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革命分子華格納
說華格納是個天生的革命分子,一點也不為過。 十九世紀初,歐洲正處在狂風暴雨的改革浪潮之中,從法國大革命資產階級對封建制度的革命開始,德國的狂飆運動更強調了地域語言與文化及其英雄主義。青年時期,華格納熱中於社會運動,參與了德勒斯登的德國資產革命,發表了他對當時革命的看法:「藝術永遠是社會制度的一面好鏡子。只有在偉大的社會運動肩上,真正的藝術才可能從野蠻的狀態中,上升到它應有的文明高度。」華格納的宣言,正承襲了浪漫主義對於教會與貴族的封建制度之反動,與歐洲人崇尚自由的民族情感。 一八四九年起,華格納積極展開歌劇改革的運動,發表《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作品》及《歌劇與戲劇》等著作,闡述其欲擺脫貧瘠的傳統歌劇思維,提倡音樂與劇本更緊密、更有機地結合,聽覺與視覺並陳表現的「樂劇」形式。他認為當時的歌劇已經誤入歧途,音樂在歌劇中應該是手段卻成為了目的,而戲劇本來應是目的卻成了手段。因此,有別於當時義大利歌劇空洞的聲樂技巧,或是法國歌劇的華麗場面堆砌,華格納主張,無論是劇情、語言、音樂、演員動作、舞台氣氛,甚至包括劇場建築和內部空間,都須統一起來,為一個作品而服務。他的「總體藝術」的美學觀念,影響現代劇場至今,也催生了廿世紀以導演為主的劇場。 華格納的革命精神,更反映在性別意識上。例如在《女武神》中,他創造出不同於以往歌劇溫婉、無助,與父權社會大相逕庭的女性角色。相較於中古世紀的女武神,她們受到女巫傳授的飛行術與預見未來的先知能力,常常和其他智勇女性典範被歸類為原始母性的象徵,進而也代表著成熟社會中不完全服從、同時又追求解放的女性意識。華格納透過女武神的鮮明性格,進一步讓女性在愛中掙脫社會束縛、勇於追求解放。這些自由的、無懼的、活出自我的女性形象,不管是男子氣概般的特質、或是個人自主意識的彰顯,都是華格納對當時男女地位的迥異作出犀利批判。 今年是華格納的兩百周年誕辰,除了為演出華格納歌劇而創立,每年七、八月舉辦的「拜魯特音樂節」,將演出全新製作的《尼貝龍指環》之外,歐陸各國所推出的活動也不勝枚舉。巴黎國家歌劇院於今年一月起至六月的「2013指環藝術節」為止,長達六個月連續演出華格納歌劇作品,並在六月中到月底演出全本《指環》。此外,德國法蘭克福歌劇院、柏林歌劇院、奧地利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美國西雅圖歌劇院、瑞士
-
專欄 Columns
無題
沒有一門藝術是絕對的,我們原來所喜歡的東西、所愛戀的事物,都不再是「僅有的一切」,隨著時間、隨著生命帶來的希望都他媽的會被取代,沒有什麼「絕對優秀」,也沒有什麼「不過如此」,這個世界的舞台上,僅有的一切,就是一個來自於天地之間的:生生不息。
-
專欄 Columns
舞蹈救國論
跳舞讓一群人團結,因為他們息息相關,處處要為他人著想。所有的練習過程一再地教導大家如何要跟他人共事共處。練習過程中彼此依存的處境一再被反覆練習著,最後團結變成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就算有一個人有突出表現的機會,也都是仰賴其他人的烘托才能展現。
-
專欄 Columns
指尖下的造型沙龍
莫茲可夫斯基的頭髮看起來像是剛抹上慕絲,讓他短短的頭髮直直地往上豎起,就跟現在台灣的年輕男孩會做的造型一樣。他也騷包地留著翹八字鬍,而且我猜這對鬍子一定有做定期保養,修得整整齊齊、一絲不苟。是的,我非常確定這位喜愛寫作沙龍音樂的莫茲可夫斯基一定會很喜歡台灣的美容院,甚至是美容院裡播的「沙龍」音樂。
-
專欄 Columns
正
「正」也是片魔鏡。它永遠告訴你不是最正常的,讓你自溺於痛苦的High:「原來我不是正常人」「原來,我有憂鬱症。」「原來,我是愛你的,才會如此瘋狂失控!」「你們這些正常人不了解我的創作!」「是這愚蠢的社會讓我變成不正常的!」其實,白雪公主的繼母是充滿愛、有理念、深陷痛苦,但無法創作的創作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亞洲文化協會」創立五十年 台灣編舞家演出誌慶
由美國慈善家約翰.洛克菲勒三世創辦的「亞洲文化協會」,今年已屆五十年,該會藉由在台北、香港、東京和馬尼拉的四個分會,提供超過六千個贊助款項給在亞洲廿五個國家的藝術工作者和團體。紐約本會挑選了四位曾獲獎助的台灣編舞家許芳宜、周書毅、鄭宗龍、黃翊,在五月初演出三場的「台北舞蹈」,並將最後一場演出,定為周年慶晚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夜店Berghain看芭蕾 柏林國家芭蕾《群》青春起舞
柏林國家芭蕾舞團再度與柏林知名夜店Berghain合作,在店內空間演出新舞作《群》,吸引許多年輕族群觀賞。《群》由三齣獨立的全新芭蕾舞作所組成,在畫家比斯基設計的末世場景中,探討群體與個人之間的拉鋸與戰鬥,充滿青春叛逆氣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文化是好生意! 「然後呢?」運動續問未來
日前由英格蘭藝術理事會委託經濟及商業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研究報告,具體呈現了文化藝術帶來的產值,印證「文化是門好生意」非虛,文化觀光媒體大臣瑪麗亞.米勒也表示:在政府撙節的艱困環境下,補助也勢必減少。日後,政府將更著眼於文化和藝術帶來的經濟效益。這個說法,也招致「文化商品化」批評。為探問未來文化發展,文化界領袖發起「然後呢?」運動,邀請各界加入關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跨界經營私立劇院 各家老闆自有生存之道
巴黎的私立劇院雖然演出的藝術性不高,但在花都的晚間活動中占有一席之地。原本多是熱中戲劇的業界大老經營,但最近包含房地產大亨、別針工廠老闆、娛樂界大亨、電子商務業者也加入經營,為劇院「顧客」服務。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首屆「市民話劇大賽」 在地風景精采入戲
上海戲劇谷自二○一一年開始推動「市民劇場」,吸引了各區縣的戲劇愛好者踴躍參與,今年更舉辦首屆「市民話劇大賽」,鼓勵市民以發生在滬的身邊人事為素材進行創作,反映當代社會和現實生活。而配合比賽,「市民劇場」觀摩展演也擴大邀請香港、台北、北京的演出參與,使市民足不出「滬」,便可盡收四城五劇的混搭藝術盛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多個演藝獎項頒發 表揚演藝工作者成績
四、五月間,正是檢視過去一年成績、頒發各式獎項肯定的季節!香港多個演藝獎項都在此時舉行頒獎典禮:「香港舞台劇獎」、「香港舞蹈年獎」、「香港藝術發展獎」、「香港小劇場獎」紛紛出爐!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走過烽火年代 撫慰人心的吉他
來自大家都不熟悉的國家蒙特內哥羅,吉他演奏家米洛許.卡拉達格利奇卻以他的琴聲,當作國家的名片,讓更多人認識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上的新國度。八歲學吉他,九歲登台,十一歲在國際吉他比賽中獲獎,早慧的卡拉達格利奇,在戰火中以彈吉逃避現實、編織吉他烏托邦,而今成為國際樂壇炙手可熱的炸子雞,仍不忘當年初衷,帶著吉他,為人們彈奏,安慰受傷的心靈。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歌仔戲挑戰同志情 雙小生大談男男戀
近年不斷開拓戲路、挑戰多元題材的一心戲劇團,繼讓人驚豔的《狂魂》、《Mackie踹共沒?》,將推出極具爭議性的《斷袖》,將史事記載的同志故事搬上劇場,由當家「雙小生」孫詩詠、孫詩珮主演,在舞台上大談男男愛戀。《斷袖》以漢哀帝劉欣和美男子董賢的禁忌之戀為主線,編劇孫富叡強調,該劇意圖傳達的是,人在褪下虛偽的面具後,如何面對自己最真誠的愛情。
-
藝號人物 People 瑞士指揮大師
杜特華 藉旅行深化音樂的探索
享譽國際樂壇多年的指揮大師查理.杜特華,六月下旬將帶領英國皇家愛樂管絃樂團訪台,演出他拿手的法國曲目:德布西的《海》、拉威爾《達夫尼與克蘿伊》第二號組曲。這位最高紀錄一年有高達五百多場演出的指揮家,在音樂之路的探索上認真而努力,更透過大量的、走過近兩百個國家的旅行經驗,深化他的音樂旅程。
-
藝號人物 People 編舞家
楊銘隆 釋放亮眼東風
以一系列「東風」舞作標誌鮮明特色的編舞家楊銘隆,若深究其身體風格,卻能發現這樣的肢體,來自楊銘隆年輕時所受的美國編舞家崔莎.布朗的釋放技巧訓練。在東方與西方往返交錯的舞蹈經歷,讓楊銘隆對身體有更深刻的體悟:「我更願意回到基本的人體結構、物理運動原理,對這些有清楚的認知,不管什麼動作都能做出來,而不再分什麼東方西方、傳統現代。」
-
藝號人物 People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新任首席指揮
吉博.瓦格 為樂團塑造驚豔新聲
首席指揮一職懸缺多時的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終於在五月中找到了新任領航人來自歐陸的指揮家吉博.瓦格。出身匈牙利音樂世家的他,此前曾有數次與北市交愉快的合作經驗,也造就了讓關係更上層樓的契機。吉博.瓦格表示,在與樂團的工作上,他將會花時間在彩排的技術性上作調整,以期找出樂團令人驚豔的新聲音,他也期待在工作態度上,盡力協助團員享受每一個當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華格納之愛
女武神
將戰士英靈運回神殿,是她的職責 飛馬鎧甲的冷豔英姿,是她的形象 在神話中,她是介於神與人之間的橋梁 在華格納筆下, 她從榮耀的象徵,變成受寵的女兒,掙脫倫常、造成毀滅、化身救贖 她的歌聲從天際呼嘯而過 她是──女武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親愛的華格納
其實,你根本不是音樂家,尼采說,而是個「有演技的原始天才」,你在「一個魔鬼王國,總藏身於迂迴曲折的道路和轉彎處」,尼采所形容的你,像一個凶神惡煞,讓人們「驚訝到恐懼甚至同情」,你著魔般喜歡深淵和激浪,你的意志驅使你取得暴君般無限的權力,在你的歌劇裡,「迄今一直隱藏的惡毒和大自然的幽靈之聲,突然之間,甚至變得更清晰響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生日快樂,華格納!
今年是歌劇大師華格納的兩百周年誕辰,生前生後都備受爭議的他,在這個特別的年度,也讓不管是愛他或討厭他的人,都得注意到他!全世界都備辦了各式演出活動向他致意,光是全本《指環》就不知演出多少套。台灣也不落人後,除了有國家交響樂團的新製作《女武神》,還有臺北藝術節的《華格納大爆炸》電音派對,更有四個劇團聯手製作的《華格納革命指環》。大師在地下,應該也覺得這個生日真是過得熱鬧非凡了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只美麗,也是毀滅與救贖
如唐懷瑟的終曲合唱中所吟唱的歌詞:「那神聖而純潔的人,已站立在上帝面前的天使軍中,她曾為之流淚的罪人,為之祈求上天赦免的人獲救了!」華格納歌劇中的女性形象呈現浪漫主義唯美特質,神聖而純潔,有真摯的愛情,果敢的犧牲。她們為華格納的歌劇增添柔性美麗的色彩,也為這渾沌混亂的世界,灑下救贖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