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藝遊在他方

蘇格蘭高地上的藝術殿堂—愛丁堡皇家劇院

來到號稱「藝術節之都」的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當然不能錯過與節慶齊名的「愛丁堡皇家劇院」(Royal Lyceum Theatre)。這座歷史與規模都堪稱「蘇格蘭之最」的古老劇院,從一百多年前開幕首日,便打出響亮的票房及聲譽;一九四七年起成為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主要舞台後,更是吸引大批表演藝術迷來此朝聖,宛如這座悠悠大城中,閃耀著亙古光輝的藝術珍寶。

文字|Mosla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專題

與自然為友,與美同在

葉世文談「台灣國家公園之美」

「台灣雖小,每座國家公園都不同。」葉世文描摹。都會型、海洋型、山嶽型、戰役型國家公園皆具特色。葉世文形容陽明山的美猶如宋畫,那雲霧、毛毛雨、山色有無中,虛勝於實。玉山範圍廣大,景觀豐富,在台灣生態史佔重要地位,具有保護台灣島的象徵意義。而太魯閣,「石頭一定要有水。」他說:「石頭加上水,生命週期才圓滿。」流水磨蝕,造就太魯閣最美的岩石曲線。

文字|周倩漪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專題

阮淑祥 擁抱藝術人生,播散藝術熱力

The Joy of Art is the joy forever ! 對台灣大哥大基金會秘書長阮淑祥而言,詩人濟慈的這句話,恰恰道出了藝術在她心目中的角色與分量。從跳舞、編舞、聲樂、演戲、導戲、寫詩、攝影,只要是和藝術沾得上邊的活動,她都顯得興致勃勃。談到藝術,阮淑祥謙稱自己只是個愛玩又大膽的「素人」,然而隨著台灣大哥大戶外音樂會五年來的經驗累積,這位「素人」也開始擁有自己的一本藝術經。

文字|盧家珍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藝@CD

回首過往的未來

安德拉斯. 席夫拆解巴赫密碼, 詮釋經典新貌

繼貝多芬全集之後,席夫又在ECM New Sereies端出驚喜之作巴赫的六首組曲(Six Partitas)。這部作品除了有如建築工法般的樂曲結構外,巴赫以歐洲各國風格的舞曲串聯一套組曲,其廣大的文化觀令後人感到敬佩。在這張錄音中,席夫依照各組曲的音樂性,顛覆了巴赫原本各組曲的順序,將巴赫的原順序以「從中心向外擴張」的方式排列,令人不得不對當代的席夫與遠方的巴赫兩人之間的交流感到讚嘆。

文字|林芳宜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專題

聚焦亞洲「觀點」

國美館「亞洲藝術雙年展」

刻正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的「亞洲藝術雙年展」,以「觀點與『觀』點」為題,邀請的藝術家涵蓋甚廣,除了台灣熟悉的日、韓、中國、澳洲、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另有俄羅斯、孟加拉、巴基斯坦、中亞的塔吉克,西亞的伊朗、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等較陌生的當代藝術表現。仔細觀賞,也能從這大拜拜式的展覽中看出趣味。

文字|吳垠慧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藝@書

開啟一扇劇場的想像之門

劇場是一個充滿想像的場域,但如何來開啟這扇想像之門?透過《開放的門》一書,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開示」強調劇場的當下性,闡述面對劇場的基本態度,那就是靈活、及時、真切,於是想像得以飛馳。而美國當代劇場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製作人、導演及教育家羅勃.愛德蒙.瓊斯所著的《戲劇性的想像力》,則提示讀者,作為一個劇場工作者如何從內在人的內在、角色的內在、文本的內在、時代的內在,來探討設計。

文字|廖俊逞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全球劇場巡禮

自由開放的創作國度—漢堡「坎波納格」

「坎波納格」(Kampnagel)位於德國第二大城漢堡的城北,佔地遼闊,但建物外觀毫不起眼,看起來就像幾座大廠房,除了建物外牆上斗大的字母〔k〕稍引人注意之外,坎波納格的建築與傳統美輪美奐的華麗歌劇院或現代新穎的劇場相較,絕對缺乏特色,很難令人聯想到這裡會是德國境內,提供自由創作藝術家最大的製作與演出場域,同時也是備受國際矚目的當代藝術發表平台。

文字|李惠美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藝妙人物事 兩廳院文化沙龍

不認同、不攀緣 方能體嚐自在之味

胡因夢談「現代人身心靈沈潛與昇華」

人與念頭、慾望、意識形態的緊緊認同,往往使人喪失自由解脫,若能看透這些,不認同,不攀緣心靈不與人事物緊緊掛勾,不藉助與不依賴外在人事物,方能體嚐自由自在之味。從這個角度來講,「失去」是一件好事情,在災難中,人的頑強慣性模式才會動搖、打破。即使在台灣近年來的低迷環境中,「天災人禍無法影響慧命與覺性。」

文字|周倩漪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一本藝術經

張經緯 從音樂人生到電影人生

以《K. J.音樂人生》一舉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與「最佳音效」三項的香港紀錄片導演張經緯,在六年期間陸續觀察記錄了香港小鋼琴家黃家正的成長,用鏡頭說出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張經緯也曾有自己的「音樂人生」,學了廿六年的大提琴,也曾擔任香港小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但他終於還是在電影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

文字|李秋玫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藝@CD 台灣管絃樂的多重樣貌

關於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樂典—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系列錄音

編按:兩廳院啟動的「樂典國人創作、演出、錄音發行計畫」,是以「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為出發,將以三至五年間,推出近20張由國人作曲、國家交響樂團(NSO)錄製的「樂典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系列CD。第一波將推出馬水龍、潘皇龍與賴德和三位的錄音,接下來將於明年第一季再推出盧炎與蕭泰然。為讓讀者瞭解這幾位作曲家的創作特色與樂曲,本刊特地轉載由音樂學學者陳漢金為本系列錄音所撰的介紹專文。

文字|陳漢金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全球劇場巡禮

與大自然融合的表演殿堂—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

Santa Barbara Bowl 位於美國加州西岸的「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座落 於風景宜人的市郊山丘下方,並以俯瞰之勢眺望不遠處的聖塔芭芭拉市區,所在位置幸運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本身不僅有專業的劇場可做演出,更有美麗的山 林風光可供休憩。一九三○年代因應美國就業發展管理計畫(WPA),聖塔芭芭拉郡與市政府為提供大眾多功能的戶外音樂表演場地,於是合力興建了這一座戶外 劇場,這是美國首座以手工藝風格建造的建築景觀,也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文字|李惠美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藝遊在他方 兩廳院文化沙龍

深入文化精髓,珍飲生命滋味

位於美國加州西岸的「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座落於風景宜人的市郊山丘下方,並以俯瞰之勢眺望不遠處的聖塔芭芭拉市區,所在位置幸運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本身不僅有專業的劇場可做演出,更有美麗的山林風光可供休憩。一九三○年代因應美國就業發展管理計畫(WPA),聖塔芭芭拉郡與市政府為提供大眾多功能的戶外音樂表演場地,於是合力興建了這一座戶外劇場,這是美國首座以手工藝風格建造的建築景觀,也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文字|李惠美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藝@展覽

和蔡國強一起「泡美術館」

一如本人的幽默、經常語帶雙關的機智和不停運轉的腦子,蔡國強的藝術有著詼諧、遊戲般的性格,表面上以壯觀場景奪人目光,但背後探討的卻是文化爭議、乃至於人類生存等嚴肅議題。這次在北美館的個展,卅五件新舊作當中,除了台灣民眾最為熟知的火藥爆破圖,大型裝置作品如《撞牆》、《不合時宜:舞台一》等從未在台灣展出的代表作,都將首度來台。

文字|吳垠慧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一本藝術經

胡焱榮 玉石痴愛 播散大美

深受佛教薰陶的胡焱榮,整個人散發著恬靜悠揚的文人氣息,閃著慈悲的眼神,他說:「我整天的腦子都想著翡翠。」胡焱榮關心的,是翡翠創作能為人們帶來何種影響,「天與地的萬般力量,都幻化在玉石中,我也從中不斷修行。」胡焱榮說道,對於玉,他充滿了虔敬與平和,念玆在玆的,就是將滿心的凝想,費盡心力透過筆筆雕藝展現出來。

文字|林千琪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