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芳宜

發表文章 140 篇
  • 阮馨儀
    好藝有好報

    音樂 五月風情,品味獨奏正當時

    經過SARS與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狂風般的席捲之後,五月,是個適合聽聽獨奏小品的季節。 堪稱身懷德奧傳統精華的德慕斯(Jorg Demus)、陽光男孩田波(Sergio Tiempo)及銀髮族的史蘭蒨斯卡(Ruth Slenczynska)將各自呈現鋼琴世界裡不同的面貌。 兩 廳院推出的獨奏家系列將由兩位樂壇老將率先上場:蘇顯達與劉榮義,不同於蘇顯達嚴謹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劉榮義這位國內第一把交椅的雙簧管演奏家將呈 現多媒體的演出。另外在馬勒系列中受到矚目的樂壇新秀翁千琇,愛樂者將在五月聽到她的獨奏會。而一直在教學外,仍努力不懈持續舞台演出的長笛演奏家阮馨 儀,在這個月裡也定下了春季獨奏會。無獨有偶的,小提琴家陳幼媛的「法國時光」,將使初夏的台北充滿法式的呢喃。 獨奏音樂會或許沒有管弦樂或是室內樂音樂來得「聲光俱佳」,然而獨奏卻是最能直指人心的方式:音樂之於演奏者與聽眾、演奏者之於聽眾與音樂、聽眾之於音樂與演奏者,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效應或平衡呢?五月,是個適合體驗的季節。(林芳宜) 現代人思維的自然回歸「後現代」的音樂、美術與建築講座音樂會 因為SARS病毒的肆虐,使得台灣首屆現代音樂節在最後一刻化為烏有。幸好即將在實驗劇場展出的「後現代」講座音樂會,將帶領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一窺現代人的文化風景。 什麼是「後現代」﹖它與「現代」有何關聯與不同﹖誠如策劃者陳漢金博士所言:「現代」反映出沒是的徬徨與焦慮,而「後現代」則流露出對於即將來臨的「新世代」(new age)天真、樂觀與期盼的情懷。 「後現代」的藝術裡沒有「現代」艱澀難懂的語彙,沒有創作技巧的競技,只有現代人自然流露的思維,是「現代藝術」披荊斬棘之後的一種精神回歸,是追尋文化根源的一種展現。 此次講座除了有彭廣林、姜智譯、何君恆、吳世傑、陳詩愔擔綱的弦樂四重奏與鋼琴演出外,更邀來美術界的顧士勇、建築界的陳天祐,觀眾將可從視覺與聽覺的經驗中領略「後現代」的美。(林芳宜) 【舞蹈】 人與偶的愛恨糾葛─德國葛瑞格‧賽佛特舞團「挑逗極限」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南風劇團《致波赫士》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動盪貧窮年代裡豐富的嘗試─斯特拉溫斯基《大兵的故事》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後不久,當時流亡於瑞士、現代音樂先驅之一的斯特拉溫斯基失去了與俄國金錢流通的可能性,生活頓時陷入了窘境。斯特拉溫斯基論及這齣戲的源起說︰「我與拉慕斯(C.F.Ramuz)最後決定要以巡迴劇團的型態為基本,以最低限度的物資條件製作一齣戲,這齣戲必須能夠因應各種演出場所,即便在很小的酒館也能夠上演。」劇作家拉慕斯根據俄國的古老童話,重新寫出詩般的文本,而斯特拉溫斯基則運用了大量的通俗素材,包括探戈跟爵士音樂等,這些在古典音樂裡相當陌生的聲響與傳統的古典素材如進行曲、合唱等,交錯編織出一種異樣的美,如同作曲家布洛赫所言﹕「一個能將背棄、夢想與墮落表現出來的絕佳音樂樣式。」而斯特拉溫斯基為了成就一齣可以閱讀、玩耍以及舞動的作品,特地將音樂在整個戲劇當中的分量大大地降低,而發展出一種敘事體的劇場形式,這個形式日後也為劇作家布列赫特(B.Brecht)所深入發展。 這部作品被視為斯特拉溫斯基嘗試爵士音樂素材的重要指標,連樂器編制方面,作曲家本人也表示受到美國爵士樂的極大影響,每個樂器本身都同時也是爵士樂器,除了代替薩克斯風的低音管以外。爵士樂的影響與嘗試在斯特拉溫斯基日後的作品都可以看見。 《大兵的故事》雖然是部極有名的作品,但是完整版本的演出連在歐洲都少見,這次前文化局局長龍應台將擔綱聯繫全劇的繩索「說書人」一角,另有新生代編舞家范瀞文與演員陳金煌的參予,而由江靖波帶領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將呈現這首極具奇特美感的樂曲,一齣來自上世紀前衛藝術家的跨領域傑作,喜歡舞台呈現的你豈能錯過?(林芳宜) 舞蹈 迎向未知的精神旅程古名伸舞團《出走》 對於這個作品,最直覺的聯想會是離家出走;但若用廣義、甚至天馬行空的方式來解釋「出走」的意義,會更接近編舞者古名伸的想法。 「我從沒有真正離家出走過。」對古名伸而言,出走意謂著離開原點。當她對台灣、對舞蹈萌生的諸多問題無從得到解答時,她去了美國唸書;當她對學院派的舞蹈不再滿足時,她找到了接觸即興;當她在某支舞作最末,演出了一段出走的預言之後,她飛往歐洲遊歷。 除了被動地遭驅離而放逐流亡,出於自由意志的主動的出走,不論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最PAR!

    活在指尖下的每一刻 訪鋼琴家史蘭蒨斯卡

    史蘭蒨斯卡在塑造性最高的兒童時期,跟隨了那麼多在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大師,卻仍能在音樂中完整保有自我風格。她認為,這些大師的教導給予她成為一位鋼琴家的養分,這些養分被她吸收,與她融合成為一體。

    文字|林芳宜、王潤婷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金希文(左)與李泰祥(右)
    音樂

    「鼓動」新聲,卻鼓不起音樂人的熱情 「鼓動」台灣擊樂創作新聲

    能為作曲比賽的作品舉行演奏會,是連在歐洲各個現代音樂大國亦屬於珍貴的事情,尤其是樂器龐雜演出成本又高的打擊樂合奏。然而綜觀這兩屆擊樂創作比賽,第一屆三十多人報名,實際交稿參賽十多件。本屆報名人數減半,只有九件實際在截稿之前交出作品,顯示作曲界本身對於這個比賽的不重視,不知把握珍惜如此可貴的機會跟經驗。

    文字|林芳宜、白水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與金色大廳
    最PAR!

    傳統一如大宅門,老店也有新面貌 關於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的二三事

    維也納愛樂一年之中重要的節目還有新年音樂會、薩爾茲堡音樂節與足球大賽。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這群珍貴如國寶的音樂家們,在球場上奔跑的專注神情完全不亞於舞台上。每年八月舉行的維也納愛樂與薩爾茲堡音樂院管弦樂團(Mozarteumorchester)對抗賽,舒緩團員們累積了一年的工作壓力。

    文字|林芳宜、S.Lauterwasser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音樂

    尚待加強的室內樂功課

    音樂總監的世界經驗活化了NSO的演出曲目,然而樂團的演奏能力與詮釋能力,並不是曲目被活化了之後能夠自然而然產生的能力,如果樂團裡的重要聲部對於室內樂的掌控能力是如此缺乏,那麼也難怪整個樂團遇到稍微不具戲劇性的樂曲就不知所云,無法展現純然的音樂美感。

    文字|林芳宜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樂與舞的奇妙相遇

    第三段裡隨著鋼琴低音的敲擊音堆而躍起的姿態,簡直是神來之筆,而毫不猶豫直接切入的雙人華爾滋,更是將許尼克在那裡崁入華爾茲音樂的質感與神韻直接無礙的表現出來。舞蹈,雖然在編排上稱不上創新,但是卻讓許尼克的音樂中那獨特的被陰鬱所掩蓋的率直熱情,透過舞姿與舞台上其他的因素,鮮活的瀰漫在整個空間。

    文字|林芳宜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知平台

    漢學入曲,生命入詩﹔天涯遊子,情歸陽明 追憶張昊師

    甫在去年年底「啟動台灣的聲音」音樂會中,再一次聽到國寶作曲家張昊先生的新作,張昊先生哲學家與藝術家集於一身的丰采,鮮明重現在音樂中,令人動容。然而農曆新年的節慶氣氛尚濃,即驚聞張昊先生已然仙逝。本刊特請到張昊先生生前的愛徒蕭雅玲女士,為我們細述這位一生傳奇卻極為韜光養晦的大師。

    文字|蕭雅玲、林芳宜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陽明》交響曲作曲家張昊
    音樂

    聲音啟動了,聽眾在哪裡?

    現代劇場在台灣的發展時間遠遠短於現代音樂,但是現代劇場已經培養出廣大的觀眾群,反觀台灣的現代音樂即便同在音樂圈,也仍是極小眾藝術。「啟動台灣的聲音」雖然票房不盡理想,仍然「啟動」了些許人的聽覺,值得再接再厲。

    文字|林芳宜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音樂

    細心「打」造,值得「擊」掌 不能不『管』」打擊音樂會

    萊克的這首六重奏是minima音樂──重覆極小的動機組成冗長的旋律,在不斷重覆的旋律當中漸漸加入極小的、不易被査覺的變化,而形成新的動機與旋律。萊克善於以漸進的聲部重疊形似重覆的旋律,台北打擊樂團的團員以音樂出現的順序陸續走上舞台,一個小小的點子讓觀衆對於萊克的minima音樂特質有更具體的體會。

    文字|林芳宜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音樂

    史詩歌劇,何必要灑狗血 歌劇《蒼原》

    幾位男角的獨唱部分,總是伴隨著令筆者如坐針氈的銅管合奏與抗戰歌曲般的旋律,穿插在各幕之間的民謠吟唱錄音,雖然多餘總還不至於突兀而馬蹄聲,具象的程度令筆者直想掉淚,撇開音樂的氛圍蕩然無存不說,難道沒有這個錄製好的人工馬蹄聲,觀衆會追問劇中的使者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嗎?

    文字|林芳宜、林鑠齊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史特拉斯堡與朱宗慶打擊樂團相較於影像内容的豐富多變,演員的肢體表演顯得單調貧乏許多。
    音樂

    好手齊聚,打出擊樂半邊天 2002台北國際打擊樂節

    賽納奇斯的音樂集科技的精準與文明的浩瀚於身,這首取自《星群》Plaiadesy組曲第二部分的〈鍵盤〉集合了打擊樂團中具有絶對音高的鍵盤樂器:鐵琴、馬林巴琴、高音木琴與高音馬林巴琴。克羅瑪塔不但自始至終保持塞納奇斯音樂中特有的精確度,也充分表現出在重複的精確性下所延展出的意境。

    文字|林芳宜、李明訓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歌劇《夜宴》是第一部在維也納美泉宮首演的中文歌劇。圖為飾演紅珠的高蕾,背後二角為劇中的畫家。
    環球舞台

    維也納宮殿裡上演的南唐奢華 郭文景歌劇《夜宴》

    剛好落在每個角色交叉點的家妾紅珠,在劇裡幾乎不動,與韓熙載的對話貫穿全劇,然而兩人的視線卻完全不交集,幾乎是靜止的舞台跟懸掛在舞台右前方的螢幕上播放的影像,形成一股在黑暗中擴張的力量。

    文字|林芳宜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歌劇(夜宴)是南唐李後主時期大臣韓熙載的家宴情景,魏曉平以融入奧國泉宮場景的手法,重新詮釋古中國的氛圍。
    深度藝談

    在腔聲中跨越文化鴻溝 專訪歌劇《夜宴》導演魏曉平

    電視的内容,影響了我們的感覺、思維、視覺,造就了另一個比較不真實的空間,是一種想像的空間,因為它總是讓我們覺得,太真實了。我希望用這種具有強烈現代工業感的東西, 在這樣的一個空間裡,呼應出這段一千年前的人事糾紛,那段奢華。

    文字|林芳宜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法國作曲家布列茲將在開幕會中親自上場指揮自己的作品 Notations I- IV。
    維也納

    古典維也納再也不古典 二〇〇一維也納現代音樂節

    今年維也納現代音樂節的主題「音樂與它的視覺型態」,將透過影片、繪圖藝術、舞蹈和燈光,設計出包括燈光影音的作曲、音樂繪圖、電影音樂和舞台劇等連結聽覺與視覺的節目,讓「聆聽」音樂會的聽覺經驗轉換成為視覺經驗的活動。

    文字|林芳宜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一九七五年的音樂節在Lisinski音樂廳演出二〇〇一個琴鍵的鋼琴大會。
    克羅埃西亞

    音樂創意繽紛綻放的花園 記第二十一屆札格雷布現代音樂雙年祭

    「對某些人而言,MBZ曾經有如芬克《享樂者的花園》,是暢遊享受音樂的靈感泉源。對另一些人來說,MBZ卻像個實驗室,在這裡他們展現了對一般愛樂者有如怪獸般難以忍受的新聲響,而這些正結合了他們令人讚嘆的新發現和創意。」MBZ總裁尤斯波維契說。

    文字|林芳宜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 在《光速》中吳思珊手持水管,其中有聲音裝置,讓樂器可以透過演奏者的動作而產生不同的音質。
    演出評論 Review

    科技萃取的藝術厚度

    在這部作品中,吳思珊的動作受既有的聲音層次牽制,亦即在背景不斷重複的影像與聲音,因此連帶著她所持的樂器隨著受制約的動作發出受到更多層制約的聲音。雖然演奏者非常賣力,但建立在薄弱的創作上,演奏家也只能變成背負非戰之罪的犧牲品。

    文字|林芳宜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瑪儂.雷斯考》回復古典的視覺設計與舞美設計,整部作品的演出有如歐洲歌劇院的現場再現。
    回想與回響 Echo

    東風何時起?

    NSO過往幾年的歌劇製作展現了另一種可能,也顯露出國內亟需「歌劇產業」的困境,而北市交的《瑪儂.雷斯考》以一都會型交響樂團之力,奮力端出不輸歐美水平的歌劇製作,再看從《諾瑪》到《瑪儂.雷斯考》,我們震懾於義大利歌劇院所培養出的朱苔麗,同時也不禁要問,國內優秀的年輕歌者該何去何從?曾經曇花一現的歌劇工作坊、大師班,都不足取代一個持續性的制度。

    文字|林芳宜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TCO傳統藝術季《漫舞雅音》 鄭明勳&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

    台北市立國樂團近年全力衝刺新型態的展演方式,中西樂器同台、與舞蹈、與戲劇雖與觀眾既定現象中的「國樂團」大相逕庭,但不可諱言的是圖變所挾帶的能量的確讓北市國再度攫獲觀眾的目光。《漫舞雅音》是今年TCO傳統藝術季系列活動、同時也是北市國歡慶三十週年演出活動中的一場,邀請了世界頂級默劇大師菲利浦.比佐與導演魏瑛娟與北市國攜手打造跨越南管、國樂與默劇的製作,沉默的語言遇上抽象的語言,令人期待無法預想的面貌。 國內觀眾對鄭明勳應該都不陌生,十七歲奪得柴可夫斯基大獎銀牌、二十一歲即投入指揮行列,十年後再得托斯卡尼尼大獎,以此奠定了鄭明勳的指揮家事業。鄭明勳可說是當前指揮中,經歷最多世界級樂團的指揮家之一,其豐富多元的樂團經驗,讓鄭明勳擁有真正落實音樂品味與詮釋於指揮之中的能力。自二○○○年起,鄭明勳從亞諾斯基(M. Janowski)手中接過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一職,法國的交響樂團素來音響層次豐富,此次鄭明勳為台灣的演出所開出的曲目更是「經典法國作品」:拉威爾與穆梭斯基,《達孚尼與克羅埃》更是鄭明勳的指標性曲目之一,搭配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的現場演出,非聽不可! 文字|林芳宜 作曲家、樂評人,現任臺灣音樂中心編審

    文字|林芳宜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呂紹嘉與NSO《佩利亞與梅利桑》

    一部好的藝術作品,總能激發更多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當比利時小說家與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M. Maeterlinck)的作品《佩利亞與梅利桑》,一八九三年於巴黎首演時,不僅成為象徵主義戲劇作品的代表作,也影響了作曲家佛瑞、德布西、荀貝格與 西貝流士等人,各以不同的形式詮釋梅特林克的作品。 德布西於一九○二年首演的歌劇《佩利亞與梅利桑》,巧妙融合了印象派管絃樂語法 與法文的聲韻,而只比德布西晚了三年、現代音樂之父荀貝格也在維也納首演了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這是荀貝格進入十二音列時期前的管絃樂作品,雖仍延 續後期浪漫樂派的影響,但荀貝格對於大型器樂編制縝密的思考與掌控能力,已處處可見。 呂紹嘉所詮釋的德布西《佩利亞與梅利桑》歌劇,是受人注目的版本,此次他帶領NSO演出荀貝格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是國內交響樂團演出曲目的一大步,更是愛樂者的福音。

    文字|林芳宜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上一頁1234567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