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三口(許培鴻 攝)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從京劇到R&B 藝術三口之家

王復蓉×陶大偉×陶喆

要不是為了睽違舞台十幾年的王復蓉重登京劇舞台,要把王復蓉、陶大偉、陶喆,這平常分居上海、台灣和美國的一家三口湊在一起,可不容易。

王復蓉和陶大偉,一個是紅透半邊天京劇名角,一個是縱橫影視才華洋溢的喜劇泰斗;前者深受戲曲忠孝節義的傳統思想影響,後者則是西方個人主義的信仰者,當年兩個人的結合不但不被看好,還鬧上社會版,轟動一時。

但命運就是那麼奇妙,三十多年後,他們的兒子,從小聽貓王和京劇混血長大的陶喆,居然也走上演藝這條路,還是當今流行樂壇最火紅的R&B天王,走出父母親的名人光環,青出於藍。

他們仨對談,就像三個愛鬥嘴的大小頑童,對於老婆復出唱戲,陶大偉笑說:「我對她的嗓子完全不擔心,她也沒什麼好緊張的,因為平常罵人時就很有力。」陶喆補上一句:「有次聽她唱戲唱到破音,我和老爸都當是音響出問題。」王復蓉則笑著反擊:「我這次唱戲,千萬要安排他們往後面坐,要不然我在台上賣力唱,陶大偉卻在台下打呼,陶喆則滿臉嚴肅,拼命挑我的毛病。」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對彼此表達關心的方式也異於一般人,表面上互相輕鬆吐嘈爆料,但親匿的家人情感和默契,卻早已在言談間表露無遺。

要不是為了睽違舞台十幾年的王復蓉重登京劇舞台,要把王復蓉、陶大偉、陶喆,這平常分居上海、台灣和美國的一家三口湊在一起,可不容易。

王復蓉和陶大偉,一個是紅透半邊天京劇名角,一個是縱橫影視才華洋溢的喜劇泰斗;前者深受戲曲忠孝節義的傳統思想影響,後者則是西方個人主義的信仰者,當年兩個人的結合不但不被看好,還鬧上社會版,轟動一時。

但命運就是那麼奇妙,三十多年後,他們的兒子,從小聽貓王和京劇混血長大的陶喆,居然也走上演藝這條路,還是當今流行樂壇最火紅的R&B天王,走出父母親的名人光環,青出於藍。

他們仨對談,就像三個愛鬥嘴的大小頑童,對於老婆復出唱戲,陶大偉笑說:「我對她的嗓子完全不擔心,她也沒什麼好緊張的,因為平常罵人時就很有力。」陶喆補上一句:「有次聽她唱戲唱到破音,我和老爸都當是音響出問題。」王復蓉則笑著反擊:「我這次唱戲,千萬要安排他們往後面坐,要不然我在台上賣力唱,陶大偉卻在台下打呼,陶喆則滿臉嚴肅,拼命挑我的毛病。」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對彼此表達關心的方式也異於一般人,表面上互相輕鬆吐嘈爆料,但親匿的家人情感和默契,卻早已在言談間表露無遺。

藝術活力膠囊系列-名角京彩匯演

魏海敏《金鎖記》

3/16   7:30pm  台北國家戲劇院

唐文華《關公走麥城》

3/17   2:30pm  台北國家戲劇院

張復建《武松打虎》、王復蓉《穆桂英掛帥》

3/17   7:30pm  台北國家戲劇院

朱民玲《荒誕潘金蓮》

3/18   7:30pm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王復蓉:「我們那時候學戲根柢厚,因為口傳心授,老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一唱錯就打手心,所以記得才牢。現在是不用看劇本,一想就可以想出所有的戲來。」

 

問:今年是台灣戲曲學院(前身為復興劇校)創校五十週年,王復蓉是創校校長王振祖的女兒,也是第一屆「復」字輩的大師姐,請談談小時候學戲的過程?

王復蓉(以下簡稱「王」):我父親滿開明的,他是票友,很愛戲,但五個子女裡只有我學戲。我因為從三歲開始有氣喘病,後來氣喘常發作不能上學,那時我父親創立復興劇校,還是私立學校,校地很小,在北投山上,我家也在那。我不上學的時候就看那些小朋友練功、吊嗓子,覺得滿有興趣,就跟著耍棍跟著練。練了好幾個月,氣喘逐漸有了起色。父親看我喜歡,就讓我去學。我十三歲開始坐科,比別人晚些,一般是九、十歲。坐科很苦,早上五點鐘起來,不論學青衣或花旦,都是綁蹺站在兩塊磚頭上,看過電影《霸王別姬》吧,就那個樣。當然青衣花旦練起武功不必打啊翻啊那麼厲害,可是練武對身體很有幫助。我這幾個月練起來比較不吃力,要歸功於小時候學過那點腰腿,不然我這麼久沒唱了,你說一下子要恢復,很難的。還有為什麼說我們那時候學戲根柢厚,因為口傳心授,老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一唱錯就打手心,所以記得才牢。現在是不用看劇本,一想就可以想出所有的戲來。

回想當初我父親創業真的是傾家蕩產。他跟王瑤卿先生、梅蘭芳先生都學過藝,人家稱他是「山東梅蘭芳」。當時他與先總統蔣公有一面之緣,先總統蔣公交代,要想辦法把大陸好的(戲曲)人才帶過來台灣,於是我們在這裡籌設劇校。最初校地是借人家的倉庫,之後多虧了王叔名將軍出面講話,台灣省政府才撥了這塊地給我們。民國三十八年我媽媽帶到台灣的那些首飾金條,就為了爸爸辦學校,都賣了。我們出國演戲的服裝沒有錢做,都是我的奶奶、媽媽帶著一些同學自己在縫,我們頭上戴的那些花啊,全是我奶奶幫大家做的,很辛苦。那時候學校的戲靴都是李國修的父親做的,我們也沒有錢付。爸爸想過放棄,但是很難,好幾次去找過民間的像是辜振甫先生啊請他們幫忙。日後父親實在經營不下去,國家才接手,私立劇校改為國立。我媽媽就嘮叨我爸爸,你看唱戲有什麼好處,像人家辦一所銘傳那商校發了個要死,你辦劇校幹嘛。我有時就想,學戲又怎樣,提不上喜不喜歡,那時沒什麼感覺,只是想著我爸爸愛戲愛得這麼辛苦。長大了,叛逆吧,就結婚了。結婚以後完全退出,電影京劇都是。

 

問:王復蓉後來以電影《王寶釧》一炮而紅,卻在大紅大紫的時候選擇隱退,當初王復蓉怎麼會為了陶大偉放棄唱戲的生活?

王:我當時二十歲左右,黃梅調風潮正盛行,楊甦導演要拍一部黃梅調電影《王寶釧》,演員要找新人,又需要會很多身段,就問到我們學校。大概他看我這個小姑娘戲還不錯,臉圓圓的,眼睛大大的,於是找我。導演以為我會唱黃梅調,我當然不會,所以是美黛配的音。接著又和中央電影公司簽了約,演了大約七部片子,和唐寶雲合演過《還我河山》、《我女若蘭》,還連續拍了幾部武俠戲,像是《劍魔》,也有過演個瞎子又瘸子,很滑稽的。

陶大偉(以下簡稱「偉」):我們會認識,和京劇也有點關係。我母親是票友,喜歡畫畫也喜歡唱戲,有次帶我去看王復蓉演的《花田錯》(王:在國軍文藝中心,現在還在),那戲蠻喜劇的,我喜歡喜劇,她又演個花旦很俏皮,就有了印象。之後到朋友家吃飯,她也有去,從此開始約的會,交往了六年之後才結婚。

王:(笑)我本來應該嫁到新加坡做那都夫人的。

偉:我們的背景完全不同。她受的教育非常傳統而且東方,講的是忠孝節義,唱的是禮義廉恥、兄友弟恭。我完全不來這一套。我是唱西洋歌的,和京劇一點也沒有關係。結了婚,那時候很多人不看好我們,我們公證的消息鬧上社會新聞頭版,鬧得很大,共匪打過來的新聞大概都沒這麼大。熱鬧了好多天,還跑出個討論議題叫做:「父母該不該管制子女的婚姻。」

王:我二十一歲結的婚,好像很早,可是我十三歲學戲,十六歲就出國演戲宣慰僑胞、文化交流。我們在國外待了一年多,戲一年三百六十天沒停過,《貂蟬》《白蛇傳》午場晚場一直演,跑美國中南美洲二十七個國家,唱戲唱怕了,回來就結婚。

 

陶大偉:基本上夫妻相處,兩個人來自不同家庭、環境,不同的教育思想,很多時候要讓步。有些人讓得多,有些人讓得少。

王復蓉:我絕不讓步。

 

問:兩個人因為出身背景不同,相處有因為價值觀不同而爭執?聽說陶爸有婚姻五字箴言:「都是我的錯」?

王:太多了,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辦法磨合。我從年輕大概二十歲開始,早上起來就泡一杯濃茶,坐在那裡喝,像個老太太。就是學戲的時候看老師這樣,學嘛。然後也不太出門,老坐在家裡面看電視。(偉:那是罵電視。)

偉:我喝白開水。

王:他十點多就睡覺。

偉:她是「悶后」。

王:(笑)我比較有話直說,他是跟孫越學了老狐狸。

偉:我是好人。

王:好欺負的人。

偉:基本上夫妻相處,兩個人來自不同家庭、環境,不同的教育思想,很多時候要讓步。有些人讓得多,有些人讓得少。

王:我絕不讓步。

偉:(笑)那這種情況下我就要讓很多步。人也許不能改個性,但可以在某個方面修正。這些修正是有效果的。所以我們在這裡,結婚三十多年了。

王:其實我們最大的共通點是喜歡狗。我們收養很多流浪狗,洛杉磯帶去過四隻,上海有兩隻,台北六隻。今天我在金山南路上看了兩位警察帶了流浪狗在巡邏,看了滿感動的。

偉:許多名人帶著很漂亮的名犬,這不對,有名的人要帶流浪狗,讓大家以收養流浪狗為榮。這是我現在要做的一件事。

 

問:懷陶喆時還有唱戲嗎?有特別的胎教讓他這麼有音樂天分嗎?陶喆小時候聽過媽媽唱戲嗎?

王:沒有胎教,在香港的時候還差一點被電車撞倒。

偉:那個年代沒有胎教,他懷孕的時候我都還沒有在作曲,那個年代不注重這個。

陶喆(以下簡稱「喆」:小時候對這種東西是不會有興趣的,因為光幾個字就要唱好久才會換字幕,裡面唱的方式我又聽不懂。不過看武打戲的時候,我媽媽也會打,那是我整場唯一安靜的時候。我比較熟的戲碼就是《白蛇傳》,因為裡面有很豐富的內容,就覺得很精采。

偉:你那個時候連中文都不大懂(笑)。

喆:即便現在我比較聽得懂,但還是不能瞭解。大了一些之後,我爸媽讓我去當攝影師,可以跑來跑去,但至少不會讓媽媽丟臉,算是有一份工作的。總而言之,在那樣的環境之下是一定會受到影響的,至於這個影響什麼時候才會顯露出來就不一定了。

我媽媽事業最高峰的時候,我根本還沒有出生。現在在家裡整理東西時,我媽媽才會跟我提,或是我自己會看到照片,有些她去演出的地方,可能是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去的地方,像是巴拉圭、尼加拉瓜瀑布。我媽媽不只演戲,還拍了很多電影,但都是在我出生之前的事情。小時候我媽媽會在家裡吊嗓子,放學回家一打開門都會被那小小一把胡琴所發出的巨大聲音嚇到,再加上我媽媽在那裡「伊伊伊」地唱,我每次都立刻騎著腳踏車逃離現場。那樣子的聲音是躲不掉的,我覺得以前那整層樓的人都很恨我們那一家。

這些都算是很美妙的聲音,現在聽到的話其實都很有感覺,在台灣還比較少聽到,但是在內地做巡迴宣傳的時候比較常聽到。我記得在上海就會聽到一些票友自己吊嗓子,那種聲音聽起來就很溫暖。就像小時候被逼著練鋼琴,長大之後聽到其他鄰居的鋼琴聲,就會有一種窩心的感覺。

 

陶喆:「我記得在上海就會聽到一些票友自己吊嗓子,那種聲音聽起來就很溫暖。就像小時候被逼著練鋼琴,長大之後聽到其他鄰居的鋼琴聲,就會有一種窩心的感覺。

 

問:那對陶喆的教育方式呢?聽說陶喆小時候很皮,長大後也曾瞞著你們跑去當警察,你們如何面對陶喆在成長過程中的叛逆期?

王:我管得很嚴,他比較鬆。我教小孩子,第一個要尊師重道,第二個過年過節不管多忙都要回家。其實我兒子有一部分還滿傳統的。所有我的女性朋友,上樓梯或者上車,他都會主動攙扶;見到長輩進門,不管認不認識,他一定站起來。

偉:創作的人很多時候會有共通點。所以我跟我兒子兩個,他開口我就知道他在講什麼。「知子莫若父」這句話絕對有道理,這遺傳嘛,很多東西父子是相通的。我知道他在做什麼,可是我不會去管他。她是不知道也要管,知道了更要管。

王:不管怎麼行,我不管他他是無法無天了。我說你今天到了五十歲我也要管,你做了總統我也要管。當然要約束嘛。

我們那時候在美國住的房子差點給陶喆燒掉。

王:他小時候真的很可怕,在美國做盡了很多事。我們房子旁邊有一排公寓,他好漢做事啊,拿了不掉色的筆逐一在每戶門上寫個TAO(陶),人家找上門來,我們只好賠了五十美金。他念教會學校的時候,我幾乎每天都被修女找去,因為老師在台上講課,他在底下圍個圈圈大家聽他講話。有次我賑災回台灣演唱,他在劇院滿場飛,根本不看戲,又影響別人,就抓住他帶到後台一陣好打。我兒子當警察,我是發現他房間裡有制服,還連手銬都有,嚇死我了。我說你神經病跑去給美國人當警察,他說是為了磨練自己。你看我們都不知道。

喆:其實我從小到大,做的任何事情、任何選擇都很獨立,也不是不尊重父母,也不是刻意隱瞞。我爸爸事業高峰期的時候,我媽媽一半時間花在陪我爸爸,一半時間花在陪我,沒人陪我的時候,我就是一個人,十五、六歲,獨自在美國生活,雖然生活圈有很多華人,但基本上是完全獨立的。我的爺爺是警察,但那跟我去當警察完全沒有關係,當警察的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薪水很高,可以不用跟家裡拿錢,也可以很快還清一些學校的債務,基本上是一種獨立的觀念,不跟父母親要錢,因為我爸爸很小氣(笑)。不要的原因基本上是因為他們不會給。

偉:這樣子讓他不會養成像現在一般年輕人的惡習。

 

問:在父母的名人光環下,陶喆成長過程會有壓力嗎?

喆:小孩子遇到這種父母都一定會有壓力。不管到哪裡去,都一定會有人找爸爸或媽媽,談事情或是要簽名,那個時候被冷落後來都有報應的(笑)。但這種壓力也會變成一種動力,希望自己長大之後不論從事什麼,都要做得很成功。雖然媽媽是唱京劇,爸爸從事流行文化,但是他們都沒有給我壓力要我學京劇或是學唱歌,在一個自然的方式下感受這些藝術,其實更能夠融入,也比較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如果被管制了,就不會知道自己是誰,只知道父母親要你做什麼。小的時候也並不會比較疏遠爸爸,只是相對起來跟媽媽比較親。我爸爸現在很幽默,但我小的時候他是很兇的,會罵我會打我,媽媽也是。

王:媽媽是每天都打輕的,爸爸是突然來一次重的。

偉:那個時候沒有給他壓力,是因為已經放棄了。因為當時看不出來他能朝哪一條路去發展。知子莫若父,他那個時候的興趣太廣泛。

喆:小時候我家裡是非常極端的,媽媽是極端的東方,爸爸是極端的西方,同時間可以聽到貓王,一邊又聽到國劇。伊伊…Love me tender…啊啊…。我覺得還滿有趣的,如果小孩子接觸到這種環境,一定會對他造成很大的影響。我小時候就有聽過一些很基本的東西,還會一些些耍雲手之類的,當時只有三、四歲,年紀很小,但是看到武打戲的時候還是會很興奮。這對於我和我父親的音樂都有影響。對我來說,京劇其實真的是個既陌生又熟悉的東西,熟悉是因為從小聽媽媽唱戲,陌生則因為這是個需要花時間很深入去研究才能懂得的東西,不過重點在於進行創作的時候都要抱持著尊重的態度。不論是哪一種音樂,流行也好、京劇也好,都只不過是一種語言,語言的生字、語法是永遠學不完的。我不希望大家認為我把京劇當中的東西拿來用在音樂當中,只是為了好玩或是炒作,不只是京劇,還包括一些少數民族的音樂,我都是用認真和尊重的態度去面對。

偉:我想趁這個機會提一個觀念,我年輕的時候也和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樣,總覺得為什麼京劇都要一直唱舊的戲碼,為什麼京劇不能有些新的突破或創新,但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想法是錯的。音樂劇《貓》演了幾十年了還是照樣在演,為什麼經過了那麼長的時間,它還是同樣子的戲碼?我們中國的戲也是這樣,其中可以更換很多不同的演員去演出,但是戲碼都是一樣的。

喆:現在年輕人完全不懂戲裡面的內容,所以無法接近這種藝術,如果要求二年級的學生做五年級的功課,他一定會被當掉,只能讓他們慢慢去接受、去瞭解。很多東西,都要從教育著手,就像京劇這種傳統藝術。如果我給你一把很名貴的小提琴,但是你不懂他的價值,對你而言它就是一個廢物,相對的,對年輕人來說一支新手機珍貴無比,對老年人來說就可能是一個廢鐵。

 

陶喆:「從小我爸爸就給了我一個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就是對待生命中一切事情的幽默感。」

 

問:王復蓉和陶大偉怎麼看陶喆走入演藝這一行?

偉:如果有人說想踏入演藝圈,我首先看看他有沒有條件,如果條件不夠,我不鼓勵,因為會害了他。要知道,做了演藝圈的人,往後再退到平凡人,心態調適是很辛苦的。在這情況下我不會鼓勵我兒子。因為對我來說,有的作品太新了,我看不出來,像R&B是黑人音樂,我沒辦法確定現在年輕人會不會接受。基本上你不得不承認他做了一件很危險的事,那時候的中文歌不太可能去接受這樣洋腔洋調的歌。我從來不去說他好,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而是給太多鼓勵的時候,他也許失望會更大。

王:當時我還聽過廣播電台批評他,怎麼把《望春風》唱成這樣。其實我本身排斥它(演藝圈)。我是喜歡他最好能夠準時上下班。(演藝圈)這條路老實講滿辛苦的,而且你想,每個人都希望當明星,究竟有多少人可以成功。後來是覺得陶喆有天分,能夠把外國音樂引進到台灣,而且把它稍微中國化,當然就很好。

喆:我從小就喜歡音樂,但沒想過自己會做音樂。雖然媽媽是唱京劇的,但是也同樣喜歡音樂,小時候家裡會出現各種音樂,接觸了,就開始玩,很多人會問我有沒有上過音樂學校,但是我完全沒有受過正式的音樂教育。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做幕後;當時爸爸認識很多人,但是做幕後靠爸爸是沒有用的,會就是會,不會的話,管你爸爸是誰也沒有用。從幕後轉到幕前其實有過一番掙扎,我是九七年出的專輯,那時候二十六、七歲,已經做幕後作了一陣子了,成績也很好。在我發片之前,張惠妹剛發第一張專輯,R&B的東西很少。我猶豫了很久,因為很怕在父母親的面前失敗,擔心讓他們丟臉。

偉:應該要這樣說,他那個時候看父母親,一定都會覺得我們很大,所以心理上受到的障礙絕對會大於實際上所碰到的問題。如果做幕後的時候沒有被肯定,例如張信哲、L.A. Boyz等等,他根本不可能有勇氣走到幕前。但是現實也逼迫著他,一定要往幕前走,不可能一輩子作幕後。

王:我覺得他自己調適得很好,大概是因為學心理的吧。他知道怎麼讓自己安靜,重要的是他有一個很堅定的信仰,我覺得他自己不是個愛現、不是個大明星,平易近人,我覺得這一點他非常好。他小時候就不愛照鏡子,我也很納悶他能夠走到幕前,這幾年也看到他的成長,講話也都非常得體。

喆:我最近看到書裡的一些東西,馬龍.白蘭度講過:Don’t care too much,他所講的一種全面性的,並不是要我們不認真,而是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敗並非掌握在我們手中。此外從小我爸爸就給了我一個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就是對待生命中一切事情的幽默感。摔了跤,要懂得去笑自己。雖然我爸爸常常笑別人,但他也會開自己玩笑,我也會開他的玩笑。媽媽則給了我一種比較傳統的生活邏輯,這就回到了京劇當中的忠孝節義,這是用中國的傳統藝術貫穿在日常生活的理念當中,有時我也會覺得媽媽怎麼會這麼固執,但反觀我自己有時也會這樣。有時候爸爸說我像媽媽,有時候媽媽說我像爸爸,反正我兩邊都聽。

 

問:陶喆怎麼會想到要把京劇「蘇三起解」融入自己的作品?

喆:我一直到第四張專輯《太平盛世》當中才出現了〈蘇三〉,但當時也不是刻意要拿媽媽的東西出來使用,全部都是靈感在作用。當時我寫了一首歌,這又要回到家庭因素,我們家都是以回歸到簡單為主,像是我爸爸的歌《洋煙不比長壽》,而蘇三就是回歸到一個很舊的愛情故事,男主角經過多年,還是跟蘇三在一起,這種羅茱(編按:羅密歐與茱麗葉)式的愛情故事,每個文化當中都會有。所以是先有了這首曲子,我才打電話問我媽媽蘇三這個故事的內容,覺得很符合,因此加上了東方式的編曲。不可能用一首《蘇三》就讓聽眾喜歡京劇,我也沒有這樣子的企圖心,

 

問:王復蓉這次的復出有什麼想法?壓力會不會很大?

王:壓力倒是沒有,其實也不算是復出,比較算是響應大家一起振興傳統的一個活動,我先生他們也都很鼓勵我。能夠有這個機會,在脫離這麼久之後,算是一個新的里程碑,也算是一個磨練,就像是穆桂英一樣,年近半百了照樣能夠有一番作為。這次的感覺雖然沒有什麼壓力,但多少會有一點陌生,所有的戲詞都已經距離這麼久了,但是練習半個多月我就已經恢復了感覺,他們其實也很緊張。

喆:我媽媽很久沒有唱了,有一次聽她練唱還聽到她破音(笑),希望這次演出不會發生。我跟爸爸在樓下聊天,突然聽到樓上破音的時候,真的很緊張,我媽媽還說沒事,是音響有問題。

王:我是已經知道他們的龜毛個性,他們都是很注重細節的人。(笑)

偉:你們聽她的笑聲,全部都是用丹田的力氣,就可以想像她罵人的時候是什麼模樣。

喆:我也常關心我媽媽練唱的狀況,像現在也有很多歌手會用輕咳的方式來「清喉嚨」,我媽也是,但這是最傷的,如果癢的話,就應該直接吞下去。

王:如果當天演出他們來的話,我會叫他們坐遠一點,不然一個滿臉嚴肅,一個又不知道為什麼地拼命笑。

喆:因為唱得好。

王:到後面一點去,煩死人了。(笑)陶爸演舞台劇的時候,我們都坐在後面。

偉:我坐後面是因為怕我會打呼。

王:有一次我演戲他坐在第一排中間打呼,我在台上就看著他打呼,陶喆則是滿場飛,那時候還在國軍文藝中心,不像國家劇院規定這麼嚴格,要是國家劇院,早叫把他請出場了。

 

王復蓉小檔案

▲父親為復興劇校創辦人王振祖,自幼坐科,專攻青衣花旦,嗓音嘹亮,扮相動人。

▲自父親學習多齣梅派劇目,並師承朱琴心、金素琴、白玉薇、顧正秋、劉鳴寶、戴琦霞等多位京劇名家。

▲京劇代表作品:《鳳還巢》、《香妃》、《董小宛》等劇,後從影演出《王寶釧》等古裝電影;正當演藝生涯如日中天時,與著名演員陶大偉熱戀結婚,從此息影,婚後育有一子,即目前當紅的音樂才子陶喆。

▲1972年隨夫移民美國,2003年又定居上海。

 

陶大偉小檔案

▲1964年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系,1972年赴美國任職「迪士尼」,擔任動畫師(LAY OUT)工作。

▲1980年返台投入演藝事業迄今,主演電影21部,灌錄及發行個人專輯唱片7張,主持及製作電視節目共達24個,包括膾炙人口的「小人物狂想曲」,兒童節目「嘎嘎嗚啦啦」、「妙精靈」、「甜甜屋」,1986年的「小葫蘆歷險記」榮獲「紐約國際電視影展」動畫片銀質獎。

▲曾多次獲頒國際及「金鐘獎」最佳主持人、最佳製作人等共14個獎頂,2000年獲新聞局頒贈「兒童節目終身成就獎」。

▲1999年起從事於3D動畫片研發,曾赴大陸上海發展動漫產業,製作動畫劇情片《黑皮冒險王》共52集。2005年出版《TAO氣人生》一書。

 

陶喆小檔案

▲原名陶緒忠,1969年生於香港,在台北長大,15歲到美國,目前定居美國洛杉磯。

▲曾就讀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畢業於洛杉磯分校,主修心理學,副修電影。畢業後曾在美國當了18個月的警察。

▲1993年回台發展,開始創作歌曲和擔當音樂製作人,並為港台知名歌手製作專輯。1997年,發行首張同名專輯《陶喆》,以節奏藍調(R&B)曲風,引領了台灣的R&B潮流,被譽為華語世界的「R&B教父」。

▲歷年發行專輯:《陶喆》、《I'm OK》、《黑色柳丁》、《太平盛世》、《太美麗》等。

 

對談地點:RINGSIDE劇場餐廳
對談時間:一月三十日
對談主持:廖俊逞
紀錄整理:鄭尹真、劉昌漢

志工真心話&答客問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