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婷
-
回想與回響 Echo
只爲你 專訪碧娜舞作攝影家卡波內
二月廿日〜三月九日期間,在香港的文化中心大廳,爲了配合碧娜在藝術節的最後一檔大製作,特別展出自一九八二年就開始只爲碧娜的舞團拍照的義大利攝影家法蘭契斯可.卡波內(Franceso Carbone)的碧娜舞作攝影展──Only You. 十六歲就開始學攝影至今,卡波內原本是從事電影攝影、後來因感覺拍電影太浪費時間,才改做報社的攝影記者。晚上爲了調和白天的工作壓力,經常躱到劇場裡看演出,並在看過碧娜的作品後,毛遂自薦地跑去烏帕塔,爲碧娜及團員們拍照。沒想到,在一個下午之內,碧娜的氣質及工作態度深深地感動了他,使卡波內決定走上舞蹈攝影這條辛苦但愉快的專業。 這次攝影展的題目:「只有你」,雖然部分原因是借用碧娜去年以美西爲主題的新舞名,但卡波內表示,更重要的,是因爲他只爲碧娜一人奉獻他的技藝。十五年下來,卡波內已經隨碧娜及舞團到世界各地記錄了他們無數場的演出。即使一九九三年時,他在巴黎歌劇院拍烏帕塔舞團演出《伊菲珍妮在陶里斯》時,摔斷了脚,如今走起路來還一跛一跛的,但他仍欣然地跟隨碧娜到全世界,自願爲她及其舞者辛勤創作出的瞬間畫面,留下永恆的回憶。 (本刊編輯 林亞婷)
-
鮑許訪台日記
碧娜.鮑許旋風過境台灣
碧娜.鮑許(Pina Bausch)來台期間,我有幸臨時出任她的個人接待。在與她近距離接觸一週後,留下的記憶,至今回味無窮。
-
回想與回響 Echo
碧娜一九九七在香港
碧娜旋風,其實從去年十月碧娜與烏帕塔舞蹈劇場的團員到香港停留三週,爲新作尋找創作靈感開始。在香港藝文界人士熱心帶領他們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吃盡各地山珍海味之後,今年三月碧娜他們回到香港,展現在藝術節觀衆眼前的作品,也充滿香港居民的生活剪影。
-
焦點
香港現代舞壇的領航者
自一九七九年創立香港的第一個現代舞團「城市當代」,到如今身兼此團及廣東現代舞團兩團藝術總監之職,曹誠淵對香港甚至大陸現代舞界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在城市當代睽違台灣十年後,本月底台灣的觀衆將有機會觀賞曹誠淵的新舞作《中國風.中國火》,分享他對大陸的體驗。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譲身體做主
1.林秀偉:太古踏技巧 自西方訓練準確的規範中解放,林秀偉欲從最基本的身體活動呼吸開始,透過精神冥想提昇至更超越的層次。 舞團這三年發展出有別於我們以往所受的舞蹈訓練,累積的基礎已經到了一個階段,身、心、靈合一的禪的境界。 我的舞者有兩個出處,一個受西方的訓練、另一個受中國的科班訓練。受過西方訓練的舞者在空間、節奏都能非常準確及有效地使用肌肉的力量、彈性、柔軟度,身體動作會有一定的領域及軌跡。然而在我的訓練過程中,我會要求他們去除過去的規範,專注於舞蹈的動、靜及行進之間的空隙。這是舞者自我發現很重要的一個關卡。 掌握最微小也最大的動力 舞者在第一堂課就被要求由冥想、靜坐開始。透過「沒有」(empty)的動作來消化以往她們對身體、時間、或空間的印象。在我們的靜坐方式中我會先從呼吸開始,吸氣的時候全身漲滿,吐氣的時候從無數的毛細孔吐出來。吸、吐之間讓整個身體透明,回到微細胞的狀態,重新找到動力。 聽起來有點玄,但唱得好的京劇演員都知道所謂的氣口在哪裡,在哪裡換氣,這和呼吸有很大的關係。 在這我所謂的動力涵蓋兩種,一種是生理的(骨骼、肌肉),另一種是靈魂的(智慧、情感)部分,整個還原、分解到很微妙的狀態,發現自己的內在,達到我所謂的「柔軟」。一般認爲舉腿要很有力才行,但太極提到一個意念:「要鬆」,要鬆、要軟你才有挺立的力量。印度的《奧意書》也提到萬物長成是由地氣來的。 我從身體開始,發現與整個自然的道理是相通的。我的舞會被認爲很宗敎、很儀式性,是因爲我認爲身體必須回到生命的源頭、輪迴的週期性。所以不管是我作品或身體的呈現,都會不謀而合達到這個點上。 訓練的第二個階段,我會要求我的舞者從身體開出花來,(太古踏技巧的第一個階段「宇宙胎」)。像水、像河流一樣的流動、像煙霧一樣的蒸發、像雲一樣的襲捲。從意象的冥想出發,達到柔軟的目地。在這個過程會發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當一個舞者停住而不整個身體凝結、停止呼吸的話,你不會覺得他是靜止的。這點是西方較少提及的,但在京劇裡頭有,京劇的亮相是不呼吸的,你會
-
十年演藝
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驀然回首,國內小型舞團已走了十年。從草創期到舞上國際大舞台,不但尋獲自己的風格,更得到觀衆的靑睞。路途雖艱辛,如今想起,卻回味無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碧娜.鮑許終於要來了!
期待許久的德國現代舞巨擘碧娜.鮑許(Pina Bausch)終於要率其烏帕塔舞蹈劇場來台演出。在面對她的作品《康乃馨》的震撼之前,我們得先做好「心理準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珍惜時間,繼續創作
近來,碧娜.鲍許及團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再回德國排練新舞。去年他們首度在歐洲以外的美國創作《只有你》,之後也首度到了遠東地區的香港,進行一次歷史性的工作──爲「九七的香港」編舞,以便今年能在香港演出。本刊特邀剛好去年十月份也在香港編舞的古名伸,在大師來台前做一次近距離訪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像在霧中尋索
碧娜.鮑許的作品,舞台設計向來令人印象深刻,爲作品提供許多意想不到的意象。早期爲鮑許設計舞台的是羅夫.伯傑(Rolf Borzig)。但他一九八〇年初過世後,目前與鮑許合作十幾年的,就是彼得.帕布斯。在訪問鮑許之後,古名伸當然也不會錯過這位幕後功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節目分析
ㄧ、兩廳院自製/外製節目分配 日期 (年/月) 自製 (場次及百分比) 外租 (場次及百分比) 總數 (場次及百分比) 92/7〜93/6 324(46%) 386(54%) 710(100%) 93/7〜94/6 304(42%) 422(58%) <p
-
焦點
羅大佑要「出走」?
羅大佑要到國家劇院演出「歌、舞、劇」?是那位八〇年代棄醫從歌,選擇以一襲全黑的造型,演唱批判社會歌曲的搖滾歌手?演出中他會跳舞嗎?又會以什麼造型出現呢?
-
焦點
法國諾曼第的現代舞新銳
法國是芭蕾舞的搖籃,相對地,其現代舞的發展比美國、德國晚。如今成名的法國現代舞編舞家如瑪漢、巴古葉、賈勒塔,多屬七〇年代受啓蒙的。新一代如普雷祖卡、哈芬諾等人則是當今竄得最快、屢屢在國際舞台呈現獨特作品的新銳。台北的觀衆十月欣賞過普雷祖卡強烈的動作風格後,不妨與哈芬諾細膩的《告別》做比較。
-
焦點
劉鳳學的「星座」誕生 新古典舞團新作《黑洞》
黑洞基本上是指一個引力極強的旋渦,強到連光都被牽引進去,無法脫逃,所以從外面看,只是一團黑。劉鳳學從此引伸出黑洞所象徵的意義──「無限之重力和無法逃脫之引力」,發展出一系列有關「力」對人體動作的奧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行銷老字號 雲門舞集二十四年的獨「門」經驗
「藝術行銷」,這個將藝術作品視爲「商品」來推銷的名詞,聽起來似乎不太搭調,但卻是目前國內藝術界的熱門行業。在美國,藝術行銷的概念源起於六〇年代,在台灣,則可回溯到國內最早的專業表演團體──雲門舞集。
-
德國
路德維藝術館創辦人彼德.路德維(Peter Ludwig)
路德維藝術館,是由巧克力致富的商人、藝術史博士,兼全球重要的當代藝術收藏家彼德.路德維的基金會,與阿亨市政府共創的。路德維在世界各地設立不少美術館,如位於科隆、較大規模的路德維博物館(Ludwig Museum)、及在他的協助下成立的維也納現代美術館、布達佩斯美術館、聖彼得堡美術館、古巴(藝術)基金會等。之所以選擇在阿亨市成立路德維藝術館(Ludwig Forum),主要是因爲太太Irene的娘家在此(即巧克力企業的所在地)。而館內的藝術品,也大多是他永久借展給藝術館的。 路德維在世界藝術市場聞名,是因爲他獨到的眼光。除了收購許多現代及當代的歐美藝術品,他更看準了第三世界藝術品的前景。路德維藝術館所辦的主題展,常和他的收藏方向相關,如辦此次「台灣現代藝術」展時,他就收購了展出中的數件洪通作品。另外,館內展示來自台灣藝術家如侯俊明、黃進河、陳順築、李銘盛等十一人作品的兩側,也有來自大陸當代畫家的作品。從路德維基金會的中文翻譯專員得知,他們正積極籌劃在北京設美術館的事宜,預計今年十一月開幕。但不幸地,路德維卻突然於今年七月廿二日逝世,希望此噩耗不至於影響才正起步的中德文化交流。
-
新秀登場
熟悉的新臉孔 普陀舞團郭美香
雲門舞集早年的幾位「大將」,包括林秀偉、羅曼菲、劉紹爐、吳素君都是今日舞壇熟悉的面孔。唯有郭美香,在潛伏了近十年後,才逐漸出聲。在兼顧事業與家庭的情況下,她的舞作《現代女媧》似乎最可以刻劃其心境。
-
德國
掌聲之後的隱憂
在歷史悠久的德國阿亨市,當台灣的表演團體正爲路德維藝術館主辦的「現代台灣藝術」專題展,賣力地將演出帶入高潮時,掌聲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文化輸出」的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星夢飛舞──羅曼菲
小時候在羅東時,由於同一村的女孩都去附近陳玉菁老師的舞蹈社學舞,於是媽媽也很自然地把我送去。 記憶裡,舞蹈敎室就在老師家,一個地上鋪有甘蔗板,牆上裝有扶把的空間。上課前,老師都會給我們喝牛奶,據說對身體的柔軟度有益。而上課時,老師的母親也會在旁擔任「助敎」,扶正學生們的姿勢。學習氣氛非常溫馨,所以,雖然當時不想成爲舞蹈家,也在舞蹈社學到小學畢業。 學舞的經驗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參加民族舞蹈比賽或康樂隊的演出。由於經常需坐車到台北等地表演,而且都會在外地過夜,於是老師就會帶我們順便到兒童樂園遊玩,所以火車離開台北時,就是我最傷心的時刻。 其實小時候學舞完全是一種「好玩」與「虛榮」的心理。早早就開始穿硬鞋,去上舞蹈課時還故意用網狀的帶子單獨拎著它,深怕別人看不見;媽媽也是心存女兒以後可以開舞蹈社授課,自己便在一旁擔任「助敎」的夢想。童年的記憶,就是在這位曾是舞蹈前輩李淑芬的弟子,後來又到韓國留學的陳老師家,跳著西班牙舞、孔雀舞、芭蕾、民族舞的日子裡度過。 (本刊編輯 林亞婷/採訪整理)
-
面對大師
從體制外躍入體制內的舞蹈健將
崔莎.布朗(Trisha Brown)是美國六〇年代後現代舞蹈傑德遜時期(Judson Period)的健將,也是同期中目前唯一擁有自己舞團並活躍於世界各大主流劇場的編舞家。今年元月她本人第一次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本刊特地邀請國內編舞家古名伸爲讀者做一次深入的訪談,請崔莎談三十幾年來從「非主流」轉入「主流」的種種心得。
-
焦點
從傳統中擷取新意 梨園舞坊創團公演「艷歌行」
梨園舞坊是南管樂團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與資深舞者吳素君攜手合創的新團,結合古雅南管與傳統梨園戲中的樂舞,呈現出極其精緻娟秀與沉斂的表演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