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芝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評彈團製作《林徽因》 向群眾集資引發回響
上海評彈團醞釀了三年的製作《林徽因》,最近發起「眾籌」,引來媒體關注,也突然多了許多來支持的朋友。這個計畫預計籌資五十萬,分成一百股,每股五千元,劇團約持有兩成比例,演職員都一起下海參股,參與的股東們也將進入二度創作中,幕後的粉絲們可以公開進入戲的排演、審定等過程,作品將舉行開放式的劇本朗讀會,聽取各方意見,這也將開啟評彈界的先河。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曲也觸「電」? 崑曲電影《紅樓夢》地下流傳
此觸「電」乃指戲曲與電影的結合激盪,話說早年電影科技傳入中國與台灣,最早搬上銀幕的都是戲曲演出,因為這都是當時最時興的大眾娛樂,翻拍上陣招引票房最有效。但到了廿一世紀,當導演龔應恬用了五年時間拍出崑曲電影《紅樓夢》,卻無法排檔上映,僅能在同好間流傳訊息、「地下」公映,正是時移勢遷的明證。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小時代》音樂劇 華麗「顏值」的小鮮肉大放送
紅遍兩岸的《小時代》系列電影,在導演郭敬明的策劃下,發展出舞台版音樂劇,並於五月初在上海文化廣場劇院公演。演員找來多位選秀節目出身的清嫩歌手,唱功完全贏得歌迷振奮的尖叫與讚賞;而猶似法式甜點馬卡龍粉潤透亮的舞台感,運用了立體書翻閱的3D投影效果,似乎宣告這是小說延伸而來的創作,換景神速,毫不冷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 穿越唐風而來
由崑劇藝術家張軍創立的崑曲推廣中心,繼園林版《牡丹亭》之後,再推新作《春江花月夜》,從張若虛的唐詩發想,演繹了一個由愛萌發、感懷生死的故事,橫跨了盛唐朝的半個世紀,穿越仙、人、鬼三界。製作班底集結兩岸劇場好手,張軍親自出演主角張若虛,黃金組合讓該製作已成崑劇迷心中的新春盛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 桃花春日送美聲
以推展原創華語音樂劇為目的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今年來到第三屆,共有四齣劇碼,趁著春日花好時節迎風放送。除了有以蘇州為主題的《又見桃花紅》與《錦繡過雲樓》展現南方文化傳統,《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請出「中國好聲音」歌手演出「北漂」青年逐夢故事,還有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同名小說的《尼爾斯騎鵝歷險記》,多樣面貌令觀眾驚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劇場也拼「翻桌率」 人民大舞台上演「午夜快樂匯」
繁華的上海,以「不夜城」為鮮明印記,但在表演舞台這一塊,卻少見延伸至午夜的發展。近期「人民大舞台」特地推出中國第一個午夜演出「午夜快樂匯」,由台灣知名主持人曹啟泰擔任藝術總監,匯集國內、港澳台與海外各大演出團體及個人,呈現輕鬆幽默的相聲、脫口秀、短劇小品、各類模仿、默劇、幽默小丑等語言類節目,讓上海的夜「笑」得更燦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第二屆烏鎮戲劇節 《青蛇》《白蛇》開閉幕妖嬈展姿
十月底開幕的第二屆烏鎮戲劇節,這次以「化」為主題,是蛻變之意,意味小鎮四時皆有不同風貌可循。這次的劇碼量較去年翻了兩倍,有十七齣特邀劇碼,再加上「青年競演」單元的作品和「戲劇嘉年華」三百組一千五百場的各類演出。開幕大戲是田沁鑫的《青蛇》在新落成的戶外水劇場演出,閉幕則是瑪麗.辛默曼的《白蛇》,呈現中國傳奇故事如何於異國視角中的化魂重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舞蹈家變身脫口秀藝人 金星《一笑值千金》熱翻上海灘
知名的變性舞蹈家金星,近年來在選秀節目中以犀利點評被封為「滅絕師太」,號稱罵誰誰紅,快人快語備受矚目。九月初更推出脫口秀演出《一笑值千金》,票房隨即售罄,還出現搶票、售假票、黃牛票等「盛況」。金星以男女通吃,犀利又諷刺的舞蹈劇場綜合演出,開啟了相聲、獨角戲以外的模式,熱潮能否持續有待觀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慶祝而立之年搬演《二泉映月》
今年適逢創立卅周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為慶生推出三齣戲:經典戲《五女拜壽》、新版《梁祝》,及新編戲《二泉映月》。團長兼主演茅威濤擔綱戲中主角瞎子阿炳,重塑了這個人物眾多劇種間以政治為主打的舞台形象,轉換成該團一貫的視覺唯美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回到哪裡去? 多媒體音樂劇《半生緣》互動疏離
備受影視劇界青睞的張愛玲小說《半生緣》,在滬港台話劇界菁英合作下,共同打造出多媒體音樂劇新版,結合音樂、投影、評彈、老歌等,以拼貼形式呈現原著內容。然而在表演方式上,演員之間都是「無交流」式表演,整場戲疏離在評彈和歌聲中;有些戲,只能止於對話,掩於情節,演員對著影片中的人物說我們回不去了,編張愛玲有N種方法,這次張愛玲也回不去了嗎?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誰的「箱」愁誰的歌 國光「伶人三部曲」上海叫好叫座
國光劇團大膽地在上海大劇院一口氣完整演出「伶人三部曲」─《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不依循傳統套路,以京劇為載體結合多元藝術,企圖走出新局。大陸戲曲百花遍地,演劇藝術千篇一律,所謂新編並未打破原來框架,這次國光劇團在探索京崑兼收多種藝類中自成一路線,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國光美學新精神。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墓裡的粉絲站出來! 《盜墓筆記》首開點播作戲熱潮
小說《盜墓筆記》熱銷千萬本,如何召喚書迷進入劇場,是門商業大學問。「你點播我就搬演」的方式應運而生。製作團隊事前事後的分析、研究與修改,造就粉絲的尖叫和百萬票房,證明量身訂製的商業成功。導演不介意專業戲劇評論人的批評,認為能夠打破傳統路數,做一台視覺系的舞台劇,又花心血去研發觀眾的意趣,並成功地討好了他們,這不是個簡單的事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演出前後意外狀況頻傳 也是「看戲的憂傷」?
這時節演出活動頻繁,宣傳如何突圍讓劇組傷腦筋,但不管好壞,總是進場見真章。不過,最近幾檔戲如音樂劇《劇院魅影》、《芝加哥》,還有影劇大咖陳道明主演的《喜劇的憂傷》,分別傳出演出中斷電、製作單位內部理念差異導致取消演出,與主角生病延後演出演出連帶造成後續檔期無法安排的等等「意外」大家買票時充滿期待,但卻也像風險投資,可能希望落空,也是「看戲的憂傷」。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首屆市民文化節話劇大賽 打造弄堂裡的鄰居「民星」
由「現代戲劇谷」承辦的「首屆市民文化節話劇大賽」,歷經半年,總共卅支隊伍入圍最後決賽。決賽戲碼描繪身邊的精采與感動,以民間活潑的視角和語言,展現上海另一種繽紛風情。話劇大賽找來焦晃等多位知名人士參與頒獎,頒出「最佳市民原創劇碼」、「最具人氣市民話劇」、「最佳編導獎」、「最佳男/女演員」等獎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同名小說改編 《推拿》挑戰盲人題材
國家大劇院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聯合製作的話劇《推拿》,於九月初在北京首演,十月來到上海。該劇改編自畢飛宇的同名小說,由喻榮軍編劇,郭小男執導,是劇場中少見以盲人族群為主角的題材,演員閉眼全盲演出,將挑戰的舞台上燈光區位的準確性。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國際藝術節大發魔力 張藝謀首度跨界京劇
上海國際藝術節十月揭幕,除了有來自各地的參演節目外,特別引人關注的是知名電影張藝謀,首度跨界執導的京劇《天下歸心》。這齣戲取材《左傳》中〈鄭伯克段于鄢〉一段,傳統老戲亦有《掘地見母》講述同一故事,這次的製作匯集了京津滬等地頂尖陣容,但張藝謀此次標舉了簡約路線,要「讓京劇呈現出它最本質的美」。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南京大學《蔣公的面子》 再現戲劇「裡子」的重要
由南京大學學生溫方伊編劇,將一則流傳校園七十年的傳說改寫成的劇本《蔣公的面子》,上演之後頗受好評。該劇成功的原因是讓戲劇重新回歸了文學,也讓人省思目前中國劇壇花大把錢在一流設計、二流導演、三流劇情的怪現象。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首屆「市民話劇大賽」 在地風景精采入戲
上海戲劇谷自二○一一年開始推動「市民劇場」,吸引了各區縣的戲劇愛好者踴躍參與,今年更舉辦首屆「市民話劇大賽」,鼓勵市民以發生在滬的身邊人事為素材進行創作,反映當代社會和現實生活。而配合比賽,「市民劇場」觀摩展演也擴大邀請香港、台北、北京的演出參與,使市民足不出「滬」,便可盡收四城五劇的混搭藝術盛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名家名劇月」 戲曲大腕的武林大會
東方藝術中心「名家名劇月」以各劇種戲曲名家的好戲創立口碑,邁入第六屆的於三月下旬到四月底舉辦,這次除了有越劇名角茅威濤首次反串「女妝」的《江南好人》,還有京崑名角裴豔玲串聯四折骨子老戲的《甲子四折》,另集結了十五位崑劇名家的「崑劇國寶藝術家專場」氣勢也相當驚人,但陣仗最浩大的當屬北京京劇院排出的「29少in上海」,三天大戲包含跨夜版的全本《紅鬃烈馬》。
-
上海
「海派戲劇演出系列」上陣 《亭子間嫂嫂》驚豔
為紀念上海開埠一百七十周年,上海現代人劇社特別推出「海派戲劇演出系列」,由海派小說名作改編的《亭子間嫂嫂》打頭陣,總共五齣作品,展現不同時代的海派風情。其中更有首度將張愛玲一生搬上舞台的《張愛玲》,與改編自經典中國電影《小城之春》的同名越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