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
焦點專題 Focus 親身體驗之三
李時雍 以身體趨近 找到書寫的感動
對另一種藝術形式誠摯地聆聽、凝視的過程裡,作家李時雍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學習,去碰撞,去感覺,當他走進劇場,就看懂了舞台上的枝微末節,「當我想要更多,去分享我所看到的,這就是必須的。比如我開始看懂芭蕾的舞位;或當我看無垢,如果我未曾學習,我不會知道那步行所經受的辛苦。」
-
企畫特輯 Special
馬與人共同創作的劇場靈犀
讓編舞家林懷民讚賞不已、被美國資深談話節目主持人賴瑞.金驚嘆:「這是我看過最偉大的演出。」由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卡瓦利亞劇團(Cavalia)的經典作品《夢幻舞馬》,將在明年一月底展開在台北的精采演出。由太陽劇團創辦人之一的拉圖雷特創立的卡瓦利亞劇團,打造出人馬表演的新境界,將馬的習性放在訓練與演出的第一順位,順性而為建立人與馬的親密關係,以馬術、雜技、芭蕾、多媒體特效等,讓馬群玩耍、舞蹈、翻滾,牠們奔跑,自由如風。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劉鳳學交棒盧怡全 新古典舞團推新作
《客風.漂鳥之歌》 舞動逆風而行的客家精神
新古典舞團年度製作《客風.漂鳥之歌》由新生代編舞家盧怡全編導,世代交接意味濃厚。盧怡全從歷史、文化、哲學角度切入,卻抽離了敘事,而是要呈現「客家族群在不斷地遷徙的過程中,逆風而行的精神」。舞作結合傳統祭儀與現代舞,呈現客家生活型態,音樂上也與作曲人李和莆、客語「金曲歌手」謝宇威、黃珮舒合作,嘗試統合傳統與現代。
-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領域創作展演《誓.逝》
誓言或逝言? 辯證無常人生與永恆執念
由老畫家王攀元親身故事發展而來,編舞家姚淑芬與策展人吳牧青合作的「誓.逝」一展邀集國內外近十名創作者,以殊異媒材反覆辯證存在的當下,探討人生、愛情、環境變遷等,皆環繞著誓言的不可確定性與生命的無常。展出期間亦有舞者行動演出《誓.逝》,與身體表演者劉守曜每日「行走」,以身體展現相關概念。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親民起步 打造國際未來
從十月上旬在高雄起跑的2014衛武營玩藝節,內容除了有精采的國內外演出,也有不時在衛武營園區中發生的各種藝術活動,誘引大大小小的民眾參與與感動。而持續之前台北華山藝術生活節的國際鏈結策畫,此次更以三個場地來讓團隊展現更多可能,讓國際策展人看見。藝術,於是從在地起跑,親近人心,進而被世界看見,這是一個亟待表演藝術界同心攜手前進的美好未來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攣.城》 舞出城市最黑暗的靈魂與渴求
城市有種說不出的魔力,勾引著人們飛蛾撲火般靠近,前仆後繼地孵育城市的夢、慾望與黑暗,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是當中的佼佼者,《看不見的城市》中奇異的光景與流動的想像,吸引著無數創作者們改編、延展,如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年度製作《攣.城》,編舞家羅文瑾以卡爾維諾為本,讓身體舞出城市的最黑暗的靈魂與渴求。 「存在」是羅文瑾一貫探討的命題,《攣.城》深掘「人」與「城」之間維繫而不斷絕的關係。舞作開始於毀滅的場景,源於高雄氣爆事件,「這個作品就像是城市回憶過去的榮景,光輝早已不在。氣爆讓城市滿目瘡痍,但更嚴重的可能是心靈的毀壞。」 「城市就像人。我把城市擬人化,舞者既是人,也是城市的血脈。」但身體如何抽象化為廣袤的地理空間?羅文瑾邀請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合作,結合數位聲音、互動式影像,從影像、聲音驅動舞者肢體,並透過調光薄膜Smart film,塑造具有穿透感的十六座大型方箱形結構體裝置,能隨意移動拼湊出城市的不同形貌,如崩毀、夢境、慾望等。舞作中以「亡」、「夢」、「慾」、「裂」、「憶」五個關鍵字,讓七名舞者串連起崩毀的末世景象,既魔幻又寫實。但談起工程浩大的舞台,羅文瑾苦笑說,雖然這些裝置能給予想像,但也是找自己麻煩的過程,「光是換景、舞台上的移動搬運等等就搞死我了!但希望能夠過這些黑暗、冷調的場景,挖掘出每個人藏在內心底層的事物。」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明日的昨日」 時間與記憶的生死之舞
記憶能不能透過肢體在舞台清楚表述?看不見的時間如何在黑盒子裡被看見?意識之流的瑣碎靈光能否折射出生命的真實?南台灣長期致力於深耕舞蹈與文學的廖末喜舞蹈劇場,自二○○八年首度推出「洄游舞集」,打造召喚青年編舞家返回台南創作的平台,仍不脫文學的詩意,本次以「明日的昨日」為題,四支舞碼扣緊「時間」與「記憶」,處理的仍是古往今來無可迴避的龐大命題。 「明日的昨日」出自於《聖經》摩西,若按照字義解釋即為「今日」,但為何選擇以如此迂迴的方式表示?廖末喜說:「現代舞應該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每個當下被記憶的瞬間,即刻死亡,本次邀集的四位年輕創作者面對沉重的命題有各自的解讀:謝珮珊《門.框》將巨大的門放置於舞台,門的開闔成為進入與走出記憶的具體象徵;長期與舞團合作的林宜頻《二手記憶》則是透過數位運算科技,探討「記憶是如何形成」的概念性作品;喜愛旅遊的張雅婷《尋找失落的記憶》則結合旅行所拍攝的照片,讓影像成為肢體的旁白;相較於前三者的跨界嘗試,賴翃中《陌生.不陌生》則以純肢體勾勒記憶的樣貌,在身體的起落呼息間,純粹地呈現每個轉瞬即逝的片刻,乍生即死。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她跳著舞 又一次把世界帶回來
許芳宜又回來了!這次依然帶著精采舞作與舞壇巨星,一起讓台灣看到世界的精湛舞藝。除了有甫與西薇.姬蘭來台演出的羅素.馬利芬特所編的兩支舞作,惠爾敦的After the Rain,還有許芳宜與台灣舞者編創的Chinese Talk,許芳宜與美國新銳街舞家邁爾斯合作的Anywhere on the Road等多支舞碼
-
即將上場 Preview 討論愛情 探析人性
《紅與白》 與張愛玲的暗黑慾望共舞
舞蹈空間舞團廿五周年之作《紅與白》,由鄭伊雯編舞、劉守曜導演,以舞蹈演繹張愛玲知名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編舞家鄭伊雯以自身生命歷程反身解讀文本,原作中一男兩女的關係則以九位表演者來表現,而生活中的日常物件也搬上舞台打造象徵。慾望是解讀這個作品的關鍵,舞作中充滿著雙人舞的對峙,卻又在推拉間彷彿衍生愛意
-
焦點專題 Focus
不只為當下 也為了更長遠的未來
在視覺當道的數位時代,「拍短片」是許多團隊選擇的自我宣傳方式,但效益卻未比能如預期。是否需要拍短片,「必要性」與「合適度」都應該考量;而與其把短片當作短期宣傳工具,不如眼光放長遠,將之視為「資料庫」,對當下創作、能量累積都有助益。
-
焦點專題 Focus
周東彥 讓認識表演藝術可以很輕鬆
除了是備受矚目的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也拍實驗影片與紀錄片,並多次獲得台北電影獎入圍肯定。今年他與他所帶領的狠主流多媒體,為國家兩廳院製作了NTCH to go系列短片,即將在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雜誌的官網,透過免費的Youtube的免費頻道連結,於九月中與大家見面。藉由輕薄短小的篇幅,周東彥想「把台灣的表演藝術說好,讓大家可以沒有負擔地認識這個圈子。」
-
焦點專題 Focus
林婉玉 與被攝者一同完成作品
林婉玉是非常年輕的影像創作者,○六年的《樂生活》拍攝樂生療養院的故事,是她第一部紀錄片作品,她說:「拍了紀錄片,看到太多現實,比任何劇場、小說都還要真實、深刻。後來,我就決定要花更多時間去看,去感受,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主動產出的位置。」花了兩年拍周先生與舞者們的「舞蹈旅行」、還有音樂工作者黃大旺的紀錄片,這些過程都像是與被拍攝的創作者一同完成作品。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局外人》+《倫理學》
向內向外 殊途同歸的自我探求
「自我的存在」是許多編舞家孜孜矻矻的主題,三十舞蹈劇場今年所端出的年度製作《局外人》、《倫理學》也不例外。有趣的是,一少一長的編舞家各自發展,卻不約而同選擇了相似主題,分別向內與向外探求,而讓觀者產生不同層次的觀看趣味。 《局外人》向內,是新生代編舞家王怡湘從去年的三人舞《The Stranger》發展而來。更早則是追溯到法國求學時期所發表的獨舞,王怡湘自言,在法國自覺是局外人,但回台後,疏離感依舊,「我是一個內在充滿拉扯的人,也常覺得人做了很多選擇,但卻沒有意識那或許並不是自己的選擇。」講起話來如機關槍,語言似乎追不上她思考的速度,她不時跳躍、岔題,卻充滿力道,如《局外人》中所呈現的各種衝突、對峙,她說:「創作就像照鏡子,能覺察自己。」 《倫理學》則將存在的主題範疇擴大,討論個體與群體的對應關係,由藝術總監張秀萍與社會學背景的余奐甫共同合作,從舞蹈創作中少見的生硬論文式主題發展,「愈困難,我們愈要找出新的可能性。」幾乎像是「給自己找麻煩」的過程,難以拿捏的創作概念,卻也碰撞出異質而充滿新鮮感的火花。但「倫理」關乎生活的潛規則,要如何落實到動作的編排?他們從日常動作出發,比如在〈親密的威脅〉一節中,以捏、掐、揉等充滿挑釁的肢體,表現親密個體間的越界與侵略。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不可言說的真實》 由身體出發探問「觀看」
由編舞家古名伸、梅卓燕,聲音藝術家梁小衛與鋼琴家黎國媛,與導演張育嘉一起推出的跨界製作《不可言說的真實》,勇敢地挑戰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女人」的作家與評論家蘇珊.桑塔格。五位創作者從「身體」出發,萃取出「觀看」的關鍵字,既對「外」,亦向「內」,試圖從各自的生命經驗,找出與桑塔格的生命經驗疊合的可能。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何曉玫 身體引領 自在混搭
採訪這天,我們穿過大片正在興建中的工地,暑氣蒸鬱,何曉玫笑著招呼我們走進位於竹圍的樓中樓住處,大片落地窗讓視線走得極遠,淡水風風火火的興建工程尚未遮擋住透藍的天空,「當初就是為了這面景色才住進這裡的!」 「喝 咖啡嗎?」她問,就如同大多台北人的習慣,何曉玫的一天幾乎都從咖啡開始。「過去喝咖啡是為了提神,現在反而是享受,咖啡能讓我放鬆。」自從家中有了一台 吳素君大力推薦的專業咖啡機後,她就很少進咖啡館了,「而且我喝咖啡很不符合『規定』,我愛加蜂蜜,雖然會蓋掉咖啡的味道,但我就是喜歡蜂蜜的香氣。」她 聳聳肩,笑著說。 咖啡的品味如她創作的取向,「混搭」是何曉玫編舞的一貫特質,她一系列取材自台灣現象與次文化圖騰的作品,眾聲喧嘩,色澤鮮明,「妳知道,台灣的文化不斷地蛻變,沒有固定的面貌。」至今年入圍台新藝術獎的《親愛的》則是完全的歐美風情,不留一絲在地痕跡。 因為不固定,沒有自限母土的邊界,所以有足夠的空隙,讓知性介入、穿越、碰撞、疊加不同的可能性。端著一杯冒著混合香氣的咖啡,中生代編舞家何曉玫從身體出發,輕巧地帶著我們穿越生活中所鑲嵌的工作、創作,與日常的每個細瑣,且散發微光的片刻。
-
即將上場 Preview 匯聚四國十位新生代編舞家
「驅動城市藝術節」 跨國交流看見自己
匯聚了台日港韓四國十位新生代編舞家的「驅動城市藝術節」,不只讓觀眾看見亞洲的年輕編舞家,也讓他們看見自己。藝術節的主題是RAM,討論記憶,城市的記憶、歷史的記憶、自我的記憶這群編舞家因為人生厚度的不同,作品也有不同的重量,但多是從自身出發,呈現現代人面對的各種處境。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活在當下! 玩味劇場的魔幻時刻
今年是莎士比亞誕辰四百五十周年,國家兩廳院特邀「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再現伊莉莎白時期的《仲夏夜之夢》,本刊也特別舉辦「莎士比亞戲劇工作坊」,帶領教授表演藝術的高中老師進入莎翁的黃金年代,除了介紹劇作家的時代背景外,也透過分組讀劇,直接碰觸文本情緒。在同黨劇團團長邱安忱的引領中,無形地灑下藝術教育的種子。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重複,舞出舞蹈的宇宙
《舞》從鄧肯、葛蘭姆所拓展出的現代舞傳統中出走,擺脫形式化的表達與戲劇性的慣例,專注於還原肢體的簡單元素,剝離了舞蹈的官能性與功能性要求,透過身體所延展出的空間感與音樂感,在一個小時之中,建構出一個輪迴不止的宇宙。這個作品極其單純,卻有著令人懾服的嚴謹形式融合感官的寧靜,顯而易見地,「重複」是解讀《舞》的關鍵字。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請把耳朵借給我 聽那些歌那些人
如果說馬世芳在二○○六年交出的《地下鄉愁藍調》是他的青春事件簿,從自我輻射至社會,那麼《耳朵借我》無疑是一面從外部收整的鏡子。李宗盛說得極好,「流行音樂是反映一個時代最清晰的東西之一。」而我們將耳朵借給馬世芳,也確實聽見了一個時代,動人的、挫折的、芬芳的、憤怒的,都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結合《春之祭》與《新世界交響曲》
《第一天》 寫給台灣的一封情書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芭蕾舞劇《春之祭》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首演,平地一聲雷,斯特拉溫斯基革命性的音樂概念與尼金斯基挑釁的舞蹈詮釋,無不讓觀者驚嚇難耐、坐立不安,有誰想得到,當時引發強烈醜聞的舞劇,卻吹響了時代的號角,至今仍召喚無數編舞家投身創作。台北室內芭蕾藝術總監余能盛也是其中之一,新作《第一天》,將《春之祭》與捷克音樂家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結合,注入現代芭蕾的語彙,呈現出現代人在壓迫、寂寞的世代中,如何重新認識世界,探索內心底層。 現任奧地利格拉茲市歌劇院芭蕾舞團副藝術總監的余能盛,旅外卅載,是當今最早在歐陸發展的一位台灣舞蹈家,卻每年不辭勞苦地固定返台發表新作,歷年作品包括《天鵝湖》、《茶花女》、《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吉賽兒》等。而今年度的新作《第一天》堪稱是余能盛給台灣的一封情書,投影皆取材自台灣街頭巷尾,雖以《春之祭》的苦悶、壓抑為基底,隱約對映當前紛擾不安的現實,卻不忘加入《新世界交響曲》的開闊,樂曲中對新世界的期盼,不啻是對母土最深切的祝福。(張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