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極簡劇場達人
魏瑛娟 I have nothing to say and I am saying it
魏瑛娟小檔案 劇場導演,曾涉足商業廣告領域,作品《無可言說》、《2000》、《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多以丟棄語言、敘述甚至符號指涉的方式,探索減法的劇場美學,近來頻繁地獨自旅行,實踐簡單的生活方式。 一九八七年前後,斯迪麥廣告用了《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做配樂,一時菲利普.格拉斯成了顯學,不僅搞實驗電影、小劇場的愛拿來當配樂,在誠品書店或十月音樂代理的唱片中,多少都可發現極簡音樂的商品變多了。但,在那之前就有一票「怪咖」在聽包括極簡音樂在內的「前衛音樂」,跨足商業廣告和劇場的導演魏瑛娟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無可言說》回應極簡音樂 「菲利普.格拉斯對我們來說還算主流,我最喜歡史帝夫.賴克(Steve Reich)一九九五年的人聲作品Proverb,用的是哲學家維根斯坦的文本,算是speech melody實驗的代表,聽的時候腦子裡會上演幾何電影,一個圓形滾過三角形,四方型大雨下不停,一把剪刀追殺一根虛線。」魏瑛娟如是形容她聽極簡派音樂的感受。 對魏瑛娟而言,除了菲利普.格拉斯、史帝夫.賴克、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泰瑞.瑞利(Terry Riley), Erik Satie、約翰.凱吉(John Cage)、李給悌(Gyrgy Ligeti)也是她心中極簡主義的音樂家,不僅在作品中使用他們的音樂,也深受影響,二○○○年執導《無可言說》Lecture on Nothing,就來自約翰.凱吉同名專輯。「這是我徹底回應極簡音樂的作品,也是向約翰.凱吉致敬。除了用其中音樂外,在概念與形式上我也盡力以劇場媒材趨近約翰.凱吉的音樂理念:I have nothing to say and I am saying it。」 魏瑛娟一路在劇場中實踐「減法」的美學,減少事件、元素、符號,試著回到劇場的簡單本質或純粹狀態。她強調,「去作者化」是她一開始的企圖,但後來她幾乎沉迷於事物抽象概念與物質法則的追索,一如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裡分析拆解動作,試圖呈現動作不帶指涉的中性本質,「我常這樣想,如果劇場可以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包法利夫人給現代名媛的五堂課
劇評家鴻鴻說:「我可以贊同或不贊同林奕華對包法利夫人的意見,但我以為,林奕華的可貴之處即在於他是一個永遠有意見的人。」 是的,不管你認不認同,從前幾年的張愛玲、班雅明,到去年底才剛在國家劇院上演的《水滸傳》,林奕華總擅長拆裝文學經典,從中延伸資本主義的消費論述,用最迎合商業市場和大眾品味的通俗娛樂手段,犀利而優雅地破解現代社會主流價值。 「當別人都相信這個東西的時候,還是需要有些人對這個東西,提出質疑、反抗或什麼的。」總喜歡在戲中拋出問題的林奕華說。 《水滸傳》顛覆男人神話,改編福樓拜名著《包法利夫人們》則要論述女人的名媛情結。這部福樓拜創作於一百五十年前的小說,沒有當今充滿物質慾望的社會背景,也無卡債、憂鬱症這些問題,但在林奕華看來,他筆下的包法利夫人對於愛情、物質、精神生活的追求,竟與現在社會需要名媛、八卦和名牌,一模一樣! 究竟,林奕華要如何透過《包法利夫人們》來詮釋現代名媛?女人如何透過《包法利夫人們》了解自己的愛情和慾望?男人又怎麼透過這部戲,更了解女人一點?本刊特別邀請氣質美女作家郝譽翔與導演林奕華對談,透視什麼是名媛?名媛為什麼總是不快樂?又為什麼「每個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有眼神 才有意境
對台灣戲曲發展有涉獵的讀者,都知道「俞大綱」這個名字,可是卻未必知道就是他,一九七○年代台灣文藝青年的精神導師,帶出像林懷民、郭小莊、邱坤良等當代文化界這些響亮的名字。 今年適逢俞大綱百歲冥誕暨逝世三十週年,文建會等單位策劃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包含經典作品演出與研討會,將於四月底登場。為了讓讀者更了解俞大綱的行誼風範,本刊特邀知名戲曲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訪問俞大綱的得意門生、雅音小集創辦人郭小莊,回憶大師生前的點點滴滴。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搶救畫作大作戰 洗去墨漬再回春
一年前,兩廳院的兩幅大型山水畫「川原膴膴」與「谷口人家」遭人潑墨破壞,兩廳院迅速協調台南藝術大學古蹟文物修護研究所東方繪畫組緊急接手修復,教授張元鳳領導一群研究生每天工作超過十個小時,盡一切努力挑戰這不可能的任務。終於在一年後完成任務,除了呈現破壞之前原貌,並可望延長畫作壽命。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用國人作曲家作品 奏出樂團的靈魂
樂團的藝術主體根本地來說還是在於作品,樂團的靈魂仍在於是否有自己的音樂,這和一個國家、民族的音樂文化一樣,同樣是建立在作品上。因此,簡文彬所強調的「NSO style」、「台灣愛樂、愛樂台灣」,便建立在樂團如何詮釋這些國人作品上。
-
戲曲新訊 音樂家余濟倫打造歌仔戲新風貌
台語音樂劇《宮牆》融入西方管絃樂
當傳統歌仔戲遇上西方管絃樂團,會擦撞出什麼火花?出身西洋古典音樂背景,卻投身歌仔戲創作的雅歌樂坊音樂總監余濟倫說,歌仔戲是台灣早期重要的流行文化,但是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的深化,逐漸受到冷落;如何能創作一齣兼具歌仔戲聲腔之美又能切合時下大眾藝術品味的歌仔戲,是他不斷思索的方向,於是今年春天,當音樂劇在台灣掀起一股熱潮的當下,一齣結合傳統戲曲與西方管絃樂的新型態台語音樂劇《宮牆》,便成了他嘗試的第一步。 《宮牆》由知名戲曲導演劉光桐執導,故事取材自聖經中充滿智慧、勇氣與愛的以斯帖皇后,故事背景發生在數千年前西亞猶太的神祕國度,以斯帖皇后因著她的智慧與勇氣,拯救了全民族免於被滅絕的命運。余濟倫強調:「我們大膽地以西方的管絃樂編制作為音樂劇主要音響骨幹,搭配著優美的歌仔戲曲牌與聲腔,將這些時空錯置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希望能夠營造一種超越時空的宏觀精神,並且探討人存在這世界的意義。」(廖俊逞)
-
音樂新訊
乘著樂音周遊列國
不需要舟車勞頓,即可品嚐各國音樂風味,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今年以各國音樂為主軸,推出五場「世界音樂之旅」,繼第一場的「德俄禮讚」之後,常任指揮邱君強將在春節過後展開「樂聖貝多芬」與「義大利之聲」。 「樂聖貝多芬」將由國台交大提琴首席李百佳、新秀小提琴家陳姵汝與知名鋼琴家諸大明共同演出貝多芬三重協奏曲,貝多芬這首不常被演出的作品,以簡潔的樂思呈現獨奏、三重奏與協奏等多重且複雜的趣味,可說是集各種高度演奏難度的組合於一曲,對指揮、獨奏者、乃至樂團等每個參與演出的成員都是極高的挑戰。加上普羅米休斯序曲與第三號交響曲,這次的組合令人期待。 「義大利之聲」除了雷斯畢基的《羅馬之泉》以外,更由旅美女高音陳麗嬋與華裔男高音莫華倫(Warren Mok)演唱多首著名的義大利歌曲,包括歌劇詠歎調與義大利民謠。陳麗嬋為一九九○年巴黎國際聲樂大賽第二名得主,目前任教於美國Rutgers University。莫華倫一九八七年考入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期間因臨時代替缺席的主角上台,一炮而紅,自此活躍於歐洲樂壇,是極少數能夠駐立於國際樂壇的亞洲男性聲樂家之一。兩位傑出的聲樂家攜手,讓觀眾倘佯春日正綠的義大利。(廖俊逞)
-
當我遇上兩廳院Memory about NTCH 明華園團長
陳勝福 以外台「硬頸」精神挺進兩廳院
明華園在兩廳院創造了許多第一次,像是去年的《何仙姑》就打破了傳統戲劇的演出長度,上下兩集總長超過五個小時,但觀眾席照樣爆滿。而在二○○四年端午節戶外演出《白蛇傳》,也創下了亞洲戶外演出觀眾人次超過五萬人的紀錄。
-
音樂 土耳其皮影、美國光影與台灣布袋戲的匯流
《絲戀》 偶戲舞台的絲路之旅
《絲戀》的演出促成土耳其皮影大師Cengiz Ozek、美國光影大師賴瑞.李德、台灣布袋戲偶師陳錫煌三位重量級偶戲大師同台。台灣布袋戲、土耳其皮影戲、光影和兩名演員,將在舞台上交錯呈現,再加上現場樂師,呈現出絲綢之路上不同的環境與各種情感的意境。
-
音樂
發燒DISCO舞曲大復活
歌舞劇《週末夜狂熱》與電影擁有完全相同的角色、劇情、開頭與結尾,甚至開場歌舞設計與電影開頭一模一樣,但電影中的插曲或配樂,則重新填詞,讓角色透過歌曲唱出生命。歌舞劇雖然少了電影對次文化的批判性,減少粗鄙用語與對性跟毒品主題的著墨,卻增添了更多的「娛樂性」。
-
藝號人物 People 害怕孤獨,所以擁抱舞蹈
張曉雄 漂泊旅人 與記憶共舞
張曉雄的作品,經常碰觸不同的「記憶」,像是《天堂鳥》以東南亞最常見的植物象徵母親的形象,其中一段曼菲、鄭淑姬和楊玉琳母女三人舞,令人動容;《Bevy》重新拼貼旅人在不斷地被放逐、到自我放逐的過程中,一段又一段逝去的時光之間,過往旅程的記憶片段;《支離破碎》則處理舞者和逝去的父親之間的對話。「『記憶』或許是我舞作中永恆的主題」張曉雄如是說。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從京劇到R&B 藝術三口之家
要不是為了睽違舞台十幾年的王復蓉重登京劇舞台,要把王復蓉、陶大偉、陶喆,這平常分居上海、台灣和美國的一家三口湊在一起,可不容易。 王復蓉和陶大偉,一個是紅透半邊天京劇名角,一個是縱橫影視才華洋溢的喜劇泰斗;前者深受戲曲忠孝節義的傳統思想影響,後者則是西方個人主義的信仰者,當年兩個人的結合不但不被看好,還鬧上社會版,轟動一時。 但命運就是那麼奇妙,三十多年後,他們的兒子,從小聽貓王和京劇混血長大的陶喆,居然也走上演藝這條路,還是當今流行樂壇最火紅的RB天王,走出父母親的名人光環,青出於藍。 他們仨對談,就像三個愛鬥嘴的大小頑童,對於老婆復出唱戲,陶大偉笑說:「我對她的嗓子完全不擔心,她也沒什麼好緊張的,因為平常罵人時就很有力。」陶喆補上一句:「有次聽她唱戲唱到破音,我和老爸都當是音響出問題。」王復蓉則笑著反擊:「我這次唱戲,千萬要安排他們往後面坐,要不然我在台上賣力唱,陶大偉卻在台下打呼,陶喆則滿臉嚴肅,拼命挑我的毛病。」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對彼此表達關心的方式也異於一般人,表面上互相輕鬆吐嘈爆料,但親匿的家人情感和默契,卻早已在言談間表露無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鈴木世代的反叛潮流
天生反骨 承受生命之「重」
「第一世代」的特徵,就是天生的「反骨精神」,以及天生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戲劇」對於這一世代的人而言,絕對不是遊戲或者娛樂,而是攸關社會正義與自我存在的根本問題。他們的戲劇主題總是嚴肅的,而手段是激烈的。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鈴木忠志導演直擊 以日本的「下半身」驚艷世界
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去年初應台北藝術大學之邀訪台,以「在全球化當中文化是什麼?」進行演講,提出以「動物性的能源」改造劇場與世界,引起一陣旋風。同時也為今年《酒神》訪台演出先行勘查國家戲劇院場地的鈴木大師,也接受本刊的訪問,本刊特地邀請對熟悉日本劇場運動脈絡、一直著力於身體與劇場思考的身體氣象館創辦者、資深舞/劇評人、現任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總監王墨林,為本刊向大師提問對談。透過王墨林的提問,我們得以釐清大師的創作出發點與對身體表演的思考重心。
-
藝@CD
歌仔混電音 「台」得讓人通體舒暢
打開《我身騎白馬》專輯網頁,強烈的電音節奏伴隨著南台灣四大小生之一的郭春美的歌聲,「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的傳統歌仔七字調在製作人蘇通達的重新打造下,脫胎換骨成為時下年輕人最愛的電音,顛覆大家的印象。
-
戲曲 戲曲史上頭一遭!
《孟姜女》 用水磨調哭倒長城
編劇曾永義表示,《孟姜女》的故事歷代有各種版本,最早見於《左傳》。之後,這則故事經歷代文人加工,增添天馬行空的情節想像。《孟姜女》題材也見於京劇、豫劇與各地方劇種,但以崑曲而言,係屬首創。曾永義以他的獨特視角,賦予古老的民間傳說新的思想,更企圖揭露自古至今中國歷史上長存的政治矛盾。
-
舞蹈
讓東方皮影戲媲美迪士尼動畫
美國光影戲導演賴瑞.李德與無獨有偶劇團合作,歷時三年製作而成的光影劇場《孫悟空大戰蜘蛛精》,融合戲曲身段、皮影戲美術造型風格與現代電影運鏡手法,戲偶與真人演出,加上京劇唱腔、人聲表現、樂手的現場演奏,呈現出罕見的影戲新風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片「春天來了」,好演員在哪裡?
尋找下一位台灣電影巨星!
二○○六年,國片總觀影人次攀上近五年來的高峰,這個令人振奮的現象,更讓不少影人相信低迷已久的國片已經逐漸回春。但是,除了已經有資金的投入,國片的製作環境,還亟需有實力的演員,而訓練有素的劇場演員,是否可能成為未來的「國際電影巨星」?!
-
戲劇新訊 《太平洋瘋人院》
以貝克特式的荒謬透視人生
一開始觀眾會以為這是一個普通的房間,但仔細一看房中的裝飾皆與航海的旅程相關;兩個渴望航行的闖入者,試圖透過死亡改變人生,但他們的死亡計畫,卻不斷被種種偶然與意外所打斷;最後,想死的人死不了,不想死的人卻死了。前進下一波劇團新作《太平洋瘋人院》,透過有如貝克特的荒蕪筆法,透視人不能掌握自己生命的荒謬和無奈。 《太平洋瘋人院》是出身台大中文系的編劇傅凱羚同名作品的二部曲,延續了首部曲「意外」與「重生」的主題,卻截然不同地以一種快樂、輕盈的基調,呈現死亡的命題。目前就讀北藝大研究所的導演楊景翔認為,該劇以喜鬧的形式推進故事,卻又將劇中人物的抒情幻想插入獨白,時時截斷喜劇的節奏,呈現兩種對立的形式世界,「全劇的挑戰就是如何在寫實場景中揉合獨白與對話,同時讓觀眾看見,劇中人低俗表象之下,無比浪漫和深沉的內在。」(廖俊逞)
-
戲劇新訊 「淫奔拳」強身保健兼體驗古典
從《詩經》得靈感,劉亮延推新作《淫奔》
繼自創「花痴劇場」系列,搬演《曹七巧》、《白素真》之後,遊走文學、視覺與表演藝術的新生代創作者劉亮延再從《詩經》得到靈感,以「李清照私人劇團」為名,發表新作《淫奔》。他自承,著迷於古典文學中許多幽微的美以及情感,就連團名也向清代女詩人李清照致敬,「古典和現代並非問題,也絕非切割,從日常生活的『細微體』當中經驗古典,李清照便是在經典中自成格局。」他強調:「既成也破,都就是了!」 劉亮延在新作《淫奔》創造出一套保健運動招數,他稱之為「淫奔拳」,這個作品與其說以舞蹈編排的形式呈現,不如說是教學示範,或更接近於行為藝術。在動作質地上,《淫奔》充滿四肢末端的延展變化,但其中強調的卻是來自骨盆腔「搖晃」的動力學。這些招數的創造,主要來自「握著你,就能前往戰慄的美地」這句話,依照劇情動線發表一套十式的「淫奔拳」,並在最後整合這十個招式,在台語版的〈國際歌〉中結束。(廖俊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