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藝@電影

跟著史科西斯 認識義大利電影

獲獎無數的美國電影大師馬丁.史科西斯,是義大利移民的第二代,在他的創作中,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影響甚鉅,甚至他還拍了紀錄片《義大利電影課》,透過電影來帶領大家認識義大利電影大師的歷史脈絡與影像美學風格。今年的金馬經典影展即以此為題,呈現了羅塞里尼、維斯康提、狄西嘉、安東尼奧尼與費里尼等的經典之作。

文字|田國平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藝@CD

看似一體,又一體多面

鋼琴家伉儷魏樂富與葉綠娜是台灣雙鋼琴演奏的先驅,兩人加乘的智慧更在專欄、教學、廣播、策展等方面表露無遺。幾年前魏樂富感於台灣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歷史,令他思及故鄉德國二戰時納粹造成的創傷,於是寫下相關故事,衍伸出音樂演出製作,後再發展出《鋼琴上的詩人》專輯與《暗夜的螃蟹》繪本,多面向的呈現,讓閱聽者立體感受藝術家對歷史的反思。

文字|李秋玫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專題 廟埕前、戲棚腳,美好的外台戲時光 民俗達人林茂賢開講

廟口就是咱的文化中心 讓你第一次看外台戲就上手

長期投入台灣民俗文化與傳統戲曲研究的民俗學者林茂賢,經常帶學生到各地參與民俗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台灣傳統文化與精神。剛結束九天八夜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他,趁著北上開會空檔,應本刊之邀受訪,來和大家聊一聊,傳統戲曲在早期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外台戲究竟在演什麼?是演給誰看?隨著現代生活型態的轉變,傳統戲曲的發展和外台戲文化,又受到了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

文字|游富凱、楊禮榕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專題 廟埕前、戲棚腳,美好的外台戲時光

與神同樂 現代都會的戲曲嘉年華

保安宮的「家姓戲」匯演

位於台北大龍峒的保安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和生活中心,除了建築已被列為國定古蹟,廟方每年舉辦的盛事保生文化祭,更是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其中為期一個月的家姓戲匯演,全台知名劇團匯聚於此,堪稱傳統戲曲演出的年度盛事,更是戲迷蜂擁追隨的戲曲嘉年華。

文字|游富凱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專題 廟埕前、戲棚腳,美好的外台戲時光

狂熱眼神為摯愛 追戲經年終不悔

戲棚下的戲迷身影

其實她們就是最早的「追星族」,追著心目中的外台戲巨星跑,記錄下心愛劇團的點點滴滴,幫忙劇團公演的大小事,付出青春、時光與金錢,無怨無悔、滿心歡喜她們成就了台灣唯一「原生」劇種的票房與市場,更能隨時機動調配自己在劇團營運與演出時的角色,形成每個戲班與廟口戲路、劇場公演時縝密的行銷脈絡。

文字|傅裕惠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專題 廟埕前、戲棚腳,美好的外台戲時光

就信神明賞的飯 走進外台戲班的江湖

明珠女子歌劇團、一心戲劇團與春美歌劇團

對外台戲班而言,在劇場裡的演出只是一時榮光,真正長久的經營、生存的基石,還是民戲戲路的拓展與維持,公演的場次表現就像是行銷宣傳,唯有神明給的飯碗,才真的算是「一餐」。當我們走進明珠女子歌劇團、一心戲劇團與春美歌劇團的後台人生,看著他們如何為戲路奔波、克服種種困難,方知這台上的精采,是多少汗水、用心,得以換來

文字|傅裕惠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藝@展覽

從大熊貓說起 窺見國際外交小史

許家維的創作習於從微觀角度闡述歷史,如《鐵甲元帥》、《回莫村》、《廢墟情報局》等,結合歷史田調、紀錄片、偶戲、舞蹈、文學等元素,試圖打破單一歷史書寫的慣例。正在北師美術館展出的「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許家維個展」,則透過《黑與白熊貓》、《黑與白馬來貘》、《武士與鹿》等作,回溯亞洲的殖民與近代史。

文字|吳垠慧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藝@電影

透過鏡頭 看見真實的印尼

今年台北電影節的焦點導演,邀來當代國際影壇最重要的印尼導演嘎林.努戈羅和,他擅長透過歷史格局來反省今日印尼的定位,運用劇場元素,結合印尼傳統習俗、儀式、音樂、舞蹈、偶戲等,來訴說關於印尼的歷史、政治、宗教與種族等複雜問題,透過他的影像,可以讓我們深度融入真實的印尼,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印尼近年來面對種族議題的困境。

文字|田國平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藝@書

什麼是藝術總監,什麼又是國家劇院?

尼古拉斯.海特納是前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許多可為殷鑑的製作和無可比擬的成功。在這本他所寫的《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讓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緊跟在他身後的攝影鏡頭,穿梭在國家劇院、辦公室、排練場等等場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對藝術總監角色的想法,與「國家劇院」代表的價值與應有個性的思考。

文字|許哲彬、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從汪洋內海的官方港到扛厝走溪的水淹地, 台江的建庄歷史雖不長,卻是一段人與土地「共生」的實例, 過去說共生,或許是指農作、是漁獲,是天然資源, 而今的共生,也可以是文化、是生態,是傳承延續。 即將在四月開幕的台江文化中心, 便是發自「在地」的公共建築、由公民催生的文化基地。 十多年前,他們在土地深耕並播下種子, 倡議園區、開設分校、舉辦文化季、建立「台江學」, 讓往後的地方發展、藝文環境能在沃土中萌生。 趁此時機,走一趟台江、讀一頁歷史, 搭乘竹筏穿越紅樹林隧道, 遇見自水中而生的台江人, 看見屬於他們與我們的日子。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因水而生、依水而居的水中之都

台江的歷史與景點介紹

從陸浮到海埔新生地、從鹽田到良田、從魚塭到開發科技工業區,到今日擁有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台江這方土地,有著獨到的自然生態,也有長久發展的人文軌跡。今年四月,「台江文化中心」將正式開幕,趁此機會,本刊也邀請讀者一同踏進台江,認識這個「水中之都」的過去與現在。

文字|陳茂康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民與官做伙 實驗中學習文化培力

台江文化中心

位在台南市安南區、即將在四月正式啟用的「台江文化中心」,創建緣起於十五年前「台江文化促進會」倡議並向臺南市政府請願,而在願起到場館落成期間,在地居民也以各種方式積蓄在地的文化養分與藝術能量。在公部門、在地團體與專業團隊的合作下,台江文化中心現階段便以成為「人才培育和創作培育的基地」為目標,陪伴在地、搭接社群,育成屬於此地的作品。

文字|陳茂康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藝@書

找一條從想像力到身體的道路

麥克.契訶夫是誰?他是劇作家安東.契訶夫的姪子,俄國劇場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得意門生,但他後來拋棄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過度強調情緒記憶的進路,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表演體系,而《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一書,正是他以自身經驗出發,教導以專業演員為志的人,透過多樣的練習,找到一條從想像力到身體的道路。

文字|耿一偉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