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康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有人才有能力,我們到底缺了什麼?
台灣動畫圈的人才與能力都有,但為何無法像日本、歐美那樣,產出質量均佳的動畫電影?動畫創作者史明輝與紀柏舟從各自的經驗,提出觀察:史明輝台灣動畫發展一直以來的困境,在於不知道應該如何對待「動畫」這個創作形式,雖有政策鼓勵,但只是點到為止、願景模糊。紀柏舟走過藝術影展與商業創作的練功旅程,表示「把藝術跟商業合併在一起,是最難的交叉點。」但唯有對創作品質的堅持,才能有個人特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劇組內打造創作對話 委製共製助長相關需求
現象4:「戲劇顧問」角色浮現,豐實了創作厚度?
近年隨著歐陸劇場製作的訪台,國外劇組中常見的「戲劇顧問」概念也導入了台灣,也逐漸在本地製作中實現,不少製作的演職員表上,出現了「戲劇顧問」一職,這個角色是陪同創作者一起思考的另一種聲音;而在日益增多的「委製」或「國際共製」的案例中,戲劇顧問更是協助達到命題目標,或協助連結國際與在地文化脈絡的關鍵人物。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友酒友,共創紀錄的同台戰友
他們因為這齣戲,同台了五年,即將演出第兩百場,創下了台灣戲劇史的紀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讓金士傑與卜學亮共享生命中的變化與甘苦,如同一趟豐富的旅程,在每一次巡演同台之時,共同品味當下的美好。時值冬日,兩人互送應時的溫馨禮物,暖身暖心暖友誼,祝願身體健康、戲演久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吐槽中,不停轉動的友誼
樂評人與音樂家,一個評論一個被評論,看來好似是對立關係,但對認識已經十五年的焦元溥與嚴俊傑來說,卻是「互相漏氣求進步」那頗有默契又相輔相成的牢固友誼。兩個人從當年的相識,聊到二○○二年那一回嚴俊傑參賽、焦元溥當觀眾的那場柴科夫斯基音樂大賽,以及近期兩人正在做的事與體會心得。兩人互送的禮物也不改「鬥嘴鼓」作風,玩笑與期許兼具的心意,盡在其中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偶戲的路上,有妳陪伴
一位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團長,一位是飛人集社團長,鄭嘉音與石佩玉這兩位當年一前一後進入九歌兒童劇團的老朋友,如今都是團隊的領頭大家長,一樣忙著做戲、營運劇團,但總是不忘隔空關懷對方、彼此打氣,忙到沒空過聖誕節的兩人,藉採訪機會碰面,開心暢聊,分享工作與生活點滴甘苦,交換祝福與禮物,也交換各自的期許與願望
-
焦點專題 Focus
深化訓練打基礎 望向華文音樂劇大未來!
音樂劇的源起在歐美,但在有著完全不同歷史文化、審美觀點、敘事方式的華文地區,音樂劇這樣的演出型態該怎麼運用、轉化、變革、扎根?從一九七二年香港製作了第一齣原創華文音樂劇《白孃孃》迄今,許多創作者從製作中學習、在跌跌撞撞間調整策略,時至今日,對人才的特殊要求,也終讓音樂劇訓練進入校園成為正式課程,然而,音樂劇由誰來教?學了什麼?在這個逐步確立的系統之下,必然將影響未來各華文地區音樂劇的發展方向。
-
焦點專題 Focus 紮實的學習
演唱跳練基本功 多多創作展身手
音樂劇的製作「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要能唱、能演、能跳,還要能創作?從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系與臺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的課程看來,首先入學的學生都必須具備演、唱、跳其中一項或多項能力作為要件;除了深化這三項能力,跟上海戲劇學院不一樣的是,對師大來說,培育音樂劇演員僅是其中一小部分,以戲劇、舞蹈、音樂的全面理解為底,不論最後用什麼樣的形式發表,只要是有關音樂劇的創作,就是目標。
-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的精進
環環相扣下的不可不知
作為一項當代綜合表演藝術產業,音樂劇的工作者不止是管好自己的分內表演或技術項目,所需要了解的比你想到的更多:對歷史脈絡、概念構成與演出整體呈現,都得有真正深入的了解,因為環環相扣的種種因素都會影響最後舞台上的表現,充分的溝通與理解絕對必要。
-
焦點專題 Focus
《撒嬌女王》 四人飾多角的挑戰
導演何念舞台劇《撒嬌女王》以華文地區四個城市裡的愛情故事、由八位演員串搭組合的方式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也造就了音樂劇版的出現。音樂劇版由四位演員串演原劇多個角色,演員必須從舞台形體或改變聲音的姿態著手塑造角色質地,是相當大的考驗,而為角色量身而寫的音樂,藉歌詞展現劇情的方式,都讓演出更貼近真實。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原民古調到蒙古呼麥 國境之南星光閃耀
屏東演藝廳計畫於十二月三日正式開幕,自十月底起,已然啟航的「開幕藝術季」,以法國鋼琴家夏瑪尤,及來自捷克的SKETY人聲樂團打頭陣。接下來,從本月直至年底,還有更多國內外的演奏家、創作者與表演團隊,將陸續登台、合力慶賀這全新誕生的表演地標,歌頌獨屬南方的文化風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埕」的概念出發 開啟藝術的想像
將於十二月三日開幕的屏東演藝廳,將其主要功能鎖定在音樂類的演出型態;在建物內部規劃上,也備有九個大小不一的排練空間,因應地方團體的各種需求;整體設計以開放作為一種想像、讓互動成為一個目標,由左右兩棟建築環繞擁抱著露天中庭廣場,建築師姚仁喜希望「讓演藝廳成為當地人真正實用的場所,而不是只為了所謂的高雅文化,而精雕細琢的表演場域而已。」
-
焦點專題 Focus 新場館新設備
自動控制系統啟動 翻轉製作思維?!
這兩年,台灣陸續落成啟用多個新場館,就連卅年老字號的國家戲劇院也正在進行舞台設備更新升級,面對新劇場的新設備自動控制系統的愈趨普及,技術劇場工作者與設計們,如何翻轉新的工作思維,以活用設備、研發設計、整合製景,走向既細緻又全面的製作流程?
-
焦點專題 Focus 新劇場新管理
專業技術進場領軍 為演出服務
新的劇場成立後,進場領軍的有不少是之前跟著演出團體走南闖北的專業技術人員,看遍許多場館的限制性管理,他們期待自己能帶給場館不同的「管理」思維,從管理劇場翻轉成「為演出服務」。而從這個概念出發,還能開拓更多空間運用的可能性,讓製作在正式開演前有更多試演、調整、修改的可能
-
焦點專題 Focus 新劇場要人才
專業訓練不可或缺 勞權改善待整合配套
作為高密度人力的工作職場,新場館的紛紛開張,也突顯了專業人力的質量問題。演出品質的提升有助吸引更多愛好者加入產業,工作環境的健全,卻是留住人才的根基,而專業技能的不斷提升,也是人才能夠持續留駐的關鍵。這種種課題都非今日才有,而現今態勢,更讓人意識到迫在眉睫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虛擬劇場PK遊戲實境 如何互動抓寶?
演出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不限於劇場;給玩家一個平台,他們就能創造敘事,設定只是參考。如果參與者遊走於觀賞、玩樂之間,如果這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創作者應該提供怎麼樣的舞台?創作的含量與觀者的主動影響該如何拿捏?人手一磚蓋成的建築,會不會就此歪樓倒塌而失去原有的作品理念?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限地製作vs.角色扮演 不只看戲更入戲
當看戲不只是坐著看,而是起而行,甚至你就得扮演劇中一角是的,你已經踏入「沉浸式」的劇場,超越有距離的旁觀,創作者精心設計「你」成為戲中一員,原先由台上而至台下的單方向能量散射,轉換為一種雙邊的輻射與共振。而在遊戲的世界,也有異曲同工的玩法,當「RPG」在現實場域發生,玩家就是角色,也是觀眾,故事的謎團,你得自己解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五環開幕秀 門道怎麼看?
奧運開幕演出或許是現今全世界場面最大、動員人數最高、影響力最廣、觀眾數量最多的一種表演型態,它必須融合運用各種創作手法,以現場表演與影像畫面呈現;它必須塑造城市與國族的形象,同時也要顧及典禮儀式的種種流程細節;它有最明確的表演目的:歡迎來自各地的傑出運動員,當然也得用主辦國獨到的方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讓這一夜,成為歷史的銘刻
從二○○九年的高雄世界運動會及台北聽障奧運開、閉幕儀式,到二○一○年,與建國百年跨年煙火合體的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開幕活動,在這些有限且為數不多的經驗中,參與其中的幾位工作者從中指出了許多需要細想、省思的觀點,不只為將來可能舉行的類似演出提供參考,也給所有正規劃演出,接洽商演企畫的人們,一些值得考慮的建言。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篳路藍縷為藝術家鋪路,未來鋪向何方?
以補助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文化資產、視聽媒體藝術及藝文環境與發展等面相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迄今已經廿年了,正逢成年大禮,也是檢視其過往成績、思索未來可能的關鍵時刻。日前透過舉辦「廿周年回顧與前瞻論壇」,邀請多位藝術領域的學者、創作者共聚一堂,交流對國藝會的觀察與期許,關注這個以「臂距原則」創立、以六十億孳息扶育台灣藝術文化的重要組織,如何迎向下一個廿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李靖宜 水面下的提琴手
工作是優雅拉奏的樂團中提琴手,私下的李靖宜卻是興趣多多,運動項目從游泳、衝浪到潛水,玩得不亦樂乎。因為喜歡拍照又喜歡游泳,以為潛水可以一舉兩得,卻是學習後才知大不易,但不輕言放棄的她,仍以自己喜歡的步調和節奏投入潛水,真正開始享受海底的靜謐、水中生物的神秘與可愛,還有遨遊在壯闊的異世界裡,所目睹親蒞的危險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