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
鋪展不同時期傑作 其人其心盡在其中
今年五月辭世的資深作曲家馬水龍,一生在創作上高度自我要求,每首作品都是苦思、煎熬、嘔盡心血而來,也留下許多讓音樂家樂意一演再演、聽眾能夠愈聽愈感動的美好樂章。十二月的「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音樂會,將全場演奏馬水龍各時期傑作,亦能讓樂迷體會馬水龍的以樂言志、其人其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堅力量 法國中生代導演點將錄
歐利維耶.畢、波默拉、諾德、布隆胥維、德摩西-莫塔、西瓦迪耶、費斯巴哈、諾吉習爾,這些崛起於九○年代,正值壯年的法國劇場導演,雖然不若莫虛金、彼得.布魯克、薛侯等大師為國內觀眾所熟知,卻已是歐陸劇場新寵兒,撐起了法國當代劇壇的一片天。 面對世紀交替以來,國際政治情勢丕變、個人自由主義抬頭、媒體勢力無孔不入、網路世代的全球化浪潮等現象,他們的作品迥異於上ㄧ代的作風,不再拘泥於文本,更著重於表演的探索與演出的劇場性,致力於突出劇場之於其他媒介的獨特性。 導演工作之外,他們也被賦予掌管劇院、藝術節的重責大任,這些「頭銜」、「位置」讓他們得以大顯身手,認真思索戲劇如何與社會連結、對廣大群眾發聲;在現實的挑戰中,他們不妥協地堅守文化理想,ㄧ肩扛負劇場「公共服務」的使命。 即將攜作品《仙杜拉》來台的波默拉,便是這一世代導演中備受矚目的人物。能編善導的他,被評論稱為「舞台的作者」,作品屢獲法國戲劇大獎。本次特別企畫將深入剖析他的劇作風格與導演美學,並獨家專訪,暢談他編導合一的創作歷程與劇場思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六○世代掌舵 撐起無限風光
台灣觀眾對法國劇場導演的認識,多聚焦於作品曾訪台演出的莫虛金、彼得.布魯克,或在歌劇、電影等領域都享盛名的巴提斯.薛侯。但在這些大師之後,法國中生代導演早已成其氣候,他們多在卅歲左右就展露頭角,接掌經營國家級劇院,經多年歷練,成為法國劇壇最重要的力量,除了曾訪台演出《小刀小姐》的歐利維耶.畢,還有即將帶著作品《仙杜拉》來台的波默拉,另外更有諾德、布隆胥維、德摩西-莫塔、西瓦迪耶、費斯巴哈、諾吉習爾等。
-
特別企畫 Feature
稱霸劇壇 他們就是中流砥柱
這些藝術才華與行政管理才華一樣出色的中生代導演,可說是法國劇壇的中堅,又勇於對社會議題提出想法並付諸行動,打造當代法蘭西劇壇多元豐富的面貌。現在,就讓我們一一「點將」,讓讀者更深入認識他們的歷程與現況。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藉舞台書寫人性中最深層的矛盾
波默拉的劇作充滿矛盾特色:簡單故事卻承載複雜內容、寫實風格卻充斥奇幻場景、平淡的日常卻暗藏詭譎的變化。波默拉一直在通俗的框架下尋找最強烈的衝突與力量,他小心翼翼地維繫尋常和詭異之間的平衡,挑戰觀眾對日常的觀感,讓他們自行辯證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就像一面稜鏡,反射出現實多元、矛盾的面相,他追求的真實並非可以理解的情境,而是一種複雜的感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是讓人產生疑問、體驗的場所
波默拉從生活出發,試圖探討真實及其再現的矛盾,主流價值和它對個人行為產生的影響。利用豐富的舞台意象、神秘的燈光氛圍和擬真的音效,他為日常般的情節蒙上了一片如夢的面紗,一切就像是每個人腦海中真實的投影,充滿詭異、不確定的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仙杜拉》導演
喬埃.波默拉 讓「曖昧」動員觀眾的注意與想像
身為法國劇壇少數集編導於一身的劇場人,波默拉被稱為「舞台的作者」,他除了關注當代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如何異化扭曲人類生活等社會議題,亦從經典童話取材,賦予全新意涵。他說:「不管是劇本創作或導演,我認為都不應該全盤托出或毫無保留地呈現,反而要提出可能性,為觀眾的想像力打下基礎,讓他自己能夠創造。」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扔掉玻璃鞋,學會自我成長的仙杜拉
波默拉重探童話是為了讓女兒認識自己的劇場風格,但他一系列的改編作品並非兒童劇,他的《仙杜拉》以全新角度串連所有故事元素,挖掘經典中的普世議題,更引伸出人性在現代化社會中面臨的考驗。《仙杜拉》的情節建立在「誤解」之上,大部分的角色都幻想心中的童話可以成真,但透過波默拉的導演手法,觀眾意識到角色的成長最後,王子和公主並沒有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反而放下過去的羈絆,各自展開屬於自己的人生旅程。
-
企畫特輯 Special
借一抹桃紅 問濁世何以存身?
孔尚任所寫的崑劇經典《桃花扇》,以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結合與分離,帶出南明的興亡、流離乃至覆滅。此次製作將當代兩種改編並置,一是1/2Q劇場的《亂紅》,讓崑劇與歌仔戲同台,兩種聲腔相互疊加,如鏡像關係相互詰問,突顯內心掙扎,點出文人「自我形象的認同」的主題;另一是江蘇省崑劇院《桃花扇》,將侯方域心歸何處當成主軸,寫他面對情愛節操的抉擇。兩種改編,問的都是文人出處進退的自處之道。
-
回想與回響 Echo
從「舞踏」到「身心靈」
在台灣也有人提過「舞踏本土化」這個議題,那麼台灣人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土方巽創立的「暗黑舞踏」,又是對日本從「脫亞入歐」的現代化慾望到軍國主義敗北的歷史,作出以肉身反抗的「社會雕塑」。那麼要問的是,「暗黑舞踏」作為一種反抗的行動,台灣的「舞踏本土化」又如何勾勒出以肉身反抗的身體圖像呢?
-
演出評論 Review
「隱喻」已老 不再莽撞的史詩悲劇
十年間「台灣認同」變得太滑順容易入口,坎坷的不再坎坷,邊緣的不再邊緣,自然失去/必須拋棄異議的位置;異議才需要辯證的空間,認同並不需要,而主流需要多多益善的認同。或許走過十八年的《祭特洛伊》,其閱聽座標有了更改的必要,例如台灣的寶塚或儀式風音樂劇
-
新銳藝評 Review
彼岸花
子供鉅人劇團選擇以死者的視角作為開場,在看似無關的人、事、物、語中,勾勒中佛教業力的輪迴與執著。由是演員們重複性的出現「何時還能再見面?」、「在那片荒野。」、「在那個連話語都被剝奪、吹著海風的地方。」等台詞,這也表現出無論存亡,其實我們都對這人世間存有極深的執念,而那片荒野,也就如同「彼岸」,是個只能遙想卻達到不了的地方。
-
新銳藝評 Review
滿地錯摘的花
揭起的桌几,道盡機關及密語,狀態皆自那個時間點回溯,重回起點的片段與零碎。而一切都明白了。那隱伏於中的,正是彼此橫跨、相互關係的證明。自中散發出的白光,詭譎的像恆常一般,絲毫不為他煞然的到來感到抱歉。劇目迅即回到初始,呼應著個體間的破壞與毀離。最終一切都敞開攤著,日光已現,魔力消退。
-
企畫特輯 Special
感性的末日:藝術作為事件
加上了「聲明」的《水晶城市 002》已然成為一個新的創作,從原本巡迴各國的獲獎作品《水晶城市 002》與「水晶城市」系列中,裂解出一個新的感性形式,不僅只是水平與垂直的視點瞬間翻轉,更是「極簡現代」與「拼貼後現代」的瞬間翻轉,給出了從創作者、策展人、美術館館長到木作油漆勞動者都始料未及的新配置關係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歐指揮
廖曉玲 不靠比賽 站穩國際樂壇
廖曉玲是少數沒有國際音樂比賽桂冠加持,卻能站穩國際舞台的指揮家。因為與兩位當代音樂大師布列茲與艾特沃斯同台指揮史托克豪森的經典作《集體》,備受矚目,進而成為指揮當代音樂領域的佼佼者。因為與艾特沃斯的多次合作,廖曉玲深受其影響,力求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演奏,盡可能地將當代音樂的魅力傳遞出來,而且不吝分享經驗,也樂於提攜後進,希望能延續這位大師給予的啟發與精神。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謝杰樺 不斷提問 放舞自由
在現今台灣舞壇中,具建築與舞蹈雙重背景的謝杰樺,作品強調以理性邏輯辯證作為創作出發點,讓他顯得分外獨特。近年作品高度關注權力關係的謝杰樺,新作《去自由》則聚焦於編舞家與舞者既拉鋸又合作、既控制又脫逃的互動關係,他透過不停對舞者提問,討論如何從關節與四肢的組成、骨骼與肌肉的對應關係、重心支撐的物理原理等概念,組織出一個個動作和舞句;也將編舞家與舞者的溝通模式,重新形成一個相互往返的動態過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傳統」照見彼此 探討網路時代的劇評未來
台灣與德國,近幾年來在戲劇上的交流頻繁,這次更有德國資深劇評人約爾根.貝爾格應邀訪台,並與四位台灣劇評人紀慧玲、傅裕惠、郭亮廷、吳思鋒共聚,對兩國的評論專業養成、劇評傳統影響,與應對網路時代評論的方式,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承載歷史放眼未來 建構亞洲文化樞紐
號稱韓國史上最大的文化建設光州亞洲藝術中心,經過了五年構思策劃、七年的動工興建,終於在今年九月份正式對外開放,並以自九月四日至廿一日舉辦的「亞洲文化中心劇場開幕季」活動宣告揭幕。這個承載了歷史記憶與未來視野的藝術中心,所著眼的不只是韓國,更自許成為亞洲文化的樞紐,透過四大核心價值與五大設施,全面關照典藏過去與創造未來的各種面向。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嘲諷中產價值的虛偽假面
在德國劇壇有「恐怖小孩」封號的梅焰堡,編導兼擅,作品常切入熟悉的客觀世界,以劇場手段拉出距離,藉敏銳的批判角度,提供反思。在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演出新作《塑膠製品》亦然,透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與幫傭間的互動,鋪陳在追求人權與自由的當代社會中所產生的結構之矛盾與傾軋,從而延伸出中產階級的心理優越與政治正確的虛偽假面。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無心插柳匯一地 非華人觀眾也青睞
今年夏天的紐約,兩個月內有四檔不同中國表演團隊的演出,有國家京劇院與「中國第一票房青衣」張火丁、中央芭蕾舞團,及中國製作單位在美國原創的多媒體舞劇《春江花月夜》。這四檔節目可看作是個無心插柳的中國表演藝術節,相較於之前到紐約演出的中國團隊,藝術品質與宣傳都更佳,亦獲得紐約英文媒體的報導,且在不送票的前提下,票房也都不錯,顯然有吸引到華人以外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