十多年前,當我隨各個藝術團去歐、美、澳、香港演出時,遇到過不少玩國樂的朋友,他們平時除了工作外,在節慶假日裏難得表演些〈喜洋洋〉〈步步高〉〈雨打芭蕉〉等民間音樂和易聽上手的曲目,以增添節日氣氛,抒解思鄕之情。基本上沒有大型和高水準的演出活動。近年香港國樂團、台灣的中廣、台北市國樂團、高雄市國樂團和實驗國樂團、新加坡半職業的人民協會華樂團等也常到海外演出。這才在大陸之外開始有了頗具規模的大型國樂團,也漸漸開始有了專業上的競爭對手了。 一九八六年底,我接受了紐約長風中樂團鄭小慧女士的邀請,來到了紐約。這個樂團與紐約的另一個由張銓念先生倡導的中樂團屬於一個性質。雖然長風十幾位演奏者,張先生的有四十多位演奏者,但都由美國聯邦、州、市政府每年給予一、二萬美金來舉辦各種形式的演出活動。絕大部分的成員都有一份工作,週末排練一次。純屬業餘娛樂活動。我剛來美國時是學生身份,而且從大陸來的藝術家基本都身無分文。我須要一邊念書,一邊在餐館打工來維持日常的開銷和學費。通過一、二年的努力,演出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我時而與張先生的團合作。時而受邀與芝加哥的北美中國音樂硏究會演出。時而去舊金山與他們那兒的張燕、丁魯峰等同台表演。 一九八七年以來,長風舉辦了「中國名曲」(張燕參加)「神州古韻」「敦煌琵琶譜演奏」「鄕音」「中國現代作品I、II」發表會(由周龍、陳怡、李品晶、瞿小松、李濱揚等創作的世界首演)等一系列高水準的音樂會。其中不僅有歷代的傳統優秀曲目,創作的民間吹打,江南絲竹的八大曲,廣東音樂的老曲新作,而且還出現了陳怡的《潮音》《點之組曲》,周龍的《恆》《彈詞調》,李濱揚的琴塤《南風》,李品晶的《行行重行行》組歌等優秀作品。爲了一場重要音樂會的召開,全團十來位演奏家每每要花整整二、三個月的週末排練。有時一口氣排十來個小時,而且那麼地認眞和仔細,竟然沒人叫苦叫怨。 每年在林肯中心演出的重要音樂會還有紐約中國民族樂團。四十幾個演奏者豐富多彩的節目,經常博得觀眾的
-
專欄 Columns
不要讓劇作家的權利沉睡了!
一個劇團上演某一位劇作家的作品,就像出版家出版某一個作家的作品一樣,固然有看重這位作家的成分在內,卻也不能因此就剝奪了作者應享的權利。
-
專欄 Columns
雅俗共賞的雲南歌舞表演
由於用少數民族爲題材,他們先天上已有許多引人入勝的地方,而在顧及大衆口味之際,又能不過火地包裝
-
里程碑 Milestone
德國大師──汪德
與蕭堤極端不同的汪德(Gnter Wand)是典型的德國指揮,一輩子在歌劇院及交響樂團工作,脚踏實地,不求聞達。六十多歲時以歌劇院總監的身份退休,隨後以聽衆的口碑及少量的唱片建立起國際性的聲譽,開始較勤快地到國外客席指揮,人們突然發現以前怎麼不知道有這麼一位指揮,於是將他們冠上「德國傳統的最後大師」之類的封號,其實他們本來就是做一天指揮,就演奏一天音樂,盡其音樂家的本分而已。他們的知識淵博,藝術涵養深厚,曲目通古達今,像部活字典,這種古典音樂的「人間文化財」還眞不少,如近十幾年常到國內客席的柯尼希先生(埃森歌劇院總監退休)及慕尼黑的艾希洪(Kurt Erchhorn)。其中老來「際遇」最好的要數汪德先生。最近十年,他的演出邀約突然增多,足跡踏遍美日歐各國,他以正宗德奧曲目指揮各地樂團,權威的大師風貌自然流露。汪德到芝加哥指揮《未完成》交響曲,可以令自視甚高的CSO重新一個音一個音地虛心學起,或許這正是傳統的再生吧。 汪德從一九八二年起擔任漢堡北德廣播交響樂團指揮,擅長貝多芬、布拉姆斯、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及莫札特、威爾第的歌劇。汪德的唱片錄音由BMG發行,包括前述三位作曲家的交響曲全集,另外他有一張和鋼琴大師巴克豪斯合作的舒曼鋼琴協奏曲(Decca)。
-
專題報導 Feature
小圈子的荒誕熱 1991年大陸戲劇評點之一
一九九一年年初,中央戲劇學院的師生們接二連三地推出五台荒誕劇: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尤涅斯柯(Eugene Ionesco)的《椅子》、《禿頭女高音》,哈洛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情人》、《風景》等。大陸從六十年代開始介紹荒誕劇,研究文章斷斷續續發表了不少,但搬上舞台的卻寥寥無幾,如此集中地搬演荒誕劇,可以説是破天荒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