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鏡頭 看見真實的印尼
今年台北電影節的焦點導演,邀來當代國際影壇最重要的印尼導演嘎林.努戈羅和,他擅長透過歷史格局來反省今日印尼的定位,運用劇場元素,結合印尼傳統習俗、儀式、音樂、舞蹈、偶戲等,來訴說關於印尼的歷史、政治、宗教與種族等複雜問題,透過他的影像,可以讓我們深度融入真實的印尼,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印尼近年來面對種族議題的困境。
今年台北電影節的焦點導演,邀來當代國際影壇最重要的印尼導演嘎林.努戈羅和,他擅長透過歷史格局來反省今日印尼的定位,運用劇場元素,結合印尼傳統習俗、儀式、音樂、舞蹈、偶戲等,來訴說關於印尼的歷史、政治、宗教與種族等複雜問題,透過他的影像,可以讓我們深度融入真實的印尼,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印尼近年來面對種族議題的困境。
當紅指揮家杜達美跨足電影配樂錄製,並不讓人意外,畢竟他現在領軍的洛杉磯愛樂,本就是好萊塢御用的配樂樂團。最近杜達美錄製的兩張電影音樂專輯《胡桃鉗與奇幻四國》與好萊塢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的《電影配樂慶典》,音樂性強、詮釋到位,已經達到藝術品的等級。
尼古拉斯.海特納是前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許多可為殷鑑的製作和無可比擬的成功。在這本他所寫的《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讓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緊跟在他身後的攝影鏡頭,穿梭在國家劇院、辦公室、排練場等等場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對藝術總監角色的想法,與「國家劇院」代表的價值與應有個性的思考。
他們愛看演出,也是兩廳院的常客,對他們來說,演出前後,哪兒是他們最愛駐足的「秘密基地」?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地點?背後又有哪些他們與兩廳院的故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他們愛看演出,也是兩廳院的常客,對他們來說,演出前後,哪兒是他們最愛駐足的「秘密基地」?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地點?背後又有哪些他們與兩廳院的故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華人藝術家楊詰蒼在暌違廿年後再度來台舉辦個展,這次「地獄 天堂」個展,展出楊詰蒼「千層墨」、「十一日談」與「還是花」等代表系列。楊詰蒼以西方藝術世界為鏡,從熟悉的筆墨文化為底蘊,探究普世的價值,「千層墨」昇華了地獄的黯黑,「十一日談」則建立了烏托邦的幻想天堂。
今年邁入第十八年的「城市遊牧影展」,向來以推介主流媒體外的光怪陸離主題電影引人矚目,今年則選了許多華人作品,超過半數,其中更有兩部獲得向來標準嚴苛的Metacritic網站九十分以上評價,令人分外期待這些影片帶來的新穎觀點。
從汪洋內海的官方港到扛厝走溪的水淹地, 台江的建庄歷史雖不長,卻是一段人與土地「共生」的實例, 過去說共生,或許是指農作、是漁獲,是天然資源, 而今的共生,也可以是文化、是生態,是傳承延續。 即將在四月開幕的台江文化中心, 便是發自「在地」的公共建築、由公民催生的文化基地。 十多年前,他們在土地深耕並播下種子, 倡議園區、開設分校、舉辦文化季、建立「台江學」, 讓往後的地方發展、藝文環境能在沃土中萌生。 趁此時機,走一趟台江、讀一頁歷史, 搭乘竹筏穿越紅樹林隧道, 遇見自水中而生的台江人, 看見屬於他們與我們的日子。
從陸浮到海埔新生地、從鹽田到良田、從魚塭到開發科技工業區,到今日擁有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台江這方土地,有著獨到的自然生態,也有長久發展的人文軌跡。今年四月,「台江文化中心」將正式開幕,趁此機會,本刊也邀請讀者一同踏進台江,認識這個「水中之都」的過去與現在。
位在台南市安南區、即將在四月正式啟用的「台江文化中心」,創建緣起於十五年前「台江文化促進會」倡議並向臺南市政府請願,而在願起到場館落成期間,在地居民也以各種方式積蓄在地的文化養分與藝術能量。在公部門、在地團體與專業團隊的合作下,台江文化中心現階段便以成為「人才培育和創作培育的基地」為目標,陪伴在地、搭接社群,育成屬於此地的作品。
由台灣策展人吳尚霖與韓國策展人金潤瑞共同規畫的「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交流展,為高雄市立美術館和韓國京畿道美術館聯合推出的策展,展出十九組、共廿二位台、韓及歐洲藝術家的作品,檢視人類遷徙的軌跡。
四月份的金馬奇幻影展,這回的焦點導演是約翰.卡本特,這次將介紹他的七部作品,除了他的知名經典《月光光心慌慌》,還有被稱為「啟示錄三部曲」的《突變第三型》、《沉睡百萬年》與《戰慄黑洞》,讓影迷一次三部盡覽全貌。
以多首「神曲」在網路上爆紅的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去年訪台演出亦引發轟動,今年他們將該團經典曲目全本《白馬村遊記》套曲錄製成輯,發行CD與黑膠唱片,而且宣布將這套曲目「封箱」,不再演出,讓樂迷只能從專輯中,品味其中追尋避世之處、神遊烏有之邦的悠悠情懷
麥克.契訶夫是誰?他是劇作家安東.契訶夫的姪子,俄國劇場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得意門生,但他後來拋棄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過度強調情緒記憶的進路,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表演體系,而《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一書,正是他以自身經驗出發,教導以專業演員為志的人,透過多樣的練習,找到一條從想像力到身體的道路。
四月份,兩廳院藝文廣場將矗立起一幢奇妙的建物「光影幻境」(KATENA)。這幢充氣建築邀請遊人入內,在交錯彎曲、忽高忽低的空間中,體驗繽紛萬變的光影,進入奇幻的想像本刊特地訪問製作團隊「空氣建築團隊」的創辦人暨設計者亞倫.帕金森,一談他如何投入空氣建築的創作,與相關的創意思考。
「藝術離我們很近,靈感觸手可及,在我們的周遭有很多的訊息,只待你有沒有用全身的感官去看到、聽到、發現到?」歌手桑布伊說,而引發他感受這一切的基底,仍是他從小成長的部落生活,那個山、那個河、那個海、那個蟲鳴鳥叫、那個星空下,大家圍起的那堆火就是他的信仰、他充電的方式與能量的來源。
對南管演奏家王心心來說,南管是從小陪伴她長大的搖籃曲,是休閒娛樂,是生活情境,但來到台灣,卻是要用心用力、想方設法去推廣、傳承。數年前,王心心因緣際會在南投鹿谷的內湖國小展開為期三年的「當代南管泥土計畫」,教導該校學生從無到有地學習南管,孩子們從抗拒、接受、投入到上台演出,有模有樣,藝術的種子就這樣播撒在土地山林之間
「烏鬼」一詞常見於民間傳說,除了十六、七世紀被指稱為東南亞區域的原住民和奴工,也作為對外來者等非我族類的代名詞,台灣也有不少以「烏鬼」為名的地點。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烏鬼」,即藉由台灣與東南亞的鬼魅傳說,探討傳說背後的歷史、種族、殖民與殺戮議題。
舉辦到第四十一屆的金穗獎,格局早已不僅止於學生影展,入圍作品的成熟度往往令人驚豔,今年的劇情組一般類入圍影片,競爭相當激烈,不少作品已經歷練過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與金馬影展,還有不少已在國外影展拿獎,高手同台拚場,難為了評審,可樂了影迷。
音樂之父巴赫的作品不止是古典樂經典,更是後是許多音樂家的創意來源,從法國吉他演奏家堤柏.加西亞與波蘭即興鋼琴家戴維契的新專輯,可以看到新世代的巴赫詮釋,只要您把耳朵拉出傳統嚴肅學究的座標來欣賞,將會聽到更多有趣隨著時代延展而來的曼妙。
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自從被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在巴塞隆納的一家舊書店中發現,並在十二年的鑽研後發表演奏,此後即成為古典樂的夢幻經典。席伯林的《早安,巴哈先生》巧妙地以此樂曲的結構作為書的主要架構,將巴赫、卡薩爾斯與自己在三個時空中不斷地交錯,帶引讀者重新認識這部經典,更是他自己將音符化為文字,重新詮釋出他自己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不管熟齡、高齡,只要「樂齡」就不會凋零; 老派即是新潮,人生不待七十,何時都能開始! 退休生活全面啟動,你的計畫又是什麼? 劇場打開了大門,是時候做個「上流老人」, 不僅可以走進觀眾席,欣賞演出, 也有機會登台獻藝,創作呈現。 隨老師步入排練場,排戲、練舞, 跟同儕共處相伴,團體合作共學。 當劇場成了「聚」場,世代也有了對話, 在藝術的場域裡,享受全新的刺激與挑戰, 享「樂」再出發的老派人生。
國家兩廳院自二○一四年以來,就針對五十五歲以上的樂齡族群開辦常態性工作坊,也到各地社區、樂齡中心帶領藝術課程,並從上課進而創作,讓樂齡演員粉墨登場。今年一月舉辦「老派聚場」講座/研習/工作坊活動,便是累積多年樂齡工作經驗後所跨出新的一步,活動與英國文化協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邀請英國相關經驗的劇場工作者帶領與分享。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