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世偉

發表文章 110 篇
  • 波默拉在《小木偶》中企圖營造一種馬戲團的氛圍,讓敘事超越時空的限制。
    戲劇

    充滿詭譎、矛盾的皮諾丘世界 喬埃.波默拉《小木偶》

    二○一五年首度應臺中國家歌劇院之邀來台演出《仙杜拉》,法國導演喬埃.波默拉的童話新詮讓台灣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今年正式踏入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場,搬演其童話改編系列的《小木偶》,要帶著觀眾走進一個昏暗、迷離,充滿詭譎與矛盾的皮諾丘世界,讓我們看見一個好逸惡勞的小朋友如何學會成長,怎麼在充滿誘惑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文字|王世偉、Elisabeth Carecchio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蛇歌三部曲》之一《窺探》
    特別企畫 Feature

    穿梭於視覺與敘事間的自由 尼德劇團的創作探險

    楊.洛華茲反骨的性格,讓他的作品一直不斷演進。一直以來,他打破慣用的創作手法,挑戰自己的極限。他跟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成立了尼德劇團,在創作路程中尋找烏托邦更深遠的意義。透過多元媒介下的舞台敘事,他們邀請觀眾分享一場超越時間的儀式性演出:虛擬的過去變成表演的當下、對未來的追尋化為流竄不歇的動能、瞬間的感動停駐在永恆的記憶之中。

    文字|王世偉、Mark Devos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蓋西耶的《沉沒的紅》
    特別企畫 Feature

    虛實交錯的體驗 多層切入的感知 歐陸劇場中的同步影像敘事

    結合多媒體影像與現場表演的劇場手法,已經成為當代劇場的新興風潮,無論是定點拍攝、數位裝置的攝影、即時剪輯、經過特殊處理的合成效果或是3D投影,舞台上的影像不僅製造出強烈的感官效果,也讓劇場演出更貼近當代人的生活。除了凱蒂.米契爾,將於五月到訪的凡.霍夫,作品曾經來台的蓋西耶、卡斯多夫他們透過同步影像製造一場虛實交錯的感官體驗,帶領觀眾深入層次分明的敘事空間,讓他們自行辯證對於現實的多元感知。

    文字|王世偉、Pan Sok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導演運用錄影、音效形塑出克莉絲汀身處的環境、感官上的變化與情感的流動。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幻覺的融入與解構 凱蒂.米契爾眼中的《茱莉小姐》

    對凱蒂.米契爾而言,大部分《茱莉小姐》的舞台詮釋都客觀地鋪展三名角色之間的關係,把焦點放在兩名主角的階級落差之上,而她卻想深入刻劃個人主觀意識,以突顯劇中的親密氛圍。在米契爾的改編版本中,被史特林堡形容成「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的克利絲汀不再是個無關緊要的女配角,反而成為一個瀕臨崩潰邊緣的脆弱主體。她帶領觀眾一步步發現自己未婚夫與女主人之間的情愛糾葛,邀請他們融入衝突的核心,成為愕然無聲的目擊者。

    文字|王世偉、Stephen Cummiskey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光束一下像曙光般橫掃過每個人的臉,一下如雷射光把空間垂直切分成數個區塊,一下又變成旋轉的立體圓錐,製造出炫目奇幻的效果。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夢,是每個人的光 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的《熱房》

    曾以《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贏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泰國電影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受韓國光州藝術中心之邀,首次嘗試跨領域創作,在劇場中開展自己的影像實驗,呈現作品《熱房》。與他的電影作品《華麗之墓》呼應,但《熱房》跳脫了線性結構,變得更抽象化、更具感官性,阿比查邦企圖運用光的變化追溯人類起源的記憶,延伸出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曖昧地帶。

    文字|王世偉、Le Festival d'automne à Paris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法國編舞大師瑪姬.瑪漢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舞大師瑪姬.瑪漢 在他者面容上川流不息的生命

    曾以May B、《環鏡》等舞作驚豔台灣觀眾的法國編舞大師瑪姬.瑪漢,繼去年在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再度來台演出經典作品May B後,也將在今年TIFA呈現由其子大衛.曼布希演出的《臉》。不自我局限的瑪姬.瑪漢,以充滿好奇的藝術家之眼,探索一張張肖像背後的故事,每個人內心深處脆弱的靈魂,透過簡約的動作、迷幻的氛圍,《臉》帶領觀眾進入一種意識之外的探索、充滿想像的世界。

    文字|王世偉、AFP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法國編導暨演員大衛.曼布希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導暨演員大衛.曼布希 探索真實人物的存在風景

    身為演員、導演、編劇,大衛.曼布希也跨足影像創作。從小在母親瑪姬.瑪漢的舞團中長大,舞蹈於他而言一點也不陌生,他也在母親的作品May B和《環鏡》重演時擔任表演者。這次的《臉》是他與瑪姬.瑪漢及舞台設計班傑明.雷布瑞頓共創的作品,擔綱表演者的他,為了建構每一個角色的身體性,他為角色打造故事、創造存在空間,讓他們在被創造的情境下變成一種虛擬人物。

    文字|王世偉、AFP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彼得.布魯克的《戰場》,仍取材《摩訶婆羅達》,藉由神話中的人性衝突去探究當代的焦慮。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回到源頭 尋找現實的啟示 受印度文化啟發的當代劇場作品

    國際劇壇知名的跨文化大師彼得.布魯克與亞莉安.莫虛金,都曾向印度傳統表演請益,並深入當地汲取靈感,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前者以九小時的巨構規格搬演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為此花了十年準備,並數度帶團隊深入體驗印度文化。後者則學習印度傳統表演形式,轉化運用在莎劇或希臘悲劇的表演上,或以印度人文精神反思當代世界。恆河文明讓劇場創作者重新思考文化的本質、找回舞台表演的核心價值與創作的無限潛能,充滿承先啟後的能量。

    文字|王世偉、AFP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瓦里科夫斯基執導,由伊莎貝.雨蓓主演的《慾望街車》運用希臘哲學、當代社會學探討人性慾望。
    特別企畫 Feature

    縱橫多元形式 挖掘當代人的存在困境 東歐劇場創作者面面觀

    透過劇場元素,以多元形式與當下對話,經典拈來皆可化作文章東歐的劇場工作者展現了繽紛繁複的樣貌,除了將訪台演出《哈姆雷特》的柯爾斯諾瓦,趁此機會,本刊也介紹幾位值得關注的東歐劇場導演與團隊,讓讀者更深入東歐劇場工作者的創作面貌。

    文字|王世偉、Berliner Festspiele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法國劇場導演德馬西-莫塔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劇場導演德馬西-莫塔 人性手法 創造現代的奇幻寓言

    卅一歲就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劇場導演艾曼紐.德馬西-莫塔接掌巴黎市立劇院以來,即以多項計畫鞏固了該院多元、國際化的風格,更改編許多廿世紀經典劇作,企圖打造一套市立劇院的定目劇,即將訪台演出的《犀牛》就是其中之一。尤涅斯柯的《犀牛》是荒謬劇經典之一,但德馬西-莫塔的新版卻刻意淡化了荒謬語言製造的喜劇效果,而強調出人物內心的不安與惶恐,企圖用人性化的手法烘托出劇作家筆下對於存在的困惑。

    文字|王世偉、Jean-Louis Fernandez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以大型機器偶聞名的「豪華皇家劇團」,是令人矚目的法國街頭劇場團體,常受邀到各城市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打破體制 到讓藝術走入生活 探索歐陸當代在非劇院場地的演出

    從劇場藝術史來看,劇場的演出本來就是在戶外呈現,如一場共同參與的慶典,是到後來才進入室內劇院,成為特權階級附庸風雅的娛樂。但到了一九六○年代,因前衛藝術與抗爭風潮的啟發,藝術家開始走出劇院黑盒,試圖找回劇場原有的節慶性與共享特質,於是多樣的舞台實驗在廢棄空間、古蹟發生,讓民眾見識到表演藝術的多元性,及深度思索景觀社會與個人生活的關係。

    文字|王世偉、AFP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維新派的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破空間局限的劇場實驗者們 歐陸與日本戶外表演團體介紹

    走出劇場,街頭、森林、山邊、水濱,處處都可能是劇場!國際上許多表演藝術家以天地為舞台,呈現不受空間局限的創意,就讓我們來認識數個來自歐陸與日本的表演團體,略探他們的創作面貌。

    文字|王世偉、陳汗青、井上嘉和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法國導演馬修.華
    藝號人物 People

    《歐洲聯結》法國導演馬修.華 讓你聽見當代劇作家的聲音

    從戲劇學院畢業後就創立了「守夜人劇團」,法國導演馬修.華致力於搬演當代劇作,他說:「當代作者用文字描繪了我們共同存在的世界,進而表達出他們對於現世的看法。我非常欣賞這種對於社會、政治提問的態度。與其呈現經典作品,我寧願選擇讓大家看見嶄新的戲劇文本。」而他更與夥伴發展出「沉浸式劇場」的演出方式,透過雙面台、耳機裝置或是流動性的影像給予觀眾不同的劇場體驗,他強調:「我們是要創造出一種適宜的氛圍,讓觀眾能聽見文本。」

    文字|王世偉、Anais Boileau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羽翼發癢》融合了搖滾樂演奏、現場混音效果、影像互動裝置。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眾家爭鳴,卻百無聊賴 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的無聊藝術

    菲利浦.肯恩的劇場作品瞄準平凡小人物,呈現他們在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造一個集體的烏托邦。然而,他們從不嘗試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懷抱著專注的態度,用創意、遊戲性的方式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藉由這些童心未泯的角色,導演帶領觀眾發現世界的另一種視野、另一種節奏。也許習慣了舞台壯觀效果的觀眾可能會覺得肯恩的作品無聊透頂。然而,這種單調的鋪陳、平淡的氛圍正反射出後工業化社會中人類汲汲營營的空無。

    文字|王世偉、Vivarium Studio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龍之憂鬱》導演菲利浦.肯恩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專訪《龍之憂鬱》導演菲利浦.肯恩 建構劇場中的無限風景

    出身視覺藝術背景,也曾擔任舞台設計工作,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投入創作的入徑與其他導演很不一樣:他不以文本為唯一依歸,他說:「我希望自己的劇場作品能夠突顯身體、空間和材質的關聯,讓舞台變成一種動態的圖畫;隨著排練,演出才一步步成形。一切都像一種共同研究的過程:我與表演者一起展開各種關於空間、燈光、聲音的實驗。」

    文字|王世偉、臺北藝術節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頂著蓬頭亂髮、裝上酒糟鼻、穿著過大服裝和鞋子的賈克.威柏,讓人無法一眼辨認出他就是叱咤風雲的舞台巨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詮釋《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 劇場中輕盈的重量 德國劇場大師彼得.胥坦首訪貝克特

    德國劇場重量級導演彼得.胥坦,在劇場生涯中執導過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但卻從未導演過貝克特的劇作,直到近期才執導《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應「作品劇院」之邀,與法國知名演員賈克.威柏合作。胥坦讓觀眾脫離快速變遷的生活,進入貝克特筆下緩慢、幽禁的個人世界,用人性化的小丑表演一步步拉近與他們的距離,讓他們意識到回憶與現實辯證所產生的疑問。

    文字|王世偉、Dunnara Meas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位於兩邊的曖昧 重塑《三姊妹》當代性 巴西導演賈塔伊《要是她們當時真的去了莫斯科?》

    身兼電影與劇場導演的巴西藝術家克里斯蒂安.賈塔伊,將契訶夫經典作《三姊妹》抽絲剝繭,以一句假設性的問題:「要是她們當時真的去了莫斯科?」重新強調出當代人面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矛盾。透過劇場與電影手法的交錯運用,觀眾更深刻體會到在若無其事的表面下,三姊妹內心的徬徨與掙扎。

    文字|王世偉、Aline Macedo Milena Abreu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癮.迷》之所以能再製,是因曾演過此劇的Marc Labrèche希望能以廿多年的情感歷練深化這部愛情悲歌。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癮.迷》 時空交錯的愛戀苦痛

    描繪兩個時空中生命經驗交錯的《癮.迷》是勒帕吉一九九一年的製作,藉由三條故事線法國藝術家尚.考克多、美國爵士大師邁爾士.戴維斯與虛構的演員羅伯,讓觀眾看到,面對異國風情,藝術家們如何突破神魂顛倒的狀態,將百味雜陳的自身經驗轉化為日後創作的養分。不同於著重拼貼效果的首演版本,廿多年後重製的《癮.迷》強調舞台立體感的延伸,營造出三度空間的視覺幻象。

    文字|王世偉、Nicola-Frank Vachon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漢斯.凱斯汀(右)在劇中飾演理查三世,圖為其加冕的段落。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戰爭之王》 探究領袖風範 導演凡.赫夫 挑戰莎翁三部史詩劇

    歐陸當紅導演伊沃.凡.赫夫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近期推出的新製《戰爭之王》,挑戰莎翁三部史詩劇《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重現中世紀末期英國王朝的政權更迭。藉由莎翁筆下三個完全不同的君主形象,凡.赫夫在劇中中探詢執政者的領袖風範:身負重任的王位繼承人,如何獨排眾議成為一名英明的統治者?面對政治危機,國家領袖要怎麼做出明確的抉擇?權力的鬥爭是否造就了恐怖的獨裁者?

    文字|王世偉、Jan Versweyveld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救護人員忙著救治倒在地上的演員。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重現殘酷場景 在當代找回希臘悲劇性 卡士鐵路奇的《萬神殿之排檔間飾》

    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去年底在巴黎秋天藝術節推出三部以希臘文明為主題之製作,其中的《萬神殿之排檔間飾》在巴黎恐怖攻擊十天後演出,劇中的殘酷場景讓觀眾回想起日前街頭橫屍遍野的畫面,具體表露出現實及其再現的模糊地帶,也讓人深度思考「觀看的方式」。在《萬》劇中,他試著在當代的環境下重新探詢希臘劇場的悲劇性面對命運的不可測,如此渺小的我們是怎麼面對肉身的坍塌,要如何回答生死之謎?

    文字|王世偉、Peter Schnetz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