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TSO精選 TSO Choice 人生低谷中的作曲生涯最高峰
北市交、國臺交聯演 馬勒《千人》磅礡登場
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的磅礡巨作《第八號交響曲》,又稱為「千人交響曲」,因為規模宏偉、編制龐大且音樂難度高,演出不易,在台灣迄今也只演過三次。而就在九月中,曾經演出過第八號交響曲《千人》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共同演出,另與八位獨唱家、四組中部地區合唱團攜手合作,在水藍的指揮下,先後於台中和台北兩地演出,這首作曲家創作於人生幸福之時,首演於人生低谷之刻,充滿戲劇性的樂曲,無論是否樂迷,都不容錯過!
-
TSO精選 TSO Choice 奧科.卡姆與鮑里斯.貝爾金 西貝流士權威演繹芬蘭經典
「純粹西貝流士」 跨時空飛入千湖之國
適逢西貝流士逝世六十周年,在時序入秋之際,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特意推出來自千湖之國芬蘭的經典樂章「純粹西貝流士」音樂會邀來詮釋作曲家西貝流士作品的兩位好手:指揮家奧科.卡姆與小提琴家鮑里斯.貝爾金,兩人自一九七○至八○年代以來,就是公認的西貝流士錄音權威,此次將帶來全場西貝流士代表作,讓台北樂迷乘著樂音飛越海洋,領略北國廣袤大地的豐沛景致與浪漫歌詠。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奇觀製造者
在影像取代現實的當代社會,驚人的奇觀透過各種尺寸的螢幕傳播,都成了日常的景觀,像漫天灑出的一把豆子,支離破碎。在黑盒子裡,離散的豆子們刺目扎腳,成為日常的例外之地。 本期特別企畫聚焦三位視覺語言豐富的藝術家希臘編舞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日本導演暨裝置藝術家高谷史郎,巴西編舞家黛博拉.寇克。他們三人的創作源頭各異,視覺藝術、建築、設計、運動善於一一撿拾散失的景觀碎片,敏銳地抽取潛伏日常的異常與驚奇,耐心收攏、重組、製造為一鐘錶機械盒般精密的舞台奇觀。我們邀請三位藝術家接受專訪,分享創作歷程的所思所感,也一一揭密奇觀鍛成的幕後秘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希臘編舞家
帕派約安努 自然無為 身體煉金
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的父親是工匠,他自小接觸繪畫與雕塑等需要與真實物質相伴的創作媒材,即便從凝結時空的靜態視覺,到帕派約安努口中「透過流動的時間與空間生成能量」的舞台表演,不變的是其一貫對待「自然物質」的堅持。只是現在,油彩與雕塑原料成了「用肌肉、骨頭、皮膚等自然物質所組成的人體」。創作,對帕派約安努而言,代表他真正用雙手與身體工作。這般對於物質的執著,正如讓象徵物質神秘質變的「煉金術」成了他的創作隱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帕派約安努親口解密
《偉大馴服者》奇觀幕後
舞台上,舞者流動著,一幅幅畫面瞬間成形、消散,又成形,再消散獨特的舞台構圖,讓我們想起許多古典畫家的經典之作。編舞家帕派約安努是如何構思出這樣的畫面?如何讓舞者以獨特的肢體組合構成舞台上的畫作?這些畫面的背後,想探討的是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導演暨裝置藝術家
高谷史郎 動靜之間 書寫時間
原本專攻建築與設計的高谷史郎,因緣際會加入了Dumb Type這個跨領域的表演團體,從此與劇場結下不解之緣。對他而言,劇場設計與裝置藝術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而即將訪台的作品《靜/止》,核心概念就是「時間」,他使用黑色的水覆滿地板,「時間跟一整面漂亮的平面成為一體的存在」,透過平靜水面上人的活動,讓人意識到時間的存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高谷史郎親口解密
《靜/止》奇觀幕後
舞台上狹長的天幕,如魔術般映出一幅幅令人驚嘆的畫面:舞台上的演員被投影在螢幕上,彷彿正在下墜;長桌上的杯盤放大呈現,卻是難以想像的視角;台上舞者起舞,螢幕上的舞者也起舞,影像與真人間似同步非同步這些奇妙的圖像構成,是怎麼辦到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西編舞家
黛博拉.寇克 活力無限 舞動未來
曾為太陽馬戲執導OVO、執導去年里約奧運開幕式演出的巴西編舞家黛博拉.寇克,從小能量豐沛精力無限,甚至曾打入巴西女子排球國家培訓隊!而「因為舞蹈既能結合各種藝術形式、又能消耗我的體能。」寇克投入了舞蹈世界,以充滿巴西式嘉年華風格的舞作征服大眾,也征服藝文菁英。十月份她將首度帶著她的作品來台,以《舞夢.巴西》熱力放電!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黛博拉.寇克親口解密
《舞夢.巴西》奇觀幕後
一整片攀岩牆上,舞者彷彿漂浮空中般舞動;另一幕,舞者僵硬著身體,如木頭人般跳舞;這一景,台上出現巨大的輪子,舞者攀附其上隨之旋轉舞動種種超乎想像的肢體挑戰,是怎麼辦到的?編舞家寇克又是怎麼構思出來的?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最後的「維新派」
黃昏時分,在衛武營的草原上, 一艘結構外露的巨大船體, 將帶著人們航行未知: 塗白面孔的演員、到訪的觀眾; 日本人、台灣人、在場的與不在場的。 這是最後一次出航了。 他們曾經行過世界, 遙遠的巴西、歐洲、美國、新加坡到紐西蘭, 一切的起點,永遠是大阪。 創立長達四十年的日本維新派劇團, 隨著主要創作者松本雄吉逝世,亦將解散。 劇本的最末頁、故事的最終句, 抵達了當初遙想的劇名所在:台灣, 那將是最後的維新派演出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藝術的法外之徒 建構劇場「異世界」
成立迄今四十七年的日本劇團「維新派」,是等同於創辦人松本雄吉的存在。出身美術背景,早年受前衛藝術與超現實主義滋養的松本,以獨特的世界觀與美學發展劇場創作:用他理解世界的眼光,細探生活在城市裡的個體,獨特的各種面向;更以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創作超大規模的戶外劇場。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在天地之間演出 從排練場創作出戲劇
依循著去年驟逝的維新派創辦人松本雄吉的心願,原劇名中就有「臺灣」二字的《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依原訂計畫,將於十月底、十一月初來台演出,而這也是創立迄今四十年的維新派劇團的熄燈之作。透過訪談該團製作人清水翼與《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導演平野舞,我們進一步認識維新派劇團的創作特色與工作方式,以及創辦人松本雄吉的生前面貌。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沿海上之路前進 駛往未知南國
向來關注移民及漂流主題的松本雄吉,曾用「多島海」描繪東南亞地理環境,並將日本與這許多島嶼間的連結,稱作「海之道」。源自松本雄吉二○一○年創作的《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將來台演出的《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可說是全新的製作,失去松本雄吉的維新派成員,沿著那條已然成形的海上道路、將過去的演出概念作為出發點,試圖解讀「松本筆記」的隻字片語,創作了屬於他們的最後作品。
-
演出評論 Review
悲欣交集的絕美體驗
從《外套》的深沉、《修女安潔麗卡》的悲壯到《強尼.史基基》的瘋狂,浦契尼透過三種題材施展不世出的天才,完成了他生平最後一部完整創作的作品。而NSO也透過了這檔精緻的製作讓我們看見了《三聯劇》的極難與極美。相信在看過《三聯劇》後,你定會為當年這齣歌劇首演時所遭受的批評打抱不平,同時也能為NSO在成立卅周年之際推出如此精采的歌劇製作而喝采!
-
演出評論 Review
活著的死去,死去的活著
整場下來,活於現在的有形實體,其內在主體已然淡化或消失,而變得好似不在;活在過去的回憶和亡者,卻借由存於現在的物件和人體來還魂。在這一家中,究竟誰是幽魂,誰不是幽魂?全戲這一連串關於實存與消亡之間的辯證,透過結尾忽然揭露大哥與李莉兩人早已不在於世的轉折,輕輕地點下了暗示。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
「台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展覽的三件錄像裝置借用了多重的影像生產形式,以及相互對應的敘事關係,創造出拼組式的複雜整體。許家維取用與工研所生產線相關的歷史檔案,結合當代人熟悉的空拍影像、3D動畫、傳統膠卷影片檔案等,使得歷史景象片段再現。他重新以當代的虛構性敘事結構,闡釋在人類集體記憶中殘存、卻模糊、變異、且持續消亡中的歷史烙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7-2018新樂季搶先報
綜觀世界各大樂團新樂季,很難找出共通的趨勢。然而仔細研究,卻發現有兩個極為相似的情況。其一,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柏林愛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新任掌門人陸續上任,倫敦交響從柏林迎回拉圖,而即使梵志登(Jaap van Zweden)答應至少會留任港樂到二○二二年夏季,但日後的動態仍令人好奇。其二,二○一七/一八樂季其實同時是德布西、伯恩斯坦、尹伊桑(Isang Yun)、齊默爾曼(B. A. Zimmermann)、古諾、蒙台威爾第、羅西尼、柴科夫斯基、拉威爾、拉赫瑪尼諾夫、梅湘的紀念年。超過十位音樂家的主題得以發揮,無怪乎節目澎湃琳瑯滿目。 看回國內,NTSO與KSO接秉持古典音樂的中堅路線。前者安排了「巨觀交響」和「德奧經典」兩大系列;後者則以管絃樂團編制為主的「序曲協奏曲交響曲」模式,套用在新樂季的開季安排上。NSO從大鳴大放的卅樂季回歸平實,也有德奧交響,但有趣的是同時提出北歐、東歐、俄羅斯、法國、西班牙甚至原住民作品與之對應。無獨有偶的,TSO也端出德奧經典、法國當代,以及匈牙利民族風的各色佳餚。 兩大國樂團裡,NCO維持以往風格,持續述說台灣故事。TCO則是首度邀請駐團藝術家、推出「雙樂團、雙指揮」音樂會,還有破天荒地以「武俠」為題規劃節目。從世界看回台灣,再從台灣放眼世界,用心規劃的節目,還未上演就已經精采萬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英國、美國
伯恩斯坦兩岸發燒 新生代指揮站穩腳步
今年適逢美國指揮家暨作曲家伯恩斯坦的百年冥誕,身為第一位美國本土出身、但能征服征服歐洲的北美指揮家,大西洋兩岸的英美兩國,也紛紛為伯恩斯坦端出精采樂季菜色。另一方面,倫敦交響迎回賽門.拉圖自是盛事,但誰能繼柯林.戴維士爵士之後成為英倫樂壇盟主?而美國樂團中幾位新生代指揮也已站穩定位,未來能否突破外在環境困局,值得觀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奧地利、法國
世代交替時混沌未明 保守路線中各自繽紛
綜觀德奧法各大樂團二○一七/一八年新樂季的節目,一時間很難看出明確焦點,除了「安全」的德奧曲目,剛好遇上多位作曲家的紀念年,也讓各團曲目安排不易相撞,各顯繽紛琳瑯。值得注意的是,剛好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柏林愛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新任掌門人陸續上任,四十世代正式接班,他們手中掌握的未來潮流將如何,令人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中國、香港、澳門
珠三角四旗艦 增強實力、力爭上游
珠三角周邊被規劃為「大灣區」發展,區內四大城市的旗艦樂團在九月開始的新樂季,亦各展示出求變以求增強競爭力的態勢。但每個城市的發展過程都必然會形成一種文化傳統,如何能在傳統中去蕪存菁,沉澱出文化實力來力爭上游,便成為各個樂團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