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丞舞製作團隊力邀六國金獎舞作匯聚台灣 創造合作契機
第二屆「B.OOM by B.DANCE國際金獎聯合匯演」將於六月廿八、廿九日在台北水源劇場首演,呈現歐洲受高度關注的藝術家們,來自義大利、葡萄牙、越南、西班牙、盧森堡、台灣等總計六國共創七十分鐘熱力不間斷的夜晚。
-
陳武康與皮歇.克朗淳的探索 與觀者的直面對話 「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紫藤廬特展」
「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為驫舞劇場藝術總監陳武康與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三年田野計畫,繼《半身相》之後的第二階段的「成果報告」,目前以靜態展覽、限量席位的「茶席」聽古問答形式,正在台北紫藤廬展出至六月底。
-
無獨有偶《微塵.望鄉》 以奇幻詩意偶戲探討移人異鄉寫真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為長期關注的「台灣新住民及國際移工」議題發起作品《微塵.望鄉》,以外籍移工、新住民及新二代為題材,以笑中帶淚的輕躍節奏,運用人偶同台、光影戲、即時投影劇中劇等元素打造魔幻偶戲劇場。
-
「當代李斯特」吉爾特伯格 來台展現《超技練習曲》
被譽為「當代李斯特」的吉爾特伯格將於六月四日來台展現《超技練習曲》,並演奏文學題材與創作手法融入音樂創作而創下不朽典範的舒曼的《狂歡節》及梅特納最受歡迎的作品《回憶》奏鳴曲,讓樂迷一飽耳福。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本月份的小旅行
旅行,可以是前往異鄉,感受當地風情;也可能是深入土地,與眾人一起同歡共樂;或許也包括走進私密回憶,探查過往與內心的片刻風景。本月,就讓我們帶你去走走。 首先,在平成與令和交替之際,隨著NSO國家交響樂團出訪日本,從東京到大阪,中間也途經有「小京都」之稱的「金澤」,在一年一度的「風和綠的樂都音樂祭」裡,周旋於表演廳、街道、廣場和美術館,享受傳統、爵士、跨界到古典等各種樂曲,那是由世界各地優秀創作者、演奏家和知名樂團的所帶來的演出,體會音符飄揚、歡騰熱情的祭典。「風和綠的樂都音樂祭」還有特別的指揮、樂團大風吹演出,參與期間的國家交響樂團和音樂總監呂紹嘉、駐團指揮張尹芳,也各有新的「合作」對象。 我們也來到「大龍峒保安宮保生文化祭」的現場,聽聽民俗專家林茂賢與我們講古談戲,說說外台戲、家姓戲的現況,及其令戲迷痴狂著迷、自請相隨的獨特魅力。同時,常與歌仔戲團創作共事導演傅裕惠,也一一細數「戲」、「角」與「迷」,三者之間難分難捨又共生互存的奇妙關係。 最後,隨著這齣由曾在世界各地的「資深」素人所演出的《我所經歷的性事》,即將生成台灣版本之前,除了由主要創作者多奈爾(Darren ODonnell)為我們介紹這個製作緣起、不同文化背景裡的素人故事、與長者演員相處的方法經驗,以及如何將私密性事轉換為台上的敘事語言之外,也探訪作家苦苓、馮光遠等人,請他們引路,一同走進過往回憶,在當時保守的社會環境和成長過程中,他們又是如何認識和理解「性」的種種面相和相關議題。在同婚專法於五月十七日三讀通過、廿四日起施行的截稿過程中,看著那些在稿子中、舞台上的資深素人演員,與身邊相戀多年終有成的同性友人們,他們臉上同樣地洋溢著的喜悅與羞怯,不禁讓我有感,的確,很多事需要勇敢地說出來,面對自己,無關乎性別與年齡。
-
平心而論
主題與變奏
楊春江幽幽地說,「如果我擁有自己的劇場,我當然可以比較主觀!但當我沒有時,我不想讓它變成『楊春江舞蹈節』,而是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可以加入!」原來小亞細亞所代表的劇場間的合作交流,並不是那麼容易「複製」,雖然楊客氣地說他是從小亞細亞得到「傳承」的使命,但我知道能夠因地制宜、因主題聯想出不同的變奏,才是真正的接棒,也才是最讓人欣喜及感到安慰之處。
-
音樂飛行
為什麼你想念「藝術管理」?
面對一己才能特長強弱選擇最適合的工作,透過一生持續不懈的辛勤投入,將之發揮到極致,其原動力在於受到該行業的感召,藝術管理者往往是藝術家或愛好者轉換軌道,也並非僅是藝術機構的職員,完成藝術創造使命也絕非朝九晚五的工作,台上台下的一切是大家合作的結果,後台工作者也絕非藝術家的僕人,他們是合夥人、共同創造者,也是實現藝術夢想的神仙教母與奇幻精靈,大家都是藝術卑微的僕人。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水晶燈,還是手電筒?
一直以來,華人崇尚西方音樂劇,一是所向披靡的技術:水晶燈天花板掉下來,直升機飛上天。二是天下無敵的情懷:溫情、愛情、親情。萬變不離其宗的方程式,隨著年代由近至遠,大家也漸漸對包裝見怪不怪。西方音樂劇因而與時並進,不介意由大堆頭轉向人性化,亦由全球性轉戰在地性,求的是親切感,先讓吾土吾民買票進場,再招徠觀光遊客。
-
演出製作事二三
劇場工作人員教戰提醒
經驗的累積是一種學習,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劇場職場中的工作價值,不能夠僅建立於穩定性。它是需要能夠從經驗中,且在面對未知的挑戰時,舉一反三、身體力行地盡力吸收知識與常識,並加以融會貫通。以此類推,每一個當下經歷都會是下一個工作的基礎。
-
紐約
量多質也佳 東尼獎「新編舞台劇」競爭激烈
今年的東尼獎於四月卅日公布入圍名單,其中競爭最激烈的獎項是「新編舞台劇」。這一年的新戲量多質佳,有十四齣作品參與角逐,除了最後出線的五齣,未入選的遺珠中,也有不少如果在其他年度都可能入圍的佳作。至於那部戲會拿到獎座,目前看來,以《擺渡手》和《憲法與我》最具勝算。
-
柏林
戲劇盛會將設女性保障名額 實踐劇場平權的第一步?
二○一六年德國文化參議會發表的調查報告《文化與媒體中的女性》即已點出劇場領域極度失衡的狀態,如劇院總監與導演的職位尚有近八成的男性時,助導工作一半由女性擔任。為了調整這樣的結構性失衡,「柏林戲劇盛會」總監伊馮娜.布登霍澤宣布,接下來二○二○及二○二一兩季的戲劇盛會,將施行女性保障名額,期待以其劇場界受到關注的程度及公共機構的角色,來帶動在性別平權議題上的實踐。
-
倫敦
藝穗獨角戲躍上BBC 不禮貌女孩回歸倫敦西區
二○一三年以獨角戲Fleabag贏得愛丁堡藝穗第一獎的菲比.沃勒-布里琪,就此展開她的奇幻旅程,一炮而紅的她不僅將這齣戲搬上BBC,今年初還推出了第二季,並將劇場版推往紐約外百老匯,今年夏天則將強勢回歸倫敦西區。這齣描繪一位普通倫敦女性的小品,在詼諧中呈現了受傷的靈魂,讓觀眾在笑聲中窺見故事背後非常深沉且細膩的憂傷。
-
亞維儂
今年夏天的亞維儂 一場兼容並蓄的奧德賽旅程
亞維儂藝術節將於七月初登場,今年主題是「奧德賽」,藉希臘英雄與異族文化相遇、重新思索自身價值的經歷為喻,透過各地創作讓觀眾聽見流亡者及異議者的聲音。此次節目分為三個方向:洞鑒古今的省思、藝術和政治的衝突、人類對生態的影響。而今年台灣團隊參與外亞維儂藝術節的節目融合了南管、京劇、原住民舞蹈、當代編舞等,將帶給觀眾一場貫穿古今的「台灣奧德賽」。
-
上海
透過電影富豪拉抬戲曲愛人 只是一場癡心夢?
對現代傳播方式和市場意識極具前瞻性的上海,組建了國內第一個戲劇電影院線,並拉開了春季「上海戲劇電影展」帷幕,集中展映京劇《霸王別姬》、崑曲《景陽鐘》、滬劇《雷雨》、粵劇《柳毅奇緣》、越劇《西廂記》等戲劇電影。接下來上檔的「大片」是陣容堅強的《進京城》,編導主演皆為一時之選,但票房慘澹,證明影劇傳播也難為戲曲開創更多未來
-
香港
共生探索劇場發展邊界 港台《十牛圖》尋源問根
天邊外劇場的「亞洲劇場共生五年計畫」提出以大自然的「共生效應」為理念,讓「系統中的成員都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思考的不只是香港本土,也擴及其他亞洲地區,繼首年與澳門合作後,今年則與台灣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攜手,將其作品《十牛圖》放在香港的框架重新編作,並在戶外的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上演。
-
企畫特輯 Special 出道卅年,魔二代再起!
哈林玩轉《西遊記》 用音樂搖滾你的世界
二○一七年專輯《西哈遊記庾澄慶的音樂奇幻之旅》標誌著哈林(庾澄慶)出道卅周年,在專輯的創作概念中他也提到,自己其實不停地在思索「要做不一樣的事」,而做一個「音樂劇」便成了答案。今年夏天,哈林團隊決定要將這段「旅程」走完,把概念專輯實際搬上舞台。哈林強調,這個演出可以說是個「戲劇為輔、歌唱為主」的音樂劇,他笑說,這個本來是音樂人們一同玩耍創作的遊戲,到了現在變成還要親身上陣、現場演出的舞台作品,那種「刺激感」確實是難以言喻。
-
藝號人物 People 瑞典合唱指揮家
克利葛斯特姆 從理髮廳到音樂廳的動人美聲
什麼是「理髮廳合唱」?原來這是一種源自美國的合唱形式,融合了非洲音樂與白人傳統歌謠元素,以無伴奏、緊密和聲的四部重唱開展,始於早年理髮師為不使客人在理髮漫長的等待過程中感到無趣,所自娛娛人發展出的表演。將與台灣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合作演出的瑞典指揮家克利葛斯特姆,是歐洲「理髮廳合唱」的重要推手,出身古典傳統的他,如何投入這種活潑的演出形式?且聽他娓娓道來
-
藝號人物 People 旅歐編舞家
林美虹 帶著對家的疼惜 召喚人權自由的關懷
曾帶著《天鵝之歌》、《小美人魚》返台演出的旅歐編舞家林美虹,將在七月帶回她第一齣以台灣歷史題材創作的舞劇《新娘妝》。這齣舞劇以李昂小說為靈感,提喻台灣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傷痛經驗,林美虹表示,她將台灣的事件放大至整個人類的普世關懷價值,從關懷面,母親對待兒子的方式,試圖召喚出大眾正視自由、人權、渴望認同的訴求。也因此,她決定邀請各階層社會大眾加入作品,象徵了社會參與的重要性。
-
TSO精選 TSO Choice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被譽為「台灣電影教父」的李行,將迎來人生的第九十個春天。從影已逾七十年的他,歷經五十二部電影作品,對華語電影影響之深遠不言可喻。六月底,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演出「行影玖拾─李行電影音樂會」,回探李行電影作品中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讓觀眾藉此回味他「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電影世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老去之時,我們談論「性」 事
性可以是讓你興奮、讓你憂鬱的, 性或許是令你恐懼、令你期待的; 它可能是關係的一部分,也可以是關係的全部, 它可以是自己的事、是我們的事,或大家的事。 如果可以的話,讓我們多談一點有關「性」的事, 多談,總比避而不談更好;討論,也比費疑猜測有效。 但是當老去之時,談論它, 相信無論是在生理上或是心態上, 所意味的一定與少年十五二十大不相同。 曾經參與《我所經歷的性事》製作的素人演員, 皆由六十五歲以上的中高齡者組成, 他們歷經了保守乃至性解放到資訊大爆發的今天, 並在此時期回看人生中關於「性」的點點滴滴。 相較於那些勇敢站在舞台上的大哥大姐們, 你是否也能誠實面對? 不妨,也讓我們試著從兩部分談談性事: 在過往青春歲月,有哪些關於性的啟蒙片刻, 對自身的觀念見解造成了重大的轉變與不變? 而步入高齡的性,又會與年輕時有何差異呢? 讓我們也打開心扉 試想當青春不再,談論「性」,我們談論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