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遇上市場藝術不自由? 大都會歌劇院與迪士尼惹爭議
藝術創作自由遇上金主或市場,是不是就得妥協彎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克林霍夫之死》因猶太團體抗議,取消了給全球觀眾的電影院同步轉播,據說重點在安撫贊助金主,招致批評;而改編自知名音樂劇的迪士尼聖誕大片《魔法黑森林》,據原作曲家松罕透露可能因擔心不夠「老少咸宜」而會把其中某歌曲刪除,也讓人譁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圍牆倒塌廿五年 樂音中見證歷史時刻
今年適逢柏林圍牆倒塌廿五周年,柏林市政府擴大慶祝,除了請藝術家包德兄弟設計大型戶外藝術裝置《光之界線》,也邀請音樂團體在歷史場景演奏古典音樂。十一月九日倒塌紀念日當天,更由知名指揮家巴倫波英率領柏林菩提樹下大道歌劇院的柏林邦立樂團演奏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磅礡樂音中,讓人再度見證歷史的時刻!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頭到尾一人講演 《二○七一》述說氣候變遷
由皇家宮廷劇院製作、凱蒂.米契爾導演的《二○七一》,完全顛覆了觀眾對戲劇演出的概念:從頭到尾只由一位演員倫敦大學學院氣候科學教授克里斯.雷普利,坐在椅子上談七十分鐘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科學知識。劇院希望能夠藉此劇鼓勵公共參與,提高大眾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意識。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高等戲劇學院開設預科 弱勢生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法國學制中的「高等學院」重視實務操作,是各領域菁英的來源。為了落實受教機會均等,促進社會階級流動,法國政府近年來努力拓展高等學院的預備班學生來源,讓社經地位較為弱勢的學生也有機會進入,而法國中部的聖艾堤恩國家戲劇中心暨高等戲劇學院也在今年開設全法第一個戲劇學院預備班,遴選出五位出身較為弱勢的學生,以一年課程與補助經費協助他們踏上未來的戲劇之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奧林匹克」在北京 帶來劇場美學的衝擊
由北京承辦的世界劇壇盛事「第六屆奧林匹克戲劇節」,於十一月一日揭幕,展開為期近兩個月的多場演出,包括希臘的特爾左布勒斯、日本的鈴木忠志及美國的羅伯.威爾森等重量級大師齊聚。堪稱「戲劇之都」的北京,北京觀眾也算見多識廣,但世界級大師的劇場美學帶來的觀劇品味衝擊,也引發圈內熱議,未來可能的影響值得注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第二屆烏鎮戲劇節 《青蛇》《白蛇》開閉幕妖嬈展姿
十月底開幕的第二屆烏鎮戲劇節,這次以「化」為主題,是蛻變之意,意味小鎮四時皆有不同風貌可循。這次的劇碼量較去年翻了兩倍,有十七齣特邀劇碼,再加上「青年競演」單元的作品和「戲劇嘉年華」三百組一千五百場的各類演出。開幕大戲是田沁鑫的《青蛇》在新落成的戶外水劇場演出,閉幕則是瑪麗.辛默曼的《白蛇》,呈現中國傳奇故事如何於異國視角中的化魂重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與文學的舞台互動 台灣與故事的社區交流
秋日的香港有不少表演藝術相關活動,讓愛好者忙得不亦樂乎!除了有精采演出,香港話劇團舉辦的「劇場與文學」戲劇研討會,則邀來許多劇場創作者與學者、評論人一同探討文學與劇場的綿密關係;另一方面,今年「台灣月」除了有國光劇團與臺北市立國樂團的演出,多項活動則將重點放在以大稻埕老城區對照香港西營盤,透過了解過去見到城市未來的「新願景」。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跨年夜迎向新挑戰 超越浪漫新樂章
荀貝格的《古勒之歌》,是他耗費了十多年歲月才完成的巨構,也是他從浪漫風格轉換至「無調性」的創作見證;更因為編制除了特大型的管絃樂團外,還要三組男聲四部合唱,八部男女混聲合唱,五位獨唱歌手和一位朗誦,舞台上動輒塞滿四、五百人,可說是音樂史上最難演出的作品之一。而NSO將在跨年之夜迎向這艱鉅的挑戰,音樂總監呂紹嘉的帶領下,首度搬上台灣舞台。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水滸演到最終回 是英雄歸途或末路?
由當代傳奇藝術總監吳興國、作家張大春和音樂人周華健攜手合作的《水滸108》系列製作,從《上梁山》、《忠義堂》到這次將演出的《蕩寇誌》,以華麗造型、繁複影像加上搖滾曲風,打造了「搖滾京劇」新品種。《蕩寇誌》敷演《水滸》七十二回至一百廿回,英雄開始尋找自己的歸宿,人在江湖,終歸何方?朝廷招安、體制收編,是歸途還是末路?
-
企畫特輯 Special
馬與人共同創作的劇場靈犀
讓編舞家林懷民讚賞不已、被美國資深談話節目主持人賴瑞.金驚嘆:「這是我看過最偉大的演出。」由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卡瓦利亞劇團(Cavalia)的經典作品《夢幻舞馬》,將在明年一月底展開在台北的精采演出。由太陽劇團創辦人之一的拉圖雷特創立的卡瓦利亞劇團,打造出人馬表演的新境界,將馬的習性放在訓練與演出的第一順位,順性而為建立人與馬的親密關係,以馬術、雜技、芭蕾、多媒體特效等,讓馬群玩耍、舞蹈、翻滾,牠們奔跑,自由如風。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舞蹈大師
馬克.莫里斯 讓音樂「活生生」起舞
所有的創作都源起於音樂,是美國舞蹈大師馬克.莫里斯一直以來的堅持,只要是讓他百聽不厭、覺得「很有畫面」的音樂,不拘任何類型,都可能成為他創作新舞的契機。而他也堅持台上除了活生生的舞者外,還要有活生生的樂手,以活生生的現場音樂抗拒無生命的預錄音樂,為此他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樂團,從排練到演出,始終與舞團一起起舞。這一年來兩度造訪台灣,這次是為美國國務院DanceMotion USA文化外交計畫而來,本刊趁此機會專訪馬克.莫里斯,一談其創作思索。
-
藝號人物 People
舞者陪伴 病友身體不受限
這次的文化交流中,馬克.莫里斯舞團也帶來了「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與台灣的帕金森氏症病友與他們的照顧者一起舞動。透過舞者最熟悉的肌肉伸展、平衡訓練、節奏感等訓練,帶著病友學習掌握運用身體的訣竅,也藉由音樂讓病友自在起舞,對自己更有信心。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場導
演林奕華 「戲」問現代人的慾望與缺欠
從二○○六年的《水滸傳》,一路走過《西遊記》、《三國》,導演林奕華終於來到了「四大名著」最終章《紅樓夢》,整整花了八年,才完成他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與解讀。林奕華說:「我做四大名著,不在還原歷史,而是通過戲劇思考:除了文學的價值外,這些作品對現代人來說還有什麼新的意義?」於是透過提問,林奕華將經典解構,換上時裝,成了摩登的都會男女,他說:「我的戲是照見現世的一面鏡子,照見現代人的慾望與欠缺。我的生活怎樣,我的作品就怎樣。」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難以定義的百變劇場咖——歐利維耶.畢
誰是歐利維耶.畢?國人或許不熟悉這位即將來台扮裝演出《小刀小姐.深情酒館》的「演員」,但他真的也不只是演員他是劇作家、導演、劇院總監、亞維儂藝術節總監,可說是位多才多藝、表現備受肯定、不畏保守勢力、堅持為社會議題發聲的藝術家!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他是一位劇作家
以「詩」為中心 拼貼堆疊追尋戲劇本質
文學底子深厚的歐利維耶.畢,受到求學歷程影響,歐利維耶.畢的劇本創作具有強烈的文學性與哲學性,尤其本身虔誠的天主教信仰,使得作品裡常流露宗教意象或末世般的想像。他取材廣泛,時事、訪談、雜感等,都可以拼貼成劇本。然而玩弄形式並不是他主要的考量,而更強調回歸文學本身,以詩體文學追問生命宇宙之真理,以劇場形式與古今世人對話。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他是一位導演
融匯多元表演 打造虛實辯證
就舞台呈現來說,歐利維耶.畢喜愛結合多種表演方法,諸如喜鬧、雜技、歌唱、人偶、現場互動等,創造出活靈活現,令人目不暇給的觀劇感受。舞台樣貌繽紛多彩,穿插著突兀、驚奇的元素或極大比例的物件,以彰顯劇場演出的真實存在,不斷提醒觀眾戲劇正在進行。在劇場空間方面,常用水平多層、前後多進、可移動式的階梯或台座、旋轉式舞台或旋轉式觀眾座位等方法,賦予豐富的觀看視角。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他是一位藝術總監
與更多人分享戲劇 呈現「當今世界的狀態」
劇場是歐利維耶.畢一生熱情之所繫,他不只熱中於劇場創作,更積極與大眾分享戲劇藝術。他把古老的巴黎奧德翁劇院成為實驗場域,讓歐洲各地創作以其創作語言表達,打造多元化的節目吸引各階層的觀眾;他領軍亞維儂藝術節,企圖在此呈現「當今世界的狀態」,以國際性為軸線,進而擴大國際面向,甚至發下豪語:「要讓在這裡發生的事別處找不到,甚至以前也沒有過。」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他是一位演員,化身為「小刀小姐」
扮裝變身為人性發聲 盡情歡暢為黑夜中的愛恨
相較於其他創作者多以扮裝強調身體或性別上的自由,對歐利維耶.畢來說,扮裝更是一種再度回歸劇場、回歸隱喻的方式,並非要成為女性的身體,而是一種轉換的冒險、顛覆性的創作,尤其是為隱匿的人性在劇場發聲。熱愛唱歌的歐利維耶.畢化身為穿著亮片禮服的小刀小姐,懂得溫柔也懂得驚世駭俗,拿自己不名譽的人生汙點為題,嘻笑怒罵生命向她開的玩笑他說,這位歌舞廳裡的歌手,是屬於藝術家的角色。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小酒館裡,萬種風情唱情歌
出身巴黎小酒館的「卡巴萊」(cabaret),表演型態或是如「紅磨坊」的綜藝聲光秀,或是如《小刀小姐.深情酒館》中的一人說唱秀,演出魅力一路從巴黎、柏林、倫敦蔓延到紐約,在電影《藍天使》、《酒店》中更打造了銘刻人心的萬種風情。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我的祖國」音樂會
大提琴家蓋哈特 魔力琴弓詮釋東方哲思
將三度訪台的德國大提琴家蓋哈特,這回將與NSO合作,在「我的祖國」音樂會中演出韓國作曲家陳銀淑的大提琴協奏曲。此曲正是蓋哈特所委託創作,陳銀淑嘗試在大提琴上做出各種不同的音色,包括噪音和刺耳的聲音,但是內涵卻呈現了東方哲理,因此深得他的喜愛,也樂於到世界各地演出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