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兩廳院藝術出走《菲林的映画光年》 為愛發光
國家兩廳院今年藝術出走《菲林的映画光年》重磅邀請蔡振南、王琄及賴盈螢等人領銜主演,以「點唱機音樂劇」形式搭配多首國台語經典電影歌曲,搬演一段段笑中帶淚的動人故事。
-
白色恐怖搬上舞台 《白色說書人》記憶台灣傷痕
同黨劇團年度重要製作《白色說書人》,由獨腳戲演員邱安忱演繹七個多重角色,發想曾被白色恐怖糾纏的父子,雜揉自身生命經歷、恐懼、慾望,並將其情感投射在廖添丁身上。
-
香港「Freespace舞台與技術實驗室」正式啟動 探索舞台科技可能性
香港西九文化區十一月聯同進念二十面體推出「Freespace舞台與技術實驗室」系列,透過展示、交流及培訓三個方向,探索前沿舞台科技,展示黑盒劇場的多樣可能。
-
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深淵Abyss》 尼采哲學之詩入舞
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新作《深淵Abyss》,將延續現場音樂與當代舞蹈精采展現,藉著閱讀尼采的哲學文章與詩作為靈感,以舞蹈反思當代社會的各種現象,重估人性與道德價值。
-
《PAR表演藝術》慶祝廿五周年 舉辦「舞台風景」經典回顧展
今年十月適逢國家兩廳院卅周年暨《PAR表演藝術》雜誌創刊屆滿廿五周年,本刊特地舉辦經典回顧展,邀請讀者與觀眾一同回顧一九九二至二○一七年經典的舞台風景。
-
世紀當代舞團《破月》 逢現世欲求重逢跨月
歷經十年歲月洗禮,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姚淑芬紅塵回望,以東方符碼飽滿、色彩豔紅華美的《大四囍》為基底,編創跨世代舞作《破月》,將於十月六至七日首演。
-
國內青年聲樂好手演出全本歌劇《霍夫曼的故事》
歐芬巴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是一齣帶著瑰麗奇幻色彩的作品,台北愛樂歌劇坊十月九日推出交響樂伴奏完整版,邀請長榮交響樂團助陣,獻出《霍夫曼的故事》全本歌劇的首度演出。
-
行動兩廳院藝文列車啟用 傳遞藝術即生活精神
國家兩廳院歡慶卅周年,特地與台北捷運公司合作推出「藝想實境NTCH x metro:行動兩廳院」藝文列車,有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等主題的車廂,讓民眾搭捷運如臨兩廳院現場。
-
北藝中心推出「藝術擴散計畫」二部曲 在咖啡館與舞蹈相遇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將於國慶連假期間推出「藝術擴散計畫」二部曲《咖啡館的跳舞時光》,邀請編舞家楊乃璇與小事製作舞者們「舞」進台北市區角公園咖啡、別所、藝風巷等七間咖啡館。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無礙做自己
「你想一想,什麼是正常?為什麼人們要把自己的個人才華倒入一個模具中?人們很害怕各種不同的人,所以他們嘗試逼迫一些不能或不想成為正常人的人去變正常。」身兼英國BBC節目主持人、演員與作家的Rosie King,在一場TED的演說中,坦承自己患有自閉症,並翻轉了多數人對患者的想法,「自閉症讓我自由,讓我做自己有很多 LGBTQ 的人或者自閉症患者都嘗試把自己變正常。這才是讓人害怕的。」 在多數人被迫學習對差異感到害怕的同時,有另一群人翻轉障礙為潛能,在藝術領域,他們是障礙藝術家(disabled artist),活躍於影視、劇場、音樂、舞蹈、視覺藝術等。英國詩人艾倫.桑德蘭說:「在身心障礙藝術裡,由我們主導。我們說自己的故事、呈現自身對於身心障礙生活的感知,以及與其有關的議題。」 本期「障礙藝術.藝術無礙」特別企畫中,我們除了梳理了障礙藝術源流,並從長年挹注相關資源的英國回望台灣發展現況,從徹底改變了英國劇場文化的格雷埃劇團(Graeae Theatre Company)、兩年一度的「無限藝術節」(Unlimited Festival)、香港糊塗戲班.無障礙劇團、到台灣由朱宗慶打擊樂團2團團長何鴻棋創立的極光打擊樂團、身體氣象館的主持人王墨林主辦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等,從這些團隊、藝術節中,我們看見的是專業的、主導了自己的故事,且不卑不亢地訴說自己的故事的藝術家們。 值得一提的是,本刊亦獨家專訪了將在兩廳院「舞蹈秋天」系列演出《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的英國舞蹈家克萊兒.康寧漢(Claire Cunningham)。這位已使用手杖逾廿年的藝術家,她正視自己,在創作上探索本身的各種可能性,並且有意識地拒絕(為非殘障肢體所開發的)傳統舞蹈技巧,或以偽裝成不是自己的肢體的方式演出。在此次來台的作品中她探索宗教、宗教藝術,及對靈魂與肢體的批判,也邀請觀者一同質疑,並重新省思對於殘障人士的同理心、同情心或是漠不關心。此外,除了為您介紹以上當代知名的障礙藝術家們之外,我們也邀請了長期投身身心障礙研究的易君珊,請她由文化參與的觀點,分析台灣藝文環境、相關法規現況與困境。而在場館規劃方面,我們也請藝術總監李惠美分享了甫滿卅周年的國家兩廳院,為打造無障礙的友善環境所增
-
專欄 Columns
它和它的冤親債主
舞蹈人首先學著依附音樂起舞,然後學著與它並行,再又獨立地拉出彼此的空間來。所以音樂對資深舞蹈人來說,就像是他舞蹈中的另一層皮膚一樣,因為對大局的了解,所以他可以選擇自由進出音樂,和音樂起舞、狂飆,進而帶領音樂,等待音樂,遠離音樂,對抗音樂、甚至忽視音樂;所有的反應都在音樂一發生時就已經開始。
-
專欄 Columns
病中吟
我是如此散漫,又是不知不覺對表演工作,鍥而不捨地做了四十五年了,我的前輩一位位地走了,消失了,我也快了,不知道什麼叫悲傷,也感覺不到什麼好喜悅的,有戲就去演,沒戲就休息,一直到老無悲無喜回到我年輕時喜歡過的那句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專欄 Columns
頭髮不會騙人? 那不是真的!
每個看過《CSI犯罪現場》影集的人都知道,一根頭髮就可以揭開一個人的死亡線索。這兩位美國的貝多芬狂熱分子顯然看過這個影集,因為在他們買了頭髮後不久,就把頭髮送去做分析。這下子,狂放不羈的貝多芬頭髮終於在他逝世兩百多年後讓真相大白,原來他是死於慢性鉛中毒。 法醫總是會說:「頭髮不會騙人。」但是,只有我是受害者,所以我知道,那不是真的!!
-
專欄 Columns
下
道生一,一分 ,上天下地,上面的圓弧為天,下面短短的橫線,為指「地」的指事符號,意思是往下、朝地的方向。下,是讓飛在天上的概念、有深度的理論或很有感覺的心理詞彙落地,天上飛久了會自以為客觀地鳥瞰、一目了然的錯覺,或有不被眾人理解,獨愴然而涕下的封閉孤絕感。劇場導演即是如何具體地勞動,將其平安地降落地面,才是關鍵。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音樂劇《彗星臨空》 見證百老匯的成功大不易
雖然有十二項東尼獎提名,上一季頗受好評的音樂劇《彗星臨空》卻無法持續留在百老匯,因男主角找不到人演而被迫下檔。原劇的體質本就不太適合在百老匯鏡框式舞台演出,但流行歌手葛洛班的出演讓它躋身百萬票房之林,卻也因主角的更替風波,讓戲演不下去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停機坪上邀柏林人起舞 人民劇院新總監展開全新一季
在爭議聲中接下柏林人民劇院藝術總監一職的策展人克里斯.德爾康,以一場長達十小時的全民起舞活動為新一年的劇季揭幕。他邀請當紅法國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策劃的「為舞瘋狂:全柏林在Tempelhof機場舞動」,號召柏林人在停用多年的機場起舞,一反之前人民劇院的菁英色彩,擁抱大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為英國打造寶貴文化遺產 彼得.霍爾爵士辭世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創立者、前英國國家劇院總監彼得.霍爾爵士,於上月十一日辭世。他之能夠聞名劇壇、受封爵位並不因其戲劇創作,而是他為英國現代劇場帶來的重要影響與其所立下的基石。先創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打造莎劇品牌並處理當代文本,後更接下英國國家劇院總監,讓新建場館逐步站穩腳步,報社訃聞如是描述霍爾:「不只讓觀眾認識且明白過去的經典,更需無懼爭議地擁抱當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法國藝文界聯手 聲援俄國異議導演
俄國備受矚目的劇場導演謝列布連尼科夫,向來強調劇場演出的政治性,從不畏懼社會保守勢力,也因此引起東正教教派與普丁政權的強烈不滿。謝列布連尼科夫今年五月被指控侵占公家補助款遭到搜查、八月又被以貪汙罪名逮捕拘留。其遭遇引發歐陸藝文人士群起聲援,九月十日更有五十多位法國藝術家出面向俄國駐法大使館表達抗議,並嚴厲批判濫用公權力的專制政權。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創作思想控制下 《秦國喜劇》的悲哀
從去年起,在中國時局一片大好的情勢下,「鐵幕」氛圍卻迎面撲來,政府釋出資源照顧創作群體,但卻又同時成為規制思想、壓抑創作自由的手段。在這種矛盾狀況下,劇作家李靜的首部作品《大先生》演出被禁、贊助被迫繳回,新作《秦國喜劇》試演雖好評不斷,但也無法正式演出。《秦》劇明白揭示對當前創作自由被壓抑的不滿,讓觀眾笑翻,但走出劇場卻油然而生悲傷之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與社會關注帶動形式 香港首辦紀錄劇場節
香港劇團「一條褲製作」今年自五月起舉辦「紀錄劇場節」,透過連串活動,從不同面向探討紀錄劇場的定義、形式與各地實踐。其中紀錄劇場研討會於七月底舉行,多位藝術家與戲劇學者也到港分享,另有選讀英美兩地的紀錄劇場作品,不少是首次在港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