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歐西打街 ∕ Outsider Alley》
以虛擬街道 揣摩都會邊緣人的生活片段
「歐西打街在哪裡?我已忘了它的地理位置,也許在香港、紐約或台北,我只能描述這是一條不太起眼的小街道,跟我們時常路過卻不願多撇一眼的小巷弄差不多。在熟悉的城市裡,這類街道不知凡幾。」索拉舞蹈空間藝術總監潘大謙說。 現代城市對於乾淨、一致性的神經質要求,排除了城市的背面,拒絕了魯蛇、浪蕩者、漫遊者擾亂城市的「秩序」,也因此讓街道失去了個性。以outsider為名,索拉舞蹈空間的兩位靈魂人物潘大謙、程曉嵐以一貫對現實社會的關懷,集結七位舞者在年度新作中,共同發展出一條虛擬的街道歐西打街。進一步地說,不只是人形塑了空間,空間也影響了人的行動,《歐西打街》正是透過一群都市邊緣人的生活片段,讓瑣碎、緩慢的意象不斷溢出,逼視都會齊整表皮下的暗角,反思在現代生活的「平滑空間」中,個體遠離生活的皺褶,無可避免的異化。潘大謙說:「在歐西打街裡,勞動與效應的絕對意向性被取消了,這裡的生活隨時被偶發的片段事件打斷而成為另一番景緻,NG與徒勞在此不能稱之為失敗。」(張慧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芭蕾編舞家
麥克米倫 凝視現實的眼睛 以舞蹈回應時代
終其一生,這位被稱為「激情詩人」的編舞家都戮力拆解芭蕾語彙,將這個高雅殿堂的藝術推往寫實、社會性的方向,不可避免地招來了正反評價。反對者認為芭蕾因講究規矩法則,天生有其不可逾越的限度;支持者讚揚他的芭蕾不只是童話故事的藝術,而如實地刻畫了人性的脆弱,勾勒出時代的面貌。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蹈」與「生態」的有機結合
《境/鏡》 從自然映照人性
喜歡大自然也喜歡跳舞的編舞家彭筱茵,一直在思考如何將「舞蹈」與「生態」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東西結合成作品,直到遇見同樣熱切關注環境議題的澳洲現代舞之母伊利莎白.陶曼,她的一句「自然是人生的一面明鏡」,讓彭筱茵豁然開朗。新作《境/鏡》中,從自然映照人性,讓舞者表現了萬物循環生長的正面力量,更突顯了自然的黑暗面與人為的影響。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編舞家
林宜瑾 回返根源土地 長出茂盛枝葉
「只要拋開規則,每個人都可以跳舞。」編舞家林宜瑾一直抱持如此信念。法國駐村時的震撼洗禮,讓她體悟到,有生命力的創作者,必須知道自己在哪裡,有根,才能長出茂盛的枝葉。因此回到台灣後,她走遍全台偏鄉廟埕,汲取創作元素。舞蹈、生活、創作都是一起的,我們只能不斷學習,只能一直做下去。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吳素君 生活就是美
走進位於東區小巷鬧中取靜的老公寓頂樓前,首先會看見門口貼的對聯「半窗花影雲拖地 一室茶香月橫天」,一身俐落的黑衣黑裙襯著超短髮,吳素君探出門,笑開了臉,招著手,「那是我寫的喔!」指著對聯,這位酷愛古典的編舞家難掩驕傲。 從雲門舞集的創始團員、創立台北越界舞團、擔任江之翠劇場藝術總監,這位停不下腳步的創作者對傳統的偏好,除了反映在書畫收藏、古典文學閱讀,她為漢唐樂府編創一系列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以南管結合梨園科步的《豔歌行》、《簪花記》、《夜未央》、《滿堂春》等作也透露端倪。 「南管戲小而精緻,因為空間局限住的身體語言,反而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在她的舞蹈動作裡,空間感被裝入身體,如同她小而美的居所,處處都是細節巧思。樸質的原木桌椅、精緻的茶點、各式陶製杯盤、各國旅行時蒐羅的小物、何建生的雕塑、奚淞的書畫、一整面書牆、屋中四處栽植的扶疏綠葉、木石她的生活無一不美,但寒暄沒幾句,她便被攝影機分了心。 「我是不是該整理一下?有點亂耶!」吳素君四顧家中,面對鏡頭難掩緊張。 編舞家眼中的「亂」,卻已是一方井然有序又美好的天地。對「美」的挑剔與追求,是吳素君從雲門時期養成的習慣,也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採訪這天,在靜靜流淌的喜馬拉雅音樂中,她問起要喝哪一種茶,中國茶、花草茶應有盡有,講著講著,也走到院子裡剪了一把香草,熱水一沖,香氣四溢。 「我愛玩,事情也多,平常待在家的時間不長,但喜歡下雨天,在屋子角落看雨。」端著茶,吳素君笑指大片落地窗旁的角落,聊起創作之外的靜好日常。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武術結合舞蹈 創作就是修行
「行者,就是修行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每個人都是行者,一念之間的轉變,將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肢體音符舞團藝術總監華碧玉談起《捕風捉影無為》時,這麼說道。經營舞團、創作,也像修行,與其說《無為》直接指涉創作內容,倒不如說反映的是她一路走來的心境。 這是《捕風捉影》系列的第三個作品,距離首作已隔十年。回想起當初製作這個以武術結合舞蹈的作品,她坦言是受到李安《臥虎藏龍》的吸引:「舞蹈中本來就有武舞,但缺少武術的精氣神,現代舞靈巧,但較少心性的訓練,武術厚重,回到傳統需要安靜、專注。我希望能將武術中的線條、技巧融合進舞蹈之中,用慢來反思現代的速度。」 有趣的是,《無為》首度找來了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鼓隊「鼓.行者」一同合作,不只鼓.行者靜定沉穩的身體與舞者的靈動,棍、板凳等作為「兵器」的鋼硬特質與作品中所談論的呼吸、自然運轉等柔軟線條,都成為作品中鮮明的對比。值得一提的是,華碧玉也將與采風樂坊的林慧寬(琵琶)與吳宗憲(簫)的現場演奏進行即興演出,為《無為》拉開序幕。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告別的時刻到了嗎? 十二個視角對愛進行辯證
「如果我沒有辦法堅持下去了,請你殺了我。」 編舞家吳建緯在高中時讀到英國作家馬可.山德森(Mark Sanderon)的小說《我們選擇的告別》時,大為震驚,那是他第一次發現「愛不是所有都是美的,為了愛,我們可以犧牲多少?」這本描述伴侶罹癌,主角接受伴侶囑託結束其生命的傷心故事,從此刻印在吳建緯的心底,相隔多年,他將故事中深層的人性搬上了舞台,「主角在故事中問了他的伴侶十二次:『是現在嗎?』對我來說,這十二次會在各種狀況下發生,每次的提問都是在確認自己的位置。」 同名舞作《我們選擇的告別》並非重演山德森的文本,「我想探討的是人的關係,用言語無法表述的幽微處。」吳建緯以十二個段落,建構十二個視角,如同3D的全景描繪,重塑的不僅是對所愛之人的理解,也對「愛」進行反覆的辯證:「愛成分是什麼?聯結、授受、承諾、踐約尤當面對死亡時,愛的力量能支撐起死生相託嗎?」談起本次的合作夥伴李宗軒,吳建緯則笑著說這位小一屆的直屬學弟有一種「大開大闔,爽朗的男性特質,非常貼切我這次想要找的合作對象的形象。」
-
即將上場 Preview 稻草人舞團「希勒微Silhouette.2014獨白剪影」
從文學發想 兩個女子書寫「恐懼」與「自由」
以「剪影」概念為命題,稻草人舞團的兩位新生代編舞者左涵潔、蘇鈺婷各自從文學作品發想舞碼。左涵潔《女流》從法國女作家柯蕾特的《秀場後台》出發,以各種面向刻劃女人們的大膽嘗試與挑戰。蘇鈺婷《小心輕放》以胡晴舫《濫情者》及卡謬《異鄉人》為靈感,描述個體在制度下被迫成為道德規範裡的棋子的無助與無奈。
-
即將上場 Preview 美國碧洛伯樂斯舞團
投影結合舞蹈 讓人驚歎魔幻的《幻影王國》
美國碧洛伯樂斯舞團擅長以人體影戲結合各種議題,他們以開放的性格與各領域的傑出藝術家合作,積極跨域創作,並以流暢肢體讓觀者自由出入夢境般的奇幻王國。這次訪台帶來的《幻影王國》結合幕後投影與幕前舞蹈,讓夢境與真實空間交互進行,也不避諱讓觀者看見那些在幕後神乎其技的影像,是如何由這些敏捷得不可思議的舞者們所堆疊、創造出舞台的奇觀。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直面現實的空間實踐
人作為空間的主體,空間如何反映人的內在與需求?主體如何形塑空間?城市風景如何詮釋出多重文化議題?面對混亂,現代性的力量為何加以排除?畢恆達新作《空間就是想像力》聚焦方法與實作,穿插大量案例,以輕鬆幽默的方法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生活空間,提點讀者:「每個空間都是為了人而存在,從觀察、體驗、詮釋中,進一步理解如何改造空間,讓空間適應我們生活的樣態。」
-
焦點訪談 Interview 專訪文化部長談表演藝術政策
龍應台:打造沃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文化部成立將滿兩年,在表演藝術方面的政策,業界的印象除了延續文建會時期的規畫,新的政策則已提出「台灣品牌團隊計畫」與「藝術新秀創作發表補助作業要點」等,四月正式成立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勢必成為文化部在表演藝術發展區塊的重要里程碑。在此時刻,歷經一年多內部盤整,外界也相當期待文化部能標舉出新世紀台灣文化發展的高度與視野。文化部長龍應台首度接受本刊專訪,透過這次的訪問,期待能讓以前感到「霧裡看花」的表演藝術界與關心表演藝術發展的民眾,看到文化部的思維與政策。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蘇文琪 傾聽自己 舞出當下身體情緒
聲響如何進入身體?聲音如何編織進舞蹈?蘇文琪的方法是意念先行,建構肢體,再加入聲音材料。身體的聲音通常是一種直覺,是個人的正確性,旁人無法置喙,只是看每個個體作為一種界面,能不能完好地傳達出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極端、充滿符號,來自芭蕾星星的你
「這本書就像是我所建構的芭蕾星球,我就是這個星球的藝術總監兼長期觀察家。」芭蕾群陰以信手拈來的流暢線條,直白畫出芭蕾的「暗黑世界」,揭露光鮮亮麗的舞台背後,芭蕾舞伶的真實生活,犀利不失幽默,搭配俐落的文字,精準又切中要害。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演出
羅馬尼亞舞蹈家出手 《柯碧莉亞》展現東歐小鎮風情
歡快的馬祖卡舞,翩然起舞的木偶娃娃,因無傷大雅的可愛誤會而生的戀愛糾結,這是即將在高雄春天藝術節演出的《柯碧莉亞》Coppelia,色彩繽紛鮮明,為三大法國芭蕾舞劇之一,堪稱古典芭蕾中成功結合地區民間舞蹈的典範之作。本劇描述少女史璜妮妲(Swanilda)因男友法蘭玆(Franze)迷戀木偶博士柯貝留斯(Coppelius)的女兒柯碧莉亞(Coppelia),因史璜妮妲心生嫉妒而發展出的一連串事件,充滿奇想與趣味。 這個在一八七○年首演於巴黎歌劇院的作品,由被稱為「芭蕾舞樂之父」的法國作曲家德利伯(Les Delibes)作曲,以戲劇性的音樂結構最為人稱道,高雄城市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張秀如此次特別邀請來自羅馬尼亞的名舞蹈家康士坦丁(Constantin)重新改編,道地呈現經典的馬祖卡舞與匈牙利舞。東歐小鎮的日常風情,在古典芭蕾技巧與個性舞完美結合的群舞中歷歷如繪,變化多端且個性強烈的動作形式,是本劇最值得一看之處。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致日本三一一地震的「6000哩外」
三位大師揮灑 女神起舞祝福
芭蕾女神西薇.姬蘭來台,帶來三位舞蹈大師的作品──威廉.佛塞《排列組合》、尤里.季利安《27分52秒》與馬茲.艾克的《再會》,內行人爭相走告。然而二○一一年姬蘭排練佛塞作品時,正值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身為日本迷的她,即刻將這個作品定名為「6000哩外」致日本,驚懼守望那隔著一汪大洋的創傷土地。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走吧,走吧!直到自己變成街道,變成路
右手寫書,左手教書的吳明益,以《浮光》一書,爬梳攝影史並書寫個人影像史。書中以「正片」、「負片」的結構方式將兩者並陳,互相滲透與對話。他透過「負片」的人文抒懷,也將自己揉進了「正片」的脈絡之中。這是《浮光》最吸引人之處,看一名創作者如何誠懇面對媒材、面對自己與拍攝對象。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慢搖.滾》 現代人的南管生活
「從《小南管》到《慢搖.滾》,就是從『南管教學篇』到『南管應用篇』啦!」再度與南管「共舞」的編舞家林文中,依然本著這兩年對「現代舞」的自省與提問,在新作《慢搖.滾》中,要六名樂師、四名舞者如實地呈現與「南管」這個新朋友相處、學習與碰撞的過程,《慢搖.滾》是用將近半年的實驗,換來對於身體、音樂、生活領悟的成果。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動不歇的人生故事
暌違十二年,現代芭蕾大師季利安的作品終於再度訪台!離開荷蘭舞蹈劇場後的季利安,帶著長年合作的舞者夥伴,這次將呈現四支精采舞作:二○○二訪台時,由荷蘭舞蹈劇場三團資深舞者演出、幽默風趣的《生日宴會》;結合了裝置與影像、華麗優雅的《無名》;討論「時間」的《14分20秒》;全新創作,靈感來自十六世紀德國畫家霍爾班作品《法國大使》的《幸運餅乾》。
-
即將上場 Preview 「芭蕾舞星在台北」七度獻藝
璀璨的足尖 超凡的魅力
一年一度的舞蹈盛宴「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又將登台,這次共邀集了全球七大芭蕾舞團,匯聚十二名芭蕾明星、十三個作品同台演出。除了經典舞碼的精湛詮釋,更有當代芭蕾的創新舞作,如Three Preludes、Beginning等都是台灣首演,備受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書法藝術家
董陽孜:創作必須要對得起自己,要「誠」
她寫巨大無比、超越常規的字,她的作品散見城市角落、書輯、唱片封面、劇場視覺,甚至,近年來,音樂會上也可見其恣意揮灑的筆墨,讓數位科技與傳統新潮卻並行不悖地相容。她是董陽孜。 「我不是書法家,我是現代藝術家。」年逾七十,她如此大氣且中氣十足地宣稱著。確實,董陽孜有著藝術家不受框限的自在從容,跨界是她要讓「書法被看見」的蓄意為之,卻又讓多種元素對話地如此自然而然。本刊則藉著董陽孜首次擔任主導的跨界劇場作品《騷》即將演出,進行專訪,讓讀者一同走過她的跨界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