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當經典已成傳奇
又一個流行巨星隕落,抬頭仰望天空, 星辰從沒少,大大小小、閃爍不止。 你聽著什麼樣的歌?那些歌詞如詩, 或如故事, 潛入心靈傷處, 或節奏奔放,教人血脈賁張, 或憂鬱頹喪,只想無病呻吟、跟著哼唱。 音樂有如血脈,代代相傳入耳, 就從這裡出發,聽聽創作心聲。 什麼樣的歌曲影響了他們? 啟迪了想法、鞏固了目標。 怎麼樣的精神在心底留存? 讓人按捺不住,起身效尤。 那是他們從音樂的洪流裡掘取的養分, 默默聆聽,念念不忘。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給下一輪音樂盛世的備忘錄
二○一六年一月十日,搖滾迷會記得這個日子。那深印在一個世代心中的搖滾巨星大衛.鮑伊,終於離開地面,回返他的宇宙。他曾以他驚人的音樂與奇豔的裝扮讓世人驚詫又迷醉,但他留下的是什麼呢?那一個音樂盛世又留下了什麼?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符宏征 批判實驗 搖滾不死
從各式各樣的音樂聲響中,掘取創作的能量,是喜愛音樂的劇場導演符宏征重要的養分來源。對他來說,搖滾樂的批判與實驗精神,讓人可以聽到更多更遠的可能,「一首歌背後的意義,若能讓每個人以各種角度去連結,作品也就變得比較意思。」像愛爾蘭的U2、德國樂團 Einstrzende Neubauten(新建築倒塌)、中國的崔健,他們「至今不滅的持續力,影響是可以很久遠的。」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林奕汎 熱血沸騰 表演共振
從機械單音的「小蜜蜂」、「超級瑪利歐」,到今日氣勢磅礡、百人樂團加持的交響樂曲,電玩音樂早已超越你我的想像,跟著電玩玩家人數日益龐大,電玩音樂也成為最夯的音樂會曲目,這一波熱潮,出身古典樂的鋼琴家林奕汎因緣際會趕上,成為波士頓電玩交響樂團VGO的班底。他因此與搖滾結緣,愛上搖滾樂演出時台上台下共振交流的熱烈氛圍。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楊乃璇 搖擺靈魂 自在起舞
陪著編舞家楊乃璇長大的,不是兒歌,是搖擺即興的爵士樂,從小跟著搖擺哼唱,成了她最深刻的身體記憶;因為戀愛的酸甜苦辣,也在爵士女伶的曼妙聲嗓中找到靈魂的共鳴。自在即興的爵士精神影響楊乃璇編舞態度及對動作的要求,技術當然重要但不要硬背,身體夠自在表演就不做作。她也從爵士女伶身上體會到女人自在之美,「爵士或靈魂歌手通常不是偶像外貌,但她們在台上這麼有自信、這麼好看。」「她們都很知道自己是誰。」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灣膠彩畫之父 灑脫繪就明日之風
提出「膠彩畫」之名更替原來的「東洋畫」,讓此類畫作與其創作者脫離認同困擾的知名畫家林之助,在數十年為膠彩畫的命運奮鬥之餘,其個人創作也豎立了在地典範,被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可說是當之無愧。現正在台中國美館展出的「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展出他一九三四年至二○○八年間作品共一百零三件,讓人除了看到他的典雅細膩,也能一探他的叛逆和當代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星加持 金穗獎影展精采加碼
以獎勵年輕電影創作者為主旨的金穗獎,今年將於三月下旬登場,除了有主題貼近生活的紀錄片,多部有劇場演員參與的劇情片也頗令人期待,他們讓片中表演更具深度與層次,展現不同於商業片的精采。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獻給巴夏摯愛 那舞台下的韶光
魯道夫.巴夏,可說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俄國音樂家之一,曾親炙俄國大師音樂家如穆辛、蕭斯塔可維奇,還曾跟浦羅柯菲夫討論管絃樂,指揮足跡遍及歐美,更與台灣的國家交響樂團結下不解之緣。這部全集,是由巴夏夫人親自整理出來的大師錄音,藉著這厚實的音樂記錄,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他們夫妻間的摯愛,與音樂同在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走過、聆聽 從陌生中找回腳下土地
每個地方的「地景」各不相同,每個地方的「聲景」也不相同;甚至,同一個地方在不同時間的聲景,也會不一樣。《土地的聲音》作者陳百文騎機車走過台灣大小鄉鎮,錄製沿途的聲音,重新與土地、環境發生關聯,透過文字與聲音,讀者可以用另一種陌生的感官經驗「旅遊」,與這方島嶼建立新的認識關係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綠光劇團《老王子》
試想,當安東尼.聖修伯里筆下的《小王子》,來不及回到B612星球,被迫留在地球生活,所有天真的、幻想的、理想化的人生哲理被迫打回原形,還經歷結婚生子、家庭事業兩失敗,直到老了重提當年勇,不被相信還送進精神病院,王子的生活該何去何從? 一起長大的好朋友綠光劇團,全新推出的「都會生活劇場」。《老王子》以喜劇方式將耳熟能詳的故事,架構出後續發展,不是摧毀童年,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世界,讓我們再次被馴服。 習慣了綠光劇團的戲,在笑與淚間,總是貫穿了人生哲理,那是印象深刻的表演方式、演員之間的默契,抑或說,是創作團隊的獨特火花。在如此熟悉的《小王子》故事下,我期待《老王子》顛覆自己的印象,在狐狸、玫瑰以外,看見屬於北安老師的創作驚喜。 「問題不在於長大,在於你忘了自己曾經是個小孩。」不要忘了懷抱夢想,不管到幾歲,都還能作夢,都還擁有赤子之心,就如同老王子一般。
-
音樂新訊
《狗汪汪與神奇玩具屋》 與繪本一起探索音樂世界
每年,NSO在推出經典交響曲目之外,為大小朋友設計的親子音樂會也受到廣泛賞樂人口的熱愛。幾年來結合繪本的演出成功擄獲樂迷的心,今年,樂團又將推出結合音樂、繪本與迷你劇場的「狗汪汪與神奇玩具屋」,並且特聘蘇打綠鍵盤兼中提琴手阿龔(龔鈺祺)擔任說書人,讓驚喜在音樂會中處處展現。 樂曲從《青少年管絃樂入門》開始,這首由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布瑞頓(E. B. Britten)所創的樂曲中,觀眾不但能認識各聲部樂器,更可以清楚聽到聲音特性。接下來的《玩具萬花筒》,是台灣作曲家顏名秀為繪本《爸爸的紅雨傘》所改編成管絃樂版本。樂曲充滿著童趣,隨著小熊為爸爸送傘的路途中,瀑布、火車、還有隧道等不同風景,伴隨樂曲的情境隨時轉換。而除了配合比才的作品《小組曲》選曲所挑選的《小丑兔子魔術師》繪本,還有雷史畢基《神奇玩具屋》選曲搭配的繪本《神探狗汪汪》。特別的是,本曲還請來無獨有偶劇團,以生活中觸手可得的物件創作,表現每個動物如鴨子、狐獴所攜帶的樂器。聽完音樂會後,說不定爸媽還能回家帶著孩子們一起勞作,重現故事情景。
-
音樂新訊
小提琴家伊凡諾夫 來自比利時的華麗丰采
一九八六年出生的比利時小提琴家伊凡諾夫(Yossif Ivanov)演奏融合俄國與法國學派,曾被英國《絃樂》The Strad雜誌及法國古典權威雜誌《音叉》Diapason評為「令人印象深刻的權威演奏家」、「明日最頂尖的小提琴家之一」。他從年少時期即被譽為天才,十六歲便在「蒙特利爾國際小提琴比賽」奪冠,為該賽最年輕的得主。十八歲榮獲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音樂比賽」小提琴第二名。廿二歲便受聘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成為該音樂院史上最年輕的小提琴教授。不僅如此,他更曾以《法蘭克、伊薩依與丹奈小提琴奏鳴曲》專輯獲得《音叉》雜誌「年度金獎」(dOr de LAnne)。錄製的巴爾托克與蕭斯塔可維奇小提琴協奏曲與杜悌尤(Henri Dutilleux)的作品都獲得高度的評價。 法國比利時學派,是小提琴學派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以華麗的音響和浪漫色彩著名,此次來台,伊凡諾夫不但將與台灣絃樂團合作交流,演出理查.史特勞斯的絃樂六重奏,選自歌劇《隨想曲》、蕭頌的《詩曲》、選自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稍慢板〉等精采曲目外,更有一場獨奏會展現他的天才丰采。值得一提的是,協奏音樂會,將配合台絃即將舉辦的「法國名琴名弓大展」,使用展出樂器。
-
禪境鼓樂與天籟美聲 優人神鼓傳達《愛人》雋永之情
當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吟唱開始,伴隨著優人神鼓鼓聲,一場結合東西方頂尖藝術家,橫跨音樂、舞蹈、戲劇與文學領域的劇作《愛人》,為2016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揭開序幕。
-
天生的提琴家索柯洛夫 首度來台演出
被媒體稱為「數十年難得一見的天才」的烏克蘭小提琴家瓦列里‧索柯洛夫首度來台,將與國家交響樂團攜手合作演奏蕭斯塔科維契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精采可期。
-
走出城市 第八屆「草草戲劇節」三月登場
邁入第八屆的「草草戲劇節」,今年以「春膳」為主題,由計畫主持人呂毅新與阮劇團透過戲劇,帶領青少年探討對家庭、學校、社會的生命體驗與想像,並邀請各地民眾到嘉義共饗盛宴。
-
兩岸菁英共同打造崑曲《春江花月夜》
二○一六年「第六屆海派藝術節」四月底將來台交流,其中,由中國「崑曲王子」張軍領軍,集結李小平導演等台灣一群菁英團隊共同打造的當代崑曲作品《春江花月夜》最受矚目。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常民之聲舞常民
二○一○年,編舞家鄭宗龍與兩位好友,江保樹和駱思維,相約到雲南瀘沽湖旅行。這趟沒有手機和網路,一路上只有三人分享沿途見聞與生活體悟的旅程,意外激發他的靈感,讓他的創作有了新的轉變。隔年,鄭宗龍編出了《在路上》,這支結合八家將、車鼓陣、宋江陣等民間藝陣,再加上芭蕾、現代、太極導引等動作元素的舞作,接連在羅馬、西班牙贏得編舞大獎,藝評人王墨林盛讚,《在路上》讓人「驚豔」,「充滿用身體內部的抑止力所掌握的極簡動作,特別表現出亞洲農耕文化的內斂之美。」 因為旅行,鄭宗龍打開了新的視野。鄭宗龍自承,這是由內開始探尋到外的反思。「過去,我一直在學習別人的東西,現在,我想找到自己的動作特色。」他重新梳理以往所接收的西方身體訓練,並將目光轉向這塊土地,從東方的、個人的生命經驗尋找身體語言,常民的身體成了舞蹈動作的核心主體。《在路上》之後的作品,例如《杜連魁》在英語有聲書與北管曲牌的混雜聲中,召喚出儀式的身體;《來》則取材民間信仰乩童「上身」的變形,在在都與鄭宗龍的成長記憶密不可分。 場景拉回萬華廟街,鄭宗龍的生長之地,三教九流、龍蛇雜處的所在。身為土生土長的艋舺人,這個地方生猛撒潑、直率草莽的生命力,深植在鄭宗龍的性格與創作裡。「夜幕低垂,萬華夜市的熱鬧,才正要上演。你轉過頭去,這邊是鑼鼓喧天的歌仔戲,再轉過頭去,那邊是金光閃閃的布袋戲。市集裡,有乞丐在爬,有人在街角爭吵,還有大男人在叫賣內衣」新作《十三聲》的靈感,即來自於此。「十三聲」傳奇是鄭宗龍從母親口中聽來,這位賣藝說書人,以忽男忽女、幼聲老嗓的百變聲情,演繹古今軼事與鄉野趣談,所到之處萬人空巷。 《十三聲》延續《在路上》以來的肢體取向,音樂則找來林強合作,以古老的恆春歌謠及民間廟宇唱咒,結合前衛實驗的電子音樂,對照舞者如街上常民奮力求生的節奏和狀態。林強受訪時說,他很相信緣分,作曲時,不用音樂的邏輯和科技來思考,而是以感覺、氛圍,還有從「我是誰」與「我將到哪裡去」的概念來創作,同時從自己的內心出發,以尋找「將來的我」的模式,來創作《十三聲》的音樂。 本期特別企畫「他們的台灣聲音筆記」從鄭宗龍與林強的對談開始,從常民之身到常民之聲,他們如何展開身體與聲音的對話?並另採訪四位不同類型的聲音採集者柯智
-
專欄 Columns
家雞
從牠們身上,我們一直可以看到,愛就是關心,愛就是喜悅,乃至於振臂高呼,互相協助。如果愛就是被人類說濫的是「分享」,是「關心」,是「扶持」,那牠們倆啥也不說,就是「執行」,牠們想不想有愛的結晶?我想得太多了,牠們是隨心隨興地在大自然的美麗後院中,朝夕相處,努力相愛。
-
專欄 Columns
隱地
回到家大約是傍晚時分,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家中無人,我進入到另一個逐漸幽黑的無語空間。突然不知哪來的想法,我打了個電話過去給我那位聒噪的朋友。他接起了電話,不等他開口,我說:「我找那位孤獨的靈魂。」他回說:「我就是。」我問:「你還好嗎?」他說:「還好。」我說:「那就好,保重!」我掛上了電話,沒有多餘的廢話。
-
專欄 Columns
寧當窮作曲家,也比當有錢貴族好
老師說,這其實還有很多的故事。她繼續說:許多年後,華德斯坦伯爵揮霍光他所有的財產,最後像個窮人一般地死在收容所中。說這句時,老師突然壓低音量,講得很神秘:相傳在伯爵去逝的同一天,他收到一封通知信,說明他的哥哥去逝,他繼承了家族的財富。當我聽這些故事到最後時,我的眼睛和嘴巴鐵定是無比的敞開,因為我必須用我九歲的大腦去理解這些驚奇、悲慘,外加諷刺的華德斯坦伯爵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