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服的玫瑰少年 陳俊志為公義發聲
去年底離世的紀錄片導演陳俊志,是台灣同志、性別議題相關影像創作的先驅者,從《不只是喜宴》開始,創作了包含「同志三部曲」等描繪台灣同志族群身影的影像作品,也關注愛滋患者、性騷受害者的權益。今年的酷兒影展中,將放映陳俊志的五部作品,讓觀眾重新回看他爭取公義的歷歷過往
去年底離世的紀錄片導演陳俊志,是台灣同志、性別議題相關影像創作的先驅者,從《不只是喜宴》開始,創作了包含「同志三部曲」等描繪台灣同志族群身影的影像作品,也關注愛滋患者、性騷受害者的權益。今年的酷兒影展中,將放映陳俊志的五部作品,讓觀眾重新回看他爭取公義的歷歷過往
雖然選擇畫畫是因為「因為得到一張紙和一枝鉛筆,比得到鋼琴容易。」知名的法國插畫家桑貝,卻是帶著一個音樂家的靈魂在作畫。童年時期他曾靠著收音機裡的音樂,帶他逃離現實世界,伴隨著他編織想像,日後這一切,就在他的畫筆下流洩出來,如同不間斷的音符
筆觸輕靈、風格幽默又優雅的法國畫家桑貝(Jean-Jacques Semp),以超過四十部的圖文作品享譽全球,但事實上,他是個夢想成為鋼琴家的幽默畫家。在新作《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中,透過與記者馬克.勒卡彭提耶(Marc Lecarpentier)的訪談,桑貝透露了自己對爵士樂的熱情,對德布西的喜愛,以及對雷.旺圖拉(Ray Ventura)樂隊的崇拜,這些人「拯救了他的生命」。 本刊特地轉載《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一書中的精選文圖(2019年6月由新經典文化出版),邀讀者一同欣賞桑貝對他心愛音樂家的妙思與看法。
隨手數數,出入兩廳院幾乎不是十幾年,就是廿幾年,那些坐在紅椅子上、黑盒子裡的時光,他們或哭或笑、或震懾或觸動,看到超逸於現實人生的林林總總,看到世界的多元繽紛,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一次,獨一無二,專屬於自己的魔幻時刻
「天台朱駿騰個展」現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展出,這件三頻道錄像的拍攝,源自去年朱駿騰在騰衝駐村的見聞。位於中緬邊界的騰衝是中國翡翠進出口和加工的重要門戶,如今則有各種豪宅開發計畫,近年更隨著老城區都更計畫的腳步興起挖玉熱潮,朱駿騰將相關敘事線以影像呈現,訴說當代淘寶的奇觀。
獲獎無數的美國電影大師馬丁.史科西斯,是義大利移民的第二代,在他的創作中,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影響甚鉅,甚至他還拍了紀錄片《義大利電影課》,透過電影來帶領大家認識義大利電影大師的歷史脈絡與影像美學風格。今年的金馬經典影展即以此為題,呈現了羅塞里尼、維斯康提、狄西嘉、安東尼奧尼與費里尼等的經典之作。
鋼琴家伉儷魏樂富與葉綠娜是台灣雙鋼琴演奏的先驅,兩人加乘的智慧更在專欄、教學、廣播、策展等方面表露無遺。幾年前魏樂富感於台灣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歷史,令他思及故鄉德國二戰時納粹造成的創傷,於是寫下相關故事,衍伸出音樂演出製作,後再發展出《鋼琴上的詩人》專輯與《暗夜的螃蟹》繪本,多面向的呈現,讓閱聽者立體感受藝術家對歷史的反思。
作為經驗豐富的表演藝術觀眾,他們總是會細心考慮、精挑細選,選擇一個最合自己需要,也最適合觀賞的座位,讓自己如王者般享受一段美好的藝術旅程!且讓他們現身說法,他們如何挑、怎麼選,為什麼兩廳院的這個位子,是他們的心頭好?
長期投入台灣民俗文化與傳統戲曲研究的民俗學者林茂賢,經常帶學生到各地參與民俗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台灣傳統文化與精神。剛結束九天八夜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他,趁著北上開會空檔,應本刊之邀受訪,來和大家聊一聊,傳統戲曲在早期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外台戲究竟在演什麼?是演給誰看?隨著現代生活型態的轉變,傳統戲曲的發展和外台戲文化,又受到了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
位於台北大龍峒的保安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和生活中心,除了建築已被列為國定古蹟,廟方每年舉辦的盛事保生文化祭,更是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其中為期一個月的家姓戲匯演,全台知名劇團匯聚於此,堪稱傳統戲曲演出的年度盛事,更是戲迷蜂擁追隨的戲曲嘉年華。
其實她們就是最早的「追星族」,追著心目中的外台戲巨星跑,記錄下心愛劇團的點點滴滴,幫忙劇團公演的大小事,付出青春、時光與金錢,無怨無悔、滿心歡喜她們成就了台灣唯一「原生」劇種的票房與市場,更能隨時機動調配自己在劇團營運與演出時的角色,形成每個戲班與廟口戲路、劇場公演時縝密的行銷脈絡。
對外台戲班而言,在劇場裡的演出只是一時榮光,真正長久的經營、生存的基石,還是民戲戲路的拓展與維持,公演的場次表現就像是行銷宣傳,唯有神明給的飯碗,才真的算是「一餐」。當我們走進明珠女子歌劇團、一心戲劇團與春美歌劇團的後台人生,看著他們如何為戲路奔波、克服種種困難,方知這台上的精采,是多少汗水、用心,得以換來
許家維的創作習於從微觀角度闡述歷史,如《鐵甲元帥》、《回莫村》、《廢墟情報局》等,結合歷史田調、紀錄片、偶戲、舞蹈、文學等元素,試圖打破單一歷史書寫的慣例。正在北師美術館展出的「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許家維個展」,則透過《黑與白熊貓》、《黑與白馬來貘》、《武士與鹿》等作,回溯亞洲的殖民與近代史。
今年台北電影節的焦點導演,邀來當代國際影壇最重要的印尼導演嘎林.努戈羅和,他擅長透過歷史格局來反省今日印尼的定位,運用劇場元素,結合印尼傳統習俗、儀式、音樂、舞蹈、偶戲等,來訴說關於印尼的歷史、政治、宗教與種族等複雜問題,透過他的影像,可以讓我們深度融入真實的印尼,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印尼近年來面對種族議題的困境。
當紅指揮家杜達美跨足電影配樂錄製,並不讓人意外,畢竟他現在領軍的洛杉磯愛樂,本就是好萊塢御用的配樂樂團。最近杜達美錄製的兩張電影音樂專輯《胡桃鉗與奇幻四國》與好萊塢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的《電影配樂慶典》,音樂性強、詮釋到位,已經達到藝術品的等級。
尼古拉斯.海特納是前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許多可為殷鑑的製作和無可比擬的成功。在這本他所寫的《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讓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緊跟在他身後的攝影鏡頭,穿梭在國家劇院、辦公室、排練場等等場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對藝術總監角色的想法,與「國家劇院」代表的價值與應有個性的思考。
他們愛看演出,也是兩廳院的常客,對他們來說,演出前後,哪兒是他們最愛駐足的「秘密基地」?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地點?背後又有哪些他們與兩廳院的故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他們愛看演出,也是兩廳院的常客,對他們來說,演出前後,哪兒是他們最愛駐足的「秘密基地」?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地點?背後又有哪些他們與兩廳院的故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華人藝術家楊詰蒼在暌違廿年後再度來台舉辦個展,這次「地獄 天堂」個展,展出楊詰蒼「千層墨」、「十一日談」與「還是花」等代表系列。楊詰蒼以西方藝術世界為鏡,從熟悉的筆墨文化為底蘊,探究普世的價值,「千層墨」昇華了地獄的黯黑,「十一日談」則建立了烏托邦的幻想天堂。
今年邁入第十八年的「城市遊牧影展」,向來以推介主流媒體外的光怪陸離主題電影引人矚目,今年則選了許多華人作品,超過半數,其中更有兩部獲得向來標準嚴苛的Metacritic網站九十分以上評價,令人分外期待這些影片帶來的新穎觀點。
從汪洋內海的官方港到扛厝走溪的水淹地, 台江的建庄歷史雖不長,卻是一段人與土地「共生」的實例, 過去說共生,或許是指農作、是漁獲,是天然資源, 而今的共生,也可以是文化、是生態,是傳承延續。 即將在四月開幕的台江文化中心, 便是發自「在地」的公共建築、由公民催生的文化基地。 十多年前,他們在土地深耕並播下種子, 倡議園區、開設分校、舉辦文化季、建立「台江學」, 讓往後的地方發展、藝文環境能在沃土中萌生。 趁此時機,走一趟台江、讀一頁歷史, 搭乘竹筏穿越紅樹林隧道, 遇見自水中而生的台江人, 看見屬於他們與我們的日子。
從陸浮到海埔新生地、從鹽田到良田、從魚塭到開發科技工業區,到今日擁有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台江這方土地,有著獨到的自然生態,也有長久發展的人文軌跡。今年四月,「台江文化中心」將正式開幕,趁此機會,本刊也邀請讀者一同踏進台江,認識這個「水中之都」的過去與現在。
位在台南市安南區、即將在四月正式啟用的「台江文化中心」,創建緣起於十五年前「台江文化促進會」倡議並向臺南市政府請願,而在願起到場館落成期間,在地居民也以各種方式積蓄在地的文化養分與藝術能量。在公部門、在地團體與專業團隊的合作下,台江文化中心現階段便以成為「人才培育和創作培育的基地」為目標,陪伴在地、搭接社群,育成屬於此地的作品。
由台灣策展人吳尚霖與韓國策展人金潤瑞共同規畫的「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交流展,為高雄市立美術館和韓國京畿道美術館聯合推出的策展,展出十九組、共廿二位台、韓及歐洲藝術家的作品,檢視人類遷徙的軌跡。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