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慧玲
-
企畫特輯 Special
他者凝視下的自我重組
《獨、角、戲吉嶽切》並沒有陷入夫子自道的傳統敘事方式,有別所謂「現當代戲曲」、「小劇場京劇」,《獨、角、戲吉嶽切》並沒有一個先占有的故事脈絡,用形式或文本不斷去碰撞;而是回到與自我對話位置,將京劇客體化、陌生化,成為被討論對象。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臺南藝術節
印象中,去年的「臺南藝術節」仍被高價「洋樂」綁縛著(猜想是改制後籌備緊迫),很不受看,今年攤開藝術節節目表卻著實震驚了一陣。 牢 牢綁著本地與本土題材:日治時期日籍劇作家西川滿作品《赤崁記》、佐藤春夫作品《女誡扇》、台南籍詩人葉笛、文人許丙丁、西拉雅傳說、大目降社傳說,以及 吳濁流、余光中、楊逵等相關作品。雖說「本土限定」也是窄隘的地域主義,但台南歷史資源之豐沛,讓人不得不承認這是命題創作的優選題目。而從節目預告來 看,這些作品也意不在複誦、正典化歷史或事跡,透過轉化或併用,這些作品有意給予歷史更多定位與論述空間。 同時,不少作品走進日常性生活空 間(如312巷聚落、廟埕)、地景再利用空間(赤崁樓、吳園、安平樹屋)。劇場空間的異質性,加上團隊皆為台南在地劇團或舞團或樂團,這股在地、生根、落 土印象,形象化了台南作為「古都」與「前衛」的雙重文化性格。在台灣各地藝術節面貌仍無法明顯立即辨識的此刻,臺南藝術節的策畫讓人嗅覺特色化的可能,文 化可以往內挖掘得多深,2013@台南或許是一次很好的檢驗。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八:歌仔戲綻放新風貌
新篇簇美、舊章韻豐 可塑性高亮點不斷
歌仔戲今年的創作成果豐碩,如《安平追想曲》、《Mackie 踹共沒?》、《燕歌行》等皆以優秀文本、傑出製作贏得口碑,在同年度的戲曲演出光譜中,歌仔戲因其親民、不拘程式而有更高可塑性可被期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兩岸崑聲啼不盡 清曲已過萬重山
自一九九二年首度蒞台演出,上海崑劇團廿年間多次造訪,掀起台灣崑劇熱迄今不歇。當年崑劇在中國瀕臨式微,卻在台灣找回觀眾的支持,也重振劇種的信心,並重新在中國發光發熱上海崑劇團訪台的廿周年,標誌了這個古老劇種在當代重生與傳承的傳奇。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
廖瓊枝 情深繫命歌仔緣
七十四歲的「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今年初獲行政院文化獎、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又頒授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桂冠榮銜之多令人欽羨。但她念茲在茲的,仍是傳統歌仔戲的傳承使命。被尊稱為「廖老師」近三十年,早年算命仙說她命中帶「老師格」,絲毫無差,她在歌仔戲藝術上的授業,無人能及。
-
特別企畫 Feature
錯立身?做中學?
順應創新改革潮流的要求,原本「演員中心」的傳統戲曲舞台,逐漸出現了西方現代劇場的「導演」角色。戲曲導演的職能多為新編戲服務。因應現代劇場技術條件,也為貼合現代審美品味,加以對新創作劇本的詮釋、整體風格的樹立與表現,使得導演地位日益隆崇,所受倚重也愈發受到關注。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傳奇崑曲《南柯夢》
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牡丹亭》大家熟知,杜麗娘白晝春夢一夢而亡;《紫釵記》寫霍小玉與李益情事,劇中無夢,但原傳奇小說霍小玉夢 一盒鞋,鞋、諧同音,作為伏筆;《邯鄲記》寫盧生被呂洞賓度化,店小二煮黃粱飯,盧生枕睡一夢,醒來黃粱飯剛熟,謂之黃粱夢;《南柯記》寫淳于棼醉睡槐樹 下,夢引入螞蟻國,醒來始覺南柯一夢,立地成佛。 《南柯記》與《邯鄲記》故事主體都在夢中境遇,《邯鄲記》全境寫官場現實入辟犀 利,《南柯記》卻假托蟻獸之國,更顯真幻難辨。從原著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到湯顯祖改編《南柯記》,人蟻相同,皆不過營營求生,汲名好祿。想像自己進 入蟻穴,那是何種光景?以今日眼光來看,《南柯記》饒有卡夫卡變形意趣,也有拉美魔幻寫實況味,劇中淳于感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更有白先勇託寓憶友 的美文互文。四夢皆極品之作,滄茫亂世,不看《南柯記》待看何?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當代傳奇劇場《水滸108Ⅱ─忠義堂》
睇看,搞什麼革命 當代傳奇二○○七年推出青春版《水滸108》,打的是嘻哈、饒舌、青年 軍,主帥不上場,滿場粉蝶兒(服裝視覺之感)群飛,少了京劇說故事的方式(身段程式、戲曲編腔、場次結構),多了大作家(張大春)演繹英雄聚義的哲理新 詮,整台戲靠著說書人提點精神,但終究骨幹氣血不足,不免疲洩。這回再戰《水滸108Ⅱ─忠義堂》,聲腔混搭(戲曲編腔加新編搖滾)仍是革命重點,賴宣吾 的服裝視覺意象透露了電玩版的華豔詭異,上海戲曲學院的班底比起當年五人飾廿八個角色壯哉斯容自不待言;尤其主帥(吳興國)領軍上陣,張大春繼續壓陣內帳 叫戰,有了宋江這號「皮反骨不反」山寨頭子的心機剖陳,忠義堂的聚散分合應該更有戲劇衝突主幹。其實,革命只是我用來戲說劇團每回的「玩很大」,劇團從不 革戲曲的命,滿堂耀眼繽紛仍要看老祖宗的玩意兒動不動人,〈三打祝家庄〉擺成了足球對仗,這場戲到底如何唱得,還是耐人尋味。
-
企畫特輯 Special 極短又極遙的民族音樂之路─臺灣音樂中心二十年
訪國立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任柯基良
回首二十年來時路,柯基良不免感慨,台灣音樂研究從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大量而豐碩的研究打下基礎,到許常惠、史惟亮、呂炳川等音樂學者的豐富採集,再到近人的後續接力,宛如一場與時空拉鋸的耐力賽,時間壓力不斷限縮,面對文化資產流失的壓力也從不曾減消。絕處逢生或許是民族音樂中心一路以來的慘澹寫照,儘管經費、人力編制有限,臺灣音樂中心多年來仍累積了一定成果。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台南人劇團《Q & A》
台南人劇團即將推出的《Q A》,首先吸引我的是蔡柏璋。這位新銳編導這幾年的作品《K24》、《木蘭少女》的確夠「銳」,有著一股內在爆衝並等待發作的冷、猛、厲與痛。看似六、七年級生的基調,卻有著不協調與不穩定的城府。我承認我還無法完全辨識他,因此對他極度好奇與佩服。 第二眼令我非趕緊買票不可(也因此買到了五折票)的原因是,姚坤君與黃士偉的演員組合。這就對了,姚坤君被壓抑的神經質早該與這類氣質翩翩卻隨時可翻轉表演性格的師哥演員搭在一起,這才是郎才女貌、棋逢敵手。(希望他們戲中是對手)即使不是單挑的一對,也足以吸引了我。 導演權「落」在呂柏伸手上,這更是最起碼的保證了。從《安蒂岡妮》到《利西翠妲》到《木蘭少女》到《美女與野獸》,你以為你看多了,但其實跟「蔡柏」有點像,似隱藏著什麼話還未說破,一次完美的結合?!等待爆衝?! 最後,《Q A》原來是雙關語,關於記憶與追尋。這不由讓人想起賴聲川的《如夢之夢》,同樣是一場失憶的生命循環與追索,賴導的場景集中於中國上海、台北與法國,蔡柏璋的場景一躍進入了倫敦、柏林與台北。上一代的中國情結至此有了分水嶺,我們流向全世界流向無血緣的地球地表,最終畫個圓,那才是極大與自由的圓。 文字|紀慧玲 劇評人、資深藝術文字工作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觀察── 戲曲篇
變與不變之間 創意迸發展望盛景
這十年,可說是台灣戲曲藝術發展最劇烈的十年,原來主流、封閉的美學在新世紀幾乎全盤崩解,各類的創新、實驗、跨界次第開展,打造一齣齣令人耳目一新的繽紛戲碼。但在創新大纛之下,傳統功底依然是不變基石,變在不變之上,於是變出未來前景。
-
演出評論 Review
偶素誰,您聽見了嗎?
九十公分高的木偶挺進開口達十七公尺的大舞台,壯哉氣魄也。只是,前有寬六公尺的樂池阻隔,加上操偶動作因困難度難以模擬真實,我們無法看見精確的表演動作,總是打打殺殺,「甩來甩去」。距離演出已若干時日後再度回想,這群被「表演」、「操弄」的戲偶,他們演出了什麼?說了什麼?他們終究只是傀儡,還是可以有主體性?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國藝會 ? 文建會 ? 資源分布清楚
補助大餌,誰甘捨之?
2009.4.29 立法院去年底決議,要求文建會在二年內視國家財政情形為國藝會編足一百億元母金,至今文建會除表示現階段政府無力也無須補編另四十億元之外,據說文建會內部研議中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案,擬為多年來存在爭議性的文建會藝文補助的適法性,尋求解套之道。在最新版本的文建會修法說明裡試圖解釋文建會與國藝會的定位,指出「為明定本會(文建會)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分別執行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之獎補助業務,本條例第十六條有修法之必要性,以明文建會對獎補助事務之管理權限」。也就是說,一旦修法確定,將來不僅國藝會,文建會也得以此為法源進行藝文補助,外界解讀此舉有架空國藝會之嫌。文建會自己出手進行各項藝文補助,長久以來皆被質疑是跟國藝會搶當「資源分配者」;以國藝會的存在現況來看,政府成立一個藝文補助專責單位,給它一筆母金去投資,以獲利作為補助來源,結果不僅母金不足,進入微利時代後,每年要為獲利多寡擔憂。文建會與國藝會的角色職掌、權責關係,到底該如何看待?
-
回想與回響 Echo
龜山島的意象
《凍水牡丹》如此巧妙地將母親形象、歌仔戲、時空情境,透過舞者、歌者、戲中戲,與廖瓊枝本人疊合。其交織手法不循直線鋪陳,而是穿梭進退,偶有大片渲染,偶有停頓。這片拉開的大幕底,於是就有了戲劇人生的人影穿梭,也有音樂渲開的色彩空間,更有舞蹈抽象隱喻的感性魅力。
-
藝號人物 People 七十高齡歌仔戲國寶 念茲在茲盡在傳承
廖瓊枝 情深繫命歌仔緣
七十四歲的「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今年初獲行政院文化獎、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又頒授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桂冠榮銜之多令人欽羨。但她念茲在茲的,仍是傳統歌仔戲的傳承使命。被尊稱為「廖老師」近三十年,早年算命仙說她命中帶「老師格」,絲毫無差,她在歌仔戲藝術上的授業,無人能及。
-
演出評論 Review
消逝中的文化圖像
寫實,是現今兒童劇已很少見的筆觸,《稻草人和小麻雀》用最基本、樸實的手法,刻畫了農村情境,帶出了祖孫情感,也藉由稻子與麻雀之間的利害關係,帶出了人與動物、無生命的稻草人之間的情感流動。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杜麗娘懵懂出走 今朝演《夢蝶》心靜眼寬
晚開牡丹現嬌靨,重披戲衫幻羽蝶—錢熠
一九九八年的戲曲盛事,無疑是中國旅美導演陳士爭執導湯顯祖五十五折全本《牡丹亭》的演出,以及該製作衍生出來的諸般風雨,而錢熠劇中那為愛而死生的杜麗娘、戲外為演戲出走異鄉的青年旦角為此一砲而紅,也從此步上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道路。九年走過,錢熠曾放棄從小沉浸的崑曲藝術,嘗試不同的演出,但歷練過後,卻更發現崑曲的無邊遼闊。十二月,她將與吳興國演出「新創崑曲歌劇」《夢蝶》,不離「崑」,卻擁抱更多的可能。
-
戲曲
輕盈一如飄雪。微涼
大膽打破傳統敘事結構、不停改變敘事者位置、結合管絃樂編曲與作曲、時空上下一千餘年,這樣龐大的創意組織由編劇、音樂設計、導演、舞台設計群,以讓人仰慕與欽佩的才華共同完成。觀畢全劇,或許人物情感不會讓人低迴咀嚼,但《快雪時晴帖》從問侯語轉為歷史叩問的嘆息聲,將長久飄盪於書背上下,再也不是一紙無關緊要的墨寶而已。
-
藝號人物 People 開始替《夜夜夜麻》倒數計時……
非常疏離,非常清醒——紀蔚然
「這個世代,此刻的人們,雜訊太多,雜念太多,沒有辦法專注。」紀蔚然繼續說著,「疏離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距離,而是自己與自己的疏離。」《夜Ⅲ》的六、七年級生不斷地接手機電話、不斷地擺pose、不斷地「表演」、不斷地想到別的事,「雜念太多,可以浸淫在一個經驗裡的單純不再,自己跟自己莫名其妙就疏離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過千年,走過台灣海峽……跨洋歐洲
南管的美麗與哀愁
曾經,台灣只要有泉洲移民所在處,就有南管館閣,散播裊裊清音。歷經時代變遷,南管曾經沉寂,也曾復興蓬勃;表演形式也從純粹演奏,變化出結合舞蹈戲劇的「南管劇場」;甚至漂洋過海,讓國際人士心迷神醉何時,南管可能走下表演殿堂,重回我們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