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熙
-
專欄 Columns
沒有檢討報告,政策如何有用?
沒有數字與分析報告,台灣的文化藝術政策仍在瞎子摸象的階段,只想增加經費,卻從不檢討現階段經費的運用是否已達到最大效益,台灣文化藝術界出的問題可不只是沒有企業概念而已,它根本就是個相關數據闕如的不可探測的黑洞,見樹不見林的現狀,又有何政策與發展方向可言呢?
-
專欄 Columns
基層需要巡迴演出嗎?
其實全台灣表演藝術的教學資源分配極不平均。一般來說,地方上最迫切需要的並不是演出,而是一個學習並接觸藝術的管道,一個將藝術生活化、學習化的管道,讓學習以及欣賞藝術成為全民日常生活與成長教育的一環。
-
專欄 Columns
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求生存?
如何形成一個正循環的雙贏機制,如何逐步鼓勵民營,如何扭轉施政方向,投資更多經費在人與這些人的活動而非硬體建築上,如何在基礎教育上加強音樂教育,如何擴大根基把餅做大這些問題一日不研擬出政策,面對這股浪潮的存活率就會更為降低。
-
現象視察
怪異的文化政策,畸形的樂團體制
教育部的「社會教育人員任用條例」雖然適用在一般的文教機構,然而對管弦樂團卻全然派不上用場,完全不符合樂團運作的國際常規,例如團員薪水完全以年資來論定,與一般樂團依據首席、分部首席、一般團員區分起薪高低的制度完全相背,全憑年資論薪水,技術完全派不上用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A與B比的是什麼調?
音樂比賽大致可分為專業性質與推廣觀摩性質兩大類。然而,施行三十多年、蔚為樂壇年度盛事之一的「台灣區音樂比賽」,卻是集上述兩類型比賽為一爐的奇特混合物,雖然過去多年間在推動台灣專業音樂與學校音樂教育風氣有諸多貢獻,但是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遷成了大雜燴,實在需要加以瘦身整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與音樂對位的世紀
拜科技與影視錄音之賜,二十世紀除了傳統現場音樂會形式,多了一種將現場的演奏加以錄音「冷凍」,再以音響器材「解凍」還原為聲音的演出方式。演奏家該以身為五百年壯碩曲目「博物館」的管理員自豪,還是該順應著這無所不在的消費主義隨波逐流呢?
-
焦點
S先生的劇場世界
無論爲劇院演出或音樂會的曲子,史特拉汶斯基作品中聲音與動作的強烈依存關係,深深的吸引編舞家將其作品搬上芭蕾舞台,甚至其不同時期的風格轉換身帶動了劇場的改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無到有的瞬間生成
當藝術表演形式日趨客觀化、機械化的同時,即興概念的存在與應用避免了每一次演出僵化的危險,它釋放演出者的心神力量,並使原創作品因爲演出者瞬間臨場的本能展現更豐潤的內涵。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即生即滅的神秘靈感
即興在毎一個時期都被廣泛的運用,並賦予不同意義,它不僅平衡演奏者與創作者在藝術天平上的分量,更因爲演奏者瞬間靈感的表達,直接將聽者與創造者的神秘世界接上線。
-
回想與回響 Echo
讓比賽發揮正面的作用吧!
一年一度的台灣區音樂比賽又熱熱鬧鬧的於北中南三地再次展開,評審、工作人員、參賽者、家長們忙碌的穿梭於比賽會場中。但是在熱鬧風光場面的背後,這項動員龐大的比賽歷年來經常被譏評爲台灣音樂界一年一度的大拜拜,花費的金錢、人力與所收到的效果完全不成比例,要求檢討改進的呼聲歷年不斷。而每一年在比賽期間或比賽結束後,抗議電話與陳情信函更是滿天飛。
-
焦點
受詛咒擺弄的《弄臣》
《弄臣》的劇情雖然仍留有一些不太合邏輯之處,但是威爾第以他精采的音樂將欣賞者的目光引向音樂,讓人們暫時忘卻劇情的缺陷,集中欣賞音樂描繪個性情緒、提供背景、塑造氣氛、推動高潮的美感。
-
台前幕後
《合唱》的魅力 從音樂文化扎根談起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接觸音樂最大的樂趣並非在於觀賞音樂的演出,而是在於能夠親身玩音樂,享受創造音樂的快感與滿足感,達成人際關係的交流。因此,鼓勵地方各階層參與音樂演出,成立業餘性質音樂團體,進而推動業餘與職業的互動與結合,才能將音樂落實於生活中
-
焦點
開國千年話音樂
今年奧地利各地正在熱熱鬧鬧地慶祝開國一千年紀念,其首都維也納是如何由一軍事要塞演變爲今日衆人心目中「音樂之都」? 只有知道了這幾近神話般的音樂重鎭形成的經過,才能深入了解奧國人引以爲傲的音樂遺產究竟是如何累積得來的。
-
焦點
邊緣的「另類聲音」 席馬諾夫斯基
席瑪諾夫斯基以旺盛的吸收力,一面積極趕上時代風潮,一面用自己的藝術天分將他所接觸到的各種影響融合成新的聲音。這類邊緣冷門的作曲家,可說是現今樂壇最佳的解藥,是少見「另類聲音」,可以讓現今曲目日趨單調的管弦樂演奏會生色不少。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即將在開季音樂會演出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是了解席瑪諾夫斯基音樂的最佳入門樂曲。
-
活動看版
艾倫.坡與《鐘》
一月份《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主辦的「音樂會導聆」講座,由陳樹熙針對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生命的謳歌──鐘」音樂會,講解《鐘》的作曲始末。
-
音樂曲式
善、美、眞的藝術創作
有志一窺音樂堂奧的讀者需具備堅持的毅力、幸運的機緣及洞察的慧根,藝術之道是無止境的,唯有誠與無私才可臻於善境,體會藝術作品之美與至眞。
-
CD小舖
沃爾夫藝術歌曲代言人──李格+舒娃茲柯芙
在德文藝術歌曲史上唯一能在詩與樂之間做出完美結合的創作者只有沃爾夫一人。這並不是說其他如舒伯特或布拉姆斯等人未臻此境,而是往往其他作曲者不是忙著去寫美的曲調,要不就是匆忙的讀了第一節詩就將其他部份不分靑紅皂白的硬塞進去,大大違反了藝術歌曲歌源自於詩的本質,只有旋律而無詩韻;再者大多數作曲者多半選用情詩或艷詩入樂,格局、體裁劃地自限,無法發揮詩這門藝術之眞義,不由得著實令人對聲樂曲的眞實藝術價値起疑。唯有沃爾夫一人選用各式各樣內容的詩入樂,眞正打開了藝術歌曲的門扉,使它眞正成爲「藝術歌曲」。 由於沃爾夫的歌跟語文息息相關,不懂得德文便完全無法欣賞他的歌,而歌者也必須有澈底操縱自如的聲樂技巧,並且擁有變化音色音量自如的能耐,才能依沃爾夫的指示完全的傳達出詞的內涵;鋼琴伴奏也脫離伴奏的地位而以合作者之姿態在鋼琴上與歌者合力勾勒出完整的詩意。這些要求使得無論聽者或歌者都往往聞沃爾夫色變,認定唱這些歌吃力不討好,算不上什麼聰明的好主意。 話說曲作之不朽端賴知音,唯有心領神會的知音才會爲藝術做無條件的付出,將藝術帶入化境,體現生命的本質,李格(Walter Legge)便是一例。李格並未接受過正式音樂敎育,但他通曉音樂,在看一些知名歌手排練時,逐步領悟了藝術上乘境界,而矢志終生以推動音樂爲業。他曾做過HMV唱片公司的撰稿人、音樂會經紀人,並推動組織了倫敦藝術歌曲俱樂部(Lieder Club, 1932),致力於推動藝術歌曲的演唱活動。從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在十九年間他一直爲HMV唱片公司擔任製作人,遊走全歐發掘人才,讓這些當世奇才留下珍貴的錄音。也正是爲了卡拉揚、福特萬格勒等人遭禁演處分,他更組成了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專供這些人爲HMV錄音之用,因而留下無數讓樂迷至今珍惜如命的瑰寶名片,不少藝術家更是指定他做爲製作人,因爲他的名字正是完美的同義字。 然而讓李格一直念念不忘的卻是沃爾夫,因爲沃爾夫代表的正是藝術歌曲完美的顚峰,直到他在戰後聽到舒娃茲柯芙(Elisabeth Schwarzkopf)的演唱之後,他才終於找到了一位能執行他理想的歌手(有關二人見面的這段傳奇性故事,因篇幅有限不能敍述,看倌可自行閱讀李格與舒娃茲柯芙合著之On and Off the Record,也可參
-
音樂曲式
無形之形 二十世紀曲式「新」秩序
現今作曲者對曲式的探討是對一全新未來的探索,聽者若能直觀的順著作曲者的思路去領悟當代作品的新意與眞諦,深入體會無形之形,或許將更加能體會出這場千古永恆的衝突──人類秩序化、可理解化的理性衝動VS.永恆無序的宇宙,而對古往今來的藝術品投射出新的目光。
-
音樂曲式
開曲式學的玩笑 莫札特爲行家們寫下「蓋高尙」的笑話
這個分析起來一大串烏龍的曲子乍聽之下頭頭是道,不細聽的話還眞給騙了。
-
音樂曲式
虛無飄渺的音樂幻境 音樂的時空
以傳統的時空感來創造出一種合理但深邃的時空架構的曲式,賦予樂曲深不可測的神秘感,讓原本只能單向體會時間的人類,能如同乘著時光機器般自由的在不同的前後時間空間中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