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偉
-
蒙彼里埃
夏日戲劇盛會「演員春天」 扎根地方放眼國際
在法國眾多夏日藝術節當中,「演員春天」近年來特別獲得國際劇場界的關注,因為它不僅融合跨領域的表演形式,也邀請到許多知名藝術家的最新創作。有別於逐漸市場化的亞維儂藝術節,「演員春天」強調與民同樂的節慶氛圍,如法國劇評尚-皮耶.漢(Jean-Pierre Han)所言:「『演員春天』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擁有一種法國、甚至歐洲其他地區都無法比擬的人情味。」
-
巴黎
法國名導席瓦迪耶 將《人民公敵》化為當代警世寓言
法國鬼才導演席瓦迪耶近期將易卜生的《人民公敵》搬上舞台,原作透過兄弟之爭描繪了科學真理與政治運作的衝突與矛盾,席瓦迪耶透過層次分明的舞台裝置和節奏明快的場面調度,試圖將這場兄弟鬥爭,發展成事實真相與現實利益的衝突。他運用混雜的元素,拼湊出一個超越時代的奇幻空間,更在演出中融合了即興橋段,讓台上台下直接交流,度過一段激發想像和思考的嘉年華。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活在歷史當下 反思現世矛盾
如何運用深入淺出的手法鋪陳錯縱複雜的歷史情境,又能體現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怎麼在舞台上重現時代驟變的動亂氛圍,及革命一觸即發的洶湧能量?在《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a ira(1)- Fin de Louis中,波默拉(Jol Pommerat)帶領觀眾重探法國大革命,親眼目睹共和國制度的誕生。
-
亞維儂
今年夏天的亞維儂 一場兼容並蓄的奧德賽旅程
亞維儂藝術節將於七月初登場,今年主題是「奧德賽」,藉希臘英雄與異族文化相遇、重新思索自身價值的經歷為喻,透過各地創作讓觀眾聽見流亡者及異議者的聲音。此次節目分為三個方向:洞鑒古今的省思、藝術和政治的衝突、人類對生態的影響。而今年台灣團隊參與外亞維儂藝術節的節目融合了南管、京劇、原住民舞蹈、當代編舞等,將帶給觀眾一場貫穿古今的「台灣奧德賽」。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劇場影像化」的趨勢與危機
比利時創意天團FC Bergman與瑞士當紅青年導演史東Simon Stone分別以JR和《女性復仇三部曲》La Trilogie de la vengeance展現高超的敘事技法,但也讓人感受到「劇場影像化」的危機。
-
巴黎
楊.法布爾身陷#metoo風暴 藝術界暗藏的父權陰影
比利時跨界藝術家楊.法布爾去年遭到其舞團Troubleyn的人員,以公開信譴責法布爾逾越道德底線的工作方式,近期他的兩齣新作到巴黎演出,也引來抗議人士拉布條發傳單,控訴創作者的非道德行徑。事實上,「法布爾事件」只是歐洲表演藝術界的冰山一角,藝術圈中的階級與父權陰影籠罩,#metoo運動揭露文化圈不為人知的潛規則,以及濫用藝術之名的權力遊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國立夏佑劇院總監
迪迪耶.德尚 孕育創作的場館是滋養社會的力量
法國國立夏佑劇院是法國戲劇界的指標之一,在現任總監迪迪耶.德尚的領導下,更轉變為發展編舞創作的當代藝術重鎮,也透過文化軟實力拉近與普羅大眾之間的距離。迪迪耶.德尚表示:「文化機構在協助藝術家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多元的視角是整體社會的養分。藝術家也透過創作回饋劇院,讓它們能開展更為豐富的行動。」
-
巴黎
德法劇場 齊聲哀悼大師殞落
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多少人能把藝術視為一生職志,直到終老仍不懈探索表演的奧妙?在稍縱即逝的演出中,有多少演員能帶給觀眾銘刻於心的感動?今年二月十六日,歐陸劇場失去了兩位登峰造極的資深表演者,留給觀眾無限遺憾:布魯諾.岡茨(Bruno Ganz)和瑟吉.梅荷蘭(Serge Merlin)。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種族的創作,還是自我辯護?
因為先前的抗議,加拿大導演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首度合作作品Kanata差點因北美製作方的撤資而胎死腹中,但在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虛金的堅持下,改名為《Kanata首部曲:爭議》在去年十二月底首演。不同於最初橫跨十九至廿一世紀的時代三部曲,《Kanata首部曲:爭議》將時空背景設定於近代,並採用多線敘事描繪族群共生的現象,以及弱勢族群的處境。
-
巴黎
擺了獵奇觀眾一《道》 令人失望的懷舊真人秀
原本預計在去年十月於柏林首演的《道》,終於在去年底在巴黎上演,這齣源於俄國電影導演赫爾札諾夫斯基拍片計畫的演出,在兩週內吸引了上萬觀眾進入展演場域體驗。觀眾在布置成蘇聯共黨時期研究機構中的空間遊走,除了欣賞影片與裝置,也觀賞現場表演,但整個內容卻招來惡評,《道》就像是場譁眾取寵的大型真人秀,充滿了矯揉造作的擬真假象,只映照出觀者貪婪的獵奇心。
-
舞蹈
家,是一股生生不息的能量
與台灣淵源深厚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將帶來他最新的舞作《家》。在這個作品中,他企圖探索個人及群體的關係如何交織成一種充滿親密氛圍的空間,舞者則從動態的能量流轉去尋找彼此牽制所產生的凝聚力,閃爍的螢光燈拱架、白色地板的一座土丘、細微的燈光轉變、層次分明的電子音樂等,則把舞台空間塑造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營造出綿延不絕的視覺流動與感官變化。
-
巴黎
剎那就是永恆 貝洛赫尼重探普魯斯特經典
未滿四十歲的貝洛赫尼是備受矚目的法國青年導演,熱愛搬演文學巨作的他,透過生動有趣的表演、節奏輕盈的音樂與視覺強烈的舞台美學,打破了經典給人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去年年底推出的《剎那》重探普魯斯特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貝洛赫尼擷取三個主題:童年、哀悼與回憶的湧現。透過原著的詩意語言和演員的親身陳述,《剎那》勾勒出一個古今交融的曖昧時空。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人」為本的交流 藉「陪伴」打開彼此的未來
二○一八年一月一日正式啟動的「開動計畫」,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共同簽訂、為期四年的交流計畫,透過節目交換、跨國共製與藝術家駐館創作的方式,推動台、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計畫核心在於人的交流,以親身接觸化解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打開了藝術創作的視野,也拓寬了場館經營的思維。
-
巴黎
政治角力無所不在 表演藝術界掀起茶壺風暴
法國近兩個月掀起「黃背心運動」,突顯了法國政府長久以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在位者只重視數字與成效,愈來愈輕視公共服務。而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法國的場館經營與文化政策上。近期表演藝術界的紛擾頻傳,除了多位文化機構的藝術總監請辭,還有場館內的勞資爭議,重要劇場資料庫網站因預算縮減可能被迫停擺等等,政治角力、資源分配種種問題,也無法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
巴黎
與法蘭西戲劇院合作 歐斯特麥耶《第十二夜》狂歡搬演
受到近年來保守勢力在歐洲崛起所影響,德國知名劇場導演歐斯特麥耶想要重探《第十二夜》,呈現莎翁怎麼透過風趣的筆觸,突顯超越性別框架的慾望。這三年來,他在巴西、羅馬和柏林的導演工作坊中與大學生一起探索此劇情節,近期並與法蘭西戲劇院新生代演員合作搬演,透過符號的拼貼與錯置,不僅突顯劇中的扮裝橋段,也顛覆了大家對於性別和身分的既定認知。
-
焦點專題 Focus
追憶那個美好卻殘忍的年代
八○年代中至九○年代中期,被視為世紀黑死病的愛滋在法國肆虐,造成民眾深刻的恐懼,面對這場風暴,法國藝術家也藉著創作探索生命抗爭背後的人性價值。如劇場導演莫虛金、舞者暨編舞家亞藍.布法、電影導演歐諾黑等都有相關作品,他們召喚了早逝的靈魂,讓大家感受他們曾經遭受過的創痛和追求自由的意志。他們的作品並非單純緬懷過往,反而映照出現實的未竟之業。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宛如劇場的城市 到代表城市的劇場
應國家兩廳院之邀,曾任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現任瑞士洛桑維蒂劇院藝術總監的文森.波迪耶,於十月中來台分享他多年經營藝術文化機構的經驗與策略。無論是藝術節規劃或劇院營運,波迪耶認為都應該放手一搏、勇於嘗試。他協助藝術家完成夢想,也挖掘深具潛力的創作者。而劇院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突顯出表演藝術的當代性、前衛感,及多向發展的無限潛能。
-
巴黎
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年 巴黎秋天颳起哈日旋風
為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周年、以及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日法政府聯手,今年初秋至明年春在巴黎舉辦系列日本節目,名為「2018日本主義」,企圖透過東西文化交流,打造全新美學風景。參與演出的除了日本傳統藝能界國寶級明星演出的歌舞伎與狂言,還有當紅影視明星參演、重量級日本導演執導的舞台作品,強力和式文化旋風,讓花都巴黎為之風靡。
-
戲劇
藉感官暴撼 探討民主起源
即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美國 民主》,是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首度嘗試在舞台上改編政治論述,他企圖藉由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讓觀眾體會到民主誕生的刻苦環境,以及它對於人性的試煉。透過震撼人心的畫面與斷裂的舞台敘事,卡士鐵路奇鼓勵觀眾放下理性思維,用開放的感官迎接一場關於存在與人性的辯證。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