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亨
-
台灣行脚
陪小朋友一起學音樂的「小雅樂集」 訪李翊靑
李翊靑老師主持的「小雅樂集」就位於「迴瀾文敎基金會」的後院。於是我們就順道叨擾了這支學生演出、家長幕後打理行政的親子樂團;它同時也是花蓮地區唯一持續每年公演的私人樂團。
-
台灣行脚
讓花蓮人更有品味 訪花蓮國際藝術村執行長林滿津
在花蓮經營畫廊多年的林滿津,近年來還爲當地的藝術家出版錄影帶作品及畫册。今年,她更加入了籌設花蓮國際藝術村的行列,她以個人之力去邀集在地人才、尋找贊助的這種自發行爲,相信是花蓮未來發展出不同凡響的藝術活動的最佳保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動人而眞實的表演 記第一屆國際老人戲劇節
「第一屆國際老人戲劇節」從十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在英國倫敦舉行。這個爲了紀念二次大戰終戰五十週年而舉行的戲劇節,邀請了來自台灣等八國十個老人劇團來參加演出。這次戲劇節中所呈現的「由老人演出自己的故事」的質感、與節目本身及背後的意義一樣動人而眞實。
-
人物點描
「戲劇是你們的生命,不是我的」 職業藝術指導:吳靜吉
吳靜吉是台灣最忙碌的「藝術指導」:蘭陵劇坊、當代傳奇劇場和紙風車劇團,都是吳靜吉「藝術指導」的對象。「我最常跟蘭陵人說的是──戲劇是你們的生命,不是我的。是你們自己得去延續你們的生命,不是我。」也許就是因爲這麼一點「是你們的生命、不是我的」的客觀角度,吳靜吉在擔任藝術指導的時候,看事情可以更「實際」、看得更遠。
-
台灣行脚
平和下潛藏的文化爆發力
舊名「洄瀾」的花蓮,不管是在風景、物產乃至於住民的品質上,都有非常豐厚的基礎。她在人文環境上所散發出的吸引力,在近年來,受到許多追求心靈淨土人士的密切注意。未來,這塊大磁場能「發酵」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令人期待。
-
焦點
用腦袋去思考舞台上的美術 專訪《夢土》燈光設計林克華
《夢土》舞台燈光的設計、幻燈片的安排,都異常的複雜。今天的《夢土》和十年前的《夢土》差別在哪裡呢?
-
人物點描
「不灌水」的劇場個體戶:金士傑
金士傑是一個能編、能導、能演、又能敎的劇場「個體戶」。對於國內的劇場活動,金士傑多年觀察的心得是:表演有兩種、劇場也有兩種──「灌水」與「不灌水」,所謂「灌水」、「不灌水」,指的是做戲的人是不是有完整的東西、是不是能完整的在舞台上呈現出來。金士傑在劇場內的表現,顯然是屬於後者的。
-
人物點描
用散文在劇場內傳道 張曉風和基督敎藝術團契
張曉風十年的劇作家生涯(1968〜1 978)雖然已經吿一段落,但是,我們從她創作型式的多方嚐試,以及她和基督敎藝術團契的合作過程中,可以淸楚看到前輩劇場工作者的特質。
-
紐約
舉辦藝術節四要 以「下一波藝術節」爲例
下一波藝術節由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會Brooklyn Academy of the Music, BAM主辦,是目前歐陸以外,最重要的世界性藝術節。每年六、七月舉行的法國亞維農藝術節,八、九月舉行的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和十、十一、十二月舉行的紐約下一波藝術節,一般被公認爲是世界的三大藝術節。
-
人物點描
他是一個又「小心」又「挑」的人
姚老師是個非常「小心」的人,他對自己的作品要如何面對別人,十分、十分的小心。 姚老師對於他的劇作被不為他認可的團體演出,是不予承認的。事實上,我還在文化念影劇系的時候,我們班上就曾經演出他的《傅靑主》,但是,姚老師好像一直都認定那齣戲是在這幾年才首演。 至於書籍出版部分,他的態度就更「挑」了。姚老師習慣把單篇文章先拿到雜誌或期刊上發表,等過了幾年,時間蘊釀夠了、文章篇幅也夠的時候,他才會集結出書。這幾年,姚老師很有計畫的在整理他的研究成果,然後再口述出來由我整理成文字稿。 幾年前,他想把開設多年的《戲劇批評》講義整理出來。為此,他把我這個曾修過這門課的學生再叫回敎室修一次。然後,暑假又找我到他家裡專門為我再上一次,我們每一次上課三小時。回家之後,我通常得花將近九小時的時間才能整理出來。每隔幾個禮拜,我再把電腦印出來的稿子送給他修改,然後再送出版社。 姚老師的「小心」同時也表現在他對別人的態度上。多年來,一直有許多姚老師的學生在推戲的時候,會邀請他去看戲。然而,大多數人是想從他這兒得到認可或鼓勵,而不是眞的要聽他批評。因此,姚老師只好少去看戲、或者以微笑來避免給別人難堪。
-
人物點描
她以宗敎家面對神那樣的態度來從事劇運
曼老最大的貢獻,在我想:主要是在推動「劇運」的部分,她自己所寫下的鼓吹劇運的文章也是最有力的。 她一個人來台灣以後沒有組織家庭,所有的氣力都放在劇場和學生身上。她的劇本相對的來說,並不是那麼好,從收錄在《李曼瑰劇存》裏的劇本當中應該可以看得出來。當時或比她還早期的劇作家有好幾個都寫得比她好。 曼老的生活非常的嚴謹,她帶給學生和劇場界的影響,是從生活態度上就開始的。爲了劇運的推動,她幾十年的投入力氣、精神。她在這方面的態度和努力奔走,根本就像是一個宗敎家在面對她的神一樣。 即使到今天,你也很難找到一個在台灣不同的劇種:話劇、宗敎劇、兒童劇上,有像她這樣造成那麼大影響的人。 我想曼老最大的遺憾應該是:她沒有趕在生前看到國家劇院的落成。她早在三十多年前就一直呼籲說──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劇院!我們應該有一座現代化的劇院! (本刊編輯 李立亨採訪整理)
-
人物點描
在適當的位置做最適當的事 李曼瑰和她所推廣的劇運
如果她生在十六世紀的英國,她該是莎士比亞或班強生最親切的朋友,如果她生在十九世紀的挪威,她會是易卜生聯合作戰的伙伴,但在中國,多半的時候她是孤單的,她投身於一個戲劇藝術沒落的時代 張曉風〈關於李曼瑰敎授:一個愚不可及的角色〉
-
焦點
我還是比較喜歡「眞的」劇場
曾經在百老匯名劇《西貢小姐》中參與演出的楊呈偉(Welly Young),談到他在紐約參加歌舞劇的過程與經驗。
-
藝術節 Festival
精采一夏,國際偶戲節
「一九九五台北國際偶戲節」即將於七月八日至二十一日展開。參加的八國偶戲團體,都極具代表性,而在國內團體方面,將邀請包括黃海岱及林讚成等多位偶戲界老師父進行特別演出,希望在兩位民間戲神生辰的七月裡,集合各國戲偶,全省巡演鬧熱一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永遠前衛的拉瑪瑪實驗劇場
拉瑪瑪實驗劇場改建自紐約下城的一棟公寓,經過三十年來的經營,它已擴展爲擁有三個劇場、一個画廊(都改建自庫房或公寓)的「大」劇場。延續了六〇年代獨立、要求創新的精神。拉瑪瑪實驗劇場至今仍然在推出實驗性、前衛性、帶有「文化交流性」的節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P.S.122不要模仿,或做得很像別人的節目
P.S.122原址是個小學,現在是紐約「另類劇場」的中心。它最樂意於呈現給觀衆的製作是:你所做的東西,只有你在做,沒有人做和你一樣的東西。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蹈劇場工作坊要讓現代舞蹈自由
「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都可以找到機會發表舞作,是我們努力想做到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民間國家劇院」布魯克林音樂學會
BAM以一個民間的私人機構在從事一件通常是國家劇院才辦得到的工作。他們是如何找錢、找藝術家的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不在乎美學 對模斯.康寧漢的五個疑問
「我不在乎美學,推動我繼續創作的能源來自於我對動作的熱情(the passion for movement)。」──模斯.康寧漢在一部名為《合作者》The Collaborators的短片中如是說。基於「對動作的熱情」,康寧漢已經持續創作超過半個世紀。
-
新浪潮
舞蹈家黛波拉.黑(Deborah Hay)訪談
六〇年代末期,我對於紐約的生活、表演感到十分的無力,因爲他們很吵雜而且沒有空間可以讓人自由呼吸。當時,我剛好有個機會去佛芒州(Ver-mont,在紐約東北方上角)渡假。佛芒十分漂亮,而那時我所愛的人就住在那裡,所以我就留了下來。 在佛芒一住六年,我生下了我的女兒,而且學會如何耕地、種菜和園藝。但是,佛芒太冷了,尤其是到了冬天,簡直有兩、三個月什麼事都不能做。而那時,我和那個曾經是我最愛的人的關係已經完全完蛋了。我覺得我再也不能待在那裡了,我把全部的家當放進我的車子,帶著我女兒一路開車往西岸。 從東岸遷徙到德州 車開了六天,我們到了德州的奧斯汀(Austin, Texas),我覺得這個城市眞漂亮,於是我們就待了下來。當時,我在鎭上沒認識半個人。爲了生活,我先從餐廳的服務生幹起;慢慢的,我開始開班敎舞。鎭上學舞的人口逐步增加,到了七九年,我決定主持一個工作坊(workshop)來和受過舞蹈訓練與沒受過的人一起工作,期末就舉行一次作品呈現。這樣的工作方式一直持續到今天,十四年來,每一年我們都會在工作坊結束時,同時對外表演我們的作品。 我自己除了爲工作坊編舞之外;每兩年,我會以我從工作坊得到的靈感去編一支我個人的獨舞。一九八五年以前,當「黛波拉.黑舞團」擁有四名女團員和一名男團員之時,我還得不定期地爲舞團公演編舞。後來我覺得自己的工作量太大了,而且養一個團所牽涉到的募款、管理等瑣事也太累人。那一年,我爲每個人找好出路,送走了所有的舞者,從此「黛波拉.黑舞團」就只有我一個人。 從舞團改爲工作坊模式 當我和工作坊的人或其他場合裡的不同人工作時,我總是以「視每個人爲藝術家」的態度去編舞。我不喜歡去要求別人做這、做那,或者說出「這是我要的、那不是我要的」之類的話。這次我們一起合作的《羊、羊、羊》也是在相同的工作方式下進行的。你可以說「這是一支幾乎沒有任何編舞成分的舞」(A dance almost without any choreography)。也許有人會覺得十分的不適應,因爲這支舞有許多點是靜止的(still and quiet),不過對我而言,「靜止」的舞蹈片斷正是今天舞蹈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