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專訪比利時編舞家
西迪.拉比 尋索共感互通 達成一體存有
二○○七年首度來台,暌違七年後,已成為歐陸當紅編舞家的西迪.拉比,將帶著巡演多國、備受歡迎的舞作《空間》再訪台灣。把舞蹈當成媒介,讓各種文化背景的大眾尋索共感互通、達致一體共存,西迪.拉比把自己的世界觀與哲學觀化入舞作,不斷的「跨文化」與「相遇」,讓他拓展更開闊的創作風景。趁此機會,本刊特地越洋專訪,邀他一談其創作思考及與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合作之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既遠且近,千年遊移的時空旅人
由眾多以色列舞團一起成就的以色列當代舞蹈風格,有著快速移動的腳步與張力十足的節奏感,經常被形容為精力四射、充滿旺盛生命力。如此具爆發力與戲劇性的肢體語彙之得以發展成型,固然有其歷史淵源,也必然反映出現今以色列的政治現實,在衝突窒礙難解、烽火連天的日常生活情境下,身體必須要能反應快速、敏捷強壯,以期安然度過每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下的生命 不設限的自由
巴拉克.馬歇爾不但是編舞家,也是音樂家與歌手,還曾參與大提琴家馬友友的「絲路計畫」。雖非舞蹈科班出身,但在舞蹈家母親薰陶下,廿五歲才創作第一支作品的他,卻令世人驚豔不已。其作品《金雞》將為2013臺灣國際藝術節揭開序幕,這支舞作點描出芸芸眾生的艱難處境,彩繪個人的渺小生命。趁此機會,本刊特地透過電子郵件專訪,請巴拉克.馬歇爾與讀者分享他的創作與人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赤裸的真實 混亂的溫柔
去年以《斷章取"藝"-獻給碧娜》令台下觀眾深受感動的比利時當代舞團,在今年的國際劇場藝術節中帶來更令人期待的新作《梔子花》。向來以作品描繪受困的身體與艱辛的生活,《梔子花》的主題可說是編舞家布拉德勒歷年來作品中最具話題性的,但一反群眾的偷窺期待,這齣以年華老去變裝者為主角的劇/舞作,在「他們」變身為「她們」的過程中,展呈了溫柔而混亂的人生真實。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寶物盒中的悲傷 舞台上的愛與希望
《梔子花》的編創者除了編舞家布拉德勒,還有另一位知名比利時劇場導演法朗克.范萊克(Frank Van Laecke),被媒體稱作百變「巫師」的他是電視、歌劇、音樂劇、劇場編導,曾為法蘭德斯公共廣播電視台(VRT)編撰多齣影集,並指導過多部音樂劇,如《萬事巨星》、《變身怪醫》、《丁丁和太陽神廟》、《林布蘭》、《德古拉》《達恩斯教士》等,他的劇場作品《媽咪,看!我在跳舞!》Look mummy, Im dancing,正是為《梔子花》女演員Vanessa Van Durme打造的獨角戲。趁此機會,本刊特地越洋專訪范萊克導演,一談《梔子花》背後的創作歷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0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跨」出彩虹光譜 期待絕美果實
南部地方資源挹注相當有限,但在開發在地素材與召喚人文歷史回憶方面逐漸匯集成為趨勢,輔以現代思維與多元跨界表現框架,具南方特色舞蹈的出現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而台北地區今年度舞蹈展演依舊火花四處、星光點點,但未出現讓眾人一看就愛、甚而再三回味的絕佳精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顯影
殘酷而溫柔的生命騷動
比利時當代舞團名稱中有個不搭軋的芭蕾字眼,或在針對芭蕾、現代舞推崇美麗典雅的身體美學做暗諷挑釁。布拉德勒的作品,舞台上常是一幅現代荒原景象,動作、事件四處同時發生,彼此操弄、侵犯、對峙、抵抗、搶奪、掠取的變動情境,搭配冷靜抽離的表情,以及變形的手勢、抽動痙攣的失控動作,這些現實百態,顯現出舞蹈劇場可以脫離虛浮造作的意象符號經營,甚或可以再向內部深處挖掘,揭露出人性黑暗面、社會隱蔽角落中所隱含獨有的美與誘人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說話-專訪比利時當代舞團創辦人暨編舞家
布拉德勒:素材來自舞者,我只負責塑造有利創作發想的環境
比利時當代舞團即將於二月底首度來台,帶來舞團創辦人暨編舞家布拉德勒的最新作品《斷章取藝-獻給碧娜》。本刊特別於演出前以電話專訪剛結束斯洛伐克等地巡演的布拉德勒。自承受碧娜.鮑許影響甚深的他,談及碧娜時,即使自己已是蜚聲國際的創作者,語氣仍顯羞怯興奮,典型的粉絲反應;而面對某些可能已被問過百遍的問題,他的嗓音溫厚和緩依舊,以最大耐心聆聽並專注地予以回應。不論什麼問題,他的重心都放在作為人的體認感受,這個舞蹈/劇場表演的核心,在他看來是天,也是地。
-
演出評論 Review
以舞之名的自由跳脫
《ReMove Me》擺脫既定的現代舞演出框架,沒有流暢舞句與規劃好的情緒內涵,用以引發觀眾模擬、體會他人的孤獨、悲哀、荒謬等族繁不及備載種種人生情境。蘇文琪則想要與觀眾一起實實在在存在於演出的當下,舞動中的身體不是客觀意義的符號,也非編舞者或是觀眾內心慾望的投射白板,它是各種感官經驗與科技元素聚合交織而成,與時、空同在並存,也同樣處於流轉變動之中。
-
焦點專題 Focus 聆聽孤獨 舞蹈共伴
談艾曼紐.蓋特舞作
原本唸音樂修習指揮、廿二歲才開始正式習舞的編舞家艾曼紐.蓋特,卻能從以色列出發,進而在法國舞壇崛起,可謂傳奇。他的舞蹈最引人矚目之處當是身體、空間與音樂/沉默因即時互動而生產出的張力與情緒,清楚指出舞蹈創作各個元素互為表裡之處,以及這些元素本身就具足擁有召喚與釋放潛藏慾望的能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火烤美人魚》 以性別之爭 隱喻環境議題
作為第二屆台灣國際藝術節戶外開幕大秀的《火烤美人魚》,以歡愉中帶著深沉警示的舞蹈形式,呼應這次藝術節的環保主題。索爾.比克舞團的女舞者與男舞者們彷彿各自是大地之母「海洋」與人類文明的代表,在台上以舞蹈行動隱喻批判人們對水資源毫無節制的需索與浪費。
-
焦點專題 Focus
韋恩.麥奎格 引領科技與身體的對話
英國當紅編舞家韋恩.麥奎格首度帶領他的「隨機現代舞團」訪台,演出二○○九年最新作品《動覺試驗場》。麥奎格作品以詭異身體語言著稱,抽動的四肢與不合常理的伸展動作,其作品散發一股崩解、騷動的氛圍,冷調疏離的場景,和不帶情緒精準執行的動作。
-
焦點專題 Focus
多元異類的擦撞 持續丟出的問句
什麼是法國現代舞?身為芭蕾舞歷史中的關鍵國家,法國在現代舞這一方場域中似乎面目模糊。但自一九八○年代「新舞蹈」以降,欠缺傳承脈絡的法國現代舞發展,也在許多編舞家的多元碰撞下,展現出豐美的面貌:或取材電影、文學與視覺藝術,或呈現感官層次豐富的奇觀戲劇性,或根本提出質問「什麼是身體?」藉由剖析舞蹈構成的本質,將舞蹈帶離表相上的完美呈現,引發現場觀眾創造力,一步步近逼身體這個象徵符號其後看不見的真相。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假逼真 身體書寫的人生寓言
曾以May B、《環鏡》等舞作驚艷台灣觀眾的瑪姬.瑪漢,在這次的「舞蹈春天」系列中,將由法國里昂歌劇院芭蕾舞團詮釋演出她的早期現代芭蕾舞作《灰姑娘》。瑪漢擅長以極限手法與日常慣性小動作營造各種不同的情緒狀態,作品戲劇性張力十足。這次的《灰姑娘》則可以讓我們看到不同風格,但依然是以身體書寫的瑪漢式人生寓言。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飛躍廿七 前衛再前衛
蒙彼里埃舞蹈節已經廿七歲了,節目選擇依舊犀利前衛。今年的歷史緬懷主題正是該舞蹈節創辦人、九二年時因愛滋去世的編舞家多明尼克.巴古葉,八○年代的法國「新舞蹈」運動已成懷舊古蹟,新一代編舞家們在這個南法大城丟出他們自省更新的腳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凡爾賽宮前的街舞青春
也許就動作技術面,現代、嘻哈並無完美整合的一刻,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有互為隱喻的象徵性。在《拉摩的異想世界》中最讓人動容的一幕應是嘻哈舞者Benlemqawanssa緊隨拉摩的巴洛克音樂舞動著,他柔軟如蛇的手臂、頭頂地的連續旋轉,全心奉獻的神態相襯背後凡爾賽宮的雄偉影像。此時嘻哈或許不再狂野,但它一身的傲然反骨依然挺立不搖。
-
舞蹈
五月.舞風.舞型男
今年的「新舞風」再邀「男人跳舞」,包括國人熟悉的日籍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去年與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合作《泰國製造》的泰國舞者皮歇.克朗淳在內的五位型男編舞家,來自五個國家,將各自展現獨特的文化底蘊與舞台魅力。
-
藝號人物 People 英國舞蹈金童 以卡達克的眼睛觀看世界
時空流轉中,那個說故事的人—阿喀郎.汗
阿喀郎.汗又來了!這回不是帶著自己的舞團來展現精準俐落、融合卡達克舞與現代舞肢體的舞作,而是為雲門的春季公演編作全新舞碼《迷失之影》。繼2002、2004兩度造訪台灣,阿喀郎的舞令台灣舞迷留下深刻印象,這回與雲門合作,會把一身太極、武術的雲門舞者打造成新的樣貌嗎?這位英國舞蹈界的金童,近來已見大師之風,本刊特邀舞蹈戲劇研究者、清雲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魏淑美,專訪這位從傳統浸潤到現代發光的少年大師,一談其創作的思考與脈絡。
-
舞蹈
看不清楚的一場秀
Just for Show大玩視覺障眼幻象,明白揭露現代人無時無刻都在以觀看行為試圖抓住及定義詮釋自我及他人的存在。然而相對於觀看行為及外表姿態的五花八門卻又如此不可依賴,編舞者安排大部分的動作在昏暗燈光中進行,刻意強調對外展示用的身體已經筋疲力竭,只剩下孤寂乾涸的心靈,這是「秀」不出來也無法看清楚的。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聽」見現代芭蕾的抽象之美
音樂家巴赫的名作《郭德堡變奏曲》,要怎麼用芭蕾來跳? 蘇黎世芭蕾舞團堪稱是傳承巴蘭欽芭蕾精神的歐洲指標性舞團,舞團藝術總監史波爾列將音符轉化,身著銀白、藍色、橘色舞衣的舞者,穿插對應出不同的排列組合,展現出抽象的音樂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