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失去的小地平線
曾幾何時,蘋果與水梨開放進口了,山上的果農就改種高山蔬菜,平地人也上山來包地謀生,大肆開採砍伐。大禹嶺人口多起來了,垃圾也多了,因為用堆肥有機肥,所以大量的蒼蠅每天像轟炸機一樣會撞倒人臉上。人們已經忘了,或者不知道以前的大禹嶺是一個多安靜又美麗的地方,九二一大地震一夜之間,大禹嶺凹下去了,大禹嶺山莊,多少年輕人在那裡住宿、吃飯、篝火、唱歌、相遇相知的地方,沒了,再也沒了。
-
專欄 Columns
就是愛跳舞
有關為什麼要跳舞,我在接下來的一天就得到了一個完整的答案。那晚在一個開放的跳舞場域裡擠滿了人,個個都是汗水淋漓,在音樂的陪伴下每個人都盡情地在每個時刻完整地表現自己,無觀看與被看,只是用身體行動去詮釋那個當下的自己。全部的答案只有一個,就只因為「愛跳舞」罷了!
-
專欄 Columns
豬哥亮讓我們認識樂理
試著在心裡唱「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對,就是在那個第二次出現的「用斯斯」,拿坡里和弦就是出現在那裡。現在你可以感受到拿坡里和弦如何運用它特殊的效果來牽動你的情緒了吧!感謝豬先生,讓每個在台灣長大的人,都可以認識拿坡里和弦。
-
專欄 Columns
初
講出「莫忘初心」時,還真的感覺「初心」存在(真的,真的),而且正輕聲呼喚我(來,快來初心懷裡,讓我秀秀)心中滿是暖暖的安慰。可是,連精神分析許多童年創傷的案例都是當事者「真心相信」的虛構,初心,有真實的容顏嗎?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當董事會遇上藝術家 財務經營與藝術發展的兩難習題
美國的藝術團體主要靠私人贊助,所以善於募款並能監督財務的董事會,是一個團體能否長期營運的關鍵。但最近紐約發生的兩個事件:卡內基廳董事會主席與總監的衝突,還有哥譚小歌劇團的被迫解散,讓人體會到藝術的發展與團體的長治久安之間,要拿捏適宜的分寸真的不容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當代劇場重讀希特勒 《我的奮鬥》搬上舞台
希特勒《我的奮鬥》是納粹主義的核心書籍,在二戰後德國巴伐利亞邦政府沒收希特勒的一切財產,包括《我的奮鬥》版權,但從不授權出版。二○一五底這本爭議之書將越過七十年的版權出版關卡,此時柏林劇團「里米尼會議記錄」推出全新製作《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奮鬥,卷一與二》,聚焦這本危險書籍,在劇場裡邀請觀眾一起辯證這本掀起人類浩劫的書。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倡議組織PIPA成立 籲重視表演藝術產業育兒協助
相較於一般正常工作時間的人,劇場工作者工時不固定,增加許多托育子女的困難,為了讓業界人才能夠在好的環境下安心工作,英國表演藝術界成立了倡議團體PIPA(Parents in Performing Arts),呼籲相關人士正視從業人員在兼顧家庭和工作時面對的兩難,期待能藉此整合資源,讓父母們知道如何尋找資源和培力,更可能進一步挑戰目前困境、改善狀況。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以文明對抗野蠻 巴黎各劇院誓讓文化進行到底
十一月十三日晚間在巴黎發生的多起ISIS分子恐怖攻擊事件中,死傷最慘重的就是在巴塔克蘭劇院,文化部長珮勒蘭也馬上下令大巴黎地區的表演場所於接下來的週末關閉。但多所表演藝術場館負責人受訪表示絕不會對恐攻屈服,藝術家的責任,就是要不斷發聲;將創作與展演進行到底,就是最好的抵抗。文化部也宣布將提撥一筆四百萬歐元的「團結基金」,以補貼各劇院、音樂廳因停演造成的損失,規劃新的維安辦法並協助劇院加強安全措施。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夏洛特煩惱》電影票房大捷 表演藝術市場逆襲成功?
中國劇場界以製作都會抒壓劇知名的「開心麻花」,最近推出首部改編自自家話劇的電影《夏洛特煩惱》,靠著近十年培養出的話劇觀眾,一個月內累積了超過十四億人民幣的票房,從劇場分眾到大眾電影市場,可謂逆襲成功。但這是否證明表演藝術是有市場的?卻也不盡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第十七屆上海國際藝術節 「節中節」打造盛典氣象
十月中到十一月中舉辦的第十七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安排了「節中節」活動如首屆的「喜劇節」、「魔術節」、「西藏週」、「印度週」,連小鎮朱家角也算納入演出範疇,來自五十五個國家和國內廿七個省市自治區及近五千位藝術工作者在此獻藝。而藝術節對原創的重視,亦體現在今年的開幕大戲上音樂劇《猶太人在上海》與現代芭蕾《長恨歌》,題材均源自中國故事。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張艾嘉獻聲助陣 《仲夏夜之夢》陪您倒數
NSO這次的跨年音樂會讓人眼睛一亮,不僅大寒冬裡演出莎翁原著、孟德爾頌譜寫的《仲夏夜之夢》,還邀來編導演俱佳的張艾嘉演出!音樂總監呂紹嘉為了演出全本,特別請樂評人焦元溥改寫劇本、去蕪存菁,而由張艾嘉生動扮演劇中多個角色。歡樂劇情加上熱鬧氣氛,讓這一場夢跟著音樂,陪大家迎向新年的來臨。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別忘了,你也曾經是小王子
多年不曾推出編導作品的綠光劇團編導羅北安,因十分喜愛經典名著《小王子》,決定重拾創作,將近年所累積的經歷化為養分,花近一年半的時間改編成《老王子》。這是一齣荒謬喜劇,情境設定在一所精神療養院中,「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純真的小王子。」羅北安說,《老王子》想呈現的就是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承受著生活的種種壓力,內心不斷在面對現實與流失的純真間抗衡的寫照。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從生活到舞台 兩組雙人舞的平行世界 驫舞劇場《兩對》
這回不是男人跳舞,也不只是男人與女人跳舞,而是兩對伴侶,各自編作雙人舞,然後放在同一個舞台一同起舞這是驫舞劇場的新製作《兩對》,由陳武康與葉名樺、劉冠詳和簡晶瀅這兩對生活中的伴侶演出。創作發想從生活出發,私人的關係延伸至舞台上奇妙的互動,是默契的展現,還是隱隱的對抗?兩對四人以舞步構築的平行世界,將讓觀眾看到怎樣的隱喻?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黑女郎」
林如萍 殘酷人生 淬煉演員的厚度
被劇場人形容其表演:「連呼吸都會被拿走」、「有著致命的性吸引力」的林如萍,雖然從大學時期演出迄今作品僅不到廿齣,但舞台上展現的深度與厚度,卻是深銘人心。多年投入表演教學的她,把教學視為永無止境的學習,「藉由教學,重新審視自己與表演的關係。」她說。而近年遭逢母逝父病,自己也身體不佳,她並不怨懟:「感謝殘酷人生的淬煉,讓我更能理解演員面對表演時的種種困境。」
-
企畫特輯 Special
挑動「戲」胞的浪漫美聲
同樣是音樂劇,法式音樂劇與美國音樂劇有何不同?曾四度來台演出《鐘樓怪人》男主角的麥特.勞倫如此形容:「法式音樂劇其實就是『具有故事情節的流行演唱會』!」而其氣勢磅礡的場景、演員華麗的肢體表演與膾炙人口的歌曲,更讓法式音樂劇能夠跨越語言藩籬、在世界各地演出不輟。這次的「法式音樂劇,巨星演唱會」,邀集麥特.勞倫、勞勃.馬利安、席瑞爾.尼可萊、理察.查理斯特、史黛芬妮.貝達爾與阿黎安.高堤耶,六大巨星齊聚台北,為觀眾獻上最原汁原味的音樂劇經典美聲!
-
焦點專題 Focus
反骨的溫柔—大衛.包貝&《烈愛.波姬亞》
不同於上一世代法國導演的文本演繹方式,成長於影像世代的年輕導演大衛.包貝,擅長以感官圖像轉譯古典文本,大量視聽覺元素的運用與炫技般的舞台調度,引導我們走進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世界裡。 對包貝而言,文本不是劇場的唯一,他更感興趣的是舞台視覺的呈現。演員的身體是演出最重要、也是最無可取代的表現媒介。在他執導的《哈姆雷特》中,演員以結合馬戲與體操的肢體表演,取代精湛的念詞,表現哈姆雷特的內心獨白。 即將來台的《烈愛.波姬亞》,結合了雜技演員與舞者的靈活肢體、水上舞台的裝置奇觀、激情狂放的現場搖滾樂,及電影《巴黎野玫瑰》女主角碧翠絲.黛兒能量十足的表演,讓雨果筆下的禁忌之愛,再度撼動現代觀眾的心。
-
焦點專題 Focus
多元演員反映社會 身體、影像打造舞台奇景
卅七歲的法國導演大衛.包貝,是法國劇壇新一代導演中備受矚目的一位。創作上身兼導演、編劇、舞台設計、聲音影像數職,堪稱全方位藝術家的他,堅持舞台上演員的多元性,任用不同族裔的演員,以呼應社會的現實狀況;關注主題也聚焦於新移民、少數族群的生活,深具社會關懷。他的舞台上有演員、舞者與馬戲演員,強烈的身體性表演也是他詮釋文本的重要特色。而強烈的舞台視覺,精湛的燈光、投影,特殊的舞台設計,都是他的招牌標誌!
-
焦點專題 Focus 獨家專訪《烈愛.波姬亞》導演
大衛.包貝 舞台上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想談的議題
新世紀前後開始戲劇創作,歷經十多年淬鍊的大衛.包貝,如今已是法國新生代劇場導演中最不可忽視的一位。視覺呈現豐富,社會議題導向,且喜愛與不同地域、文化的藝術家合作,是包貝作品最突出的特色。 十一月份中下旬,包貝正與一群哥倫比亞馬戲團演員在巴黎雙子劇院(Les Gmeaux)、克雷特爾(Crteil)藝術中心兩處演出新作《上帝賜予》。他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暢談戲劇創作觀。
-
焦點專題 Focus
溫和內斂下,流著反骨熱血
本月受邀至國家戲劇院的《烈愛.波姬亞》,破紀錄地創下去年法國內地巡迴最多場次的劇場作品之一,令人驚訝的是,巡遍全法,唯獨不進巴黎城內。「我其實不是那麼喜歡巴黎,藝術圈裡瀰漫著太多做作虛偽的氛圍。」大衛嘴角昂揚,淡淡地說著。「我特別喜歡在非制式的場域和空間與觀眾對話。」他說。「況且,如果巴黎人那麼想要看我的戲,就『出城』看嘛!」大衛調皮地說。
-
焦點專題 Focus
《烈愛.波姬亞》 以母性洗滌人性醜惡
改編自法國文學家雨果的小說《烈愛.波姬亞》,大衛.包貝首度訪台的同名製作,綜合了多元表演藝術形式,藉由獨特的導演美學,讓現代觀眾重新發現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巨作。除了令人驚豔的水池舞台與燈光設計,更邀得主演經典電影《巴黎野玫瑰》的碧翠絲.黛兒,擔綱愛恨強烈的當代波姬亞,加上舞者、雜技表演者,及激情的搖滾樂,《烈愛.波姬亞》讓雨果文字的魅力再度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