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靈魂注入空間 讓藝術被世界看見
台北旅店集團「台北旅店集團」旗下的飯店,雖屬同一集團,但卻各具特色,每家旅店的強烈設計風格,乃至每間房間以相異的姿態展現,就像是伴隨著入眠的夢境,每個晚上都是獨一無二。董事長戴彰紀說:「空間如果只是空間,那就沒有靈魂!」因此他堅持旅館一定要與藝術相關,而且特別邀請台灣在地藝術家來揮灑,就是要讓國外旅客看見台灣特色。近期他更與新創立的「灣聲樂團」結緣,同樣「想讓台灣被世界看見」的理念,讓他義無反顧地投入相挺!
「台北旅店集團」旗下的飯店,雖屬同一集團,但卻各具特色,每家旅店的強烈設計風格,乃至每間房間以相異的姿態展現,就像是伴隨著入眠的夢境,每個晚上都是獨一無二。董事長戴彰紀說:「空間如果只是空間,那就沒有靈魂!」因此他堅持旅館一定要與藝術相關,而且特別邀請台灣在地藝術家來揮灑,就是要讓國外旅客看見台灣特色。近期他更與新創立的「灣聲樂團」結緣,同樣「想讓台灣被世界看見」的理念,讓他義無反顧地投入相挺!
由策展人胡朝聖借用德國作家茱迪思.夏朗斯基《寂寞島嶼:五十座我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概念,策畫「不存在的地方」聯展,展出六國、十一位藝術家的十八件作品,從手工到新媒體藝術涉及面向廣泛,也涵蓋表演、互動、虛擬實境等元素,呈現藝術家在各自的文化、信仰、美感基礎上,所揮灑的不同創作能量。
六月底到七月中,一年一度的台北電影節登場,這次的片單中,有幾部與舞蹈、音樂等表演藝術相關的片子,如描繪以色列巴希瓦舞團藝術總監歐漢.納哈林舞蹈之路的《跟著Mr. Gaga來跳舞》,還有對台灣舞蹈界影響深遠的編舞家羅曼菲的紀錄片《曼菲》等,讓愛舞愛樂的影迷,跟著銀幕,看見那些精采的人
壞的改編叫做「撒鹽空中差可擬」,好的改編則是「未若柳絮因風起」。優質的錄音與高水平的演奏,讓馬友友在《馬友友之巴哈新聆感》中找到了阿基米德的支點。但對於想要支起整個世界的馬友友而言,槓桿的兩端必非跨界與嚴肅,他更絕不是移山填海的愚公精衛。只要我們用耳朵,而非腦袋去聽這張唱片,你一定會聽見馬友友用他一貫迷人的微笑輕輕地說:「別管山來不來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山吧。」
這位導演的「設計」於我,都是以「眼見為憑」make believe的平面時間,綁架了角色,觀眾,和《哈姆雷特》作為戲劇所需要的立體時間,也就是經由創作,讓被看見的事物,從眼睛折射到內心,再成為領會的過程。 「看見」,從不代表能讓人有所領會,就如煙火漂亮,但當一切都是剎那光輝,它們便只是帶來「口感」的炸雞,香脆滋味,卻絕對不是炸藥。
劇場不只是劇場, 要有茶、有酒、有咖啡, 買票不只來看戲, 也能看書、嚐美食、逛設計。 文創不只賣商品, 還能扶持、相助、共打拼, 園區不只拍張照, 讓遊客多看、多聽、多學習。 希望更加親民的國家劇院, 卅歲,加入戲台咖改換空間; 成為觀光新景點的臺中國家歌劇院 剛開幕,就有好樣美學加持。 被文創環伺的松菸園區, 靠「原創力」奪得好評; 由企業接手的傳藝文化園區, 激起來訪者自發參與的心。
國家戲劇院的大整修,讓民眾最有感的革新,不是舞台地板更新或自動懸吊系統引進,而是將一樓地面層原來的商店區打掉重練,重新規劃展現的「戲台咖」。劇場人出身的設計團隊,融合前台、側台、後台的空間概念,以劇場人、觀眾的實用角度出發,讓民眾在此體驗「劇場生活」,也植育培養屬於台灣的看戲文化。
台中國家歌劇院去年開幕,成為台中最夯觀光景點,最多人體驗到的不一定是劇院裡的演出,而是好樣VVG團隊在此規劃出的各種商業空間。設計歌劇院的大師伊東豊雄說「這是全世界最難蓋的建築」,但在此中要打造商業空間,挑戰大師的人造洞穴,也是高難度的挑戰。即使如此,好樣也用一貫「量身打造」的態度以對,讓來歌劇院的人「體驗美感」,感到生活中「好」的可能。
不同於演出場館以表演為主、複合空間是為了吸引來客停留更久,藝術文化園區多的是許多造訪的遊客,如何讓他們能深入體驗文化藝術,正在他們下苦工規劃的重點。松山文創園區以培植原創力為主,自許為原創基地,邀請創作者進駐,讓訪客看到創作的過程。傳藝中心宜蘭園區則打造「動態博物館」,讓訪客以五感體驗各樣的傳統文化。
錄像藝術家陳萬仁這次的最新個展「旋轉世界的靜止點」,透過視角的改變,將過去平移的視點改為高空俯瞰,推出兩件新作《旋轉世界》與《深邃而璀璨的憂鬱》。著迷於「重複」主題的他,無論是影像內容或影像播放的重複,當把重複推向極致,反而揭示一種特殊的幽默感,甚至帶點邪惡的小趣味,但讓影像不斷重複,將稍縱即逝的瞬間化為無限循環的永恆,也模糊了時間與空間的結界。
五月的銀幕很表演藝術!這個月舉行的「城市遊牧影展」與「桃園電影節」,都有值得一看的表演藝術相關影片。前者的《芭蕾壞男孩》以英國皇家芭蕾最年輕的首席舞者普魯尼為主角,後者則有《超越佛朗明哥:索拉的霍塔舞曲》、《尋找唐吉軻德》、《金剛心路》、《馬利藍調》等,讓你看到表演舞台背後的各種身影。
在十年前離世的羅斯托波維奇,為這個世界留下數量驚人的錄音,《羅斯托波維奇世紀典藏華納時期錄音全集》這套紀念羅老的套裝,共演名家如林;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全集也收錄了羅斯托波維奇與作曲家本人親自演出的作品,包括卡巴列夫斯基、卡連.哈察都量,還有蕭斯塔科維奇的大提琴奏鳴曲,從第一樂章開始,就會被吸入另一個時空。
詩人楊澤已經多年未出詩集,近期不但推出新作《新詩十九首》,也將當年一鳴驚人的少作《薔薇學派的誕生》與《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重刷出版,今昔對讀,更讓人看到詩人的思考演變。當年高蹈於「空中花園」的吟遊詩人,果真是比較接近地球表面了,《新詩十九首》副標題「時間筆記本」,提綱挈領,是浪子遠行日久後的回頭一望。
SS現代版《三姊妹》如果令人留下印象,這幢玻璃房子占的功勞一定最大,因為,觀眾就算不知道契訶夫不認識三姊妹,但自己的慾望確實有被它提了出來。導演呢?如果說全劇每個在台上的人都(活得)很「真實」,也是歸功他們在房子裡的一舉一動都和現實中的我們是一模一樣。問題卻在於,充滿日常動作的生活化調度,就代表我們所見到的這些人很真實嗎?
大叔,是相對的。 當年輕女孩不喊聲「歐巴」的時候, 當早餐店阿姨不叫「帥哥」的時候, 在成為別人口中的「阿伯」之前, 就放寬心,做「大叔」吧! 啊~大叔~ 已過了毛躁不安的廿歲、 總比誰差了一點的卅歲、 經歷重大轉變的四十歲, 啊~大叔~ 年輕的時候聽得長輩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現在也聽得大家說:「要給年輕人多點機會」 總之,上有高層下有後輩, 反正,人生不過這麼一回。 終於有點欲求享受的逸志, 似乎想通了些什麼的閒情, 有偏見就偏到歪、玩嗜好就拼到瘋, 開群組就聊到爽、講回憶就沉到底。 啊~大叔~ 沒有上限、不會設限, 或許,也沒有極限!
中斷了將近十年,安原良重回劇場當演員,豐富的經驗、紮實的功力,再加上適切的年齡和形象,逐漸成為許多演出需要且倚重的選角對象。雖然有大叔的年紀與形象,但又時常像年輕人一般充滿熱情、困惑與好奇,他不像一般大叔有著自信的態度,對於合作對象的觀察洞見、他們出眾的想法與才能,總讓他感到佩服和信任,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的模樣,甚至可以稱之為純真。
是劇場演員,也是教戲劇的高中老師,健談和藹的李明哲,很難讓人想像當年居然曾是火爆浪子。當老師當父親,讓李明哲處世變得圓融,但熱血性情不改,跟學生一樣積極學習,不斷給學生刺激。始終不放棄劇場,因為在表演裡他才能全然自在;自認是個笨演員,很晚才明白放鬆的要領,李明哲希望未來參與的演出,都能自在生活、自在呼吸,而非刻意表演。
腦後一束花白馬尾,拉奏著比人還高、音色低沉的低音提琴,NSO低音提琴首席傅永和的藝術家形象鮮明,看似桀驁不馴,其實在女兒出生的那一刻,就已蛻變成溫暖的爸爸大叔。歲月的沉積,對他來說,是人生後勁的啟動來源,重新鑽研巴赫、出版《巴赫低音提琴無伴奏組曲全曲樂譜》,帶著巴赫回宜蘭故鄉舉辦音樂會、開辦低音提琴夏令營想做的,起而行,沒有時間煩惱或猶豫,做就是了!
常玉這位第一代海外華人藝術家,除了因作品在拍賣會上屢屢拍出高價而聞名外,我們對他的藝術、人生有多少認識?這位華人現代藝術的先行者早在廿世紀初便已透過毛筆、油畫的手繪過程,開啟現代藝術的辯證。這次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的「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展出的作品是他過世前幾年所做,觀者可見其孤寂中帶著喧嘩的色彩,簡潔中呈現毫釐未失的嚴謹。
今年的金馬奇幻影展將在四月初展開,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英國導演丹尼.鮑伊的《猜火車1+2》,當年的嗑藥屁孩今日已成大叔,廿年後的他們會變成什麼樣?彭浩翔「春嬌志明」系列也來到第三集,楊千嬅、余文樂飾演的春嬌志明如何走過年齡、結婚、生子等愛情難題?其他還有多部超越現實的奇幻電影,讓你挑戰你的想像極限。
電影《樂來越愛你》從去年起橫掃各大電影獎項,精采的配樂與樂曲居功厥偉,甚至配樂與樂曲本身就得獎無數,氣勢不輸電影。回首美國的音樂劇電影,本就頗有傳統且佳作甚多,但伯恩斯坦所寫的《西城故事》可說是其中不可忽視的經典,膾炙人口的名曲不勝枚舉,而且它讓音樂緊跟著劇情發酵,不僅奠下概念音樂劇的理念,也開啟寫實音樂劇新頁。
上世紀的現代音樂大師約翰.凱吉,在音樂概念的嘗試與實驗上創意不斷,究其源由,可說與「禪」關係匪淺。在《心動之處先鋒派音樂宗師約翰.凱吉與禪的偶遇》一書中,作者凱.拉森敘述了凱吉生平與其作品暨思想,建構了一個名為凱吉的網絡,卻不以凱吉為中心,她對網路中各個交叉節點的人物亦著墨甚多,讀者隨其走筆,便一眼看盡上世紀瘋狂的那一代。
《1980》最感動我的「光景」,是一個女人在迎著灑水器,揮動被水噴濕的頭髮起舞。音樂靜靜的,燈光幽幽的,她的快樂顯得如此卑微,然後灑水器戛然而止,陪她起舞的音樂也跟著消失。獨剩她有那麼一秒鐘的失落,然後默默走開。 很多的所謂功過,不也是這樣走到盡頭?《1980》的演出時長三小時半,它的結束,也不過是戛然而止。
「工作都已經那麼累了, 難道放個假還要舟車勞頓嗎?」 誰說找不到?誰說到不了? 在那些你平常不會想到要去的地方, 在那些你必須拔一下山、涉一點水, 才能看見的風景裡, 蘊藏著鄉民們滿滿的能量, 潛伏著插上音箱的電吉他。 那裡有慶典, 要跳著聽、站著看, 坐著休息、躺著睡,都行。 不只是音樂與戲劇, 或許還有詩歌、電影, 與美食相伴。 讓我們走入山林、拜訪鄉間、 機會難得,只要出發就有所得, 讓我們在不那麼便利的旅行中, 發現生活原來可以 不只是想像!
各地音樂祭的舉辦,總是帶著社區營造的概念,與旅遊休閒的氛圍,不止是趕集的熱鬧,更打造愉悅的體驗。歐陸頗具特色的在地音樂祭不少,而且會在偏遠山林海隅發生,光是造訪就是一種驚喜。本文介紹德國、義大利、比利時、挪威的四個音樂祭活動,或許就會是你下次遊歐的朝聖好去處!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