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爪哇安魂曲》
藝@電影

透過鏡頭 看見真實的印尼

今年台北電影節的焦點導演,邀來當代國際影壇最重要的印尼導演嘎林.努戈羅和,他擅長透過歷史格局來反省今日印尼的定位,運用劇場元素,結合印尼傳統習俗、儀式、音樂、舞蹈、偶戲等,來訴說關於印尼的歷史、政治、宗教與種族等複雜問題,透過他的影像,可以讓我們深度融入真實的印尼,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印尼近年來面對種族議題的困境。

文字|田國平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藝@書

什麼是藝術總監,什麼又是國家劇院?

尼古拉斯.海特納是前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許多可為殷鑑的製作和無可比擬的成功。在這本他所寫的《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讓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緊跟在他身後的攝影鏡頭,穿梭在國家劇院、辦公室、排練場等等場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對藝術總監角色的想法,與「國家劇院」代表的價值與應有個性的思考。

文字|許哲彬、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從汪洋內海的官方港到扛厝走溪的水淹地, 台江的建庄歷史雖不長,卻是一段人與土地「共生」的實例, 過去說共生,或許是指農作、是漁獲,是天然資源, 而今的共生,也可以是文化、是生態,是傳承延續。 即將在四月開幕的台江文化中心, 便是發自「在地」的公共建築、由公民催生的文化基地。 十多年前,他們在土地深耕並播下種子, 倡議園區、開設分校、舉辦文化季、建立「台江學」, 讓往後的地方發展、藝文環境能在沃土中萌生。 趁此時機,走一趟台江、讀一頁歷史, 搭乘竹筏穿越紅樹林隧道, 遇見自水中而生的台江人, 看見屬於他們與我們的日子。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因水而生、依水而居的水中之都

台江的歷史與景點介紹

從陸浮到海埔新生地、從鹽田到良田、從魚塭到開發科技工業區,到今日擁有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台江這方土地,有著獨到的自然生態,也有長久發展的人文軌跡。今年四月,「台江文化中心」將正式開幕,趁此機會,本刊也邀請讀者一同踏進台江,認識這個「水中之都」的過去與現在。

文字|陳茂康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民與官做伙 實驗中學習文化培力

台江文化中心

位在台南市安南區、即將在四月正式啟用的「台江文化中心」,創建緣起於十五年前「台江文化促進會」倡議並向臺南市政府請願,而在願起到場館落成期間,在地居民也以各種方式積蓄在地的文化養分與藝術能量。在公部門、在地團體與專業團隊的合作下,台江文化中心現階段便以成為「人才培育和創作培育的基地」為目標,陪伴在地、搭接社群,育成屬於此地的作品。

文字|陳茂康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書

找一條從想像力到身體的道路

麥克.契訶夫是誰?他是劇作家安東.契訶夫的姪子,俄國劇場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得意門生,但他後來拋棄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過度強調情緒記憶的進路,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表演體系,而《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一書,正是他以自身經驗出發,教導以專業演員為志的人,透過多樣的練習,找到一條從想像力到身體的道路。

文字|耿一偉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專題 奇想世界

讓空氣與光 帶你踏入奇幻天堂

訪「空氣建築團隊」創辦人亞蘭.帕金森

四月份,兩廳院藝文廣場將矗立起一幢奇妙的建物「光影幻境」(KATENA)。這幢充氣建築邀請遊人入內,在交錯彎曲、忽高忽低的空間中,體驗繽紛萬變的光影,進入奇幻的想像本刊特地訪問製作團隊「空氣建築團隊」的創辦人暨設計者亞倫.帕金森,一談他如何投入空氣建築的創作,與相關的創意思考。

文字|林宛縈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專題 土地有歌

桑布伊 唱起部落的歌,就身在部落

「藝術離我們很近,靈感觸手可及,在我們的周遭有很多的訊息,只待你有沒有用全身的感官去看到、聽到、發現到?」歌手桑布伊說,而引發他感受這一切的基底,仍是他從小成長的部落生活,那個山、那個河、那個海、那個蟲鳴鳥叫、那個星空下,大家圍起的那堆火就是他的信仰、他充電的方式與能量的來源。

文字|李秋玫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專題 土地有歌

王心心 雅韻緩緩 滋養土地成長

對南管演奏家王心心來說,南管是從小陪伴她長大的搖籃曲,是休閒娛樂,是生活情境,但來到台灣,卻是要用心用力、想方設法去推廣、傳承。數年前,王心心因緣際會在南投鹿谷的內湖國小展開為期三年的「當代南管泥土計畫」,教導該校學生從無到有地學習南管,孩子們從抗拒、接受、投入到上台演出,有模有樣,藝術的種子就這樣播撒在土地山林之間

文字|李秋玫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書

在時空中 追尋大提琴組曲的足跡

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自從被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在巴塞隆納的一家舊書店中發現,並在十二年的鑽研後發表演奏,此後即成為古典樂的夢幻經典。席伯林的《早安,巴哈先生》巧妙地以此樂曲的結構作為書的主要架構,將巴赫、卡薩爾斯與自己在三個時空中不斷地交錯,帶引讀者重新認識這部經典,更是他自己將音符化為文字,重新詮釋出他自己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文字|蔡育昇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不管熟齡、高齡,只要「樂齡」就不會凋零; 老派即是新潮,人生不待七十,何時都能開始! 退休生活全面啟動,你的計畫又是什麼? 劇場打開了大門,是時候做個「上流老人」, 不僅可以走進觀眾席,欣賞演出, 也有機會登台獻藝,創作呈現。 隨老師步入排練場,排戲、練舞, 跟同儕共處相伴,團體合作共學。 當劇場成了「聚」場,世代也有了對話, 在藝術的場域裡,享受全新的刺激與挑戰, 享「樂」再出發的老派人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劇場=聚場 玩轉藝術不脫節

「老派聚場」樂齡表演藝術經驗分享會

國家兩廳院自二○一四年以來,就針對五十五歲以上的樂齡族群開辦常態性工作坊,也到各地社區、樂齡中心帶領藝術課程,並從上課進而創作,讓樂齡演員粉墨登場。今年一月舉辦「老派聚場」講座/研習/工作坊活動,便是累積多年樂齡工作經驗後所跨出新的一步,活動與英國文化協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邀請英國相關經驗的劇場工作者帶領與分享。

文字|陶維均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專訪兩廳院樂齡計畫《該我上場!》演員(一)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文字|陶維均、陳茂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專訪兩廳院樂齡計畫《該我上場!》演員(二)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文字|陶維均、陳茂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