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睽違七年再度來台,票房長紅銷售一空,而台灣樂迷們將大飽耳福的,除了樂團壯闊又亮麗眩目的音色、誠意十足的經典曲目、楊頌斯擅長的聲響原創魔力、「金鈕扣」傳人齊瑪曼絲綢般的浪漫情懷外,巴團全明星的歷任指揮,是該團不斷自我超越的秘訣。 創立於一九四九年,樂團第一位音樂總監約夫姆(Eugen Jochum),短時間就將樂團程度提升至德國頂尖水準,名聲遠播至奧地利與英國,初期的成功就吸引了斯特拉溫斯基與亨德密特前來合作。一九六一年捷克指揮庫貝利克(Rafael Kubelk)接任,當時已是大師級的他,用馬勒、布魯克納交響曲錄音,奠定其不墜的傳奇地位,同時,樂團也吸引了大師如海汀克、祖賓梅塔、伯恩斯坦等客席指揮。一九八三年英國指揮戴維斯爵士繼位,帶領樂團壯遊美洲與亞洲。一九九三年美國指揮馬捷爾接任,延續樂團優良的錄音傳統,重新演繹了馬勒、布魯克納交響曲的精神層次。現任總監揚頌斯在成功引領奧斯陸愛樂、匹茲堡交響樂團躋身世界一流樂團後,相繼於二○○三、○四年獲邀擔任巴伐利亞廣播、阿姆斯特丹大會堂兩大樂團總監職,為現今碩果僅存的指揮大師之一。 這次的到訪,讓樂迷們享受的不只是兩小時的動人樂章,更是那些大師們感觸千萬顆心的豐碩果實。
-
音樂新訊
俄國鋼琴大師 魯比莫夫首度訪台
一九四四年生於莫斯科的魯比莫夫(Alexei Lubimov),在莫斯科音樂院時受教於小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門下,鑽研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之外,他也熱愛廿世紀作曲家荀貝格、史托克豪森、布列茲、艾維士、李格替等人的作品。特別的是,早在一九六八年,他還在莫斯科首演約翰.凱吉與泰瑞.萊利(Terry Riley)的創作。但也因為在俄國首演廿世紀音樂家作品的行徑,讓他受到當局的批評,並限制離境。為此他轉而將重心轉往十六、七世紀音樂,崇尚以古樂器演出外,更建立「莫斯科巴洛克四重奏」(Moscow Baroque Quartet)與「莫斯科室內樂協會」(Moscow Chamber Academy),也在一九八八年開辦名為Alternativa的前衛音樂節。 在解除出境禁令後,魯比莫夫巡迴歐、美、日等地,迅速躋身為世界知名鋼琴家之列。雖說他持續灌錄了許多「很古老」與「很新潮」的錄音,但對十八、九世紀的經典作品也很有見解。今年七十歲的他,終於將首度來台演奏。除了帶來莫札特、李斯特、舒伯特之外,更有來自愛沙尼亞的當代作曲家佩爾特(Arvo Prt)及俄國女性作曲家烏絲特佛斯卡雅(Galina Ustvolskaya)的經典,值得觀眾親炙大師丰采、細細品味。
-
音樂新訊 八十歲鋼琴演奏會
傅聰 永遠的東方鋼琴詩人
一九三四年,傅聰生於上海,在文學家父親傅雷的薰陶下,他浸潤於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學、詩、詞、小說、戲劇、美術、語文知識、道德觀念、老莊哲學等。他的血液、他的內涵中,埋藏的是深厚的東方文化。一九五五年,傅聰以壓倒性的優異琴藝,讓蕭邦鋼琴大賽破天荒將「馬祖卡獎」頒給一位中國人。從此,「賦有蕭邦的靈魂」、「中國籍的波蘭人」不但成為他的標誌,連鋼琴女皇阿格麗希對對於他深刻的音樂詮釋,都自嘆弗如:「傅聰的蕭邦、舒伯特與莫札特是我學習的目標。」他的韻味,可以超越西方,成為鋼琴詩人的化身。 今年,高齡八十歲的他,仍以世界為舞台,如自己所說的一樣,在一個又一個國家間「跑碼頭」。音樂是他畢生的信仰,即使無法再像年輕鋼琴家那般敏捷、靈巧,但他融合東西的氣質及睿智,讓他散發出一種無法仿效的古典美。「當今時代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是美國《時代週刊》對他的讚賞,而你對他的讚賞是什麼?只有自己來體會。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劇場的影像思考
文化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著作《觀看的方式》中,一開頭就提醒我們:「觀看先於言語。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這段話或許可以用來解釋,向來以文本/語言先行的歐陸劇場,為何從上個世紀下半葉開始,會大量運用影像技術,去加強、延伸感官上的表現層次,以曝露潛伏於文本/語言中的意在言外。 擅長在劇場中結合多媒體科技的導演,多如繁星,諸如德國導演卡斯多夫(Frank Castorf)、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Rebert Lepage)、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乃至即將來台的比利時導演伊沃.凡.霍夫等,都是箇中翹楚。他們出於劇場美學的考量,在內容或形式上借用影像語言,但用法包羅萬象,表現手法不一而足。 對卡斯多夫而言,攝影機的存在,暗示媒體氾濫的鏡頭暴力,觀看即是消費。例如前年在台灣上演的《賭徒》,舞台上那座超大型旋轉舞台,包藏一個看不見的現場。猶如真人實境節目,大部分時間,演員被迫在鏡頭索求無度的視線下演出,觀眾得透過現場錄像的即時轉播才能「親睹」,攝影機成了一具窺看與揭露的機器,展示了現代社會的奇觀。 在《哈姆雷特》中,歐斯特麥耶讓飾演哈姆雷特的演員手提攝影機拍攝現場,透過鏡頭找出掩藏在表象下的真相,同時表現他的被害妄想症與內心的猶疑。歐斯特麥耶充分賦予演員操作鏡頭的心理動機,並沒有掠奪演員在舞台上的表現力,反而強化了它,因而,影像被合理地嵌入劇情中。 身兼電影與劇場導演的勒帕吉,巧妙在劇場運用影像的蒙太奇語彙,透過鏡位、視角與場面調度的切換,將劇場的幻術推到極致。就像他的《安徒生計畫》,影像的技術需求不複雜,簡單卻聰明地創造一個豐富的獨角戲形式。而他的電影,有些場景也會如同劇場般,需要觀眾的想像力參與。勒帕吉認為,隨著科技進步,劇場與電影的界線正逐漸消融中。 米契爾則直接把舞台轉化為拍攝現場,在《茱莉小姐》中,她動用了五台攝影機,以精巧的布局下,完美的打光、精確的拍攝角度,將史特林堡的劇本,幻化成直播電影。演出現場同步製片的技術,與劇情和演員表現等
-
專欄 Columns
散談交流
讓自己實際去做,靜下來談,打通裡裡外外的知覺。因此,通,與不通,或許就是生活的藝術之所在了:「流」和「通」。 現在的藝術創作跟一百年以前的創作環境大大不同了,有的幸,也有的可能不太幸運,但是整體來說,學習的機會肯定比古代好,端看怎麼去找、去學。
-
專欄 Columns
衷心告白
我們要的是突破,以一種雜食性的學習風格,跟隨老師,也挑戰老師,確認外面世界的真相。到頭來,學校的學習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而學子們花了十多年的養成教育之後,真的準備好了嗎?還是十多年之後才準備好,出去面對真實世界的挨打?無論授業者或學習者,可能都要看清現實,避免沉醉在學院化的小小安全領地而不自知。
-
專欄 Columns
可以通過時間考驗的歌
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從台北騎腳踏車去花蓮,出發沒多久,我被我自己寫的歌洗腦了。那是一首我這個星期正在寫、正在錄製,剛寄給我媽當禮物的生日歌。這首歌曲的節奏似乎和我踩腳踏車的韻律做了完美的搭配就算是經過十小時與兩百公里之後,這首歌還不斷出現在我腦中,但我一點也不在意,因為它給了我能量,而且它也沒讓我感到厭煩。
-
專欄 Columns
化
化,很劇場,長得頗像燈光開關的On/Off。燈起燈滅間,短短數分鐘內,感受了眼前活生生演員為觀眾所創造人生切片的起起伏伏。化,是很重要也很難的劇場課題:如何將劇本轉化為表演?如何將意義轉化為劇場?文字轉化為聲音?為走位?為空間?演員如何轉化為角色?內在轉化為動作?為節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Nonesuch唱片歡慶五十歲 極簡音樂兩大老難得同台
美國知名獨立音樂品牌Nonesuch唱片,今年歡慶創立五十周年,並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舉行慶祝演出,廿天內排出廿三檔不同演出,具體而微呈現Nonesuch多樣的音樂風貌。連高齡七十七歲的極簡音樂兩大老菲利普.葛拉斯與史提夫.萊許,都打破多年的「王不見王」,大賣面子同台演出。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 新總監領軍即獲選「年度劇場」
去年由雙人搭檔雪敏.朗霍夫與彥斯.希列接下新任藝術總監的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在二○一三到一四年表演季推出的新製作,都與身分、族裔、移民、城市議題息息相關,掀起非常可觀的討論聲浪。被《劇場今日》雜誌宣布獲選為二○一四「年度劇場」,表示全新的雙人總監搭檔把這個劇場帶到了全新的境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全部莎劇翻中文 中英文化交流攀上新境界
英國的文化觀光媒體部日前宣布,將耗資一百五十萬英鎊(約合台幣七千三百萬)讓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將莎士比亞的所有劇作翻譯成中文。同時,將有十四部中國的經典戲劇作品翻譯成英文。此計畫也顯現文化交流的新做法與新思維,讓戲劇作品不只是巡演,還有機會以不同語言更新、發展,將跨國文化行銷、宣揚軟實力的策略提升至另一境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任文化部長佩勒蘭上台 先解決劇場人事難題
法國內閣八月底改組,新任文化部長由韓裔的國務秘書佩勒蘭接任。表演藝術界對新部長頗多期待,而她一上任面對的難題不少,如表藝工作者失業保險問題,還有國立劇院的人事紛擾,如國立史特拉斯堡劇院總監「鬧雙胞」的人事糾葛,雖然佩勒蘭終於讓事件落幕,但未來挑戰勢必層出不窮。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她跳著舞 又一次把世界帶回來
許芳宜又回來了!這次依然帶著精采舞作與舞壇巨星,一起讓台灣看到世界的精湛舞藝。除了有甫與西薇.姬蘭來台演出的羅素.馬利芬特所編的兩支舞作,惠爾敦的After the Rain,還有許芳宜與台灣舞者編創的Chinese Talk,許芳宜與美國新銳街舞家邁爾斯合作的Anywhere on the Road等多支舞碼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訴說愛與依賴的現實寓言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新作《怪奇馬戲班》由劇場新銳王宏元與黃丞渝合力編導,捨棄了熱鬧喧騰,充滿魔幻色彩的傳統馬戲印象,舞台上半人半偶的動物角色們,穿戴各式回收物所拼湊的造型特徵,寓意社會的縮影;全劇緊扣「需要和依賴」的主題,從馴養動物的人類、被人類馴養的動物,到仰賴政權秩序的人類、被政權秩序囚禁的人類;甚至延伸到人類對於自然能源的依賴。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用聲音 重新認識我們的島
風吹過稻浪、浪花拍打沙灘、樹葉在風中摩擦窸窣你聽見了嗎?長年上山下海在台灣各個角落錄製聲音、創作歌曲、挖掘素人歌手的風潮音樂,以「聽台灣.我的土地音樂風景」音樂會,集結旗下范宗沛、聶琳、謝宛臻、王心心、金木義則、吳昊恩、芮斯、泰武古謠傳唱等音樂家,還有廣藝愛樂的演奏,透過台灣歌謠演奏與原民古調新唱,結合動態影像,讓樂迷透過聲音,重新認識台灣
-
藝號人物 People 旅歐偶戲創作者
楊輝 漂泊在歷史中 關注生存的沉重
二○一二年以《操偶師的故事》讓台灣觀眾驚豔的旅歐偶戲創作者楊輝,將帶著新作《牛仔褲》再度造訪。雖是布袋戲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但楊輝在創作上積極找出自己的路,戲偶的運用不限於布袋戲偶,劇場的運用也跳脫傳統、結合現代劇場思維。而對歷史非常感興趣的他,也喜歡在創作中展現自己對歷史的熱情,與對小人物的關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奧塞羅》重裝上陣 穿透影像與劇場的激情
很難用簡單的方式,來定義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伊沃.凡.霍夫的劇場美學,他擁有大部分歐陸導演所具備的特質,若要說他有什麼特出之處,那就是他把一切推向極致。 以經典文本的當代詮釋而言,他的興趣廣泛,從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田納西.威廉斯、到當代的蘇珊.桑塔格、東尼.庫許納。特別是莎士比亞,他透過莎劇與當代觀眾對話,一如媒體對他的評論:「猶如莎士比亞仍活在當代,今早才剛完成這部劇本的創作一般。」 他著迷於電影的舞台改編,但他所選取的素材不是影像,而是電影腳本,以劇場結合影像的手法,重探電影裡深刻幽微的人性議題。他喜愛在作品中運用即時錄像,有時甚至直接將攝影機、拍攝軌道與燈具放到舞台上,讓劇場成為拍片現場,卻依然無損劇場的臨場感。 他與舞台設計楊.維斯維爾德卅餘年來合作無間,維斯維爾德的設計總呈現一覽無遺的開放性,即使有封閉空間,也都透明可視。甚至,觀眾就坐在舞台上,與演員近距離面對面,成為演出的一部分。這樣的空間特質,讓凡.霍夫得以赤裸呈現人性的黑暗面。 凡.霍夫與阿姆斯特丹劇團的《奧塞羅》即將在台灣上演,我們從文本取材、電影改編、影像運用等面向,切入剖析凡.霍夫的導演作品,並獨家專訪凡.霍夫與維斯維爾德,一探他們如何創造出影像與劇場加乘的極致戲劇張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挑戰極端的戲劇激情
來自比利時、現任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的伊沃.凡.霍夫,是當前歐陸最火紅的導演之一,其作品《奧塞羅》將於十一月中首度造訪台灣。大學讀法律的他,卻是全才型的藝術家,是劇場與歌劇導演,也導過電影,還做過裝置展。凡.霍夫的美學風格多元,很難讓人簡單說清楚,因為他是個永遠不斷在超越自己,不想被歸類的藝術家,唯一一致的,就是他追求極端的戲劇激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荷蘭第一大劇團
阿姆斯特丹劇團 讓前衛成為主流
在首任藝術總監赫哈強.安德斯手中,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致力於以實驗性的創新手法搬演經典劇作,讓前衛劇場從邊緣走向主流舞台;接手的伊沃.凡.霍夫更將該團打造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知名劇團,並吸引了歐陸許多重要導演與之合作。凡.霍夫希望阿姆斯特丹能成為藝術地球村的核心,在此藝術家持續研發、激盪關於藝術和劇場的創意與想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莎士比亞的當代之聲
凡.霍夫的取材從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到蘇珊.桑塔格、東尼.庫許納,也將電影劇本搬上舞台。要談他的導演作品,可以從他如何以當代觀點詮釋莎士比亞切入。凡.霍夫和他的舞台夥伴所創造的,便是努力在舞台上創造真實感觀眾與台上表演者的連結也因此而產生,於是莎劇不再遙遠,一如英國《衛報》對《羅馬悲劇三部曲》的評論:「凡.霍夫的手法令人萌生一種錯覺,猶如莎士比亞仍活在當代,今早才剛完成這部劇本的創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