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言論「太自由」?! 鋼琴家莉西特莎遭樂團解約
四月初多倫多交響樂團宣布取消與烏克蘭裔鋼琴家莉西特莎的合約,不讓她彈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聲明中的原因是她對當前的俄烏戰事發表的言論,引起某些烏克蘭媒體的關切,但莉西特莎在網路上反擊是多交畏於壓力,逼得多交出面澄清,原來是莉西特莎在推特和臉書上的言論有些近乎人身攻擊,讓多交覺得已經逾越了加拿大的言論自由尺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邦立芭蕾舞團耶穌受難日罷工 《睡美人》停演
復活節前的週五耶穌受難日是演出黃金檔期的開始,但為了讓訴求受到更多注目,原訂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演出舞劇《睡美人》的柏林邦立芭蕾舞團,舞者們就選在這一天進行罷工,歌劇院來不及發出取消演出通知,以至於發生觀眾全部到場之後才得知罷工的事件。當晚芭蕾舞者高掛舞鞋舞衣,在歌劇院外發放罷工文宣,要求更好的工作保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當謝克特遇上皇家芭蕾 《不可碰觸》讓人耳目一新
近幾年在創新上企圖心旺盛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最近與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合作,推出新作《不可碰觸》。曾來台演出《政治媽媽》的謝克特以重心下沉的肢體及震耳欲聾的節奏為特色,與強調向上跳耀、輕盈優雅的芭蕾如何結合?讓人十分期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國立亞洲博物館戲劇大展 罕見藏品首度亮相
法國國立吉美亞洲博物館從四月中展開「從能劇到瑪塔哈理:亞洲戲劇兩千年」文物特展,內容主要涵蓋印度、東南亞、中華、日本等四個文化圈,藏品類型包括考古文物、實際穿用的戲服行頭、野台或室內巡演使用的道具、舞台模型,乃至戲劇主題的刺繡、繪畫等。豐富精采的展品中,知名舞台劇《蝴蝶君》的人物原型時佩璞的京劇行頭,也因主人翁的傳奇色彩,特別引人注目。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 穿越唐風而來
由崑劇藝術家張軍創立的崑曲推廣中心,繼園林版《牡丹亭》之後,再推新作《春江花月夜》,從張若虛的唐詩發想,演繹了一個由愛萌發、感懷生死的故事,橫跨了盛唐朝的半個世紀,穿越仙、人、鬼三界。製作班底集結兩岸劇場好手,張軍親自出演主角張若虛,黃金組合讓該製作已成崑劇迷心中的新春盛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賽馬會舞蹈平台 打造舞蹈家「說話的空間」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香港賽馬會舞蹈平台」,讓年輕的獨立編舞家站出來「說自己的話」,實驗自己的想法,除了四個半個小時到四十五分鐘的中篇作品外,首次推出七個十分鐘的短篇「舞鬥」,挖掘發展中的潛質。香港藝術節副節目總監蘇國雲表示,香港的藝術家「得先打開,打開是一個過程。每一個創作者都應該用自己的方式說話。」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東西古樂的碰撞 跨越時空的交會
讓東方與西方的「古樂」在舞台上碰撞,會迸出怎樣的璀璨火花?由采風樂坊與科隆中世紀人聲古樂團合作演出的音樂會「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不但將各自展演東西古樂,更以當代作品作為媒介和平台來對話,邀請台灣作曲家董昭民及德國作曲家Oxana Omelchuk各創新曲,並邀國寶級歌仔戲演員廖瓊枝參與演出,打造東西人聲的奇妙交會。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跨文化的深刻人性 極簡的劇場哲思
將在高雄春天藝術節上演的《情人的西裝》是彼得.布魯克這十多年來巡演最多的作品。該劇改編自南非作家康.塔巴的小說,透過一個妻子對丈夫不忠的外遇故事,陳述了南非黑人備受種族歧視、階級壓迫的生活處境。彼得.布魯克將「空的空間」概念,在此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極簡的舞台布置,演員與樂手行雲流水的搭配,說書人和角色之間的流暢轉換大師之自由揮灑,以臻化境。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藉紙箱的詰問 開展肢體的辯證
曾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過《橄欖樹》和《時境》,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相當懂得在舞作中展現其對敘事力道和詩意畫面的編排與調度。今年三度合作的新作《沉睡的巨獸》,創作構想則來自於麥斯卡利對於我們似乎已習以為常的民主與自由的疑惑與叩問,透過與三地舞者的合作,及與現場聲音、紙箱布置互動,探尋並展現不同地域人民的民主肢體想像。
-
藝號人物 People
台灣長笛教母樊曼儂 讓世界長笛一家親
每三年一次的「國際長笛藝術節」已從四月底展開,每一屆都讓國內外的長笛名家、年輕好手齊聚一堂,如同國際長笛界的大型聚會,一起交流、學習這一切的幕後推手不是別人,就是有「台灣長笛教母」美譽的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曼儂。桃李滿天下的她,多年來用心為台灣觀眾帶來許多打開視野的藝術演出,在長笛的推廣教育上更是著力甚深,透過「國際長笛藝術節」的舉辦,她讓國際長笛界如同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讓更多人了解長笛之美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資深演員
李天柱 演員,是對我最大的讚美
不管是在舞台上或是鏡頭前,李天柱說自己入行幾十年,從不認為自己是明星,「把自己當明星就完了,演員,才是對我最大的讚美。」在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演出太監蘇培盛,原只是鞠躬哈腰的奴才配角,他卻深挖深掘,型塑出角色的人性深度,讓觀眾想不注意到他也難。他說:「我的老師就是戲,每演一個角色,從中吸取養分,在戲裡成長。」這次演出《星光劇院》中「導演」一角,讓他最有感的是:「熱情」,「如果對生命失去了熱情,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象,經不起探討。」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屬於劇場人的故事
《星光劇院》 回顧生命時學會寬恕
這是一座穿越時光隧道的幻影劇院。時間,在這個名為「星光劇院」的空間裡,有了不同的定義:當你看到我發出的光,我或許已經不存在星光劇院的那些人,那些事,已不是眼前真實的存在,而是如宇宙中已旅行億萬公里的星光乍現。
-
企畫特輯 Special
超越政治 為藝術服務!
知名的中國鋼琴家殷承宗,當年與一群音樂家合力改編《黃河大合唱》為《黃河鋼琴協奏曲》,打造了中國音樂的當代經典,當年擔綱首演的他,五月將與蘇州科技學院音樂院院長陳正哲博士合作「世紀雙經典」音樂會,由女高音柯綠娃、男中音蔣嘉文、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合唱團及台北愛樂青年合唱團演出《黃河大合唱》,殷承宗擔綱《黃河鋼琴協奏曲》,經典再現,豈能錯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文本」踹共!
新文本是挑戰傳統劇作形式的書寫。 新文本是直面當代社會議題的聲音。 新文本是對主流價值與美學的顛覆。 新文本是導演與劇作家關係的解放。 發起於廿世紀末英國的新文本運動,在歐陸蔚為風潮,雖然劇作家們不見得有身處「運動」之感,也對被貼上「新文本」的標籤不置可否,但這波趨勢,確實是在相近時間崛起的年輕劇作家們,集體投射出創作的豐碩成果。他們不約而同在敘事風格、題材選取上衝撞成規,藉以重新思索劇作家、劇場、觀眾以及社會的關係。 近年,新文本在台灣被大量翻譯、搬演,本月更有「對幹戲劇節」及「新點子劇展」,即將上演多齣新文本劇作。趁此機會,我們梳理新文本的脈絡,理解新文本的內涵,並藉由新文本在歐陸各國及香港的發展現況,對照思索新文本可以為國內劇壇帶來什麼樣的意義與啟發。
-
特別企畫 Feature
九個關鍵提問 認識「新文本」
什麼是新文本,那有舊文本嗎? 「新文本運動」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新文本的題材與書寫形式又有什麼特別之處? 作為廿世紀興起的劇本創作風潮,我們雖未必知道什麼是「新文本」,但多多少少也在台灣的劇團製作中看過或聽過相關創作,趁著兩廳院「新點子劇展」與黑眼睛跨劇團策劃的「對幹戲劇節」,將演出多齣新文本劇作,這次讓我們一次搞清楚:什麼是「新文本」!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發展概況
創作風潮發源地 衝撞成規逼視當下
英國是「新文本」風潮的發源之地,「新文本」的標籤,最早是在英國看到,並用於形容一九五○年代中期開始的創作風格。而該風潮在英國的崛起,與有著「劇作家劇院」之稱的宮廷劇院密切相關,許多劇作家在此發表他們的第一部劇作,如馬丁.昆普、莎拉.肯恩、麥多納、瑞文希爾、史緹芬斯等。他們的作品衝撞成規,在題材、手法、美學上更貼近當代觀眾,更逼視當下議題,促進觀眾的反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焦點劇作家 馬丁・昆普 極具開放性與政治性
作為英國當代重要的劇作家,馬丁.昆普從一九八二年迄今已累積四十個原創劇本及翻譯劇本,而且面向多元,近期更涉足歌劇創作。這次「對幹戲劇節」中將台灣首演他的代表作《做掉她》,該劇以十七個不相連貫、各自獨立的簡短場次(scenarios)組成,劇本沒有特定角色、台詞因此也沒有指定由誰來說,演員人數亦不指定,高度的開放性,讓製作團隊可以作最大的發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
昆普:文本是作家自己對世界的想法和感覺的編碼
趁著這次特別企畫的製作,本刊很難得地聯繫上劇作家馬丁.昆普並進行獨家專訪,一談其作品中為何時常提及戰爭,以及精采的語言運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發展概況
從日常中挖掘悲劇 形式與內容層層呼應
英國新文本浪潮在德國劇場界亦引發深遠影響,由導演歐斯特麥耶大力推動的「新寫實主義」,為當代劇作家打造了舞台,強調關注「平凡生活的悲劇」,以與當下世界密切連結。知名劇作家如梅焰堡、希梅芬尼和洛兒等,共通點即在於形式上的實驗與內容往往有多層次的對應,在挑戰如何搬演的同時,往往也回應作品的主題意涵。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焦點劇作家
羅蘭.希梅芬尼 測量當代的存在困境
從劇場實務出身的希梅芬尼,劇作向來有高度劇場性格,他同時運用了戲劇的與反戲劇的元素(如使用敘述而非對話、消解傳統戲劇角色、描述挑戰搬演等)展開劇作的豐富可能性。但戲劇形式實驗不是他創作的出發點,對他而言「人」、「個人」才是「劇場的主題」。將由導演廖若涵搬演的《阿拉伯之夜》是希梅芬尼的代表作,更是他近年致力於敘述劇場的開端,透過劇中五個角色彷彿偶爾與彼此擦身而過的獨白,處理「被自身存在困住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