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資深館員帶路!
引路人 簡比倫,生於香港,於1987年來台就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於表演藝術圖書館創立初期即加入團隊,見證圖書館搬遷、新建至圖書館自動化的過程。2009年起表圖接收樂評家曹永坤遺贈黑膠唱片等視聽館藏後,更以曲目及表演者為關鍵字建置,讓研究者及愛樂者可以準確找到特定曲目的總數量或者單一演出者全館出現的筆數,細節的建置,提供館讀者檢索資訊更便捷服務。為了提供使用者更便捷服務從早期簡單加入LD、CD及DVD視聽資料封面,並且盡量在CD及DVD書目檔內加入中文曲目及劇目記載,讓使用者跨過艱澀的歐語,使用者可利用相熟的中文查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民國51年,作曲家史惟亮撰文提問:「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點出了台灣音樂全盤西化的環境、忘記了自己土地上音樂的現象,可謂對自我意識的首度覺醒。歷經時代演變,2012年更名後的臺灣音樂館,以「台灣音樂守護者」為己任,在既有「資料收集」、「典藏研究」、「資訊服務」等基礎上設置「資料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柏林愛樂每個樂季約有40場曲目,一套曲目通常演奏週五到週日共3個晚上。數位音樂廳團隊不但從著裝彩排就開始試音響,接著錄下每一場演出,在最後一場展開直播,隔天開通至亞洲,檔案同時建立。長年累積下來,已成為一個龐大的視聽資料庫。
-
音樂
禪機,在可能與不可能之間
印度文學家泰戈爾說過一個寓言──「可能」問「不可能」:「你住在哪裡」?「不可能」回答說:「在那無能為力的夢境裡」。這故事將兩種現象擬人化,意味著「可能」對於「不可能」的存在不理解,言外之意就是懷疑他究竟是如何生存下來的?而「不可能」話中的潛台詞則是:「哪裡有無能為力,那裡就存在著不可能。」簡短又深遠的對話道出了兩種立場、兩種思維,直到有人出現串連兩者,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奕盛:更專業,也知道能力的天花板在哪裡
以往,王奕盛的名字幾乎與「影像設計」畫上等號,但近幾年來,不但在戲劇、戲曲,甚至音樂會、戶外活動等看到他的作品,更在2019年台灣參加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時擔任台灣館的策展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前輩真情相談室
宋光清:「狗改不了吃屎 但你可以少吃一點」
他們都曾站上風口浪尖,卻也在人生路口做了選擇,離開安穩,踏出框架。走過紅塵的表藝界前輩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與當下
-
焦點專題 Focus 訪清華大學音樂科技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蘇郁惠
如何化恐慌為舞台上的助力
《紐約客》雜誌有張知名的諷刺畫:一隻大象坐在鋼琴前,雙手垂下,眼睛瞪大看著鍵盤,驚嚇地問著自己:「我為什麼在這裡?我沒辦法彈這東西!我是個長笛家,我想大聲喊叫」。試想,每場演出,演奏者都得如此面對台下目光投射,如同放大鏡聚熱在身上,教人灼熱得無處可逃。
-
跨界對談 林昭亮X何瑞燕
琴聲註定了醫生的牽手
門一打開,林昭亮帶著大包小包跨進屋內,雙手、腋下無法騰出空間,鞋子就脫在門外。眼前的小提琴家明天即將搭機返美,今日準備行囊,難以聯想前幾天他才站在台上接受掌聲。背後的太太何瑞燕一面探頭招呼,一面指揮物品擺放,順手就拎起了那雙鞋,收拾得不露痕跡。 小小的動作顯示了兩人的日常,一個是指引方向的燦爛明星,另一個則是耳聰目明的救援投手。說是大師與樂迷的相遇,實則是小提琴家與醫生的故事,明明是不同的世界,卻在依著節奏連接起來。前一拍起,後一拍落,說是獨立卻又合拍。共織的音樂夢想,又豈止是開門七件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國家交響樂團新任藝術顧問
準.馬寇爾 以尊重為根本 讓自己成為橋梁
德、日混血,出身音樂家庭的準.馬寇爾,曾師事指揮傳奇傑利畢達克與邁爾,也曾受教於伯恩斯坦與小澤征爾,擔任過多個知名樂團的音樂總監,從基層做起的他,歷任多職、甚至歌劇院營運管理都有經驗。對指揮的工作,馬寇爾強調「團隊」的概念,他說:「交響樂是複雜的,當然好的樂團有首席可以帶領,但如果沒有,我就必須在短時間內有效地給予建議。放大到整個樂團,絃樂如何跟管樂、打擊樂連接?同樣的旋律要如何在各個聲部轉換,這就是團隊工作。」多花一點時間,依據每個樂團、每個場地,彈性形塑當下的美,到最後,「當他們盡情發揮時,就是他們自己的演出,而不是我了!」
-
焦點專題 Focus 小提琴家
陳銳 台灣已是家 爸媽一起來台跨年
送走二○二○年,我會更珍惜人與人的情感,等疫情過後,我就又得開始飛了,不過我想到時會有點改變,因為我發現台灣已經變得很像我可以回來的一個家了!
-
焦點專題 Focus
告別庚子年 與表演一起甩開陰霾
在這變化迭起、災厄連連的一年,讓人特別感到與「世界末日」是如此地接近,人們透過封鎖與隔離,暫時守住生與死、陰性與陽性的距離,如常,成了奢望。在台灣的我們幸運地走進世界少有的「後疫情時代」,表演可以繼續,在這個美好的泡泡裡,讓我們走進劇場,透過跨年演出,送走災厄、沉澱反思,也把手同歡,迎接並期盼未來的平安
-
藝號人物 People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朱宗慶 把今日的顛峰 當作明日的起跑點
一路走來角色多元,但不變的,就是大夥口中的「朱老師」。一手創立的打擊樂團不僅改變了台灣的音樂環境,更讓台灣成為世界的打擊樂重鎮,面對樂團即將邁入卅五歲,朱宗慶堅定地說:「接下來要把顛峰當作基本水準。」不是到達顛峰之後往下降,而是從顛峰之後再往前走。今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對他而言,這個獎代表除了連結藝術專業外,也連結了社會。他說:「我在意的是,所做的事情對台灣有沒有貢獻?台灣如果只有朱宗慶好,沒什麼了不起,要讓打擊樂好、全台灣好,那才有價值。」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影集音樂劇網路變身 輕薄短小隨身觀賞 Vocal Asia X《不讀書俱樂部》
以推廣阿卡貝拉純人聲音樂為主的Vocal Asia,也搭上IP改編列車、跟隨串流影音熱潮,將音樂劇團隊C Musical的成名之作《不讀書俱樂部》音樂劇系列改編為網路影集。考量網劇觀賞以輕薄短小為主,原劇也將改編為十二集,每集以「短網劇」的型態,讓觀眾利用零碎的時間,無負擔地欣賞。
-
焦點專題 Focus
以爵士為載體 述說屬於我們土地的故事
從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開始,爵士樂在紐奧良的非裔美人社區中逐漸生成,至今發展不過百來年,卻已被認為是一種音樂表達的主流形式。它那不羈的風格與表現形式廣受歡迎,在短時間內即傳遍全世界,並且與當地的風土民情結合、變形,衍生出另一種迷人的風采。這股風氣吹到台灣也是如此,從早期的摸索,到如今有多位樂手跨海學習到歸國扎根,並且邀來國際名家相互切磋撞擊。小號手魏廣晧與Bass手徐崇育,都是投身其中的佼佼者。回想過去,沒有人說容易;但要談未來,他們就是用爵士樂,說出屬於我們土地的故事。
-
音樂 向巴赫致敬—鋼琴協奏曲之夜
以巴赫鍵盤曲 演繹世代傳承
在長笛教育家樊曼儂支持下,鋼琴家魏樂富、葉綠娜策劃了跨度數年的「3B全本系列音樂會」,介紹貝多芬、布拉姆斯與巴赫的鋼琴作品,而浩瀚的巴赫作品無法一次窮盡,繼去年「鋼琴全本作品系列音樂會」,今年再以「鍵盤協奏曲」為主題作為系列音樂會的圓滿終章。魏樂富、葉綠娜與廖皎含率領旗下學生,與音樂好友指揮廖嘉弘等偕同樂團合作,也同時演繹了台灣音樂界的世代傳承。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交響樂團
傳承發揚相輝映 擘劃樂團新紀元
二○一九╱二○是呂紹嘉擔任NSO音樂總監的最後一個樂季,二○二○下半年起,他轉換身分成為藝術顧問,協助NSO的新樂季規劃。他說自己:「從更客觀的角度來評斷曲目和音樂家,因此今年的曲目少了點主觀意識,但曲目品質不變,而演出水準與精采度亦不變。」NSO的新樂季以「傳承與發揚」為核心,將以「斯特拉溫斯基」、「貝多芬」、「斯拉夫」民族樂派及「國人作品」等四個軸線貫穿,一樣邀請多位明星音樂家與樂團合作,星光熠熠,令人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脆弱體質 汲取經驗、打底優化
疫情不僅使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劇烈改變,國際經濟、政治情勢受到的影響,也連帶牽動藝術發展。疫情讓表演藝術脆弱的體質更加突顯,此刻不能被動等待國際疫情的平息,而要打好基礎、優化體質,才是永續、長久經營的良方。未來該如何調整因應以承擔大環境所帶來的各種風險,如何從此次重創中汲取經驗,更是每個團隊、每位藝術工作者應積極面對的課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黃堃儼 ╳ 蔡明叡
想當YouTuber? 先聽演奏家們怎麼說
演奏家窮極一生面對的是舞台與觀眾,然而當舞台變成自宅、觀眾又在鏡頭的另一端時,他們該如何持續用音符傳遞熱力? 不被疫情擊垮,打擊樂家黃堃儼與鋼琴家蔡明叡不約而同錄製樂曲,以系列性的方式和樂迷們分享。彈奏上雖然已經身經百戰,但自己操作錄影卻是困難重重。怎麼收音、怎麼剪接,甚至怎麼開場都得從頭學起。學習如何面對鏡頭談話、演奏的同時,也學習如何決擇在最完美的那一次,關閉錄影、存檔上傳。 即使錄製一段影片費神費時,即使兩人都為按讚數不及網紅的數十萬或數百萬感到挫折,但是細水長流的累積,都是為古典音樂的持續打底扎根。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升級表演藝術圖書館 為民眾與兩廳院「搭橋」
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於一九九三年成立,典藏包括兩廳院主辦節目海報、節目單、錄影帶、數位光碟、每日演出錄影音等,累積館藏至今十九萬件。廿多年來,歷經幾經調整,圖書館一直是被討論的焦點。二○一八年起,從內部提議轉型,圖書館將重新思考館藏策略及空間運用規劃,並於今年啟動圖書館升級專案。 在兩廳院「藝術共融」的脈絡下,該如何打造一個屬於大家的圖書館?藝術總監劉怡汝決定搭起橋梁,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因任何預先設下的規範而被屏障。她堅信:「如果兩廳院只服務文化菁英,那就希望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透過兩廳院,都成為文化菁英。」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案1:就做你最擅長的事吧! 持續練功的努力家們
陳銳 從「空中飛人」變身「網際超人」
個性正向樂觀、超有能量的陳銳,本來就是社群媒體重度使用者,總樂於與樂迷分享他的所見所思,影片、梗圖總是幽默又風趣。當疫情打亂空中飛人演出行程,宅在家的他也絕不閒著,趁機充電、練習喜歡的曲子,還把平常用來玩遊戲的平台改成虛擬練習室,不但設計古典音樂家主題,更邀請樂團首席、獨奏家好友搭檔進行線上演出,或一起教導大師班陳銳笑說:「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音樂,而是人。音樂只是媒介、工具,幫助我與人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